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来,本项目的工作主要向着叁个方面进行:专着写作、数据库的扩充和完善、国际会议的筹备和召开。叁个方面的工作情况良好。
为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2016年6月25-26日项目组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工作会议,讨论专着写作和数据库建设等问题。25日下午,各子课题负责人对专着撰写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做了汇报,经过讨论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对专着的形式和内容形成一致的看法。26日上午,项目组邀请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博士后、“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数据库”项目推广人徐力恒博士前来访问。徐博士介绍了哈佛大学这一数据库建设的历史、数据采集的重点和来源、数据库使用方式、数据建模设想、数据电子化的方式以及与不同项目数据库之间关联等问题,着重交流了这一数据库建设的经验。徐博士也参观了本项目所建设的“境外中国现代人物传记多语种全文数据库”,听取了第10子课题陈进、李芳、孙翌、王昕等同仁从不同角度对本数据库的介绍。双方介绍情况后进行了讨论,特别是本数据库借鉴哈佛数据库的可能性。徐力恒博士对本数据库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质量很高。他表示,规模如此之大的多语种全文数据库,他还是第一次看到(见附件一《对于专着写作推进及数据库专家咨询的会议纪要》)。
项目组2016年暑期工作会议8月27日至28日在上海交大举行。27日下午对各子课题所提交的本卷专着的详细提纲以及代表性章节,会议进行了讨论。各子课题就一些重要问题达成共识:项目研究的核心是作品中的传主,但是在保证这一核心的前提下,也允许其他研究内容;必须切合各子课题资料的特点,尊重各子课题的学术个性;各卷必须组成一个整体,有基本相同的价值目标,形式统一。对此会议形成一个文件,要求各子课题在专着写作过程中,特别是定稿时遵照执行。(见附件二《专着定稿要求》)。
8月28日上午,项目组召开全体会议。首先对照《2016年工作任务清单》各子课题汇报完成任务情况,就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其后周凌枫提出了专着第十卷《境外中国现代人物传记书籍总目》的编写计划,会议对此进行了讨论,并委托周凌枫拿出样本、对索引和附录的编写提出方案。全体会议之后,召开了“跨文化语境中的传记与传记影视国际研讨会”筹备组会议,对今后的筹备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分工(见附件叁《2016年暑期工作会议纪要》)。
本项目以上海交大传记中心名义同美国夏威夷大学传记研究中心联合召开的“跨文化语境中的传记与传记影视国际研讨会”得到国家教育部的批准,2016年10月29-30日在上海交大召开。会议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近80人参加,其中有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埃及、奥地利以及香港、台湾等境外代表20人。哈佛大学讲席教授利昂·达姆罗什、亚利桑那大学教授威廉·贬·爱泼斯坦、夏威夷大学传记研究中心主任克莱·豪斯等一批国际着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60篇,国内外专家7人作了主题报告,其余与会代表分成12个专场进行专题报告,并且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代表名单、论文题及分组见附件五《“跨文化语境中的传记与传记影视国际研讨会”会议日程》)。
针对这次会议,项目组进行了近一年的认真筹备,参加会务的同仁和研究生工作负责,会议取得很好的成绩,不少论文有很高的质量,得到与会同仁的高度评价。根据对全体代表的问卷调查,对这次国际讨论会,代表的总体评价59%为“优”,24%为“良”,7%为“一般”。会议结束后,威廉·爱泼斯坦教授给会议发来热情洋溢的感谢信,信中说:“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国际讨论会。多么精彩的经历!如此出色的组织、众多有趣的论文、礼貌而慷慨的款待,我真诚地说,在其他任何学术集会上我还没有得到过这么好的接待,我会向所有的人称赞你们。”(见附件六《爱泼斯坦教授的感谢信》)
项目组刊物《现代传记研究》第七辑今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辑收论文20篇,包括国外着名专家英语论文两篇,保持了较高的学术质量(见附件四《“现代传记研究”第七辑目录》)。
到2016年10月31日,本数据库已经获取3035位传主的15019种传记信息,其中7731种已经获取并输入数据库。
“境外中国现代人物传记资料整理与研究”
对于专着写作推进及数据库专家咨询的会议纪要(二十)
(2016年6月,上海)
2016年6月25-26日,本项目组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召开工作会议,讨论专着撰写和数据库完善等问题。
25日下午的会议主要听取与会各子课题负责人对于专着撰写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的汇报。目前第叁子课题、第七子课题按照工作计划正常进行,预计8月底可以完成专着初稿,其他子课题进展较为缓慢,需要继续努力按期完成任务。
会议重点就各子课题在写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首席专家杨正润主持会议。经过讨论形成以下比较一致的看法:第一,原来设想将专着写成传记史的形式,现在发现对这一观点需要进行修正,传记史主要研究传记作品,如果我们只研究传记作品,就会把研究局限于文本,走上我们习惯的文学研究的老路,束缚我们的思路,降低整个研究的意义;但是我们也不可能去研究历史人物,因为那超出了我们的任务,我们也不具备那样的条件。我们不排斥对作品的的研究,但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应该是作品中的人物,即传主。第二,鉴于以上认识,整个专着的章节安排应以人物而不是以作品的出现来进行排序更为合适。第叁,应该有一个贯穿全书的基本线索,但不应满足于一条线索,可以有多个线索贯穿全书,比如第一子课题打算以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改变问题贯穿全书;第七子课题考虑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探析奇迹是如何产生的,一些出生穷苦、不识字的华人为什么能在短短的时间内把一个荒僻的小岛建成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国家;另一条是新马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他们怎样从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和历史认同转为文化认同。第四,鉴于资料繁杂,在阅读和写作中,会发现很多问题,产生各种想法,应当在工作笔记中随时记录备忘,这对推进写作很有帮助。第五,鉴于第4子课题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一些同仁都热情帮助,提出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唐玉清、陈玲玲等推荐了一批学习德语的学生协助第4子课题的工作,这种高度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全体同仁深受鼓舞。
此外杨正润还强调,各子课题在写作专着的同时不应当忘记数据库的工作,特别是要进一步扩充数据库的容量和提高全文率。各子课题在写作中应当按图索骥,发现新的资料,获得信息后请及时转告李凯平统一购买。
26日上午的会议首先由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人员、“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数据库”项目推广人徐力恒博士作报告。徐博士详细介绍了“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数据库”项目建设的发展历史、人物数据采集的重点和来源、数据库使用方式、数据建模设想和方式、数据电子化的方式以及与不同项目数据库之间关联等方面的问题,他也介绍了几十年来在本数据库建设中积累的经验:1.制定了迅速加入大量人物信息的完整工作流程。2.机器和人工操作结合。3.跨学科的多方协作。4.注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5.数据建模:寻找稳定与灵活性的平衡点。6.经费来源:机构的支撑。7.密切关注数据库的影响力和用户数量。8.数据的开放性:长远发展、共同协作、半众筹。9.注意版权问题和资料使用权限。10.通过详细的文献记录解决团队人员改变仍维持项目运行的问题。11.加强对数据库的推广。
在听取徐博士对其数据库的介绍后,项目组成员与他进行了广泛的互动和探讨。徐博士对本项目正在建设的数据库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质量很高,规模如此之大的多语种全文数据库,还是第一次看到。同时他也对本项目的数据库提出了一些疑问,如数据库的定位、如何与用户建立直接沟通、是否充分考虑到在线作业环境等。第十子课题负责人陈进馆长、成员李芳、孙翌、王昕等从不同的角度对本数据库进行了介绍,回应了徐博士提出的一些疑问,杨正润、刘佳林、唐岫敏、袁祺等与会人员也各自谈了双方数据库存在的差异和相互借鉴的可能性。此次交流,对借鉴其他数据库的先进经验、提升本数据库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会议还就《现代传记研究》辑刊进入颁厂厂颁滨评价系统、第7期的编辑以及国际会议筹备等项工作进行了讨论。项目组决定,8月27-28日召开暑期工作会议,请各位同仁安排好时间,做好参加会议的准备,会议正式通知另发。
杨正润、陈进、刘佳林、唐玉清、赵山奎、陈玲玲、袁祺、唐岫敏、周凌枫、李凯平、李芳、孙翌、王昕、彭佳等参加了此次会议。
“境外中国现代人物传记资料整理与研究”
专着定稿要求
(2016年8月28日通过)
本项目《投标书》明确规定:“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将依据预定的目标,向多个方向展开,但始终围绕一个重点:探析各种境外传记中传主的形象,以及由此汇集成的现代中国人的总体形象。”可以研究传记家,也可以研究作品,但必须坚持以传主形象为研究的重点,这才能体现“传记是人类的纪念碑、人性的纪念碑”的意义。
《2015年暑期工作会议纪要》指出:“作为重大项目成果的9卷本专着在体例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应保持统一性、一致性,同时应结合各地区传记资料的特点,充分彰显研究内容的独特性、研究者的学术个性。”并为此下发了写作框架和格式规范。这种统一性和一致性必须保证,这是对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成果的基本要求。
《2016年寒假工作会议纪要》指出:“传记作品不同于小说,有传主和作者两个必须注意的因素,鉴于这种特殊性,专着论析的顺序除按照作品出现的时序外,还可以考虑3种结构:写一位传记名家,把他的作品放在一道论析,即以传记家为中心;写一位重要传主,把有关他的各种传记放在一道论析,即以传主为中心;一位名家写若干重要传主,在论析传记家和传主都应当说到这些作品,即有传记家和传主两个叙述点,但要避免重复,可一主一次,或不同视角。”这里所说的是几种结构,是指组织材料的方式,必须注意的是,在以传记家为中心组织材料时(应当是有大量作品的传记家),在论述他的每一部作品时,仍然是以传主为主要研究对象。
《2016年6月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第一,原来设想将专着写成传记史的形式,现在发现对这一观点需要进行修正,传记史主要研究传记作品,如果我们只研究传记作品,就会把研究局限于文本,走上我们习惯的文学研究的老路,束缚我们的思路,降低整个研究的意义;但是我们也不可能去研究历史人物,因为那超出了我们的任务,我们也不具备那样的条件。我们不排斥对作品的的研究,但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应该是作品中的人物,即传主。第二,鉴于以上认识,整个专着的章节安排应以人物而不是以作品的出现来进行排序更为合适。第叁,应该有一个贯穿全书的基本线索,但不应满足于一条线索,可以有多个线索贯穿全书”。
在多数情况下,传主同作品的出现是大体同时的,论述的先后没有太大疑问。有些传主资料多、出版时间延续很长,这种情况论述的次序就很麻烦。一般可以按照传主的出现排序;当然也可以按照其他更方便的形式。
本项目重点是作品中的传主研究,比如研究其生平、他同社会历史的关系、他的个性、他的心理等,都属于研究的范围;也可以借鉴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方法,比如身份研究、异国形象研究、比较研究等等,也应予鼓励。此外文学和历史学研究中的一些方式,比如文本结构、艺术手法、甚至意象、原型以及史料考订等等,也是允许的。但是必须以传主为核心,以历史真实为前提。
“境外中国现代人物传记资料整理与研究”
2016年暑期工作会议纪要(二十一)
(2016年8月,上海)
本项目2016年暑期工作会议8月27日至28日在上海交大人文学院举行。会议分成3个阶段进行。
一、8月27日下午1-9子课题负责人会议。刘佳林、尹德翔、赵山奎、朱剑利、陈玲玲、杨正润、袁祺、梁庆标、唐岫敏、蒋亭亭等参加,第叁子课题唐玉清请假,其余各子课题提交了本卷专着目录以及代表性章节,会议进行了讨论。会议就一些重要问题达成共识,修订通过了《专着定稿意见》(见附件),务请各子课题写作时遵循这一文件对专着写作提出的基本要求。
各子课题提交的专着目录和代表性章节,会议没有来得及逐一讨论,务请各子课题抽出时间认真阅读观摩和学习,如发现问题请及时提出,并在微信群中进行讨论。
二、8月28日上午项目组全体会议。除27日参会同仁外,孙翌、彭佳、李凯平、周凌枫参加了会议,参会者按照《2016年工作任务清单》汇报了各子课题完成任务情况,就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分述如下:
1、本项目总体进展顺利,《现代传记研究》第七辑已交稿,“现代传记文库”第叁辑《岩石与彩虹》近日出版。全国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专家委员会8月13日在北京成立,一些与会者在发言中对上海交通大学传记中心的工作进行了高度评价。首席专家杨正润教授入选专家委员会。
2、1-9子课题编写的传主小传,除了最近新增加和少数具有疑难问题的传主,基本补订完成。
3、传记标签工作量比较大,部分子课题尚未启动,鉴于目前专着写作任务繁重,是各子课题的主要工作,标签不必集中精力去做,可以留待专着完成后完成。但是在写作中阅读的传记应当同时完成标签,以节约时间。中文音视频的标签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英文还有部分工作待做。
4、数据库的全文率的提高是一项重要任务,李凯平在这一工作中取得重要成绩,目前已通过网购获得图书200余种,当然还需要继续努力。各子课题新发现的外语图书要及时通报李凯平,以便购买。
5、第十子课题所承担的任务都已经基本完成,但如人物关联图、资料关系分析等,需要1-9子课题小传更新、标签制作和信息补充完成后才能呈现。
6、周凌枫提出了专着第十卷《境外中国现代人物传记书籍总目》的编写计划,与会同仁就入选传主的范围、传主的排列顺序、书籍的排列顺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委托周凌枫拿出样本,并就目录、索引和附录的内容和编排方式提出方案。
叁、8月29日下午“跨文化语境中的传记与传记影视国际研讨会”筹备会议,杨正润、刘佳林、陈玲玲、唐岫敏、蒋亭亭、李凯平、周凌枫参加会议。蒋亭亭汇报了报名情况:报名并提交了论文摘要、经审核通过并已发出正式邀请函的国内外代表共48人,其中境外代表18人,加上项目组成员和一些特邀代表,参加会议估计总共60多人,同预计一致。国外代表中包括一些着名专家,这是会议学术质量的基本保证。与会同仁一致认为,必须认真细致地做好各项筹备工作,保证会议的成功。筹备工作分工如下:学术组杨正润;翻译组唐岫敏、许勤超、李凯平、王军;资料组陈玲玲;接待组陈玲玲、蒋亭亭;会场组、宣传与联络组、财务组刘佳林,工作计划见另文。
项目组重申:为保证专着写作的时间,1-9子课题的成员除个别人外,不要求参加国际研讨会的筹备工作,但是会议必须参加,并请尽快提交论文题目和摘要、发言笔笔罢和个人介绍。论文可以是专着中的一部分,也可以另行选题。
“跨文化语境中的传记与传记影视”国际学术研讨会
大会发言(一)报告人
达姆罗什(哈佛大学)传记写作的难题与谜题
李辉(人民日报)走进历史,叙述命运——传记写作漫谈
分组发言(一)
第一组传记电影
人文楼一楼礼堂
周安华(南京大学):
投射的自我——欧洲银幕上的“拟传记电影”
琼斯(开罗美利坚大学):
表演自传——约瑟芬·贝克的故事
宋晓英(济南大学):
论欧美传记电影中的“远方”意象
张依兰(香港城市大学):
论杀戮场类型之外的当代柬埔寨电影
赵斌(北京电影学院):
向“故事叙述的美学偏移”——人物传记片《钢琴梦》的美学问题分析
主持人
高玛丽(台湾师范大学)
赵庆庆(南京大学)) 第二组中国人物传记
人文楼211
沉卫威(南京大学)吕林(南京玄茉文化传媒):
郭沫若是如何当选为院士的?
周凌枫(常州大学):
群体劫难的个体记忆——新时期知识分子自传中的“反右”运动
王军(华侨大学):
《吴宓日记续编》(1951年)解读
卢筱雯(南洋理工大学):
想象与回忆的裂缝——顾城传记研究
佟文旭(新加坡国立大学):
民国军政不倒翁——论黄强的叁度起落浮沉
主持人
章罗生(湖南大学)
汪云霞(上海交通大学) 第三组传记理论与历史
人文楼312
李政(北京大学):
忏悔录的一个早期形式
——从赫梯国王穆尔什里二世的瘟疫祷文论起
辜也平(福建师范大学):
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理论建构之流脉
梁庆标(江西师范大学):
“原罪”/“合法性偏见”:当代西方自传批评辨析
史建国(山东大学):
论传记写作中的“代父立传”现象及叙事伦理
张年华(香港浸会大学):
建构/重构生命能量:菲律宾海外劳工传记
主持人
李世琦(河北人民出版社)
袁祺(扬州大学)
大会发言(二)
报告人
爱泼斯坦(阿里桑纳大学)战略性爱国主义记忆:传记电影与美国国民身份
张英进(加州大学,圣地亚哥)传记电影的叙事主体与客体:多层次生命写作的选择
第四组传记影视文化
人文楼一楼礼堂
杨正润(上海交通大学):《莎翁情史》:对传记的颠覆与推动
程力栋(永乐影视):
传记影视是当代人对于历史的感悟
王英捷(津楚四方):
传记影视创作导向初探
——以《沙漠雄鹰》传记电影创作过程为例
刘付英杰(维也纳大学):
传记电影与当代名人文化:《国王的演讲》案例分析
刘
主持人
沉卫威(南京大学)
马纶鹏(弗吉尼亚军事学院) 第五组欧美传记之一
人文楼211
赵山奎(浙江师范大学):
卡夫卡与布罗德的鼠猫游戏——评传记小说《原谅天使》
曹蕾(南京晓庄学院):
一位诗人心灵的成长——从自传角度看华兹华斯的《序曲》
王韵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创伤“无意识”与创作“有意识”——《猫眼》中的民族创伤自传与修通
党伟(东北师范大学):
“微传记”:1599和1606的莎士比亚
主持人
薛玉凤(河南大学)
冯翰士(东海大学) 第六组传记片评析
人文楼312
庄志霞(中国青年出版社):
跨文化语境中的纪录片创作——浅析《飞虎奇缘》叁部曲
李华(北京物资学院):
光线与色彩的绘画大师—评电影《特纳先生》中的英国画家特纳
赵庆庆(南京大学):
还原?宣传?戏说——中国和加拿大的白求恩传记和影视比评
斯日(《传记文学》杂志社):
足够的孤独,铸造足够的勇气——对于传记电影《汉娜?阿伦特》
刘刘家崴(台湾清华大学):
落花飘零:《孤恋花》中的国家与个人命运
主持人
宋晓英(济南大学)
赵斌(北京电影学院)
大会发言(叁)
报告人
刘建军(东北师范大学)西方传记写作的逻辑起点与价值导向
刘佳林(上海交通大学)跨文化传记写作中的世界主义自我
第七组亚洲传记
人文楼一楼礼堂
黄贤强(新加坡国立大学):发现海外华人知识分子——论近代中国报刊中的东南亚华人传记
蒋亭亭(上海交大传记中心):
从中国文化走向多元文化:连士升与新加坡传记的诞生
袁祺(扬州大学):
晚清日本记者眼中的袁世凯——以田原天南的《袁世凯》为例
陈玲玲(上海交通大学):日本文化中的孙中山形象
主持人
郑尊仁(铭传大学)
梁庆标(江西师范大学) 第八组欧美传记之二
人文楼211
道格拉斯(弗林德斯大学):收藏童年:论《羞辱的国家》中的青年、遗产与前自传
薛玉凤(河南大学):
对比中的自我身份认同——从《马克?吐温自传》中的完人“罗杰斯先生”说起
冯翰士(东海大学):
文化收藏与传记书写:以夏德和弗雷德里克?舍特为例
张慧芳(天津财经大学):英美传记文学中的异态存在:论西尔维娅?普拉斯传记的文本变异
冯春园(河北工业大学):多丽丝?莱辛自传中的“他者”身份解读
主持人
赵山奎(浙江师范大学)
唐玉清(南京大学) 第九组影视与传记之一
人文楼312
全展(荆楚理工学院):
人文传记片的文化重塑
李健健(《立传》编辑部):
传记影视应心怀敬畏
李美敏(江西师范大学):论传记电影的叙事伦理问题
主持人
王斌俊(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李政(北京大学)
第十组两岸传记影视
人文楼一楼礼堂
马纶鹏(弗吉尼亚军事学院):
论三部秋瑾的传记电影: 历史, 类型模式, 以及理论批评
郑尊仁(铭传大学):
聂华苓的生命表述:从自传书写到影像记录
徐琦(台湾清华大学):
当代两岸文化语境下的人物传记物传记与影视关系浅析
魏莱民(北京大学):
《网瘾》:中国青少年生活纪律的跨文化讨论
主持人
庄志霞(中国青年出版社)
陈玲玲(上海交通大学) 第十一组欧美华人传记
人文楼211
李世琦(河北人民出版社):余英时华人学人传记的特点和价值
唐玉清(南京大学):
叁十年间法国学者的中国人集体传记研究(1949-1979)
汪云霞(上海交通大学):
论罗伯特·白英战时日记中的中国叙事
黄盛(科廷大学):
汤亭亭《女勇士》对中国文化的策略性呈现
沉忱(上海交通大学):
陈芳传奇在美国
主持人
辜也平(福建师范大学)
史建国(山东大学) 第十二组影视与传记之二
人文楼312
章罗生(湖南大学):
王朝柱与影视纪实文学
王斌俊(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文字传记——传记影视:传记的凤凰涅槃
王宇平(上海交通大学):
以身涉险与众声喧哗:香港传记电影的两种讲法——以影片《阮玲玉》与《黄金时代》为例
豆耀君(海南师范大学):
论传记电影《黄金时代》对萧红日常形象的新塑造
主持人
全展(荆楚理工学院)
李健健(《立传》编辑部)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