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9日,由华侨大学郭克莎教授主持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十叁五时期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协同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会议室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华侨大学的评议专家和课题组主要成员共计20多人出席了项目启动会。
会议评议组由6位专家组成,分别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工经所原所长、研究员吕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工经所原所长、研究员金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教授杨瑞龙,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夏杰长,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工业发展室主任、研究员吕铁,华侨大学数量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胡日东。
上午,会议由吕政研究员主持,分两个阶段举行。
在会议第一阶段,项目负责人、华侨大学郭克莎教授代表课题组对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基本思路、主要内容等进行了介绍。郭克莎教授提出,整体课题设计分为五篇,课题研究的时间区间为面向“十叁五及未来更长一段时期”,课题研究为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力求取得一定的理论创新,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在会议第二阶段,评议专家对项目研究内容进行评议,提出意见和建议。吕政研究员提出,研究内容应当加强外资、外贸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包括:一是福建省外向型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二是中国大陆产业转型升级对海峡两岸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产业结构研究应当适度突破国内既有的研究范式和方法。目前供给侧改革的研究内容是在国家提出的供给侧改革的狭义还是广义的层面进行研究,需要课题组进一步讨论。需求侧协同是学术界和政策界都没有讨论清楚的问题,课题组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内容。
杨瑞龙教授认为,现在设计的课题研究内容比较全面。他提出,各章之间的逻辑结构要注意内在关联性。建议更多关注产业结构背后的调整机理,产业结构的调整机制是政府还是市场主导,背后是一个改革问题。因此,需要强化研究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理,处理好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协同的关系。应当在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大格局下讨论中国的产业结构问题。需求侧的研究应当适度突破房地产问题的困扰,在制度成本等更大的背景下开展研究。
金碚研究员认为,课题设计总体可行。整个课题设计是问题或政策导向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存在差异,课题组应当考虑在多大程度上进行理论创新。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理论源头阐述了供给和需求的学术定义。产业分类是基于既有的产业还是基于现在和未来的新的产业形态,会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判断。基于既有的统计指标很难预测未来,因为理论与现实出现了差距。最后,结构调整的合理性是否有评价的方式,合理的状态是什么需要构建新的理论基础。
夏杰长研究员认为,从课题申请到现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朗普上任后国际贸易保护和逆全球化抬头,在这种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此外,随着林张产业政策问题的争论,市场主导逐渐成为学界的共识。建议增加对产业政策有效性和深化改革问题的研究。
吕铁研究员认为,产业转型升级与每个产业走势不一样。产业结构还是要适应需求结构。在新的环境下,产业边界的变化、全球化等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钱纳里等学者的标准模型所揭示的规律是否发生了变化,如何判断产业结构的合理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胡日东教授认为,国际投资和引进外资应当在需求侧协同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研究中有所体现,但国际投资属于供给侧还是需求侧需要深入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作用的衔接需要进一步考虑。
会议最后,课题负责人郭克莎教授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与会专家提出的建议很好,对于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郭克莎就专家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应,并表示将积极吸收专家们提出的建议,争取完成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成果。
下午,项目组主要成员就评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围绕深化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重点进一步交流了看法,讨论了课题分工和推进研究等问题。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