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6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沙武田教授任首席专家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敦煌西夏石窟研究”在该校雁塔校区崇鋈楼叁层敏行厅举行开题报告暨学术研讨会。
出席会议的有陕西省社科规划办主任何军,项目合作单位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研究员、科研处副处长李国副研究员、榆林窟保护管理所宋子贞所长等嘉宾。陕师大社科处处长马瑞映教授、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何志龙教授、副院长李秉忠副教授等人莅临开题报告会。
开题报告会聘请六位评审专家,分别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育部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霍巍教授;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甘肃省敦煌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先堂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沉卫荣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院长杜建录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国外藏学研究中心主任、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启龙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西夏文献研究中心主任韩小忙教授。另外,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林伟正(代表负责人巫鸿)教授、敦煌研究院考古所所长张小刚研究员、浙江大学汉藏佛教美术研究中心主任谢继胜教授、敦煌研究院文献所副所长赵晓星研究员及各分课题组主要成员敦煌研究院王建军、汪正一、王娇、吴军、朱生云,西安美术学院张宝洲教授,宁夏大学王胜泽博士,浙江大学贾维维博士、王瑞雷博士,四川大学魏健鹏博士,陕西师范大学陈玮博士、石岩刚博士、曾汉辰博士史建刚博士等参加会议。
首先,项目首席专家沙武田教授介绍了项目的研究背景、学术意义、内容与方法以及项目的预期目标等,详细介绍了课题总体框架与结构、子课题的设计和人员分工。不仅强调了敦煌西夏石窟研究的理论与学术意义,同时分析了西夏石窟在丝绸之路及对中国美术史、丝路研究、国家旅游开发的应用价值。子课题负责人谢继胜教授、林伟正教授、张小刚研究员、赵晓星研究员也从各自学术专长及研究视野分别作了报告。
在专家论证评议阶段,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对项目组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张先堂研究员建议将西夏时期的回鹘问题考虑进去;沉卫荣教授从藏传佛教的角度对西夏密教图像做了建议;杜建录教授认为因项目工程量太大,建议申请后期资助和滚动资助,同时希望能够与敦煌研究院搞好协作关系。王启龙教授希望项目组在石窟研究时注意标准窟的断代依据问题。韩小忙教授表示对西夏评议文字方面需加强研究。
评审阶段最后,专家组主席霍巍教授吸收各位专家的意见,认为该项目阵容堪称豪华,并希望项目组切实注意考古学学科本身话语体系的问题,解决好石窟分期断代的基本问题,在物质、宗教、历史、艺术等几个方面求质不求量,不贪大,不求多,能够解决多少问题就解决多少问题,争取出精品。
最后,项目主持人沙武田教授对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一定会吸取各方意见,进一步完善项目规划,将项目做成到尽善尽美。同时也希望各个子课题之间能够通力合作,顺利推进课题的实际研究工作。
6日下午,项目组召开了敦煌西夏石窟研究专题学术研讨会,分别有来自敦煌研究院的王建军研究员、赵晓星研究员、汪正一馆员,宁夏大学王胜泽博士、浙江大学贾维维博士,我校外语学院曾汉辰博士,历史学院陈玮博士、杨冰华博士生等人分别就西夏石窟的分布、西夏历史、西夏艺术及西夏宗教等问题做了报告。
王建军《敦煌西夏石窟考古概况》主要介绍甘肃河西五个庙、一个庙石窟、东千佛洞、旱峡石窟、文殊山、闪寺坝、金塔寺等中小石窟中的西夏遗迹。赵晓星《敦煌石窟晚期涅槃变中的“抚足者”——西夏石窟考古与艺术研究之叁》将出现在莫高窟涅槃经变中的“抚足者”分为叁类,结合西夏版画人物、同时代中国北方各地涅槃变及日本收藏品,认为抚足的贵人相老者为“耆婆长者”。汪正一《敦煌水月观音变“僧人与猴行者”身份新释》通过梳理僧伽信仰,认为敦煌西夏水月观音变中的僧人与猴行者组合实际上是僧伽信仰与观音信仰互动的一种反映。表现僧伽和尚收伏水妖巫支祁的传说。
陕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师资博士后陈玮《敦煌莫高窟第444窟汉文题记所见西夏归义人研究》对敦煌莫高窟第444窟主室西壁龛内南后柱北宋建中靖国元年西夏归义人汉文墨书题记。外国语学院曾汉辰博士《从西夏遗存文献看后弘初期藏传佛教教法传承》对西夏密法中所出现的西藏或印度上师及谱系进行解读。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杨冰华《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女性供养像身份考证》对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的图像做了考证,认为是天庆二年(1195)夏仁宗去世叁周年之际,罗太希望仁宗皇帝能够“佛光照体”,“运犪乘而御梵刹”,敦煌当地佛教领袖巧妙地将其以炽盛光佛变绘制在甬道南壁。
贾维维《巴哩系成就法与西夏密教图像关系研究——兼谈西夏佛教图像学研究的几个新思路》认为西夏密教图像基本源于10世纪末、11世纪初以降的受《巴哩成就百法》所代表的东北印度图像系统影响的新译密续经典,很有可能在巴哩译师之前就已经借由拶弥等译师之手传入西夏。王胜泽《西夏花鸟画探究——从黑水城出土&濒迟;禽鸟花卉&驳迟;说起》对黑水城出土《禽鸟花卉》从绘画的笔法、设色以及西夏相关史料判断,大概是出自西夏后期本土画家之手的作品。
除学术报告外,陕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沙武田教授、敦煌研究院张小刚研究员、浙江大学谢继胜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林伟正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张宝洲教授、浙江大学王瑞雷博士、四川大学魏健鹏博士、我校外语学院石岩刚博士作为评议人,分别对八场报告做了评议。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