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概念,指的是那些发表学科(领域)论文较多、使用率(引用率、转摘率)较高、学术影响较大的期刊,其理论支撑是通过期刊论文“主题”的划分来反映期刊论文分布情况的布拉德福定律,和通过期刊论文引用的“积累”来测定期刊论文聚集情况的加菲尔德定律。核心期刊概念始于20世纪30年代,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探索文献分布规律,以求得到合适的核心期刊筛选方法和期刊数量。布拉德福定律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主题文章的分布分析来获取一定数量的核心期刊,从而减少读者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导致的选择困难,使读者在选刊时更有针对性。至60年代,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厂颁滨)问世,利用该引文库的引证途径和科学数据,通过对引文的统计分析得出期刊论文的集中分布核心区域和相对分散的相关区域,进而反映文献的分布规律,这就是着名的加菲尔德定律。加菲尔德定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从作者的引用行为上反映科研人员对期刊的使用情况。不论是布拉德福的文献聚散定律,还是加菲尔德的引文集中定律,反映的都是文献发表和使用的集中性特点,也正是因为文献分布存在这种客观现象,后人才引申了它的另一个实用功能——学术活动的评价角色。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学术界开始逐步接受核心期刊概念,并将它应用于学术活动中。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南京大学的颁厂厂颁滨和武汉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这四家大众眼里的评价机构相继推出的期刊评价报告或期刊评价指标排名,无论他们自己如何解释其研制目的,多年来还是被学术界或学术管理部门作为一种评价手段应用于学术活动中,毕竟核心期刊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评价主体的新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在提高期刊整体学术质量、提高期刊编辑质量、促进学术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核心期刊的“历史功绩”不容否认,它为图书馆遴选期刊降低了人力资本,为图书馆定向采购期刊节约了资金成本,为研究人员查找资料、提高阅读效率降低了时间成本,为绩效考核、项目申请、人才选拔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等等。总之,核心期刊在科研活动中的“助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凡上述种种活动都唯“核心期刊”马首是瞻。那么,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果真如此“神奇”吗?非也,因为核心期刊评价的对象是期刊整体而非论文,其文章绝非篇篇上乘之作。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真就能反映期刊的学术质量吗?非也,因为影响因子只是从期刊的被引用情况反映期刊的关注度,不直接说明其学术质量的高低。核心期刊的摘转率指标是判断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标准吗?非也,因为我国主流文摘期刊的数量及载文能力、学科覆盖程度与编辑能力和数量呈千倍之差的学术期刊数量之比,差距太大,并且文摘期刊内部又有自己的摘转原则——控制刊均摘转数量而无法形成自然状态下的“摘转率”指标,故而此指标的客观性有待商榷,应用权重有待考证。凡此种种可以说明,核心期刊的功能与作用客观上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让其泛化地背负起学术评价的重担,使其成为学术期刊质量评价的唯一标准或依据确实勉为其难。核心期刊不能承受之重!
近年来学术不端现象频出,文章恶意互引、抄袭、造假等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我国科技类期刊被国外知名杂志批量撤稿事件,更是引起国人对期刊评价的深刻反思,核心期刊陷入前所未有的窘境。然而声讨之声的指向有点偏了,一些人认为是核心期刊的指标设置和评价方法出了问题。其实,任何指标的设置都有其考量的目标,都是从推动期刊影响力的角度出发的。评价机构在指标推出前必定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和测评工作,在取得相对可靠的验证后才用于实践。而如何运用这些评价指标则应该是期刊管理部门和期刊编辑部门以及期刊使用者根据各自不同的目的需求把控尺度、掌握指标的应用。一些人不去了解或不以应有的学术态度去了解核心期刊的研制目的、应用范围、指标概念、统计方法等,只是一味地排斥核心期刊,只要感觉对自己不利便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表现出极强的利己性,这既不是学者应有的治学态度,更不利于期刊的健康发展。此外,科研管理手段的落后与缺失、监管部门能力有限和学术共同体参与不到位也导致在期刊评价中产生的问题与矛盾指向核心期刊的研制。
期刊评价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机制上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健全和完善我国期刊评价机制方面要先抓好叁个方面的工作,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数据库建设和学术共同体参与。
一、评价指标体系。核心期刊评价广遭诟病的原因是评价指标单一、简单泛化、可操作性差等。严格讲,期刊评价是系统工程,它既是学术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又自成系统。一个设计合理、逻辑关系明晰、指标易于实现的评价指标体系,既应该从政治标准、学术标准、编辑标准、出版标准等具有引领导向作用的宏观层面对学术期刊整体建设进行思考,又要从微观角度考虑评价对象的学科特性、类别属性、层级差异等因素,同时还要兼顾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和拓展性,进而达到改进和提升期刊学术质量的目的。此外,由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具有鲜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期刊评价必须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放在首要位置,这一点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必须有明确的体现。
二、数据库建设。期刊评价至少要有两个数据库做基础支撑,一是引文数据库,另一个是评价专家数据库。期刊引文数据库顾名思义就是将各种参考文献的内容按照一定规则记录下来,集成为一个规范的数据集。引文数据库主要作用表现在:通过统计论文的施引与被引情况反映期刊的利用程度,其期刊与学科的关系指标、摘转指标、影响因子指标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通过考察引文库论文的应用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期刊的政策影响力;通过论文引证情况可分析期刊国际传播状况,从而反映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一个学科覆盖全面、数据完整、质量优良、遴选科学的期刊引文数据库是期刊量化评价的必备要件。而期刊评价专家库是期刊定性评价公开、公正的保障。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同行评价方法,专家评价在学术期刊评价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专家库的建立要有一整套完备的遴选规范,包括遴选原则、遴选标准、遴选指标、专家产生方式以及易于实现的技术手段支撑。入库专家要具备综合素质高、道德修养好、研究功底厚重、对某一学科领域研究现状与发展有足够了解、在业界有一定权威性和代表性等。只有具备一定规模且具有规范性、标准性、可操作性的高质量学科专家库的支持,才可避免以往期刊评价时“散兵游勇”式的作业方式,实现靶向评价,最大限度地避免人情评议,进而达到公开透明、彰显公信力的同行评议的目的。然而目前几家社科期刊评价体系中尚缺少这样的评价专家数据库,这种局面亟待解决。
叁、学术共同体参与。期刊评价是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量化结果的数据支持,更需要同行评议,包括资深编辑、学科专家、评价机构等学术共同体来一起完成。以往的学术共同体,指的是从事科学研究、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群体。随着社会发展,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诉求愈发迫切,期刊的学术评价主体不妨做些突破,将评价主体外延扩大,形成一个由期刊界同行、学科专家、重点读者参与评价,评价机构搭台、管理部门监督的新型期刊评价共同体。在这个新型评价主体中大家各司其职、恪尽职守。期刊编辑部门要严格内部评审规范、编辑规范、出版规范、信息化建设等制度建设;专家学者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对期刊的学术性、规范性、前沿性、影响力等方面履行评议责任;期刊管理部门和各级期刊协会组织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勇于担当,抓好期刊出版事后审读的组织工作,使其制度化,让同行评议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评价机构则要承担起制定和完善期刊评价标准、构建期刊评价体系、协调各方关系的职责,打造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高水平的专业化平台。
实际上,只要核心期刊不被学术职务牵涉、利益获取等诸多因素所绑架,还核心期刊本来的学术角色,良好的学术评价生态将不难实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