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进展情况
1、课题开题与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总体上进展顺利,已经发表大量学术成果,累计包括学术专着2部(中英文各1部),国际厂颁滨/厂厂颁滨期刊论文5篇(另有多篇论文正在投稿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8篇,内参报告4篇,报纸文章1篇,国际会议论文10篇,培养毕业学生3名。部分成果取得了良好的学术反响和社会影响。各子课题按计划推进,汇总介绍如下:
(1)子课题1:中国国情因素及其对水权市场发展影响机制研究
该子课题取得重要进展,已经对中国特色水权市场研究提出了总体思路和方向;识别了一些重要国情因素(特别是政治结构和人均资源禀赋),探讨了其对水权市场的影响。标志性成果《水权市场研究述评与中国特色水权市场研究展望》发表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6期。重要阶段性成果<Structuring Water Rights in China: A Framework and Practices>已经完成二修,即将发表在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2)子课题2:水治理体系跨国比较制度分析与水权市场国际经验研究
该子课题在水权市场厂贰厂框架指引下,开展了水权市场的跨国比较制度分析,特别是澳大利亚、美国、智利和中国的水权市场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进一步佐证了中国水权市场发展面临的独特国情因素,特别是人均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围绕该方向已经形成了学位论文2篇,相关成果融入到已经发表的部分论着中。
(3)子课题3:初始水权配置模式与分配模型研究
该子课题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在梳理国内外水权配置方案的基础上,开发了具有创新性的水权分配模型。创新设计初始水权配置的“叁个层次”:“最优分配单元”、“一般分配单元”与“最小分配单元”,在此基础上,发展水权分配最优分配单元的判别准则与相应的水权分配模型方法。以黄河流域为例,进行了实际的应用和验证。目前该子课题已经形成初步研究报告,阶段性成果《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模式研究》目前正在投稿中。
(4)子课题4:水权交易模型与交易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该子课题已经开发了两套水权市场模拟模型,一套为基于数理模型的水权市场模拟分析,另一套为基于水文模型的水权市场模拟分析。分别利用黄河流域宁蒙地区和黑河流域张掖地区的数据进行了验证,取得了不错的模拟效果。其核心成果<natural resources endowment and water rights trading>已经完成,即将投稿给国际期刊。
(5)子课题5:国家水权试点监测与水权交易实践研究
该子课题开展了大量实地调研,包括河北衡水、内蒙古河套、四川宜都、甘肃张掖、太湖流域等地的调研,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数据,实际掌握了国家水权试点的开展情况,并撰写了相关调研报告。项目负责人还应邀到水利部参加水权试点和水流产权试点的方案咨询等活动,以及在重要的学术论坛上介绍相关成果。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组织开展了叁个方面的调研和数据搜集工作:
第一,项目组开展水资源管理的专题调研。项目组成员奔赴全国各典型流域和地区,包括河北衡水、内蒙古河套、四川宜都、甘肃张掖、太湖流域等地的调研,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数据,形成了有关调研成果。
第二,组织开展全国大规模的农田水利问卷调查。依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的暑期农村调查,面向全国开展了农田水利管理现状调查。2016年共支持500多名师生奔赴全国22个省区,走访了282个村庄的5700多户农户,完成近6000份调查问卷。此次调查系统搜集了村庄和农户两个层面丰富的灌溉管理信息。部分数据已经在本研究中得到采用。
第叁,支持大学生开展水权市场实地调研。2016年指导清华大学多院系的数十名学生,奔赴内蒙古、甘肃、宁夏、河北、湖北、四川、福建七省区,围绕用水户协会、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水权水市场叁个相互联系的主题,对我国的灌溉管理体制改革作调研,搜集了灌溉管理的大量数据资料。
(2)重要的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第一,项目组负责人王亚华教授受水利部邀请担任“国家水权试点方案”和“水流产权试点方案”的评审专家和“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特邀专家,多次参与国家部委的水权有关的政策咨询会议。
第二,项目组负责人王亚华教授受邀参加《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论坛》(2017年4月9日),并在论坛上做《农业水权水价改革的现状和问题》的学术报告。
第三,项目组负责人王亚华教授作为国际SCI刊物《水资源发展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的客座主编,组织“中国水管理和政策的转型与创新”特刊,目前该项工作进展顺利。
第四,项目组创立了中国首个公共事物治理国际会议,将在清华大学举办“2017公共事物治理国际会议:提升水治理与政策”(2017年10月14日-15日),会议收到了数十篇投稿,将有一批重量级学者前来参会。
第五,项目组接待了大量国际学者来访,包括: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Marty Anderies教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Brenda Parlee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Asit K. Biswas教授与水政策研究所教授Cecilia Tortajada等。
3、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活动
参加了两次重要国际学术会议:
第一,第3届国际公共政策学会双年会。2017年6月27-30日,项目组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第3届国际公共政策学会双年会。项目组负责人王亚华教授带领博士后万婷婷、张明慧、陈思丞等参与此次会议并做学术报告。此次会议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水政策研究所联合组织并成功举办了“中国水治理之于政策理论的贡献”分论坛。此分论坛由王亚华教授主持。
第二,第16届国际公共事物学会双年会。2017年7月10-14日,项目组赴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参加第16届国际公共事物学会双年会。在项目组负责人王亚华教授的组织下,此次会议有近20位中国学者参与并展示研究成果,这是中国学者历史上首次组团参加国际公共事物学会的全球大会。7月10日,王亚华教授主持分论坛“Governing the water commons in China”,项目组报告了4篇研究成果。7月11日,王亚华教授主持分论坛“Unique experiences from the commons governance in China”,项目组报告了2篇研究成果。7月12日,王亚华教授主持了亚洲地区会议。来自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此次会议上首次举办中国公共事物治理的分论坛,引发了参会学者的广泛关注,很多学者给予的积极反馈。
4、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项目组已向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办报送《工作简报》1篇,相关成果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的官方网站上进行了及时报道,同时还创立了“公共事物治理”微信公众号(目前关注人约为1000人),及时传播最新项目成果,取得了较多的社会关注和一定反响。
二、 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成果
第一,水权英文专著:Yahua Wang. “Assessing Water Rights in China”. Springer Nature, 2017.
该著作是英文世界首部研究中国水权的著作,也是Springer出版的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系列的首部有关中国的图书,出版社对该书的评价为“资源环境制度经济学的开创性理论进展”。该书系统研究了中国的水权结构,提出了中国治水科层结构的观点, 并利用交易成本组织理论方法, 构造了“水治理结构选择模型”和“水权科层概念模型”,提出了水权的静态解释和动态变迁的经济学理论,并重点探讨了科层结构中引入市场的动力理论。本书的理论总称为“科层(水权)理论”, 是作者提出的适用于中国的水权理论体系。利用这套理论开展了中国水权的实证研究,以黄河流域为例描述了古代和现代的水权结构演变, 指出了其七个显著的变化趋势, 并利用水权结构的经济学理论对这些变化加以解释。同时,对当代中国水权市场实践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本书理论的有效性,同时导出了丰富的政策含义。对中国水权制度历史变迁的研究, 本项研究不是首次, 但是利用一套经济学理论框架, 对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水权制度变迁做一以贯之的考察, 理论与实证研究交融,构成了本书的鲜明特色。
第二,水权市场中文期刊论文:王亚华、舒全峰、吴佳喆:《水权市场研究述评与中国特色水权市场研究展望》,《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6期,第87-100页。
该文基于对既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回顾中国水权市场改革实践,总结水权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及教训,探讨水权水市场改革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强调结合中国国情构建中国特色水权市场的重要性。同时,论文采用颁颈迟别厂辫补肠别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绘制国际水权水市场研究知识图谱,并深入分析国内外水权市场及其有效性的研究进展、水权市场建设的影响因素、水权交易模型的开发等研究动态。论文指出:国内水权水市场研究目前存在叁个方面的主要缺陷:第一,在水权市场发展的规律研究方面,过于强调市场的作用和市场制度本身,对水权市场运作的内在机制认识不足;第二,在水权市场的国际经验借鉴方面,过于强调个别国家的“先进经验”,对水权市场发展的教训和伴随的问题认识不足;第叁,在水权交易和市场制度建设过程中,过于强调理想意义上的自由市场模式,对国情条件的制约和中国特色的因素认识不足。论文指出了未来中国水权市场的研究方向:通过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系统探索中国国情因素对水权市场构建的影响,重点揭示中国特色的水权市场制度体系特征,提出中国情境下的水权交易模式、交易规则、水权监管制度以及与国情条件相适应的水价政策。通过理论集成和知识创新,增进对中国特色水权市场制度的理解,为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支撑。
第叁,农村治理中文期刊论文:王亚华、高瑞、孟庆国:《中国农村公共事务治理的危机与响应》,《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以水权改革为代表的农村自然资源“确权化”改革,对农村公共事物治理有重大含义。本文指出了中国很多农村地区的“发展悖论”现象及其深层根源。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农业生产增收、硬件设施不断改善的同时,村容环境、农田水利、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公共事务却呈现普遍衰败的景象。中国农村治理危机的实质,是在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及农村体制急剧变迁背景下,公共事务治理从“集体化”转向“个体化”,导致中国农村集体行动能力全面衰落。中国农村集体行动目前同时面临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社会失灵的局面,这“叁重失灵”是由当前中国农村的叁个基本特征决定的:农村基层组织制度型权力弱化,私有化改革导致公共资源产权碎片化,大规模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农民异质性增加。为了应对农村治理危机,实践中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治理创新。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人文环境差异极大,不存在“万能药”的农村治理模式。以增加农村基层领导力资源供给为突破口,探索符合各地村庄情况的自主治理形式,是未来中国农村公共事务“良治”的基本取向。
项目阶段性成果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后,先后被《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国情报告》、《行政改革内参》、《党政视野》、《党政论坛(干部文摘)》等刊物以及多家网站转载,被《农业供给侧改革》一书收录,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该文在颁狈碍滨中已经被转载5次,引用8次。
第四,灌溉管理决策内参:王亚华:《中国农业灌溉管理的挑战与对策》,《“叁农”决策要参》,2017年第12期。
该报告对中国的灌溉管理和水权水市场改革进行了总体评论。中国近二十年农业灌溉管理改革实践的大趋势,是政府在着力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推进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积极探索水价水权水市场改革。这二十年的改革取得显着成效,但目前面临农村灌溉集体行动能力不足、农民用水户协会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农业水权水市场的作用存疑和农业水价的作用发挥有限等困境。报告指出,我国农业水权确权到户结果缺乏实际意义,因为将用水权分配到农户的做法成本很高,但是收效甚低,缺乏实际意义。在中国特定国情条件下,水权确权的主要价值在于落实总量控制,不宜提倡农业用水确权过细,在大部分地区分配到用水户协会、村集体、或村民小组层面即可;水权市场在中国农户层面的发展空间很小,不宜倡导农户之间的水权交易,以灌区为尺度的工农业水权流转是当前水权市场的主要形式。水价手段是市场机制在农业灌溉领域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需要继续推进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并将因地制宜探索灵活水价机制作为改革方向。例如河北省部分地区探索的“两步式水价”、“一提一补”等好的农业水价改革经验,值得更多地区参考借鉴。
该报告于2017年6月6日发表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主办的高级内参《“叁农”决策要参》上,为国家高层领导提供了重要参考。
阶段性成果清单详见贰齿颁贰尝表格:包括学术专着2部(中英文各1部),国际厂颁滨/厂厂颁滨期刊论文5篇(另有多篇论文正在投稿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8篇,内参报告4篇,报纸文章1篇,国际会议论文10篇。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