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本文系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西部项目“白族传统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生共谐’机制研究”(15齿惭窜051)阶段性成果
教育系国家社会发展之动力,也是个体安身立命之基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导向、实施遵循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构建彰显时代精神的教育体系,是未来教育改革发展所应走的道路。面对当前教育实践现状,教育改革要围绕“学习”、“创新”、“反思”等核心关键词展开,切实通过培养具有理性行动能力和丰富情感个性的生命主体,促使人类社会发展走向文明和谐。
善于学习比知识和分数更重要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把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上,让学生通过学习来获得各种类型的知识内容,加之教育评价管理的分数计量化,学校、师生及家庭紧紧围绕着升学考试课程而进行着应试分数提升的各种努力,通过延长学习时间、题海战术、辅导班培训等方式来让学生赢得考试高分。由此,教育主体往往将教与学的过程简化,他们把心思和精力投放在对相对狭窄的课程知识的认知理解上,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在考试中胜出,而不注重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及其与生命生活之间的对接融合,往往形成人们常说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碎片化的现象,反映在学生身上则是其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对薄弱,具体包括知识的应用转化虚弱、人际交往的内卷封闭、社会责任意识行为的逃避等。这种教育观忽略了学生身心综合素质发展的均衡性,没有很好地协调好其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关系。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当前教育实践改革要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还原学习之本质,让学生从单纯知识的应试学习中摆脱出来,以人类社会、自然宇宙中的现象、问题、矛盾为认知理解和行动实践的源头和归宿,经由理论课程知识的传授、掌握,让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之间进行生命经验的交往,并在学校有意识营造的各种积极向上的物质和人文环境影响下,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品质。从态度看,学生对学习充满热爱,其天性中的探究好奇心在学校得到很好激发和呵护,能够充满激情地、可持续性地发出对外在环境的各种追问;从内容看,学生对自然现象、生活故事充满兴趣,其学习关注点是活的真实性问题,为了弄清和明了问题的来龙去脉,其须学习多元的知识内容,并将之进行组织整理以更好地阐释和解决问题;从方法看,学生是在行动中展开学习过程的,以问题为纽带,通过课程知识认知、文献查阅、田野调查、方案制定等来对知识进行内化,其学习进程中不断有着追问、质疑,在和教师、同学共同探讨交流中深化对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并能在行动中加以活化,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勇于创新比雷同单一更可贵
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育要承担起传承与创新文化的重任,这是常见的人们对教育价值意义的一种表达,其含义在于:一方面,教育要将以往和现实中存在的人类文明经验智慧加以传递,让社会成员习得各种应对生产生活的知识技能、道德规范等;另一方面,教育要对人类文化经验进行梳理、认定,并在新的环境、矛盾问题刺激下,对既有的文化经验结构内容进行改造改组。这两个方面是融为一体的,传承是建立在文明经验智慧强大的生命力基础上,其往往要借助于新的文化载体来加以延续,而非一种纯粹的历史故纸堆,它需要与现实社会生产生活发生对话,激活其对当下社会成员的积极影响;创新则是社会成员依托原有文化经验所积累的知识技术、思维心理去处理与周遭环境的关系,在相互作用中探寻到更有效的生存发展之道。然而,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创新,教育之价值意义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体之上,不同时代的社会主体都需要面临新的发展问题,而对于这些新发展问题之解决则需要社会主体采取不同于以往的思路、方法、技术等,此即是一个动态的创新过程,该过程涉及知识经验、价值取向、技术工具、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重组、调适和运用。
然而,现实中的教育往往呈现出保守之态,不少学校依然将应试升学成绩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培养学生能够在考试中获取高分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目标,而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往往采取对理论知识进行重复训练和机械记忆的方式,让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解题和考试测验上。其学习生活空间则基本被封闭于课堂和学校之中,他们完整的生命生活被肢解和遮蔽,其无心也无力解决复杂系统的社会发展矛盾问题。与此相应的是,人们在单一应试化的升学教育中,其价值意识和思维心理变得僵化雷同,人生以名利资本为导向,生产尊崇技术至上,以致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生产生活交往趋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总体上呈现出趋同的倾向,人们应对环境的生命能力变得单一而无弹性,不得不面对现代化发展所引发的共同性发展难题,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因此,当前学校教育要及早做好应对未来各种矛盾问题的准备,要从应试标准化的教育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将培养具有勇于创新品质的学生作为目的,让其具备应对和战胜各种矛盾困境的良好知识能力储备、思维意识、情感意志品质等,通过矛盾问题来选择和组织学习的知识内容,师生结合具体的情景结构来设计行动方案,为矛盾问题的化解探寻适合而独特的方法,并在不断学习和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形成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品质,使其真正成为引领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生命主体,能够为人类文明经验智慧的增进提供多元丰富、个性独特的应对不同矛盾问题的新方法,从而有效地促进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乐于反思比追逐超越更难得
人类社会要不断追求进步,社会成员生活质量要不断得以提升,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可在“进步”和“质量”的追逐下,人们的生产生活却发生了异化,存在着诸多“进步”与“倒退”并存,“质量”与“瑕疵”共在的非和谐局面,而这与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偏误及其培养的教育对象或社会主体身心失衡不无关系。众所周知,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其价值意义在于促进教育对象身心潜能的极大发挥和圆融统一,成为推动科学技术更新、生产力水平提升、社会建设文明昌盛的生命主体。为此,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教育实践活动理应是周全细致的,充分发挥其自身在时间、空间、财力、师资、组织、制度等教育资源上的优势,切实让不同学生在学校里获得自我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无论是自由宽容的学习环境,还是艰巨困难的学习任务,抑或是多元宽广的课程知识内容,还是知行合一的学习方法,都需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和个性发展,让其生命因教育滋养而变得更能彰显人性之真善美。
然而,不容否认的是,现实中的学校教育并未将其教育优势充分利用起来,甚至有意地将其优势片面地投向非增进生命综合素质能力的分数成绩上,学校师生也都会自觉地以学校、班级、学生成绩第一为荣。以此为目标和动力,学校老师、家庭父母都积极鼓励学生和孩子不断超越自己,成为学校里最好的学生和父母眼中最好的孩子。具体而言,他们的不断超越是以他人为参照的,要在自己的学习成绩上、就读的学校上甚至毕业所找的工作上都要比别人好,在这种超越的追逐下则潜藏着残酷的竞争和比拼,学生用生命完整性的丧失和健康体质的透支来战胜他者,家庭及父母为孩子的学习、升学呕心沥血,不惜花费重金购置学区房和牺牲时间进行陪读,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有所超越,由此产生的效果往往是学生赢得了分数却失去了学习兴趣,或是少部分人成了最优秀者,获得名利上的成功,可大部分人成绩平平无竞争力而成了失落者。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在这种超越式的教育竞争之下,他们往往形成了偏狭而无理性、竞争而无宽容、自负而无反思的意识心理和行为习惯,其会固执己见地进行着生产生活实践内容、方法的选择,以致有误的情况下也不能迷途知返。这从当下教育实践中人们对分数、名校的角逐,以及科学技术的依赖和迷恋中有所显露,社会成员明知应试升学、科学技术有着局限性,但依旧对其痴心不改,人们依然想尽办法进行择校,并尽情地享受着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而失去对其的反思。因此,当前教育实践要进行改革,须还原教育之本质,将人性之反思属性作为育人的重要基础来抓,积极培育学生乐于反思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不囿于一己之思而作茧自缚,不断吸纳自身之外他者的优点,做到认识和定位自我,从而在自省自律中去追逐人类真善美之价值,也在平实坚定、勤劳自得中构建和谐幸福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