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仪礼·乡射礼》复原性拍摄完竣

2017年06月26日14:54来源:

由清华大学历史系彭林教授主持的2014年度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仪礼〉复原与当代日常礼仪重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乡射礼》实验性复原的拍摄,经过二十余天的紧张工作,近日于河北大厂完成。

《乡射礼》是儒家经典《仪礼》中的一篇,记述周代在州的学校(州序)举行射箭比赛的全过程。比射是中国最古老、最具群众性的赛事。乡射礼兴起的时间,与古希腊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年代相当,甚至更早。乡射礼有固定的赛场、叁种不同长度级别的射道,有与今日的裁判、教练、记分员、报靶员等相应的全部角色,具备了严格意义上的体育比赛的所有要素。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乡射礼还融入了修身进德、内省反观、礼乐双修等人文内涵,成为独具中华特色的“君子之争”。既保留了竞技比赛的特点,又超越了单纯较量体能的狭隘范畴,成为“完人”教育的重要形式。对于善化乡风民俗,具有重要意义。王阳明曾撰作《观德亭记》,精辟阐述乡射礼何以能观德,以及如何通过比射涵养心性、体悟为学与做事业的道理。周代的乡射礼绵延千年,直到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才因经费缺乏而停止。乡射礼在明代传入朝鲜、日本之后,被认为是富于哲学内涵的“弓道”,至今深受社会各界喜爱。

这次对《乡射礼》复原的最大特色是学术性强。课题组以精读文本为基础,充分吸收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考古出土资料,对涉及《乡射礼》的几乎所有方面,如宫室、服饰、器物、俎豆、弓矢、楅旌等,做深入的实验性复原研究,如服饰的用料、染色、样式、裁剪等均反复实验;弓,则是按照《考工记》的记载如法制作;庭院中的两条道路,按照陕西岐山云塘周代遗址出土的鹅卵石纹样铺设。其主要意义如下:

首先,乾嘉学派已将《仪礼》的文本研究推向极致,再难深入。如今完整复原文本,每个细节都落到实处,由此发现许多乾嘉礼家的盲点,走出了《仪礼》研究的新径,课题组已写出十馀篇相关研究论文,对文本的研究大为深入。

其次,实验性复原,为解决某些纯文本研究难以断定的问题找到了出路,如门塾制度,过去学界普遍认为一门有四塾,每塾的格局均有堂、房、室。如今的复原研究表明,这种制度根本不可能存在。又如“堂深”的长度久讼不决,但放到州序现场来考察,是非立判。而射手戴的扳指与文献记载的“韘”如何配合使用,许多传统射箭的研究者普遍感到迷惑,这次复原中已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

第叁,课题组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绘制出近700幅标识行礼者所在位置的图,又连续10天在地面进行模拟走位,再利用电脑的贵尝础厂贬技术制作了《乡射礼》的行进式动漫软件,接着完整地做了《乡射礼》的黑白片拍摄,最后才投入彩色片的正式拍摄。课题组不少研究生通过这一过程成为熟知《乡射礼》的青年后劲。

目前,《乡射礼》已进入后期制作,将剪辑为繁、简两种版本。简本供广大文史爱好者学习、观摩。繁本供学术研究之用。为了方便学者,繁本附有交互平台,但凡有学术界有争议之处,均可检索到不同说法的出处。

最后要提及的是,本片的制作,将改变世界对中国古代体育运动的陈旧认识。国际射箭联合会公布的资料认定,世界上最早的射箭比赛是14世纪由英国人首创。事实证明,至迟在公元前8世纪的中国,早已出现规范的射箭比赛;它将继蹴鞠证明足球运动起源于中国之后,再次证明中国是世界射箭比赛的发祥地。以此为基础,我们拟与有关部门合作,将“乡射礼”申遗。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