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本文系2016年度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一般项目“马克思恩格斯对错误社会思潮的分析批判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6叠碍厂117)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体现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自觉。我们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在理论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及创新话语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叁个方法论原则下,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理论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特征就是鲜明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局限在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积极探索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从而实现中国的历史性变革。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
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曾鲜明指出:“我们读了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能不能就算是有了理论家呢?不能这样说。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根据实际创造出来的理论,从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中抽出来的总结论。我们如果仅仅读了他们的着作,但是没有进一步地根据他们的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没有企图在理论上来思考中国的革命实践,我们就不能妄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他还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实际上,如果理论只是停留在书本和教科书里,人们更多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它,结果却根本无法用其分析现实社会问题,那么,不仅理论自身的生命力被极大地弱化,现实的社会问题也将被教条的理论所曲解,更谈不上解决现实问题了。正如列宁所说:“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深刻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坚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一方面要根据实践发展和时代变化,不断总结经验材料和深化理论认识,重视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不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在反复实践中发展理论,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理论创新的重要表现就是能够基于实践经验的总结,用科学的、新的概念和判断将其概括、提升为中国的理论话语体系,从而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和互动。
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在于它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在探索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结合。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简单地“吸收”或“回归”传统文化,而是批判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社会发展有价值的养分,使其更富有时代气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是小农社会的自然经济形态,产生于其上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封建性、落后性因素。因此,我们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不仅对于其中优秀的成分要予以肯定并加以传承,而且要从整体上进行辨析、选择,从而进一步发展创新,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能够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服务。
创新话语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坚持理论研究与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的原则,还应该不断创新话语体系,进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话语权。话语体系的不断创新、话语权的掌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增强其影响力的重要基础。只有充分掌握话语权,保持其长久的影响力,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从而彰显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有学者指出,话语体系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思想价值观念的载体,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确立话语权的前提和基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就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而不能盲目崇拜西方话语体系。只有根据现实发展不断创新我们的话语体系,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影响,才能改变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弱势状态,增强国际话语权。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我们既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已被实践和历史检验的话语,又要结合当代实际,不断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新鲜话语,丰富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影响力。同时,还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而彰显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面对越来越年轻的、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社会群体,如果我们能够运用更易于接受的形式与鲜活的表述风格传播马克思主义,增强其吸引力,那么对于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我们一定要根据时代特征和国际传播形势创新话语体系,改变单纯硬性灌输的方式,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努力争取国际话语权,增强传播亲和力。如有的学者认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应当采取润物无声、化盐于水的方式进行宣传,绝不是天天说24个字就万事大吉了,而要体现在高校的所有工作环节中、渗透在师生员工所有的言行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不断创新话语体系,增强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才能使我们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它的内涵,在实践中引起人们广泛而持久的认同。
我们要结合当代中国的成功实践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何立足于这些成功实践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层面的深入总结,将我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转化为话语优势,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处于新历史起点和新发展阶段的当代中国实践的科学指南,尤其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对于中国经验,我们要作出全面的理论概括和提炼,要进一步用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话语体系加以阐释和表达,让更多的人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这对于传播中华文化、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理论话语,还要增强话语体系的世界影响力。只有采取更加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才能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持续传播力,扩大其国际影响力,从而使我们的成功实践和理论创新为世界所尊重、理解和认同。
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实践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的交锋斗争更加复杂。马克思主义如何能够在当代获得长足发展,是每一位理论工作者都应该思考并承担起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锐意进取,大胆探索,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