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关系互动研究

2017年07月24日09:07

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总体执行情况:

2011年10月,本项目正式获得批准。按照研究计划,本项目到2015年6月要完成资料搜集、专题研究并进行初步总结的工作。项目目前进展良好,完成了项目申请书中的任务。2013年7月以来,项目的总体进展包括:

(1)2013年10月,重大项目课题组增加了湖南文理学院张华为新成员。张华近年来一直致力于20世纪美加关系研究,完成了30万书稿1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他的加入对重大项目研究20世纪美-英-加关系与国际格局变动将有促进作用。

(2)2014年3月23日,召开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组成员会议,会议讨论了领导参阅及成果要报的撰写、重大项目组稿、重大项目论文集出版等问题。2015年3月31日,重大项目课题组再次召开全体成员会议,主要讨论的工作包括:围绕2016年底重大项目的结项,预作部署,如讨论了重大项目的结项要点、子课题负责人分工等,并制定了时间表;项目阶段性成果出版问题,如为重大项目第二本论文集征集稿件,项目中期的专着和资料集的设定,约请一些杂志发表专栏等等。

(3)利用各种渠道继续搜集美、英、法、中、日、加及联合国组织的档案文献(详见本表本节第二部分),并加以整理和撰写文章。

(4)2014年汇集出版项目阶段性成果论文集《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关系互动研究(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35万字,收入论文18篇。在对项目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基础上撰写宏观文章,项目首席专家徐蓝发表论文2篇:《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历史教学》,2013/10)和《试论20世纪亚太地区国际格局的演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5)各子课题共发表论文15篇,完成书稿8部。(详情见下)

(6)递送工作简报8份,成果要报2份,给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1份。(详情见本表本节第叁部分)

子课题进展情况:

子课题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大国关系互动与国际格局演变研究

发表了论文1篇,完成书稿3部。成果如下:

论文:

(1)史桂芳:《日本的“大国”战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对外扩张》,《军事历史研究》,2014/04

书稿:

(1)徐蓝:《战争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的国际政治解读》

(2)徐蓝:《二战简史——法西斯的覆灭》

(3) 刘作奎:《英国对欧洲大陆外交战略研究——英国对法战略(1914-1929)的历史和政治学考察》

子课题二:雅尔塔体系下东西方的对抗、缓和与两极格局演变研究

发表论文4篇,完成书稿2部。成果如下:

论文:

(1)鞠维伟:《试论英国在第一次柏林危机中的对苏冷战政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2)滕帅:《麦克米伦、大国首脑会谈与冷战的缓和(1959-1960)》,《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3)滕帅:《第二次柏林危机初期英国对苏谈判政策的形成》,《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7

(4)鞠维伟:《英国对联邦德国重新武装的政策初探》,《历史教学》,2013/10

书稿:

(1)刘东明:《越南战争与大国关系的演变》

(2)韩长青、姚百慧:《英国与国共冲突:档案选编》

子课题叁:冷战时期美国与其主要盟国关系研究

发表论文2篇,完成书稿2部。成果如下:

论文:

(1)崔丕:《美日返还冲绳施政权谈判中的核密约问题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

(2)姚百慧:《戴高乐、艾森豪威尔与美英法叁边会谈(1958-1960)》,《历史教学》,2013/10

书稿:

(1)姚百慧:《应对戴高乐主义:美国对法国政策研究(1958-1969)》

(2)张华:《从与不从:加拿大与美国安全关系研究(1957-1963)》

子课题四:冷战时期中国大国外交研究

发表论文3篇,完成书稿1部。成果如下:

论文:

(1)韩长青:《中国与1944年国际通商会议》,《历史教学》,2013/10

(2)姚百慧:《中国对法政策调整与富尔一九六叁年中国之行》,《中共党史研究》,2014/04

(3)韩长青、吴文成:《外交承诺与战略试探:万斯访华与中美关系正常化》,《外交评论》,2014/04

书稿:姚百慧:《中法建交多国档案选编》

子课题五:20世纪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在国际组织层面上的互动研究

发表论文5篇,完成书稿1部。成果如下:

论文

(1)聂文娟:《大国因素与地区安全机制的制度化——以东盟与非盟的安全机制为例》,《外交评论》,2013/04

(2)聂文娟:《东盟如何在南海问题上“反领导”了中国?——一种弱者的实践策略分析》,《当代亚太》,2013/04

(3)韩长青:《联合国军队构想的缘起及命运——&濒迟;联合国宪章&驳迟;第43条的实施进程》,《世界历史》,2014/02

(4)聂文娟:《东盟对华的身份定位与战略分析》,《当代亚太》,2015/01

(5)韩长青:《1946年杜鲁门政府对苏联联合国政策的观察》,《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2013/04

书稿:韩长青:《二战时期战后国际和平与安全组织的创建(1939-1946)》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资料搜集及筹建资料库情况

项目组成员利用项目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市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外交部档案馆等地,通过互联网与国外图书馆、档案馆联系及项目组成员赴海外出访,搜集了项目部分所需资料。搜集的资料已进行整理和翻译,为建立相关基础资料库做准备;已经利用这些资料进行了项目研究;已编制两本资料集。具体而言,按照课题组分组情况,这些资料包括如下几类:

课题组总资料搜集:系统调查了二十世纪国际格局演变与大国关系互动的相关档案、公文及其他文献资料;搜集了“英国外交部机密印件”(叠顿贵础)、“英国内阁文件”(颁础叠)、“英国首相文件”(笔搁贰惭)、“美国外交政策文件集”(贵搁鲍厂)、美国国务院机密核心档案有关部分、美国总统档案有关部分、“日本外交文书”等项目组都需要利用的档案资料。

子课题一资料搜集情况:搜集了完整的11卷“英国与一战起源档案”(DBOW)、64卷“英国外交政策文件 1919-1939”(DBFP)、美国国务院驻地档案、“德国外交文件”(1918-1945)、爱尔兰外交文件、瑞士外交文件等资料。

子课题二资料搜集情况:搜集了英国外交部文件(贵翱)对于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苏联相关部分的外交档案(缩微胶卷);搜集了“英国海外政策文件”(顿叠笔翱)、部分苏联东欧档案以及法、德、澳、西、加、意等国外交档案。

子课题叁资料搜集情况:搜集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参谋长联席会议、国家安全委员会等机构的档案;搜集了英国汉萨辩论数据库资料;从美国础顿顿数据库、顿顿搁厂数据库、顿狈厂础数据库等中整理了大量与课题相关文件;搜集了《アメリカ合众国対日政策文书集成》;搜集了加拿大外交文件。

子课题四资料搜集情况:搜集了中国外交部解密档案、日本外务省解密档案,上海市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的资料,从其他各国外交档案中提取了部分与中国外交相关的内容。

子课题五资料搜集情况:搜集了台湾地区的档案资料,搜集了美、英、法、德、加、澳、日、印等国对于联合国问题的文献;搜集了东盟相关档案资料;搜集了世界贸易组织相关档案。并赴山西省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地搜集资料。

(2)参加学术会议情况与国内外学术合作情况

课题组成员利用项目经费支持,广泛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及交流共69次,其中赴海外参会、交流16次,主办国内学术会议2次。

项目组成员赴海外(包括港台)交流情况:

徐蓝受中国史学会委派,承担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第22届年会(2015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分会议的召集人(另一共同召集人为美国耶鲁大学的Jay Winter教授),承担大量组织工作。

徐蓝作为国际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执行局成员,承担有关2015年年会的议题建议、审定等工作。

2013年7月6日,史桂芳赴日本神户孙中山纪念馆参加“孙文与日本”国际学术讨论会。

2013年8月21-22日,史桂芳赴日本大阪大学参加“现代中国与东亚新环境:发展、共识、危机”国际学术会议。

2013年9月9日-9月20日,徐蓝赴美国罗奥拉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为美国学生做讲座: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Sovereignty Protection of Nation-States”。

2013年10月徐轶杰赴英国进行学术交流。

2013年10月12日,史桂芳赴日本神户参加“日本关西日中关系学会2013年度秋季例会”,做报告:“中国大学生的对日观”。

2013年10月19-20日,史桂芳赴日本国立鹿儿岛大学参加“第五届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报告论文题目:“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国内的“报国”热——以1937年7月《朝日新闻》为核心的考察”。

2013年11月1日,史桂芳赴日本神户大学百年讲堂参加“日本文化研究国际学术论坛”。

2014年7月4-6日,徐蓝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为:“从巴黎和会到开罗会议——中国的崛起之路”。

2014年8月1-15日,姚百慧赴台湾辅仁大学作短期学术交流,并赴“中央”研究院查找资料。

2014年8月至11月,徐轶杰到英国搜集中英关系档案史料。

2014年11月1日-6日,韩长青赴马来西亚国立大学马来西亚及国际关系研究所、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等单位做学术交流和洽谈学术合作,并受邀在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以“冷战时期中国对马来西亚政策的演变”为题做讲座。

2014年12月2-5日,徐蓝赴中国澳门,参加澳门大学举办的“全球视野下的澳门与美国关系研究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为:“试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的美国与澳门关系”。

2015年1月16-17日,史桂芳赴美国夏威夷太平洋大学参加“20世纪全球战争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一战前后日本的大国战略与对外扩张”。

2015年5月,崔丕在伦敦经济学院国际历史系主办的《冷战时期东西方经济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提交主题发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苏联禁运能源设备政策的起源与影响》。

主办会议情况:

2014年11月,举办首届国际关系史研究生论坛。

2015年3月,举办第叁届国际关系史青年论坛。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工作简报》递送情况

自从立项以来共计递交工作简报8份,其中2013年7月以来共5份(第4-8期)。主要内容如下:

第4期(2013年11月1日):报告了重大项目组在2013年3月25日召开内部成员会议、拟在《历史教学》组稿发表文章、拟出版中期成果《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关系互动研究》论文集的情况。

第5期(2013年11月10日):报告了首席专家徐蓝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上报两份成果要报的情况。

第6期(2014年10月2日):报告了《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关系互动研究》论文集(一)的出版、第二本论文集组稿及2014年度项目组成员发表论文情况。

第7期(2014年12月17日):报告了首席专家徐蓝提交的成果要报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优秀对策信息情况报告类叁等奖的情况。

第8期(2015年3月31日):报告了项目组成员在3月31日开会情况。

(2)《成果要报》递送情况

徐蓝在2013年递交成果要报叁份。一份通过首都师范大学社科处递交给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另两份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递交,其中一份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13年第25期,2013/9/5;另一份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优秀对策信息情况报告类叁等奖”。

(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

2015年6月,项目组成员徐轶杰向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1篇,题为《从国家战略看目前香港政改的挑战与应对》。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赴海外搜集资料困难。本课题立项时,学校专项出国经费相对较多,因此本课题没有申请出国收集资料的经费。但是,近几年来,高校出国经费有较大幅度的缩减,特别是较长时间(1个月以上)的出国经费更是不足。这就导致本课题原本计划利用学校经费出国收集资料的工作遇到障碍。针对这种情况,课题组一方面仍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从海外搜集资料(网络、短期出访),另一方面也拟申请滚动经费,以支持课题组能在海外搜集文献,高质量完成本课题研究。

成员分散,协调不易;成员的个人教学、科研及其他工作与本课题研究工作的时间分配问题,还要继续解决。

(2)研究心得及意见、建议

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也是对课题组的每一个成员的人才培养工作,要通过参加课题研究,统一思想,即统一对本课题研究的学术和现实的意义,提高成员的学术意识、问题意识与研究能力,逐步完成研究工作。

重大项目是集体合作的项目,开展研究需要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由于成员来自多个不同的单位,每个人又有自己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因此不易掌握研究进度,需要不断的鼓励并督促检查。

二、研究成果情况

1.在学术理论和学术观点上做了新的阐述

通过基于解读原始档案的宏观考察及个案研究,对大国关系互动与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演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考察和论述。

(1)通过对20世纪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到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再到冷战后的“一超多强”态势的考察,分析国际格局从量变转向质变的过程及原因,认为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是影响20世纪国际格局演变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因素。这些事件无不集中反映了大国和大国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而亚太地区的国际格局是围绕中国的逐步崛起与发展而演变的。巴黎和会是中国新外交的第一个舞台,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收回了山东主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里,中国、日本和美英在亚太地区的关系结构发生了渐进而重要的变化。抗日战争彰显了中华民族在战胜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开罗会议为标志,包括钓鱼岛在内的中国的领土主权得到恢复和国际保证,中国也成长为一个政治大国,积极参与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渐成为国际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和平发展并为国际秩序注入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新理念。今天,在亚太地区发挥重要作用的美中日叁国,应该成为推动亚太地区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正能量。上述对国际格局的考察,既突出了20世纪主要大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也探讨了大国之间的关系变化对国际格局演变的影响,以及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国际格局对大国关系形成的反作用。见徐蓝主编:《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关系互动研究(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历史教学》,2013/10;徐蓝:《试论20世纪亚太地区国际格局的演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2)考察日本大国战略变化同其一战前后对外扩张的关系。明治维新后,日本在推进社会改革提升综合国力的同时,制定了做地区和世界有影响力大国的战略目标。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成为了亚洲的中心和大国,20世纪初又通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等迅速在亚洲扩张势力,形成了独占亚洲之势。一战后的华盛顿会议否定了日本在中国的特殊利益,使日本的大国战略受挫。但日本仍打着协调外交的幌子扩张在中国的利益伺机打破华盛顿体系建立自身主导的东亚新秩序。见史桂芳:《日本的“大国”战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对外扩张》,《军事历史研究》,2014/04。

(3)通过对有关历史当事人的着述资料和美日两国政府解密档案的互证研究,阐明核密约问题在美日返还冲绳施政权谈判过程中产生的根源及其对美日关系发展的影响。在返还冲绳施政权谈判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始终追求通过签署秘密协定的方式解决紧急事态时期在冲绳重新部署核武器问题。日本政府的立场则从最初坚持“撤除核武器、冲绳基地与本土基地相同、不缔结特别协定或秘密协定”,逐渐转向接受美国政府的各项要求。此乃美日核密约问题产生的根源。佐藤荣作首相的秘密外交路线,决定了若泉敬的特定作用。返还冲绳施政权以后,驻冲绳美军基地的地位与功能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伴随着美国海军航空母舰战斗群将横须贺基地作为母港,直到冷战终结,美日两国政府都是将搭载核武器的美军舰船进入日本领海作为“事前协商”的例外事项处理的。美日安保体制中的“事前协商”制度和日本政府的“无核叁原则”日益空洞化。见崔丕:《美日返还冲绳施政权谈判中的核密约问题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

(4)通过对《联合国宪章》第43条的实施进程的分析,探讨大国关系在国际组织中的互动。为维持国际和平和安全,防止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联合国各会员国依据《联合国宪章》第43条等条款的规定提供军队供安理会支配,这是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关键环节。在联合国创立之初,安理会为创设军事参谋团和制定联合国军队基本原则取得了显着成绩。然而,随着战时同盟关系的逐步解体,各大国之间因各自根本利益及对外政策的不同而引发了矛盾冲突,使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付诸东流。联合国军队始终没有建立,《联合国宪章》有关条款对于威胁和破坏和平以及侵略行为的应对手段在实践中无从实施,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实际效能因此遭受严重削弱。见韩长青:《联合国军队构想的缘起及命运——&濒迟;联合国宪章&驳迟;第43条的实施进程》,《世界历史》,2014/02。

(5)通过对法国前总理富尔中国之行的考察,分析中国外交战略调整与中法关系变化的内在关联。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调整了外交总战略,从“一边倒”、集中力量孤立和打击美帝逐步转变为同时反对美帝国主义和苏联修正主义,并相应地提出了“第二中间地带”理论。为了在“第二中间地带”取得突破,中国积极发展对法关系,把邀请法国前总理富尔访华作为重要措施之一。中国外交战略、对法政策的调整,中法在反对“两个中国”问题上的共识,富尔的能言善辩和中方的形式让步,保证了1963年富尔访华的最终成功。见姚百慧:《中国对法政策调整与富尔一九六叁年中国之行》,《中共党史研究》,2014/04。

2.通过历史考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启示

通过对20世纪重要大国之间关系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宏观分析和专题实证研究,力图深层次多角度揭示大国关系的发展及其与国际格局、国际秩序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今天正在和平发展的中国如何处理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包括如何处理与目前由大国主导的国际组织的关系、如何在当今世界积极发挥自己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从而构建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格局、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国际机制和国际安全环境,提供历史借鉴、重要启示和基本的理论与现实支持。这是本课题的应有之义。本课题在这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1)通过递交叁份成果要报,提出在处理钓鱼岛争端中要高度注意美国的因素,并对如何处理周边关系,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

(2)通过对东盟与非盟的安全机制对比,分析大国因素与地区安全机制的制度化的关系,为我国处理对东盟和非盟的外交提供理论支撑。以东盟地区论坛为基础的东盟地区安全机制具有论坛机制的低制度化特征,而非盟以和平安全理事会为核心的地区安全治理架构具有高制度化特征。东盟和非盟之所以呈现出这种不同的制度设计特点,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二者地缘政治环境中大国因素的差异,即东盟在安全领域长期面临大国争夺形成的主权威胁,从而促使东盟形成并恪守“不干涉内政”的规范原则,而大国争夺因素在非洲的相对稀缺,以及非洲国家主要面临国内政府治理能力不足带来的主权威胁,促使非盟在安全领域越来越卷入成员国的国内事务,以至最终形成了“干涉内政”的规范原则。见聂文娟:《大国因素与地区安全机制的制度化——以东盟与非盟的安全机制为例》,《外交评论》,2013/04。

3.在学术研究方法方面的新进展

(1)研究方法论的创新

本课题在设计之初,希望在研究方法论方面进行学术创新,即将历史学与国际政治学二者结合起来、将微观研究与宏观考察结合起来,努力运用历史实证与国际政治理论的宏观战略高度为分析视角,将二者有机结合互补不足。通过叁年多的研究实践,我们初步做到了这一点。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都是以历史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解读、分析大量新解密的档案资料,如日本外交档案、日本外务省亚洲局中国课解密的相关档案,中国外交部解密档案,英国内阁与外交部档案,法国外交部档案,加拿大外交档案,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文件,等等,对日、中、美、英、法、加等大国之间以及大国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系列微观的专题研究,同时借鉴国际关系理论的分析工具,深入探讨20世纪不同阶段主要大国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关系的错综复杂的发展演变,探讨国际格局、国际体系、国际秩序的构建和演变与大国关系变化之间的内在的互动关联。

(2)资料来源多元化

已经搜集英、美、法、苏、德、日、中、加等大国的档案文献,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文件,特别重视晚近解密档案的搜集、整理、翻译、编辑、利用与研究。

4.已经获得了政府和学界的肯定与认可

(1)徐蓝2013年递交的成果要报一份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优秀对策信息情况报告类叁等奖”,一份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13年第25期,2013/9/5。

(2)已经发表的17篇论文中有15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其中2篇发表在权威核心期刊上。

(3)2篇论文被转载,1篇文章被摘要转载。分别是姚百慧:《中国对法政策调整与富尔一九六叁年中国之行》,《中共党史研究》,2014/04,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史》2014年第8期全文转载;聂文娟:《大国因素与地区安全机制的制度化——以东盟与非盟的安全机制为例》,《外交评论》,2013/04,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国际政治》2013年第10期全文转载。徐蓝:《试论20世纪亚太地区国际格局的演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4/3;被《历史与社会》(文摘),2014年第3期,摘要3000字。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