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敦煌西夏石窟研究”开题报告暨学术研讨会简报

2017年06月23日13:31来源:

敦煌莫高窟是一座艺术的丰碑,中国佛教美术的瑰宝。敦煌莫高窟的营建自北朝乐尊开凿第一个洞窟开始,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一直延续至宋、西夏、元时期。近百余年来,学术界对敦煌石窟的研究已深入到各个方面,成绩斐然。敦煌石窟因为其丰富的学术资源,一直是海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的文化宝地,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敦煌学研究人才。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倡导“开门办院”的基本方针,与海内外相关研究单位和研究人员积极合作,推陈出新,敦煌石窟的研究出现新的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敦煌研究院研究员,现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沙武田教授多年来潜心于敦煌石窟的研究,倡导图像证史的研究方法,先后在敦煌画稿、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敦煌石窟粟特美术图像、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考古、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西夏石窟图像等多个领域有所收获。鉴于学界对西夏时期敦煌石窟研究薄弱的现状,沙武田教授联合敦煌研究院专家学者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规划办公室推荐相关重大项目选题。2016年7月,陕西师范大学和敦煌研究院联合推荐的“敦煌西夏石窟研究”选题得以入选,并最终成功立项。

项目立项后,项目组积极筹备开题报告,2017年4月6日,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崇鋈楼敏行厅召开“敦煌西夏石窟研究”开题报告会及学术讨论会。课题组聘请六位学者为评审专家,分别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霍巍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甘肃敦煌学会常务副会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双聘学者沉卫荣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院长杜建录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国外藏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启龙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西夏文献研究中心主任韩小忙教授。六位学者在藏区考古、敦煌石窟艺术、藏传佛教、西夏历史与文字及国际藏学等领域造诣卓越,为课题组从多个角度提供建设性意见。

参加开题报告会的人员主要有项目首席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沙武田教授,子课题负责人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林伟正教授(代表巫鸿教授)、敦煌研究院考古所所长张小刚研究员、敦煌研究院文献所副所长赵晓星研究员、浙江大学汉藏佛教美术研究中心主任谢继胜教授。另外,陕西省社科规划办主任何军处长、陕师大社科处处长马瑞映教授、陕师大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何志龙教授、副院长李秉忠副教授、敦煌研究院科研处副处长李国副研究员、榆林窟保护管理所宋子贞所长等领导。项目组成员有敦煌研究院考古所王建军副研究员、敦煌研究院网络中心朱生云馆员、敦煌研究院编辑部汪正一馆员、敦煌研究院考古所王娇馆员、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吴军馆员;西安美术学院张宝洲教授;宁夏大学副教授、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王胜泽;浙江大学王瑞雷博士后、讲师贾维维博士后;四川大学博士生魏健鹏;陕师大西北研究院梁红副研究员、陕师大历史文化学院讲师陈玮博士后、石建刚博士后;陕师大国外藏学中心讲师石岩刚博士、讲师曾汉辰博士及沙武田教授的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五十余位专家学者与课题组成员。

开题报告会分上下两场,上半场会议由陕师大社科处处长马瑞映教授主持。首先,马处长宣读了游旭群副校长《在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濒迟;敦煌西夏石窟研究&驳迟;开题报告暨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致辞》,对陕师大传统优势学科历史学70多年的发展与成就做了回顾,认为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要将长安学、敦煌学、西夏学等新兴学科培育成陕师新的学科增长点。“敦煌西夏石窟研究”作为陕师大在敦煌学研究上取得的第一个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具有重大意义。陕西省社科规划办主任何军处长肯定了陕师大在陕西省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从全国范围看,陕师大在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立项中位于前五。同时希望评审专家能够给课题组提出更好、更多的意见与建议,也希望沙武田教授及各子课题成员能够借助此次开题论证,吸收专家学者的意见,调整、优化课题组资源,把项目做得更好。

项目合作单位——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研究员高度评价了项目意义,他认为西夏统治敦煌近两百年历史,创造了非常灿烂的佛教艺术,而这一时期的敦煌石窟研究几乎处于空白,项目的立项对西夏石窟艺术研究意义重大。张院长还介绍了沙武田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经历,给大家介绍了敦煌研究院在培养和支持沙武田研究工作的基本情况;同时,对项目获批表示祝贺,表示敦煌研究院愿意为课题组提供力所能及的方便。敦煌研究院占据项目五个子课题的两席之地,考古研究所、文献研究所的张小刚、赵晓星、王建军、郭俊叶、王娇、汪正一、朱生云、吴军、赵蓉等学者都参与其中。因此,对课题组研究、考察、学习敦煌石窟等方面,敦煌研究院将会全力支持。敦煌石窟所在单位敦煌研究院科研处副处长李国副研究员、榆林窟保护管理所宋子贞所长也表达了对课题立项的祝贺,表示愿意为课题考察与研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评审专家代表霍巍教授简要表达几点看法,他认为国家重大社科招标项目最能体现国家意志,也是最能代表国家最高社科水平。敦煌西夏石窟研究项目对敦煌学、西夏学、石窟艺术等多个领域都起到了引领学科发展的作用。课题项目组阵容豪华,包括了西夏学、藏学、艺术史、敦煌学等多个领域,期待项目在敦煌学、西夏学等方面产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显性成果,及对更重要的隐形成果即通过项目培养人才的期望。

下半场由首席专家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教授主持,子课题负责人沙武田教授、林伟正教授、张小刚研究员、赵晓星研究员、谢继胜教授从分别作了报告。

项目首席专家沙武田教授介绍了项目的选题背景、选题学术意义、课题组构成、研究内容、研究计划、考察计划、课题组分工、项目的预期目标等,详细介绍了课题总体框架与结构、子课题的设计方案和人员分工,强调了敦煌西夏石窟研究的理论与学术意义,简单分析西夏石窟在石窟寺考古、敦煌学、西夏学、丝绸之路、中国美术史、民族边疆等方面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对项目的整体研究计划、研究思路、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与当今学术前沿的关联、课题组成员研究特色及任务分工等作了详细的汇报。

子课题汇报阶段,美国芝加哥大学林伟正教授代表课题组负责人巫鸿教授做了课题研究计划汇报,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团队主要从敦煌美术史研究敦煌西夏石窟,重点关注1)敦煌石窟的特殊性;2)目前石窟断代的适用性;3)敦煌石窟美术研究方法的独特性;4)石窟研究的整体性和有机性;5)敦煌石窟群的关联性,尤其是各石窟之间的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因此,从美术史角度来研究敦煌西夏石窟,主要从几个方面1)西夏美术史、视觉文化、物质文化等宏观材料的整理;2)中外相关研究学术成果的汇总;3)敦煌西夏石窟考古材料的整理与汇总。在具体研究中,主要关注敦煌西夏石窟的历史与空间、整体性的视觉文化与空间,西夏的原创性石窟。最后,要将敦煌西夏石窟放在西夏美术史的宏大视野中。

敦煌研究院承担的两个子课题负责人张小刚研究员和赵晓星研究员也分别就各作承担的内容作了汇报。张小刚研究员认为敦煌西夏洞窟的分期与认定是学术界研究的一大难点,敦煌研究院老一辈的学者刘玉权先生做了开创性工作。现在学术背景和学术积累比前辈学者有了更好的积淀,研究条件也更加成熟。该子课题组主要负责敦煌西夏石窟汉传洞窟与图像研究,重点对于敦煌石窟的整体性、敦煌西夏石窟艺术的复杂性与多元性、西夏美术视野中的敦煌石窟等几个问题。赵晓星研究员发言时指出,她负责的子课题主要研究敦煌西夏石窟原创性洞窟的个案研究,主要选取榆林窟第2窟、榆林窟第29窟做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两个窟中有明确题记,可以作为西夏洞窟断代的标准窟。榆林窟第2窟的研究重点是洞窟主题思想、中心佛坛彩塑造像复原、水月观音变、窟顶曼陀罗、经变画;榆林窟第29窟的研究重点是营建年代、供养人、西夏国师、水月观音、第29窟与瓜州地区其他洞窟的关系、整体图像和空间关系。从图像细节入手,进而扩展到图像题材的专题研究,全窟主题和思想解读。

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谢继胜教授承担的子课题,主要负责敦煌西夏石窟藏传佛教洞窟与图像研究。主要关注1)“敦煌藏传洞窟”或“藏传风格洞窟”的确切内涵,分清早期敦煌波罗风格样式与后期“藏传风格”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藏传洞窟个案研究。莫高窟、榆林窟、东千佛洞、西千佛洞的西夏藏传石窟个案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敦煌西夏石窟与卫藏寺院壁画与藏西石窟的关系;3)敦煌西夏石窟壁画绘制的经典依据与图像来源;4)回鹘石窟的讨论与研究。通过考察敦煌西夏石窟与石窟壁画及相关文物,梳理吐蕃、西夏历史文化联系,并以石窟壁画个案分析,讨论12世纪前后汉藏与多民族宗教思想的融合,及其融合趋势导致的汉藏多民族文明史的重组与变革,使之与前期民族艺术关系呈现不同的面貌,真正形成有内在演进规律的图像风格关联。

各负责人汇报完毕后进入专家评审阶段,各位专家学者为课题组提供了非常中肯的建议与意见。敦煌研究院张先堂研究员认为课题组研究思路清晰,设计分工合理,包含了国内外着名的专家学者,但团队成员之间的协调组织是一个重要工作。他同时提出叁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敦煌西夏历史的研究还需加强;第二,西夏与回鹘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难点;第叁,西夏石窟的分期断代问题,通过对西夏石窟的断代研究,建立起西夏石窟断代的研究方法和判断标准。中国人民大学沉卫荣教授认为,首先,课题组要注重洞窟图像与文本的研究;第二是敦煌西夏石窟的概念如何界定;第叁在敦煌发现回鹘文藏传密教的文本,它与黑水城发现的藏传佛教、西夏文密修佛教内容十分相似,敦煌西夏石窟的图像与考古出土的材料的关系也是课题组需要考虑的问题。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杜建录教授建议课题组要充分利用好这次开题的机会,吸收专家学者的良好建议,就开题做进一步的完善,注重吸收学界研究成果;同时,要加强与合作单位敦煌研究院的协同合作。杜教授还建议理清西夏与西夏洞窟的概念问题以及如何合理处理有争议的洞窟;另外,还需要项目主持人对项目做宏观把握,希望提前制作一个可供统一参考的大纲,定期和各子课题保持互动与交流。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启龙教授在前几位专家的基础上,建议课题组要充分注意到西夏多元文化的特点;同时还要注意石窟艺术与图像背后历史与社会背景的关联,将图像研究最终落实到历史的研究中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韩小忙教授表示西夏洞窟的研究离不开西夏文题记的释读,希望课题组成员充分注意到敦煌西夏洞窟西夏文题记的重要性。

最后,评审专家组主席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教授希望项目组切实注意课题考古学学科本身话语体系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石窟分期断代的基本问题,在物质、宗教、历史、艺术等几个方面实事求是地做科研。项目组各个子课题之间是以首席专家为圆心的同心圆关系,核心是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还要注意如何处理吐蕃、宋、辽、回鹘、蒙元与西夏之间关系。另外,美国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为负责人的团队站在艺术史、美术史的角度研究敦煌石窟,但还得在遵守考古学底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进一步扩展到文化因素、历史背景、宗教背景、图像文本、多元元素的分析等方面。

开题结束后,项目首席专家沙武田教授代表课题组对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一定会吸取各方意见,进一步完善项目规划,将项目做好;特别敦煌研究院给予的全面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本项目最终成果将属于两家单位共有;最后,感谢各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所有成员,希望各个子课题之间能够通力合作,顺利推进课题的实际研究工作。

下午,项目课题组举行了敦煌西夏石窟考古与佛教研究、敦煌西夏石窟图像研究专题研究学术报告会,分为上下两场,每场四人,分别有来自敦煌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和宁夏大学的年轻学者,内容涉及敦煌西夏石窟考古、历史、图像及西夏藏传佛教法脉传承、藏传佛教图像等诸多问题。

第一场报告分别是敦煌研究院王建军副研究员、赵晓星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陈玮博士、曾汉辰博士,评议人分别是陕西师范大学沙武田教授、敦煌研究院张小刚研究员、浙江大学谢继胜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林伟正教授。王建军副研究员《敦煌西夏石窟考古概况》对甘肃河西中小石窟中的西夏遗迹,包括肃北五个庙、一个庙石窟,敦煌南湖店、莫高窟,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旱峡石窟,玉门昌马石窟,肃南文殊山、金塔寺等,武威金刚亥母洞、天梯山石窟,景泰五佛岩寺石窟,靖远法泉寺石窟等石窟寺进行了考古调查的概要介绍。赵晓星研究员《敦煌石窟晚期涅槃变中的“抚足者”》以敦煌石窟晚期涅槃变为中心,对敦煌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等敦煌石窟中8幅涅槃变做了深入解读,认为图像中抚足贵人相老者为“耆婆长者”。陕西师范大学讲师陈玮博士《敦煌莫高窟第444窟汉文题记所见西夏归义人研究》对敦煌莫高窟第444窟主室西壁龛内南后柱汉文墨书题记进行了考析,题记作者为叛逃西夏的北宋环庆路洪德寨汉人、蕃人士兵,反映了西夏对归义人的安置政策及他们虔诚的佛教信仰。陕师大讲师曾汉辰博士《从西夏遗存文献看后弘期初期藏传佛教教法传承》以黑水城、莫高窟北区洞窟出土西夏文献为材料,试图考订出现存西夏文献所出现的西藏或印度上师,并对密法背后的上师谱系进行解读,西夏典籍成为记录早期藏传佛教的唯一史料。

第二场报告分别为宁夏大学王胜泽副教授、浙江大学贾维维博士、敦煌研究院汪正一馆员、陕西师范大学杨冰华博士生,评议人分别是西安美术学院张宝洲教授、浙江大学王瑞雷博士、四川大学魏健鹏博士生、陕西师范大学石岩刚博士。宁夏大学王胜泽副教授《西夏花鸟画探究》对黑水城出土《禽鸟花卉图》做了深刻解析,认为其受到了宋画影响,表现了西夏宫廷诗歌《月月乐诗》。浙江大学讲师贾维维博士《巴哩系成法与西夏密教图像关系研究》榆林窟第3窟反映的印度文化影响做了探索,西夏密教图像受到《巴哩成就百法》的印度图像系统影响很大,可能在西夏时期就已经经由西夏国师拶弥译师传入。敦煌研究院汪正一馆员《敦煌水月观音变“僧人与猴行者”身份新释》对敦煌壁画水月观音变中出现的僧人和猴行者做了新的考释,认为僧人与猴行者组合实际上是僧伽信仰与观音信仰互动的反映,表现了僧伽和尚收伏水妖巫支祁的传说。陕西师范大学杨冰华博士生《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供养像身份考证》对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女性供养人像做了深入解读,认为其为西夏罗后天庆二年(1195)为亡夫仁宗皇帝做法会时绘制,后在天庆十叁年(1206)后重绘。

开题报告会是项目立项以来的首次会议,通过与会专家的建设性意见和指导,规范项目研究,为项目组就课题进一步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思路;同时使得课题组成员之间对课题整体计划有了基本的认识,明确了各自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通过专家点评提升研究认识。而同时举办的针对敦煌西夏石窟研究的小型专题学术研讨会,以课题组青年专场的形式,是课题组成员最新研究成果的集中汇报,通过这样一场针对敦煌西夏石窟的专题学术研讨,凝练队伍,课题组成员之间相互切磋,相互激荡,增进知识,增强信心。另一方面,针对课题研究对象的专题研讨,提升针对西夏洞窟的问题研究意识,又为课题组成员相互之间后续的互动交流打开畅通的交流渠道。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