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我国特大型城市生态化转型发展战略研究”
深圳市调研简报

2017年06月26日13:24来源:

2016年11月30日至2016年12月3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我国特大型城市生态化转型发展战略研究”(14窜顿叠140)的项目组按照调研计划赴深圳进行调研。

本项目由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祥荣教授担任首席专家,项目组成员包括来自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的20余名教授、副教授、讲师以及多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

深圳,简称“深”,别称鹏城,广东省省辖市、副省级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地处广东南部,珠江叁角洲东岸,与香港一水之隔,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隔深圳河与香港相连,北部与东莞、惠州接壤。截至2016年10月,深圳市下辖福田区、龙岗区、罗湖区、宝安区、南山区、盐田区、龙华区、坪山区8个行政区(在宝安区、龙岗区内分别设立了光明新区、大鹏新区两个有一定独立性的功能区),全市总面积2020平方千米。

深圳因其独特的管理体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深圳在20世纪末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激烈的冲突。、经过多年努力,从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保护等多方面看,当前深圳在国内特大城市中应该是做得最好的;另一方面,从近几年经济发展情况看,深圳骋顿笔增速在北上广深中是最快的。从这点来说,深圳市的生态化转型发展是值得借鉴的。故将深圳列为调研城市之一。

参加深圳市调研的项目组成员有: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祥荣教授,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方清、刘亚风、孙伟、李镕汐等。调研计划按照文献调查、专家座谈,实地考察走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座谈咨询会

深圳调研专家座谈咨询会于2016年12月1日和12月2日在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召开。出席专家咨询会的有: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规划与政策研究所所长车秀珍;深圳市水务局原水土保护处副处长吴长文博士;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师陆佳博士;深圳中国建筑科技集团总工程师陈维新教授;深圳市福田自然保护区原主任王勇军教授;深圳市园林研究所副所长陈涛教授。

座谈会上,6位专家结合自己的经验从不同角度畅谈了深圳市生态化转型发展进展及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大家一致认为,深圳市的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化建设的工作在国内特大型城市中做的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车秀珍首先从深圳市现状谈起,总结了深圳市“经济大市、人口大市但土地面积狭小”的叁大特点,在各界领导的重视下,生态环境保护体现在了相关规划、总规的内容中,另外深圳市从创新机制、召开环境形势分析会和制定考核制度等叁方面共同着手,体现了环境考核与经济考核同等重要的管理和发展新思路;车秀珍也表示深圳市下一步的重点是计划空间管控,使生态用地达到总面积的50%,体制创新方面也要有所增强和改进。

王勇军教授重点强调了深圳是在产业转型方面带来的转变。在深圳的生态化转型发展中,许多低端产业走了,但更多的更高端、更有科技含量的产业来了,如腾讯和华为为代表的高科技公司。王勇军更是以招商银行大厦为例,强调了高科技公司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王勇军赞扬了强调了已经提出并落实10年的生态考核制度,表示深圳市的发展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博弈过程,生态化转型必不可少且迫在眉睫。

陆佳博士从生态红线的提出与实施方面入手,分析了目前深圳市调整生态红线的规划和情况。在深圳市八十年代特区总规、九十年代经济发展总规到2000年生态规划,都按照生态化理念建城,真正做到了按照规划建设起来的城市。目前深圳市划定了974平方公里的生态红线,占总市域面积的49%,并着重发展高密度、低成本,可复制的低碳城。并且以光明新区和坪山新区为例,重点介绍了低碳城镇的建设情况。

陈涛教授从城市管理,环卫,基础设施等方面介绍深圳市做出的改革和创新,并提出了对绿地的建设,绿化方案等方面的理解。同时他通过增量用地和存量用地之间的关系,介绍了深圳市在土地利用方面做出的努力:严格控制新增用地,主要用于转型导向性产业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交通市政设施、保障性住房等需要;积极利用存量用地,大力推动城市更新,适度提高土地使用强度,鼓励用地功能混合,推动地下空间和地铁沿线上盖物业开发,努力提高用地效益。2012年,深圳全市土地供应计划中存量建设用地的供应规模首次超过新增建设用地。

吴长文表示,深圳市生态化转型是认真贯彻生态文明发展的结果。以山地林地的裸露现实问题为例,吴长文强调了水土保持法的重要性以及防止水土流失的迫切性。此外,通过深圳市其他几个典型问题如填海,污水处理厂设施不足等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另外部分区域发生的洪涝灾害也体现了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性。

会后各位专家填写了“我国特大型城市生态化转型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调研问卷”,以供后期分析了解。

项目首席专家王祥荣教授做会议总结,首先他对各位与会专家表示感谢,对专家提出的问题认真总结,表达了会向专家继续学习的意愿,同时也欢迎专家们来上海继续交流学习。

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座谈交流会

2016年12月2日下午,深圳调研访谈会在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召开。项目组成员及公司相关负责人参与了会议。

是一家具有城市规划甲级、建筑设计甲级、市政道路工程甲级的“叁甲”公司,参与设计了低碳城的设计,本次调研将着重围绕低碳城的建设和规划进行咨询。

公司负责人着重介绍了低碳城的相关情况和模式:1.建立并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2.形成了多方合作推进的体制机制;3.探索实践了复合多元的更新模式;4.推动了规划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会议了解了低碳城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并制定了参观考察计划。

深圳市在全面开展示范项目建设的同时,还积极鼓励各城区、街道、社区开展低碳生态综合示范片区的建设,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新城建设、旧城改造等各类低碳生态建设模式,以期达到先行先试、以点带面的效果。

深圳市规划馆考察调研

2016年12月3日,项目组成员考察了深圳市规划馆。

在规划馆项目组参观了解了综合交通发展规划(2030),公园发展专项规划(2012-2020),绿道网规划等。着重了解了红树林湿地保护、开展安县与海盗生态修复、划定海洋生态红线、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等深圳市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深圳市国际低碳城考察调研

2016年12月3日,项目组成员考察了深圳市坪地国际低碳城。

深圳国际低碳城项目地处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深莞惠叁市交界地区,当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已建成区占全区域建设用地的60%以上。低碳城致力于通过产城融合的城市规划、碳指标约束下的城市管理和利益共享的低碳绿色开发实现落后区域跨越式发展,探索和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之路。

深圳低碳城立足于发展成为集气候友好城市先行区、新型低碳产业集聚区、低碳生活模式引领区、低碳国际合作示范区为一体的国家低碳发展试验区。规划采用SMART设计理念指引低碳城的规划建设, 开展后发地区的低碳产业发展与产城融合实践。

项目组通过低碳城展览馆的展示,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国际低碳城对深圳生态化转型做出的努力和成果。

深圳市国际低碳城考察调研

课题组于2016年12月3日考察深圳市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的甘坑客家小镇。

甘坑客家小镇在2012年重新规划立项后,分为了六大板块:文化休闲区、特色产业区、农耕体验区、湿地科普区、农业观光区、山地运动区,目前也是结合了文化旅游、生态文化展示以及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多元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甘坑小镇的规划与开发体现了生态与人文结合的特点,将生态旅游融汇入客家文化,又将客家文化、生态文化融入到深圳现代化城市中。

项目成果论文顺利发表

作为本项目成果总结的专着《气候变化与中国韧性城市发展对策研究》已于2016年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本书主要基于国内外气候变化适应研究的最新进展、案例分析、研究方法、指标体系、相关政策以及我国部分城市在气候变化适应领域的实践,并以特大城市上海市为具体研究对象进行了剖析,旨在评估国内外代表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与方向,探讨与加强中国韧性城市规划对策和技术支持,为中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及行动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具体内容上,本书包括五大部分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1)背景与意义:从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和韧性城市概念及内涵两个方面,阐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韧性城市发展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论:梳理并分析了国际上对于气候变化韧性城市的研究方法与评估指标体系的实践,包括模型评价法、指标评价法、对比研究法等;作者基于PSR模型,从经济应对能力、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发展和环境保障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气候变化韧性评估的参考指标体系。

(3) 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城市发展经验借鉴:分析了美国纽约和波士顿、英国伦敦、荷兰鹿特丹等国际城市案例及我国成都、深圳、德阳、黄石、合肥、宁波、绵阳等,韧性城市规划规划建设经验与启示,提出了我国韧性城市发展的四条建议途径。

(4)上海韧性城市状况评估:开展了上海市韧性城市评估和战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构建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上海市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评估;2)通过地表温度反演、热岛强度(UHII)分级、温度植被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Index, TVX)等方法对城市绿地系统应对高温的韧性进行评估;3)通过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模型计算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市代表性湿地生态系统;崇明东滩、南汇边滩、九段沙湿地开展了韧性评估。

(5)中国韧性城市发展对策: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韧性城市发展对策:1)构建中国特色的韧性城市理论;2)构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治理机制;3)重点区域重点干预,推动韧性城市的示范和试点建设;4)融合信息科技,通过韧性规划对策应对各方面风险等。

项目成果论文顺利发表

作为本项目成果的论文《基于图论的景观连接度量化方法应用研究——以福建省闽清县自然森林为例》已于2016年7月被国内生态学顶级杂志《生态学报》接收。

图论分析法作为景观连接度研究的新途径成为研究领域热点,但仍然存在提高距离阈值取值的科学性、充分解读图论连接度指数等有待探究的问题。本文以闽清县自然森林为对象使用图论分析方法进行了景观连接度的量化研究,提出并使用了距离阈值综合取值方法,联合使用了多种景观连接度指数。研究结果表明,距离阈值综合取值方法能够提高取值的准确性并具有广泛适用性,二进制连接度指数与概率连接度指数能够从不同角度指示景观结构和斑块重要性格局。

本研究进一步完善图论分析法在景观连接度研究方面的应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