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抢救性挖掘整理研究”
工作简报第11期

2017年06月27日16:35来源:

江西遂川民国宣纸产地考察记

曹天生

作者文前自序:在宣纸的发展史上,有许多谜底需要揭开,需要时间,需要时机,需要等待,需要耐心,需要有责任感。我们解开了一个个的谜底,剩下的为数不多的谜底也要揭开。曹廷柱,宣纸发展史上绕不过去的人物,由于他生长于乱世,留下来的材料很少,经过我们的抢救性挖掘整理研究,其生平事迹越来越清晰了。今年夏天,项目组克服困难,到江西遂川深入调查,其成果了却了作者40多年来心中的块垒,也为项目研究积累的宝贵的研究资料。这篇考察记作为简报之11期,向各级领导和专家汇报我们的研究工作之点滴。

在宣纸发源地小岭,长期流传一种说法:曹廷柱于民国期间到江西传授过宣纸制造法,一度造宣纸成功,后由于各种原因又停产。但其具体情况,一直知之未详。后又见戴家璋等着《中国造纸技术简史》中提到,“抗战时期,曹廷柱以其古稀之年,还受聘于江西赣州遂川县盆袒乡造纸厂,传授宣纸制造法,开江西造宣纸之先河。”其它更加详细的情况,也是语焉未详。不过,这小岭曹氏族人口碑相传和书上的记载毕竟给我们留下了调查研究这一情况的宝贵线索。顺着这条线索,项目组组织了寻访之旅。

(一)在遂川县方志办果真查到对于宣纸的记载

2016年8月1日下午,我们一行2人首先来到遂川县地方志办公室,在主任蒋燕同志的热情接待下,查阅到有关史料。查《遂川县志》,上载:

土纸生产,为县内民间传统工艺。清道光年间,已具相当规模,后逐渐发展成为全县一大宗土特产物,主要产区分布于碧洲、横岭、衙前、营盘圩、巾石、上坑、大汾、禾源、草林、盆珠、五斗江等10多个乡,尤以碧洲乡为县土纸生产的重要地区。县产土纸的主要品种有:毛边纸、表芯纸、绵纸、草纸等。民国期间,土纸生产繁荣。民国23年(1934),全县有纸槽668户,从业1710人,年产草纸12.8万担,表芯纸2.4万担,重纸、宣纸、粗纸各1.2万担,以及书皮纸、连史纸、楮纸等共21.79万担。叁十年代,今碧洲乡境内,有叁分之一农民,从事土纸生产,更优常年和季节性纸槽420个,年产土纸2.25万担,最高可达3万担。而安之前、丰林又为全乡产量之冠。高垣、大坑、汉坑、九姑仚、赤坑还联合建立过纸张生产运销合作社。

此上明确记载了遂川县土纸生产的起源和到民国抗战期间各种纸张生产的地点分布、品种和产量等,其中提及产有宣纸1.2万担。

《遂川县志》还记载了民国期间该地宣纸生产的简要情况:

民国30年(1941),安徽难民17人,在盆珠上烟坑办起造纸厂,置有洗料、碓屋、槽房、焙屋、剪纸、堆房、晒场等设施。以稻草和洋桃藤为原料,制造宣纸,月产100余刀。成为县内土纸生产由家庭作坊向专业生产厂家发展的开端,后因原料不足,改制书面(画?)纸,月产800刀。

我们这次考察手工制作技艺,历经云、贵、湘、赣四省,当我们在这最后一站查到这份珍贵的史料时,连续在夏日炎炎里考察的劳累顿时烟消云散,感到十分兴奋!这些白纸黑字的记载,使蒋主任和其他同志也感到意外,因为1996年出版的县志是前人所修,他们这些现任工作人员对民国期间的宣纸情况并不知情。短暂的休息交谈间,他们也产生了一种从事修志工作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兴奋之余,问题又来了:

根据原先见到和这次所查到的材料,我们发现几个问题:

第一,《中国造纸技术简史》上说的江西造宣纸的地点在“盆袒乡”,而我们利用“百度”“搜狗”查询,均没有出现这个地名,这次在县志上也没有见有“盆袒乡”这个地名,向蒋主任了解,他也明确表示只有盆珠乡,没有盆袒乡。盆珠乡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下,都是该县产纸的地方。那么,盆袒乡会是在哪儿呢?

第二,宣纸制作,其原料是青檀皮和沙田稻草,捞纸时所用悬浮剂材料是杨桃藤(又称洋桃藤)。而1996年版《遂川县志》上却并未提到青檀皮,何故?

在蒋主任办公室,项目组成员和蒋主任都陷入了沉思。安徽大学的曹曦博士首先提出查查民国期间的地名有无变更的情况,我则提出要注意地名的谐音、同音不同字的情况,因为往往一些史料中人名、地名的记载上因为谐音或同音而出现误载误记的情况。蒋主任则用电话向熟悉地方文化历史的同志征询了解。

果不其然,我们又在1996年版《遂川县志》“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查到:民国28年,遂川县实行新县制,改宝联为乡或镇。“30年(1941)1月,全县为6区、31乡、377保、3873甲。4月,增设一乡为32乡。” 其中在一区中,分别设有“水北、水南、鹏抟、裕塘、禾源”,到民国36年(1947)年5月,对保甲做出调整,全县辖31个乡镇、262保、3342甲。其中设有“鹏抟乡”,鹏抟乡的所在地在“鹏抟书院” 。我们认为,史料上的“盆袒乡”实际上并不存在,而是“鹏抟乡”谐音的误写。“pentan”和“pengtuan”的拼写和发音十分相近,此经蒋主任确认地理位置后肯定。鹏抟乡在1950年4月归辖藻林区,以后,便不再有这个名字的行政建制至今。第一个问题就这样解决了,“盆袒”应是“鹏抟”的谐音之误,很显然,写书的人误将“鹏抟”写成“鹏袒”

剩下来的问题就只有到实地考察了。下午临近下班时间,在冒雨热情引领我们到一家小店复印好资料后,蒋主任很委婉地邀请我们吃个工作餐,尽个地主之谊,我们考虑到公请私请都不合适,更考虑到当下全国纪律严明,我们更应当做到令出必行,有禁必止,我们相互留了联系方式后就婉谢回到酒店。晚在酒店就第二天考察当年宣纸制造实地做出详细文案。

(二)在上烟坑实地考察宣纸作坊遗址

由于提前做好了功课,8月2日的实地考察比想象的要顺利,有许多意外收获。上午8:00,我们一行3人,在县城打出租16元约11公里到达了泉江镇的盆珠村,然后向人打听解放前造纸的地方,路旁年老的知事者给我们热情介绍,指路,更使我们充满了信心。沿着乡间公路步行1公里来到坑口村。走进村旁一家看起来清爽干净的人家开始调研。热情的王正莲和李代称夫妇接待了我们。谈起我们问的解放前造宣纸的事情,主妇王正莲连连说道,她听说过,也知道造纸的那个地方,但那个地方不叫“盆袒”,也不叫“鹏抟”,而叫 “上烟坑”。她原来的家就在山里距离当年纸厂不远的地方。说着,便带我们去见一个老人,这个老人在过去生产队集体劳动时经常讲到山里面解放前造宣纸的事情。

恰巧,我们在路边遇到下地干活的81岁的刘传发老人。刘传发先生告诉我们,原来他们家上人(父祖辈)曾在宣纸厂干过,地点就在上烟坑,距离坑口村大约2公里不到一点。他本人那时还小,其长辈们在他小的时候经常抱他到厂子里玩。后来,他本人曾在当地的表芯纸厂也做过纸。他推荐说,上烟坑当地还有一位名叫刘家茂的老人,他家就在原来的宣纸厂所在地,当时他家里也住了不少工人,他家对面的一片地方就是原来的厂址所在地。

告别刘传发先生,王正莲老人立即回家换上运动鞋,要带领我们实地考察,说你们大老远来,我跑个路不算啥。天热,出点汗也好!(当地天气预报,最高温度39度,且闷热。)

我们4人沿着村村通公路向山里走,边走边谈。王正莲大姐(长我4岁,称她大姐)告诉我们,她1949年出生,1969年从外地嫁到上烟坑村里面的一个村子,上个世纪80年代才从山里搬到交通方便的坑口村,她平时进出山里都要经过上烟坑过去的纸厂所在地。这方圆几十里地稍有一点年纪的人也都知道解放前这里造过宣纸这档子事。

大姐还给我们介绍了当地地名的叫法:“这个地方叫上烟坑的‘坑’字,当地人念办补苍驳(康),不念办别苍驳(坑)。我们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反正一直都是这个叫法。”这一点使我感到十分奇怪,因为在宣纸发源地泾县,凡是“坑”,都发“康”音。看看一路的山道和山势情况,几乎和泾县宣纸发源地的许多造纸区一模一样。我们一道出来考察的几个人都是泾县人,都感到宣纸与这样的山区环境有着某种联系。

行走谈笑间,我们不知不觉到了上烟坑纸厂遗址所在地。这里现在只有两户人家。一户中一个中年妇女走出户外,王正莲与她很熟,一见面就介绍了我们的来意。另一户只有一个老人在家,这就是刘家茂老人,老人拄着拐杖,看样子身体并不太好,但脑子并不糊涂,语言表达清楚,对当年的事情记忆犹新。

我们先大致看了看当地的环境:这两户人家位于村村通公路路北的山脚边,公里右边石磡下部分是水田,部分是荒地。荒地上虽然长满了杂草和杂树,听介绍那是工棚所在地。在平地的南面有一条山溪流过。在溪流南和对面山脚之间又是不大但连片的水田和地块,那时当年是水碓舂碓、洗料的地方。

刘家茂先生告诉我们:

我是1932年生人,从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1940年至1941年,我当时八九岁了,虽然年纪很小,但已经记事。记得为了造纸,来了十几个人,是从安徽来的。他们造的纸很好,是用来印钞票的。这里办宣纸厂时,我经常在厂里玩。我们家里那时也住过造纸的人。我也经常看他们在一起吃饭。

接着,我们又问了刘家茂、王正莲、当地中年妇女几个问题。

问:请问他们再次造纸的时间为什么时间这么短?

刘答:造纸期间,工人中有人害病,死了好几个。

问:这个造纸的地方有没有碓臼?

刘、王和妇女异口同声答:有!其中还有一个大碓臼。

(我们顺着他们手指的方向下到长满水稻的水田埂,到处寻找,没有见到。又在寻找中见到一个在山溪中摸小鱼的中年男子问起碓臼的事,他告知,过去在这里见过,后来涨水较多,可能是因为涨水被泥沙埋到地底下去了。)

问:请问他们当时造纸用的是什么原料?

刘答:用稻草做纸。

问:请问当地有没有青檀树和杨桃藤?

刘答:我们当地只有檀黄树,也能用来造纸,什么是青檀树?我们不晓得。杨桃藤到处都是。

(我们在附近山上和在路边寻找,果然未见有青檀树踪迹,杨桃藤确实见到几株。)

问:造宣纸要有晒滩,你们这里有过吗?

答:有。就在我家屋后山上,我见他们在上面晒了许多的稻草,白色的。

问:请您回忆一下当时造纸的规模。

答:当时有碓臼,碓臼屋是很简易的草屋,还有纸槽、晒纸焙、检纸房、堆房等。当时还聘请了不少当地人打下手,如洗草,砍山毛柴等。那个刘传发的上人就在这里干过。后来厂房这些东西还存在很长时间,可惜现在都没有了,只有这块空地了!

问:后来这个地方还造过纸吗?

刘答:没有!我们县很多地方都造竹纸、草纸,但这里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造过纸,70多年过去了,时间过得真快!

问:您知道什么原因吗?

答:那些安徽人到这里造纸期间,不知怎么搞的发生了人瘟,死了不少人,后来就撤退走了。可能人们害怕这件事,所以安徽人离开后,也没有人在这个地方接手造纸,很长时间东西也没有人动。可能与那个人瘟有关。几十年慢慢倒塌破坏,现在影子都很难找到了,要不是我还在,还知道这些情况,不然,哪个能想象这儿还有当年那些事?

问:您了解造纸人是从安徽哪里来的吗?

刘答:不知道!不过我知道安徽泾县那个地方造宣纸。

问:您知道造纸人姓什么吗?

答:有曹师傅,有张师傅,还有王师傅等。好几个姓的人。

问:您怎么知道?

答:听他们喊呀!比如,曹师傅,吃饭啰!张师傅,吃饭啰!我就记住他们了。

问:安徽人在这儿造纸,这个地方是租用的,还是买的?

答:听说是买的。这几片山和这门前到山脚那边都是他们买的。

下午1:00,我们在上烟坑的考察结束,告别了刘家茂老人等,原路返回,王正莲大姐长我几岁,感到有些疲倦了,满脸是汗,衣服也湿透了,真有些难为她了,遇到这样的热心人,真是幸运!我们再叁感谢她,他说,难得,我不就是上午没打麻将吗?走走路,就当锻炼身体。

返回到王大姐家,大姐拿出花生等招待我们,还说要招待我们吃个午饭,我们赶紧告别。为了表达对大姐牺牲打麻将的时间陪我们考察的谢意,我拿出伟人票一张放置桌上,她再叁推迟,我只好说,这是给您下午打麻将的,千万不要嫌少!这个理由,王大姐觉得很有意思,感到很开心,连说几声:“还有人出钱给我打麻!”笑了!笑的很开心!

乡间公共交通还不发达,要等交通车返回到县城,还要在2个小时以后,于是我们要了滴滴车,开车司机是一位退伍军人,在坑口村附近的正人中学等我们,他现在深圳打工,回遂川家乡探望父母,临时没事跑点油钱,用他的话来说,只要有机会,再少的钱也不能嫌少,人要勤快。交谈间,他认了我这个曾经的大校“老首长”。他把我们一直送到县城住地“新华天”酒店楼下,并仔细地给我们介绍了下一步我们要考察的出行路径。临走,还按照军队习惯,给我敬了一个徒手军礼。同行人一看,滴滴快车果然省钱,只有8元。我心里想不通,就算10公里路程,难道滴滴公司和司机都能赚到钱吗?下午3时,我们到达住店,但错过了用餐时间,我们被迫无奈,吃了方便面充饥。

(叁)总结与猜想

根据在江西遂川的考察,结合之前所掌握的材料来看,上烟坑制作宣纸的情况就较为明晰了。

1.对于在上烟坑制作宣纸的时代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由于宣纸销路被打断,安徽泾县的宣纸生产受到打击,从该年起开始由宣纸鼎盛期转向衰落期,纸槽歇业,工人纷纷离走,逃亡家乡。1940年间,可能是通过亲友介绍等关系,安徽泾县有十几个宣纸技艺人员来到江西遂川上烟坑建厂造纸。为何选择在上烟坑,即便是从现在的眼光看,这里环境和泾县造纸区很为相似,具备造宣纸的基本条件,而且在山区,较为隐蔽,难以受到外界干扰。

2.对于上烟坑造纸厂的规模和产量

上烟坑造纸厂的规模和产量,从十多人口碑和《遂川县志》上载“安徽难民17人”的情况来看,二者是高度吻合的。17人的技术力量,即原料制作、捞纸、晒纸、检纸、烧焙等搭配,可以形成2帘槽的生产规模。2帘槽按在泾县正常生产,可以年产12吨纸。按照记载,当时月产100刀,而且用于印刷纸币,又考虑到初来乍到,处在初创时期,推算实际年产能力为3吨左右。

3.对于生产宣纸的原料问题

无论县志还是当地人讲述,都是说用稻草做原料造纸,没有提到青檀皮,我们考察当地也没有青檀树,但宣纸是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的。《遂川县志》记载当地是1941年生产宣纸,此说有一个问题需要解释。稻草加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至少需要1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如果1941年生产宣纸从做原料开始,至少要到1942年才能生产出产物。如果1941年就产出了宣纸,至少应在1940年开始制作原料。此上二者必居其一。如果是后者,似乎不可能,因为县志记载和刘家茂的回忆都没有提到1942年造纸之事,而且当地多人都提到发生人瘟,后迅速停止造纸,这样1942年以后该地没有造纸这是肯定之事。

这样有了另外几种可能的情况:

一是1940年安徽难民先到上烟坑制作稻草原料,然后于1941年正式生产,县志纪事就是以1941年正式生产时间来记载的。从口碑相传造纸人用当地稻草造纸来看,此说法从时间上成立。但考虑到所造纸是用来印制纸币的,质量要求高,仅仅用稻草是不行的,此纸必定掺用了皮料,而皮料中青檀皮纤维最佳,当然桑皮、山桠皮的纤维也较适宜。1941年生产的宣纸极有可能是掺和了皮料的,否则就不能用来印制纸币。

二是安徽难民于1940年带着原料燎皮和燎草先来到当地,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厂房后于1941年迅速生产纸张,同时也开始制作宣纸原料燎草,后因发生变故放弃。

叁是稻草在上烟坑先行加工制作,安徽难民带来青檀皮纸浆干料,然后合制宣纸。但考虑到从安徽泾县运送制浆干料到江西遂川,路途遥远,成本太大,不可能持久,但考虑到他们在此实际制作的时间并不长,仅一年时间便歇业,也不是没有可能。如在封建时代,泾县宣纸作坊也是经常奉诏带原料到宫廷中进行现场宣纸制作的。即便是现今,如2008年奥运会期间,中国宣纸集团也是组织携带宣纸原料到北京做现场操作表演的。

四是安徽难民用在当地制作的燎草直接生产所谓“宣纸”(因为只有青檀皮和稻草的结合才能称道宣纸),但这种纸张肯定不易于制作纸币,无论色面还是整体质量都远远超过当地的叁六表等草纸,再加上这些制纸人都来自安徽,因此被误认为就是真正的宣纸。在我们今天看来,当年遂川所产宣纸,就是安徽难民在上烟坑用制作宣纸的办法制作出来的“仿宣纸”。

4.曹廷柱与上烟坑宣纸厂的交集

多年前,根据我走访宣纸发源地泾县小岭双岭坑人、民国期间担任泾县宣纸公会主席,被后世人公认为宣纸泰斗曹廷柱的后人得知 ,曹廷柱逝于皖南事变发生的那日,如果其后人的告知无误的话,也就是1941年1月6日。根据《小岭曹氏宗谱》记载,曹廷柱出生于清同治壬申年十二月十六日,即1873年1月14日,自1872年到1941年去世时,正满70岁。可以断定:鉴于曹廷柱的权威,安徽难民一定是由于他的社会关系而带到江西上烟坑的,厂址的选定、设计,生产过程的组织,一定与他的出谋划策分不开。曹廷柱晚年身体不佳,长期生病而且脾气暴躁,他不可能长期住在上烟坑,有可能住在遂川县城等条件稍好的地方,完成指导任务后便回到泾县双岭坑老家,不久去世。曹廷柱与当年发生在纸工们之间的人瘟的关系,就不得而知了。

(对遂川县县志办蒋燕先生,遂川县泉江镇坑口村王正莲、李代称夫妇、刘传发先生,烟坑村刘家茂先生等在调研考察中给予的帮助和指导表示衷心感谢!对丁俊萍和曹曦二位在我2016年7—8月间赴云南、贵州、湖南、江西4省多地的手工纸制作技艺考察全过程中的合作和照顾表示感谢!)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

(责编:实习生、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