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基于绿色全产业链的产业与公司转型升级研究”2016年工作简报

2017年06月23日15:35来源:

2016年,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基于绿色全产业链的产业与公司转型升级研究》研究工作启动并按计划有序开展。

一、研究进展

2016年1月4日上午,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基于绿色全产业链的产业与公司转型升级研究》开题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行政楼叁楼会议室举行。受邀专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经所原所长吕政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研究所所长郁义鸿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罗守贵教授、解放日报理论部总编王多研究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吴铮副主任,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郑少华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徐龙炳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靳玉英教授到会指导。

此后,各子课题研究工作有序启动和有序推进。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召开了多次课题讨论会,开展学术座谈和研讨。就资料收集、访谈调研、问卷处理、专题案例等事项集思广益和协商。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阶段性研究报告,并转化为决策咨询观点在解放日报刊发。

二、 阶段性成果

(1)谢家平,梁玲,龚海涛:物联网下面向客户价值的商业模式变革,经济管理, 2015,37(9):188-199。

(2)谢家平,刘鲁浩,梁玲:社会公司:发展异质性、现状定位及商业模式创新,经济管理, 2016,38(4):190-199,并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3)孔令丞,谢家平:产业链的“绿色”转型与升级,《解放日报》,2016-02-16;并被光明理论、上海环境热线和中国社会科学网等转载;

(4)谢家平,杨光:经济新常态下公司如何实现绿色转型升级,《上海观察智库》,2016年12月12日;

(5)谢家平,杨光:公司绿色转型升级的可行路径是什么,《解放日报》,2016年12月13日;并被光明理论、上海环境热线和理论之光等转载。

三、 项目调研计划执行情况

按照本课题预先设定的研究计划中,包括了相当一部分的调研。预设的调研包括了相关的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和大型公司集团。自项目开题研讨会之后,项目组成员着手开启了以下几方面的调研工作:

1.项目的公司调研情况

2016年1月底,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带队到江苏启动市东泰电工新能源基地进行了调研,并就风电市场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基于新能源产业的市场调研,探讨提高风电运营商运维风电设备效率问题。从客户价值主张视角出发,与业界研讨全生命周期的价值增值曲线由传统的“微笑曲线”转变为“对勾曲线”的新型商业模式,通过研发服务和后市场服务创新升级其产物和服务功能、通过生产和服务的网络优化等相关途径推进价值链增值环节的升级,实现供应链上参与主体的价值共创策略。交流面向客户价值的服务创新是实现传统制造业服务转型升级的抓手,建议东泰新能源公司通过后市场服务和回收再制造的价值增值来延展“微笑曲线”右侧空间。

2.项目的地区调研情况

项目组在2016年分别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和锡林浩特市、新疆石河子和达坂城等地进行了有关风电产业链的实地调研;2015年12月项目首席科学家对新疆特变电工的光电产业链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碳减排放情况和产业链的构成环节。并在调研过程中,对研究工作方案做进一步的论证、优化和提升。调研不仅收集到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且还对风电并网、光电并网和风光互补发电并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所有的研究工作都为产业链终端实现绿色低碳,从而对产业链整体低碳化推进产生积极的影响。

3.农业全产业链创新调研

2016年7月22-8月5日,首席科学家结合千村调查项目,带领10名成员深入四川威远县和安岳县调查农业全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涉及粮农、菜农和果农,明确他们推进绿色转型升级的现状、障碍,思索其绿色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机制与对策,为农业产业链契约优化打下基础。探讨“众包种植的松散合作型、地入股的紧密合作型、土地流转的集中控制型”的“农业社会公司+农户”组织创新模式。借力农业社会公司嵌入的新型商业模式,既有利于产业链各环节“绿色含量”的增加,也有利于产业链整体“绿色效率”的提升,对于农业全产业链的绿色升级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四、 项目的专家研讨情况

1.课题组成员与政协委员的研讨情况

项目组成员曾多次采用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项目首席科学家谢家平协同虹口区的政协委员王学成、朱国泓、谢识予等委员一同,就中国的全产业链绿色化问题进行了多次商讨。其给出的一致性观点如下:

首先,建立相对严格的环境规制,并加强环境立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本土产业链布局的绿色化问题。但环境规制及其环境立法,都会对中国多数产业产生环境成本增高的问题,从而降低产业整体上的竞争力。这在劳动力成本优势降低、城镇化进程加速导致的土地成本上升背景下,产业竞争力会受到更大的影响。为此,委员们建议,有必要借助于“一带一路”战略,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新的“比较优势”和新的“市场机遇”,是未来扩大产业绿色化程度必不可少的思路重点。

其次,政协委员们对环境规制和环境立法,必须在降低环境执法成本基础上,才能有效推进。目前中国的大中型公司的环境执法相对到位,大量的小型公司由于具有分散隐蔽的特点,对其环境执法成本很高。专家估计,目前约有80%的环境问题可能由20%的小型公司造成。为此,专家建议建立小公司的环境名单制度,定期考核小公司的环境问题,是环境保护的重点措施。

最后,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问题,应该借助于“一带一路”的战略,将具备条件的地区进行有序的产业转移,产业布局分散化后,可以有效增强自然环境的自净功能,从而有效解决产业布局集群化所导致的集中排放问题。

2.项目组与专家学者的研讨情况

2015年12月6日,项目首席科学家谢家平、子课题负责人孔令丞、于立宏、课题主要研究人员余亚东等参加了由华东理工大学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举办了“能源经济与环境绿色发展”学术研讨会。

会议邀请了国家发改委能源系统分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效与投资评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周伏秋研究员,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员院务委员会委员、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力波教授,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生态工业研究中心主任、循环经济研究院生态工业技术及系统工程研究部主任胡山鹰教授,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重点研究基地“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周鹏教授,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工程研究所、亚洲发展银行环境咨询专家张清宇副教授,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员低碳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胡静等专家出席并作报告。

周伏秋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十叁五”规划下中国能源转型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从“管理减排”的机制入手进行研究。吴力波从“新常态与新业态”角度阐释了能源市场化改革需要进行战略规划,找到改革动力源是关键。胡山鹰从“化学工业的绿色发展”角度做了报告,分析了化工行业的现状,拐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和创新工程,从需求侧寻找研究方向。周鹏先综合分析了碳排放的排放权规制和市场分配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展,分享了碳排放权分配在区域和公司层面应用的思考。张清宇分行业介绍了京津冀地区污染物排放清单的编制方法和影响因子。胡静主要介绍了上海的环保现状、特征、挑战及未来的新思路。

项目组的成员在会上与各位专家学者就能源经济和环境管理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了相关的见解。最后,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孔令丞教授作了简要总结,对与会专家的精彩报告和中肯建议表示感谢。

3.邀请大型能源公司集团专家研讨

2016年4月28日,国核工程有限公司政策研究经理张建军先生应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于立宏教授邀请,为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做了一场以“发电厂技术指标与经济发展”为主题的讲座,讲座之后项目组成员与张经理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张建军从技术层面详细介绍了热力发电的基本原理、技术构成、动力循环系统;并从公司运营层面介绍了热力发电厂的发展趋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环保指标;而后介绍了输配电电力系统及主要经济统计指标。

五、 项目的专家讲座情况

1.国外专家讲座

2016年8月邀请英国格林威治大学的周莉教授进行学术讲座,她以汽车发动机回收再制造作为案例,介绍欧洲基于创新获利、收益共享、产物租赁、电子商务等不同视角的闭环产物服务链研究和实践情况,建议研究中引入旧品质量、市场偏好、服务努力等创新要素,研究闭环供应链经济效益最大化和资源消耗最小化原则下的闭环产物服务链模式选择。课题组讨论了制造业服务化借助产物服务系统实现商业模式的变革路径,推进闭环产物服务链的升级。

2016年12月邀请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梁赛博士讲解“环境投入产出分析与产业生态学”,重点探讨碳足迹量化方式之环境投入产出表,在产业生态中的应用涉及环境压力核算、生命周期评价、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产业链路径分析、经济行为变化对环境压力变化的贡献、风险对产业链经济行为的影响、经济环境网络分析,以及全球环境投入产出数据库。

2.国外专家讲座

2016年9月邀请华东理工大学余亚东博士讲解“碳足迹测度”,探讨全生命周期法、物质流分析法、投入产出法等指标核算的适用性。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