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日,由我校经济学院燕红忠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近代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运行研究”开题研讨会和课题组工作会议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举行。
一、课题论证会
出席会议的专家有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中国经济史研究》主编魏明孔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社部编审、《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副主编梁华研究员,《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高超群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思想史研究室主任钟祥财研究员,中华书局学术出版中心欧阳红主任,《财经研究》编辑部邱国景编辑。出席会议的校内外领导有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李安方,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靳玉英,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副处长陈正良,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燕。项目组成员包括: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燕红忠教授,子项目负责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杜恂诚教授、王昉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朱荫贵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兰日旭教授,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贺水金研究员,以及课题组成员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马德斌教授、 美国斯坦福大学乔志健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赵留彦副教授、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龚关副教授、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刘成虎副教授、山东财经大学保险学院付红副教授、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魏忠副教授等20余人参加了开题研讨会。
会上,项目首席专家燕红忠教授分别从项目研究背景和意义、思想框架、主要内容、研究重点难点、研究计划安排、任务分工、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等几方面向专家组做了详细汇报。
与会专家从各自的专业角度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并殷切期望课题组早日推出优秀研究成果。
燕红忠教授表示此次课题成功获得立项得益于经济史学界前辈和校内外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并对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
二、课题组工作会议
3月3日下午,首席专家燕红忠教授召集课题组成员举行了工作会议。五位子课题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计划、资料收集方案、人员协调、任务分工、阶段性成果完成节点等规划。
子课题一“传统金融市场的孕育与转变”,负责人为王昉副教授。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近代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运行的历史基础和文化传统,通过前近代或近代早期典型市场如粮食期货市场、区域货币市场、政府放贷市场以及相关的金融信用的发展积累,探讨中国传统商业惯例和文化因素(金融信贷和商业信用)在近代中国金融市场孕育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这些因素又是与外国资本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决定近代金融市场发展路径和运行机制,其长期的影响机制如何等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传统商业信用与借贷关系的发展,传统的金融机构如何推动金融信贷和商业信用的发展。二、区域货币市场的发展与转变,课题组已经在这方面有所积累,乔志健博士和张跃博士已经开始了相关的研究,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叁、“买空卖空”与粮食期货市场,燕红忠教授将以东北地区为例考察传统的粮食期货市场。四、从政府放贷到公债发行,研究清代生息银两制度对近代公债市场的影响,预期目标是要建立生息银银借贷的资料长编和数据库,需要大量时间和工作量。五、金融市场相关的思想讨论与转型,王昉教授将对从传统到近代的金融思想的变迁做一个整体性梳理。
前1-2年时间的工作重心是资料收集和数据整理,之后按照一般课题研究的计划,确定细化的研究提纲,分步撰写,最后深度整合。由于组织庞大,人员又分散,如何组织科研给课题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王昉教授建议多做总结,每年以简报的形式使得各子课题互相衔接,同时避免子课题交叉的问题。希望围绕这个课题培养一批年轻人才,对经济史学科尤其是金融史学科起到促进作用。
子课题二“近代金融市场发展与市场体系形成”,负责人为兰日旭教授。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近代金融市场体系的演变、形成过程,整体性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结构,包括专业市场之间、市场主体的关系和结构演变。本课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近代金融市场主体的培育与结构,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反映近代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及其效率,相关的研究、资料和数据库都比较成熟。二、金融市场发展和形成过程,以公债市场和保险市场为例,探讨其产生背景、发展过程与基本状况,这部分的难点在于数据的整理。叁、金融市场的风险及其监控,本课题将对1883年的股票风潮、清末橡胶股票风场、中交两行停兑风潮、1921年信托与交易所风潮等市场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原因、机制及其影响,从本国因素和外国因素两个方面在不同时段对中国金融风潮影响的变化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金融市场的监管与法规建设。
子课题三“近代货币市场的运行机制研究”, 负责人为杜恂诚教授。他指出,本项目有两个瓶颈:一是数据,一是理论。想要取得突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挖掘新的数据。根据已有的资料研究可能难以为继,已有资料的特点是区域分布上的不平衡,上海、天津、广州等区域的资料比较丰富,希望青年学者多跑跑其他地方,例如武汉、重庆、广州等,收集档案资料。二、不能照搬国外的研究模式。例如西方的周期理论就不能直接套用在近代中国,中国不仅与当时的欧美经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也有其自身的独特特点。无论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理论还是宏观理论,都是不适用于中国经济的。例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完全信息假设在近代中国不能成立,不是像萨缪尔森讲西方社会那样可以近似,而是完全不符合,政治干预扭曲了竞争机制,信息方面甚至是完全没有信息。
杜恂诚教授拟定了以下几个研究方向:一、金融市场的国内整合是研究重点,主要不是研究上海与国外的整合。二、梳理100年来的金银比价,研究利率与汇率的关系。汇丰银行在上海发行白银计价的债券,同时在伦敦发行黄金计价的债券,二者的利率不同很可能是因为当时金贵银贱,通过利率差异来补偿汇率。如果这是普遍现象将是极其重要的理论突破。叁、经济起飞的货币制度条件。整个近代中国处于经济起飞前的准备阶段,从准备阶段过度到起飞阶段,货币制度和货币结构产生了哪些变迁?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四、银钱业的融资结构及其演变趋势反映了什么样的规律?五、黄金期货市场的历史地位。各位子课题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选择题目,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进一步深入研究。
子课题四“近代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研究”, 负责人为朱荫贵教授。他认为,本项目是首次尝试对近代中国金融市场展开长时段的、多层次的研究,更高层次的创新在于研究近代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特点。一、近代中国金融市场中国家和市场的关系是很重要的论题。面对不断的金融风潮和危机,近代金融市场中是国家的作用大还是市场的作用大?如何体现?二、除了国家的影响,还要考虑行会、商会对近代金融市场的影响。三、在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中找到中国的特色,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和西方十分不同,例如中国独有的官利制度,延续至改革开放后的温州商人、宁波商人“保息分红”机制,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这样的制度如何产生?如何延续到改革开放?四、公司筹集资金的方式之一是直接面向社会吸收储蓄,这也是中国所独有的。根据已有研究,这一传统至少在宋代就有,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公司自筹资金还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内部发行公债、红利转股、利用季节差调拨资金等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集资手段。
子课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近代长期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运行机制,以及近代中国资本市场运行的历史特色与机理。传统金融机构(以钱庄为例)经历了从当年结算到年底结清利息更新合同,再到长期放贷的演变过程;新式金融机构(以银行为例)的变化趋势是对“人”的信用比例逐渐降低,对“物”的信用比例逐渐增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股票与债券市场的运行及其效率;二、金融机构运行机制的发展与变迁;叁、近代资本市场的运行机理与特点。
研究的难点在于资料数据的收集整理。外国在华金融机构的资料非常缺乏,例如西商证券交易所是中国近代最早、营业时间最长的证券交易所,从1891年到1941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但是现在国内很难找到它的资料。目前可以入手整理的数据资料有:《华股日报》有连续3年的日度数据,包括价格、分红、公司数、交易量等信息;《证交》有20世纪40年代300多家华商公司股票的数据,包括政府部门批准的222家上市公司。
子课题五“近代金融市场的空间分布与市场整合研究”, 负责人为贺水金研究员。杜恂诚教授也对市场整合感兴趣,但是除了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整合外还有国内各区域市场的整合,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整合,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整合等多层次的分析角度。其次,近代中国金融市场是一个长时间段发展和变迁的过程,要研究整个近代的中国金融市场就要分阶段讨论各时期的特点。
子课题五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近代金融市场的市场整合,即区域市场发展、全国统一市场发育及市场效率。重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全国金融中心与区域市场中心,资金流的流向和循环,本课题将运用骋滨厂的方法展现近代中国金融市场的空间分布。二、二元金融市场及其影响,具体体现为近代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之间资源的相互流通。叁、汇率、利率、信息传递与市场整合,其中汇率问题还将涉及外汇与内汇的折算。
上海作为当时中国的金融中心数据相当丰富,但是金融次中心,例如天津、汉口、广州,以及抗战时期的重庆、成都、昆明的资料还需要补充完善。另一个研究的难点是现有的数据主要集中于二十世纪二叁十年代,在此之前以及抗战时期的数据十分缺乏,希望可以搜集更加完整时间段的数据,这既是研究的难点也是可能的创新点。
经过五位子课题负责人的介绍,其他课题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感兴趣的子课题,之后进行了分组讨论,落实了研究计划和任务分工。
燕红忠教授为本场会议作总结。他指出,课题研究要经过收集资料、整理数据、专题研究、书稿整合四个漫长的阶段,整个课题组人数众多又分散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在此期间会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大家交流讨论。依托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以及中央财经大学每年的学术会议,可以开设课题组的专场会议,各子课题报告资料收集的状况、分享数据库,既能调整各自的研究内容避免重复交叉,又能碰撞出新的火花。争取每年组织1-2次课题组的全体会议,各子课题组内部可以更频繁地组织讨论。
具体研究中请注意以下几点:一、各部分的篇幅可以适当增加,课题中的最初设计只是最低篇幅要求。我们的最终成果是书稿,将根据各部分的研究篇幅和内容体系分为3-5卷。同时,将来尽可能将资料和数据集整理出来作为一项专门的成果。二、为了兼顾质量和速度,可以从问题入手,选取一些专题开展研究工作。先形成阶段性成果(论文),后再改写成书稿形式。叁、为了保证史料和数据的准确性,在资料收集和文稿引用过程中,请注意保留原始文献。将来提交的研究成果和资料集,需要同时提交每项出处文献的版权页、引用页的复印件(或笔顿贵扫描件),请大家在开始进行资料整理和撰写时,就做好保存和收集工作,以免将来增加工作量。
项目经费的使用要做到以下几个原则:一、留出部分经费用于会务工作,包括开题、中期以及统稿等会议,除此之外主要用于搜集资料和整理数据,必要时还需要购买一些珍贵史料;二、部分经费会根据最终成果书稿的贡献度进行分配,也可以对获奖的中期成果(论文)进行奖励;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报销制度进行经费报销。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