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近代中外条约关系通史”简报及第二期

2017年06月26日14:01来源:

课题组前期成果《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获奖

2016年1月,课题组首席专家李育民教授主编、课题组成员参加完成的《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荣获湖南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该丛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共包括12部学术专着,分别是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2010年;李传斌:《条约特权制度下的医疗事业》,2010年;刘利民:《不平等条约与中国近代领水主权问题研究》,2010年;曹英:《不平等条约与晚清中英贸易冲突》,2010年;胡门祥:《晚清中英条约关系研究》,2010年;王瑛:《李鸿章与晚清中外条约研究》,2011年;李传斌:《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2011年;刘利民:《列强在华租借地特权制度研究》,2011年;尹新华:《晚清中国与国际公约》,2011年;李斌:《废约运动与民国政治(1919-1931)》,2011年;李育民:《近代中外条约关系刍论》,2011年;李育民、李传斌、刘利民:《近代中外条约研究综述》,2011年。

丛书的出版集中展现了学界对于中外条约研究的现状及趋势。丛书所包括的12本学术专着各自独立而又互相补充,从学术梳理到个案论证,从不平等条约特权的逐个分析到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废除,系统论证了条约与近代中国这一宏大课题,展示了近代中外条约的基本面相。丛书系统梳理了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主权的侵害,从理论上进行了总结和概括。与此同时,丛书注重将条约研究与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相结合,并以批判的视角分析了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课题组成员赴台查阅档案文献

2015年7月20日至8月16日,课题组首席专家李育民及各子课题负责人李传斌、刘利民、李斌、尹新华等,专程赴台北“国史馆”、“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和郭廷以图书馆、国民党党史会等档案馆和图书馆,查阅了所藏有关条约研究资料,主要包括近史所藏清政府总理衙门、外务部、北京政府外交部、国民政府外交部等相关档案,以及“国史馆”所藏国民政府各部档案,中国国民党党史会所藏五部档案、特种档案等资料,复制和抄录了一大批档案文献,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首席专家李育民主持整理的《清季外交史料》出版

2015年5月,首席专家李育民教授主持、课题组成员参与整理的《清季外交史料》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整理本共有10册,计909.8万字。

《清季外交史料》是晚清时期的大型外交文献,也是研究晚清中外关系不可或缺的基本文献,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由王彦威、王亮父子辑编,民国二十一年(1932)付印,二十四年(1935)由外交史料编纂处出版。全书包括光绪朝外交史料、宣统朝外交史料、西巡大事记、清季外交史料索引、清季外交年鉴、地图等六部分,共273卷,载录光绪元年(1875)至宣统叁年(1911)间清朝官方档案文件,诸如谕旨、廷寄、条奏、电报、信函、照会、条约、章程、合同、草案、会议录、节略、觉书、证明书、宣言书,等等,约计8700余件。

此次点校整理本以学术价值较高的民国版本为依据,又参考了其他版本和清朝的原始档案材料,力求史料的准确。原书辑录编纂,自有体例,整理中基本上予以保留,尽可能呈现这部鸿篇巨帙的原始状貌,包括编纂思想和风格,以及主要框架和格式。整理本采用简体横排,并按现代语言规范,对全书加以标点、分段,力求义显意明。为便于检索查阅,统编总目,置于全书之首,各分册又另编该册目录。整体本还改进了原书编辑格式上的缺点,更正了内容上的一些谬误,增加了“整理前言”。

此书的出版将极大地便利中国近代史和中外关系史的研究,有助于相关资料的挖掘和利用。

首席专家李育民接受专访及应邀作学术报告

2016年上半年,首席专家李育民教授就中外条约研究接受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山西省一级期刊《晋阳学刊》专访,其中重点介绍了中外条约关系通史课题及其研究情况,访谈内容近期即将发表。

2016年5月11日,课题组首席专家李育民教授做客湖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书山论坛”,以“台湾法律地位的演变”为主题开展讲座,剖析了近现代台湾的主权问题,以及近代以来中国政府为台湾回归进行的一系列外交活动。

2016年5月21日,课题组首席专家李育民教授应曲阜师范大学洙泗讲堂邀请,作《台湾问题的由来及法律地位的演变》学术报告,以条约为线索阐释了台湾法律地位的演变、近现代以来中国政府为台湾回归所作的外交努力,以及日本、美国在此问题上的立场。

2016年7月10-11日,课题组首席专家李育民教授为“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华中师大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全球史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学术研习营讲授《条约制度与近代中国》,介绍了本课题研究情况及其成果。

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展各项研讨工作

课题组多次召开小组会议,在原有计划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完善研究计划,讨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推进项目的研究与合作。

2014年12月20日,课题组成员召开开题筹备会,具体安排开题论证会相关事宜。

2015年4月10日,课题组成员举办“海外访学与历史研究”主题学术沙龙,重点就海外访学时的资料查询、学术交流、海外相关研究进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2015年5月12日,课题组成员参照开题论证会专家组意见和建议,重点就各卷部分结构和内容进行讨论,并对相关结构和内容进行了调整、补充和完善。

2016年1月17日,课题组成员举行近代中外条约关系小型专题讨论会,重点就晚清中外条约关系的基本形态、晚清中国的准条约、晚清中外商约、近代中国民间涉外债务纠纷、晚清中国与海牙仲裁、近代中国水道测量事业、全面抗战之初的教会医院等问题进行研讨。

2016年6月10日,首席专家召集课题组成员讨论课题研究中的相关问题,交流研究心得,并督促加快研究进度。

课题组各子项目研究进展顺利

目前,课题总体研究进展顺利,各子课题都完成了对本领域研究现状和学术史的总结和归纳,并对某些专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各子课题的具体进展情况如下:

子课题一“近代中外条约关系概论”,已按照研究计划开展各项工作,并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专题论文8篇,完成《晚清中外条约关系研究》书稿,组织整理并出版大型外交文献《清季外交史料》。对本课题的核心问题即条约关系研究的基本理论及其他相关问题作了初步探讨,主要涉及以下相关方面:近代中外战争与条约关系、晚清中外条约关系的基本形态、晚清中外条约关系的基本理论,等等。

子课题二“传统体制的打破与条约关系的建立”(1689—1860),在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就一些专题进行了研究。现已写作完成专题论文4篇,研究主要涉及近代条约关系的酝酿、鸦片战争与中英不平等条约关系的初步确立、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条约关系的基本形成等。此外,课题组成员还初步完成了相关领域书稿《近代中国民间涉外债务问题研究》。

子课题叁“条约关系的发展与宗藩体制的危机”(1861—1895),课题组成员整理了新搜集的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导言和一些章节的写作,在《抗日战争研究》、《宗教学研究》等刊物发表专题论文8篇。研究主要涉及到的问题有:不平等条约关系的普遍建立、条约关系影响下的朝贡关系危机、条约的执行与冲突、《马关条约》与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崩溃等。

子课题四“不平等关系的强化与条约外交体制的形成”(1896—1911),已按照计划广泛搜集与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并对一些章节做了初步研究。现已写作完成专题论文7篇,其中5篇在《史林》、《晋阳学刊》等刊物上发表。涉及的主要问题有:瓜分狂潮中的条约关系、参加国际公约与条约关系的新走向、“准条约”体系的构建等。

子课题五“不平等条约关系的动摇与转折”(1912—1927),现已广泛搜集与整理了相关文献资料,并对一些章节做了初步研究。写作完成专题论文7篇,其中4篇在《近代史研究》、《中州学刊》等刊物上发表,主要内容有:一战期间条约关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与南方革命政府对不平等条约关系的冲击、民族主义运动与条约关系等。

子课题六“条约关系趋向平等的改善及挫折”(1928-1937),课题组成员现已查阅了不少相关资料,并积极撰写阶段性成果,在《抗日战争研究》、《民国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专题论文8篇。主要涉及以下相关内容:南京国民政府修约和废约方针的确立、条约关系改善的夭折、条约关系变化过程中的政策应对等。此外,课题组成员还初步完成了相关领域书稿《中国近代恢复领水主权问题研究》。

子课题七“平等条约关系的基本形成及历史趋向”(1928-1949),正按计划逐步推进,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对一些章节做了初步研究,已在《史学月刊》、《抗日战争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专题论文8篇。主要涉及以下内容:日本全面侵华与中日条约关系的变化、中美和中英新约与不平等条约关系体系的基本终结、强权政治与不平等条约关系的新形式等。此外,课题组成员还对条约关系变化过程中航运、传教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和应对、台湾问题的相关条约及其法律地位的演变等问题亦作了初步思考和探讨。

课题组成员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首席专家李育民教授和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宣讲、交流相关研究成果,与相关人士展开广泛深入的探讨,充实研究内容,提升研究质量。

2015年10月24-27日,课题组首席专家李育民及课题组成员侯中军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台盟中央、全国台联、中山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暨台湾史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历史系、嘉应学院承办的“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7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宣读论文《台湾问题的相关条约及其法律地位的演变》、《英国与国民政府的战后处置计划兼及台湾问题(1941-1943)》。

2015年11月5-8日,课题组首席专家李育民参加中国史学会主办,河南大学承办的“中国史学界第九次代表大会”,并在大会作《建国以来近代中外条约研究述评》学术报告。

2015年11月19-22日,课题组首席专家李育民赴韩国全罗北道益山市参加圆光大学主办的“圆光大学韩中关系研究院、孔子学院、中国地域学会共同国际学术大会”,宣读论文《“一带一路”与中韩共同发展的契机与前景》。

2016年4月9日,课题组首席专家李育民参加中华书局、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主办的《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出版座谈会。

2016年5月20-23日,课题组首席专家李育民参加在曲阜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国际研讨会,在大会作《传统观念与晚清外交》发言。

2015年12月19日-12月20日,课题组成员李传斌参加杭州师范大学主办的“福康泽民:百年老院的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会上发表论文《困境中的维持与应对:全面抗战之初的教会医院(1937—1938)》。

2015年12月5-6日,课题组成员李传斌参加暨南大学主办的“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学术研讨会,会上发表论文《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研究回顾》。

2015年10月16—18日,课题组成员李传斌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安阳师范学院主办的“中国基督宗教史专题”学术研讨会,会上发表论文《晚清时期教会医院慈善医疗演变述论》。

2015年4月24-25日,课题组成员李传斌参加上海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卫生和医疗保健社会史中心主办的“国际卫生组织:历史与未来合作网络的缔造”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发表论文“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a case study on the Medical Missionary Society in China”。

2016年4月,课题组成员侯中军参加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第叁届抗日战争史”青年学术研讨会,宣讲论文《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对日本的情报破译(1938年1月—6月)——基于孔祥熙档案所做的分析》。

2015年11月7日,课题组成员刘利民参加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近代中国的政治转型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试论近代中国水道测量事业的民族化进程》。

2015年8月23日,课题组成员刘利民参加国际历史学会主办,中国史学会和山东大学共同承办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

课题组主办“亚洲共同体与世界:历史的视角”系列学术讲座

2015年3月到7月,课题组首席专家李育民教授牵头,与日本亚洲研究会和亚洲财团合作举办了“亚洲共同体与世界:历史的视角”系列学术讲座,作为近代中外关系研究和条约关系研究的重要交流平台。此次讲座共计15场,分别邀请到日本亚洲研究会研究员、亚洲财团顾问郑俊坤教授,日本静冈文化艺术大学博士、亚洲财团客座研究员崔学松,中国社科院王建朗研究员,中国社科院高士华研究员,北京大学郭卫东教授,以及课题组成员李育民、李传斌、刘利民、尹新华等担任主讲,内容涉及近代条约关系、朝贡体系与亚洲传统国际秩序、鸦片战争前西方与亚洲的贸易、中国与战后国际秩序的设计、近代国际公约、从甲午到抗战的中日关系、列强侵略与亚洲共同体、东亚叁国的教会医疗事业、亚洲传统国际秩序与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这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进一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课题组邀请知名学者前来讲学

为了及时了解学术信息和加强学术交流,课题组多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和座谈,指导研究工作。

2015年5月26日,邀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澳门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茅海建教授,作了“李提摩太‘新政策’的出台”主题讲座。

2015年11月16日,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郭双林教授,作了“西方文明等级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主题讲座。

2015年12月1日,邀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王奇生教授和台湾“中研院”院士、近代史研究所前所长、台湾大学教授陈永发前来讲学,并指导课题的研究。

2016年4月21日,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博士生导师许纪霖教授讲学和座谈,指导课题的研究。

2016年7月12日,邀请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黄自进研究员作了“《旧金山和约》对东亚局势的影响”主题讲座。

课题组取得一批阶段性成果

近一年来,课题组已进行了一些专题性研究,取得了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宗教学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刊物上公开发表专题论文40余篇,拟出版相关领域专着《晚清中外条约关系研究》、《中国近代恢复领水主权问题研究》、《近代中国民间涉外债务问题研究》等3部。具体涉及到的问题有: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及其基本架构,各个阶段的条约交涉,条约关系的演化、趋势、特点和规律,中国近代史上产生的所有条约、“准条约”、国际公约以及相关章程等各类约章,条约关系的运行,条约关系观念的转型,中外条约关系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等等。

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反响。首席专家李育民教授发表于《历史研究》的《中外条约关系与晚清法律的变化》一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15年第8期全文转载。李育民教授发表在《社会科学研究》的《近代中外战争与条约关系》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3期重点摘介。课题组子项目负责人李传斌发表于《安徽史学》的《晚清教会医院慈善医疗演变述论》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宗教》2016年第1期全文转载。李传斌发表在《晋阳学刊》上的《教会?乡村?医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基督教乡村卫生建设》一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宗教》2015年第4期全文转载。课题组子项目负责人刘利民发表于《晋阳学刊》的《清末社会维护领海渔业权活动考察》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5年第10期全文转载。此外,李育民教授的书稿《晚清中外条约关系研究》入选“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附:课题组阶段性研究成果一览表(截止至2016年7月)

18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民间涉外债务清偿政策的演变 曹英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15年第5期 1.2

19 试论近代中国水道测量事业的民族化进程 刘利民 论文 《晋阳学刊》 2016年第3期 2

20 清末社会维护领海渔业权活动考察 刘利民 论文 《晋阳学刊》 2015年第4期 2.1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21 英国与国民政府的战后处置计划兼及台湾问题(1941-1943) 侯中军 论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 2.2

22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武装护渔政策初探 刘利民 论文 《民国研究》 2015年第1期 1.3

23 试论江南制造局与近代中国早期的公司社会责任 侯中军 论文 《广东社会科学》 2016年第2期 1.5

24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京政府划定行军区域的合法性分析 侯中军 论文 《中州学刊》 2016年第5期 1.6

25 航业团体与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收回航权运动关系初探 刘利民 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6第4期 1.5

26 全面抗战前国民政府铁道部的备战努力及其成效 钟勇华 论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 1.1

27 蒋廷黻对外观念及思想主张论析 李育民 论文 《湘学研究》2015年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年 5.2

28 “一带一路”与中韩共同发展的契机与前景 李育民 论文 《韩中关系研究》 2016年第1期 3.5

29 教会?乡村?医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基督教乡村卫生建设 李传斌 论文 《晋阳学刊》 2015年第3期 1.9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宗教》2015年第4期全文转载

30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派系之争下的中苏复交 侯中军 论文 《晋阳学刊》 2015年第6期 1.8

31 南京国民政府收回海港检疫权活动述论 刘利民 论文 《武陵学刊》 2014年第6期 1.4

32 张学良及国民政府与九一八事变后黑龙江省的抗日高潮 曲晓范 论文 《东北史地》 2015年第3期 1.2

33 1943年中美、中英新约谈判与航行权问题 刘利民 论文 《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第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11月 2

34 试析大连租界设关征税缔约 杨秀云 论文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 0.7

35 青岛租界设关征税缔约探析 杨秀云 论文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 0.8

36 中丹<天津条约>缔结始末 杨秀云 论文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 0.7

37 论曾纪泽的国家主权观念 蒋跃波 论文 《丽水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 1

38 晚清中朝商路历史性变迁原因及其影响(1882—1894) 费驰 论文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15年第3期 1.3

39 试论苏州“五卅路”的修筑起因与资金来源——兼与退款筑路说之商榷 许冠亭 论文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 1

40 辛亥时期的“排外”观念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 李育民 论文 《辛亥革命与百年中国》第1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2月 1.6

41 《清季外交史料》(10册) 李育民、刘利民、李传斌、伍成泉 古籍整理 湖南师大出版社 2015年5月 909.8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相关新闻报道(四则)

(一)共同铭记历史 共圆伟大梦想——纪念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70周年学术研讨会发言摘登

(《光明日报》2015年10月28日第7版)

李育民:台湾的法理回家之路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沦为殖民地。1945年台湾光复,但主权问题的法律确认却遗留下来。直到1951年9月8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完成战后对日本处分的法律手续,在旧金山签署了《对日和平条约》。其中第2章“领域”部分涉及中日疆界问题条文规定:“日本国业已放弃对于台湾及澎湖列岛以及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但该条款并未写明,将诸岛交还中国。这种法律涵义不明确的条款,引起中国政府的严重抗议(当时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与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缓和这种紧张结果,美国只好出面斡旋,促成台北的中华民国政府与日本政府在1952年4月28日签署了《中日双边和约》。中国对台湾的领土主权获得事实和法理上的完全确定。

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于1971年取代中华民国成为联合国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美、日等国也不得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先后与之订约建交。1972年2月28日,中美发表《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对台湾的“法律地位”以及相关问题作了明确阐述。美国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反映了美国立场的变化,在台湾问题上放弃了制造“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的图谋。

1972年9月29日,日本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联合公报中明确认定台湾归属中国的法律地位。日本表示,“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叁原则’的立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联合声明签署后,日本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在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指出:“作为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结果,《中日双边和约》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并宣告结束。”台湾归属中国的法律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

需要指出,美、日两国虽然分别就“一个中国”政策作了承诺,但并未完全放弃干涉台湾的图谋,在建交的相关条约中仍留下一些隐患。但美、日的这些承诺,为两岸统一和台湾的最终归宿扫清了障碍。当然,鉴于美国制衡中国的全球战略和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以及两国无视信义的历史,又兼“台独”势力的发展,真正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还须作出更大的努力。

(二)历史文化学院举行“亚洲共同体与世界”系列学术讲座颁奖典礼

(湖南师范大学网站2015年7月3日新闻报导)

(通讯员 郑淼)7月1日晚,历史文化学院在202学术报告厅举行2015年“亚洲共同体与世界”系列学术讲座颁奖典礼。此次活动由亚洲财团顾问、亚洲研究会研究员郑俊坤先生主讲,安徽三联学院副校长金哲教授担任翻译。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刘大明以及刘利民、李传斌、朱发建等教授出席此次活动,中国史重点学科负责人李育民教授担任主持。

活动伊始,郑俊坤对受邀参加“亚洲共同体与世界”系列讲座表示感谢。他向大家介绍了亚洲财团的内涵与特点,亚洲财团不分国家、不分宗教、不分文化,着力实现亚洲共同的繁荣与发展,并表示目前亚洲财团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同时,他还强调了我们要了解亚洲财团的原因。亚洲是当今世界地理、文化、民族等最为复杂的地区,了解亚洲有利于我们从全区的角度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最后,他对同学们提出希望,鼓励大家挑战自己、积极创新、勇于进步,多了解亚洲其他国家,实现共同发展。

郑俊坤为历史文化学院王钊、周宇菲等20位同学颁发亚洲基金会的荣誉证书和奖金,刘大明为邓玲、杨清慧等24位同学颁发校级荣誉证书。大家合影留念后,此次活动顺利结束。

历史文化学院于2015年3月开始,举办了15场“亚洲共同体与世界”系列学术讲座,邀请到郑俊坤教授、王建朗研究员、高士华研究员,以及本院部分教授担任主讲,内容涉及西方文化东传、近代条约关系、近代国际公约、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

(叁)历史文化学院洙泗讲堂系列报告:李育民谈“台湾问题的由来及法律地位的演变”

(曲阜师范大学网站2016年5月23日新闻报导)

5月21日晚,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首任院长李育民教授在图书馆一楼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台湾问题的由来及法律地位的演变”的报告。历史文化学院黄仁国教授主持本次报告会。

李育民以条约为线索阐释了台湾法律地位的演变,并将其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世纪70年代,日本以“生番之地不属于中国”为由发兵台湾,最后清政府与日本双方签订《北京专条》,认定台湾属于中国;第二个时期开始于甲午战争的爆发与《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的法律地位由此发生改变;第叁个时期是二战之后,中国拥有台湾主权的合法性由于相关条约的签订已被确定,但美国出于政治的需要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第四个时期,台湾主权归属进一步确认,美、日两国明确肯定台湾归属中国的法律地位,通过国际条约中作出了严肃承诺,但并未完全放弃干涉台湾的图谋。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并取代台湾当局,成为联合国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些注定台湾的法律地位和政治前途,只有重归统一之一途。最后,李育民教授还对在场同学的提问做了耐心解答。

(四)李育民做客书山论坛 谈台湾法律地位的演变

(湖南师范大学网站2016年5月12日新闻报导)

(通讯员 赵艺颖 王高峰)5月11日晚,全国优秀教师、我校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负责人、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主持人李育民教授做客新传院书山论坛,以“台湾法律地位的演变”为主题开展讲座。讲座由新传院副院长周国清教授主持。

李育民按时间顺序阐述了近现代台湾法律地位上的主权问题,并对近现代以来中国政府为台湾回归问题采取的一系列外交活动,以及日本、美国所做的一系列声明回应进行了详细介绍与深入分析。

李育民将台湾法律地位的演变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世纪70年代日本出兵台湾,中日签订《北京专条》,认定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第二个时期,甲午战争之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的法律地位发生改变;第叁个时期,二战以后,相关条约的签订确定了中国对台湾主权的合法性,但美国出于政治需要提出了台湾地位未定论;第四个时期,台湾主权归属进一步得到确认,美国和日本发表声明,承认中国拥有对台湾的主权,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并取代台湾当局,成为联合国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互动环节,李育民耐心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新传院新闻系主任吴果中教授、编辑出版学系易图强教授、广告系张新华老师与新传院200多名学生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