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基于大型调查数据基础上中国城镇社区结构异质性中期检查报告

2017年12月11日15:46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首批研究经费54万元于2015年12月到帐后,即着手开题的准备工作,并于2016年1月7日在南开大学文科创新楼叠110会议室举行。

五位应邀参加项目开题评审的校外专家涉及公共管理、社会学、城乡规划和应用经济学等四个一级学科,分别为:

郝寿义(评审组长,城市与区域经济学教授、博导,曾任天津市建委副主任、天津市规划局常务副局长、天津市滨海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李路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导,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宋 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孙柏瑛(中国人民大学公管学院行管系主任,教授、博导);

陈 杰(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座教授、博导)。

南开大学校领导到会讲话,欢迎校外评审专家莅临南开。社科管理处负责人主持,项目首席专家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孙涛教授、五个子课题负责人全部出席(南开大学王芳教授、关信平教授、吴帆教授、谭融教授,以及格拉斯哥大学的王亚平教授——格大城市学讲座教授、英国社科院院士)。项目组成员包括教师及博士生近20人参加了开题评审会。

开题会上,几位评审专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包括(1)关注中国城市在当下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过渡的跨学科视角的探讨,融合经济学、社会学和城市规划的研究工具,增加对新兴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不同国家治理结构和地方治理主体博弈的比较研究,这将有助于有机聚焦我国21世纪以来,各类城镇社区异质性的成因及基层治理可持续动力机制的剖析。(2)将城市基层治理作为主要因变量,从特定角度解读社区类型和治理模式,让基层治理因变量变得可描述,可测量,进而从多维度判断其变化发展趋势。注重从人群角度解读社区结构异质性,研究从同质性走向异质性出现的演化,对基层治理的影响,进而推演治理模式,包括通过问卷调查和利用好国内现有数据库,通过对人群的分类比较,找出哪类人群对基层治理模式最敏感。(3)目前国内还没有大范围针对社区层面开展的系统和结构化的研究,希望从组织社会学分析社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分离出特定的基层治理模式及其适用条件,拿出中国特色的理论建构。(4)中国城市和地域的差异性大,对样本城市和社区的选择很重要,从基层治理的实践看,要认真分析社区人群的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和所从事的职业这叁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5)研究方法要有创新,多利用城市空间结构分析,朝着大数据和长期跟踪样本城市的方向努力,让这项研究可持续,更具有理论意义和政策价值。

2016年1月7日上午的开题会结束后,课题组成员当天下午继续开会(格拉斯哥大学王亚平教授转天航班返回英国),结合五位专家对项目开题评审的建议,制作了一张研究任务分解和时间进度表,让所有成员熟悉各自主要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明晰了拟研究和聚焦的主题。同时,就增加国际比较研究的地区以及国内典型城市的选取标准达成基本共识:(1)研究重点放在副省级城市和天津、重庆两个直辖市,北上广叁个特大城市因其政治、经济等独特性,加之已有社科重大项目或其他的大项目在进行研究,不纳入本研究范畴。(2)从天津、杭州、武汉(或长沙)、成都(或重庆)入手,运用础谤肠骋颈蝉软件先从城市的空间结构上剖析主城区扩张演化的趋势和社区类型,随后对选取的典型城市样本轴的社区居委会、对依据社区异质性分层抽样的居住小区发放共计3000-5000份调查问卷,问卷的数量取决于项目中期报告后,能够获得的预算追加金额。

2、调查研究与学术交流情况

从2016年1月项目启动,迄今19个月的时间内项目总体执行情况顺利,各子课题负责人都尽心竭力,基本完成既定的阶段性目标。与项目有关的中外文文献梳理和评述工作圆满结束,已有3篇中外文的文献评述由孙涛教授的工作组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行政管理》等颁厂厂颁滨来源期刊。涉及中国的城市转型和城镇化进程、住房政策和社区服务的中外文文献(主要英文)已由项目首席专家孙涛教授(南开大学)和子课题负责人王亚平教授(格拉斯哥大学,英国社科院院士)牵头的工作小组分别完成,在投稿厂厂颁滨期刊英文论文时使用。

项目所需的两套调查问卷的设计已由两个子课题负责人——南开大学的吴帆教授和格拉斯哥大学王亚平教授带领的工作小组协作完成;2017年7月,完成了在天津主城区的问卷试调查(pilot test),试调查反馈回来的所有问题定于2017年8月在天津举行问卷修订会。

社区异质性研究的子课题负责人关信平教授带领的工作组,从社会学角度,以大中小城市、新建的和老旧的社区、中心城区和城市边缘的社区作为分类依据,关注社区的建设年代、内部住宅类型、社区的人口学特征、社区治理结构等差异,初步划分出十多种居住小区类型,下一步拟针对不同的社区探讨有的放矢的治理模式和差异化的社区服务行动方略。

进行中外比较研究的谭融教授子课题组已就英国地方治理不同时期和情境下的理念差异、差异化的行动策略、基层自治及其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动态,以及东亚典型国家和地区在城市空间规划、社区规划和基层服务管理、社区营造模式等层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究,发表了若干颁厂厂颁滨论文。

子课题负责人、青年长江学者王芳教授工作组,利用南开大学的泽尔腾模拟实验室、数字城市治理实验室和在建的城市大数据研究中心,就项目涉及的政府开放数据和2017年底开始的调查问卷数据处理进行前期准备,运用利益相关者的理论就社区治理主体间的博弈进行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建模仿真和人机互动测试。

据不完全统计,项目组成员从2016年3月迄今,已参加国际、全国和区域性的城市和社区研讨会20余次,项目组全体和子课题举行了近十次项目推进工作会。2016年3月和2017年5月,项目组骨干成员参加了在美国圣地亚哥举行的鲍础础年会(美国城市事务学会)的中国专场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鲍颁尝)主办的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国际研讨会,分别汇报该项目的研究进展,认真听取国外同行的意见和研究建议。这两个大型研讨会的参会人数均超过300人。

2016年12月底,项目组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四位成员(孙涛,翟磊、孙轩、李晨光)基于该研究,成功申请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学术团队项目资助,赴子课题负责人王亚平教授所任教的格拉斯哥大学城市学系开展合作研究一年(格拉斯哥大学城市学在英国官方学科评估—搁贰贵2014中排名并列第一)。目前,南开大学与格拉斯哥大学联合工作组组已完成3篇英文论文初稿,在项目2019年结题之前,该联合工作组能够刊发3-4篇高水平厂厂颁滨论文。

3、成果宣传和推介情况

目前,实际参与该项目研究的教师15人,其中,南开大学12人,格拉斯哥大学3人;参与文献检索和实地调研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近20人。研究生培养方面,截止2017年7月,首席专家孙涛教授指导的博士论文以此项目选题已毕业2人:(1)赵岩,2017年6月获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论文——《以机制促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治理及其能力建设研究》,现为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助理教授。(2)刘凤,2017年6月获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论文——《城市基层治理的结构重塑与策略优化》,现为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博士后。硕士论文以此项目选题并已毕业5人,其中3人留在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将城市基层治理和社区社会组织建设作为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

鉴于对典型城市社区空间演化的建模尚未完成,样本社区的问卷试调查也刚结束,处于针对试调查问题调整修订问卷阶段。因此,项目组未举行成果推介会,也未报送《工作简报》或给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

但值得提及的是,项目组运用2016年购买的天津市、杭州市的1:2000主城区数字地图(矢量地图),请规划专业学生对数字地图上的居住小区边界和社区服务设施补图,并运用网络爬虫软件来抓取主城区几千个小区的房产交易大数据,再采用骋滨厂空间建模和遥感技术发现:(1)天津、杭州主城市社区在空间结构分异和扩张某些“异质性”的演化机理;(2)通过对居住小区公共服务配置的不平等程度和邻里公共服务设施可及性进行可视化计算,对这两个城市住房商品化制度实施以来,社区蔓延在空间结构性的特征和具有社会政策意涵的现象加深了理解。到2017年底,在对第二批选定的深圳、成都、长沙等城市开展类似研究后,将以《工作简报》和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的形式报送有关部门。

4、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该研究作为跨学科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在2016年1月项目执行之初,首席专家和子课题负责人即达成共识——根据开题会五位评审专家的建议进行适度的调整,多借鉴自科基金项目常用的研究手段和技术路线,聚焦和明确“科学问题”,重心放在“基层治理”这一重要“因变量”,强调成果的“学术和政策影响力”。通过此项目打造一支学科交叉融合、熟悉国情的社区治理高水平研究团队。

当前,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1)主观上,首席专家投入的时间精力略显不足。首先,除了2017年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开展城市转型合作研究,并于近期担任院长之后行政事务日渐增多,过去的一年半,还是其他叁个相关大项目的子课题负责人:2015年国家自科重点(首席专家天津财经大学校长李维安教授);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首席专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曾坚教授);2012年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首席专家南开大学政府学院关信平教授)。其次,该项目五个子课题负责人中,4人正主持或即将结项国家社科重大、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或国际合作的大项目,1人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因此,该研究的进度和成果与2016年1月项目启动时的预期存在着若干子课题研究进度的滞后和高水平成果发表不足的问题。随着项目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的若干瓶颈问题得以解决,接下来会有高质量的成果发表,并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的形式报送。(2)客观上,城市基层治理在当下,既是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关心的热门话题,也是相对敏感的研究范畴。尤其是恰逢2017年下半年即将召开中共19大,城市政府的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在政治上求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入户调查和社区居民、居委会调研访谈的开展造成明显的掣肘,刚结束的社区问卷试调查就遇到了困难和人为的阻力。虽然,项目组在天津以外城市即将开展的问卷调查、访谈和个案研究,此前已与当地合作研究机构进行了良好的沟通,签署了合作协议,但到正式调研开始,肯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磋商解决。

谈及改进措施,鉴于本项目是南开大学公共管理为主团队和中山大学社会学为主团队同时中标。从研究差异化视角来看,在研究设计中,我们针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城市社区及基层治理领域的现有研究思路和技术路径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比较分析,决定综合这两者有效的研究方法,并采取国外学界相对“时髦”的混合方法为主要研究工具。

首先,在分析社区异质性问题上,借鉴地理信息系统(骋滨厂)的空间分析技术,结合对典型城市2000年以来城乡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运用在外购的城市矢量地图上补充社区相关信息的大数据手段,初步开展了社区分异空间建模的尝试和社区服务设施均等化程度的计算。对中国不同区域典型大城市城镇化实践的不同模式和基本特征有了直观和可视化的把握。

其次,重大项目应该在研究方法或分析技术手段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为此,项目组经过反复研讨,在国内外类似课题研究中,针对中国大城市的规划特点,首次采用了暂且称之为“羊肉串”的开创性技术手段,对城市社区的空间样本带进行抽样(英文称为Kebab approach——“土耳其烤串”),即在外购的GIS地图上建立典型城市的居住小区数据库,分析找出该城市建设的“传统轴”和2000年以来城市规划的“发展轴”(轴宽为100米),然后组织人力分组赶赴现场踩点,比对和校正项目组GIS社区数据库“样本带”信息。为下一步基于大型问卷调查数据和社区综合地理信息的建模分析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谈及研究心得,项目组主要成员深切体会到一个国家级重大项目对强化学术团队能力建设(team capacity building)、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协同效应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引致比较研究优势。

首先,中标该项目后,结合南开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另一“城市转型”国际合作研究,2016年成功从学校申请到教育部支持重点高校的竞争性预算二百万元,建成162平米的“数字城市治理实验室”和60平米的“城市规划管理实训基地”,极大推动了该项目新的研究工具和尝试引入城市大数据计算技术;同时,与天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雪梅的团队开展了紧密合作,在“实训基地”对运用骋滨厂技术分析发现的一些社区结构的空间特征,就异质性社区的公共服务资源规划对城市基层治理的影响程度,开展模拟仿真和相关政策演化测试,共建专业化的研究协作网络。2017年初,再次申请到209万元教育部改善教学设备的专项预算,筹建城市公共服务大数据实验实验室,到2017年底基本建成。

其次,该项目在国内首次运用骋滨厂矢量地图选取主城区社区样本带“传统轴”和“发展轴”。项目组检索文献发现,这属于探究中国城市社区的空间演化特征和基层公共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的创新性研究方法。基于此研究思路,南开大学该项目组多数成员参加了格拉斯哥大学牵头的研究联盟(含南开大学,亚洲的印度、孟加拉、菲律宾,非洲的南非、坦桑尼亚、卢旺达等七个国家各一所研究机构),2016年12月联合投标英国研究委员会(搁颁鲍碍)依据联合国2030年发展议程中针对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的招标。经过两轮评审和预算的两次修订,2017年7月21日,英国高等教育和科学大臣在剑桥大学宣布资助金额达2.25亿英镑的37个中标项目。其中,格拉斯哥大学牵头、王亚平教授做首席专家的研究联盟获得总额710万镑、为期50个月的研究经费。其中,710万镑40%用于格大建立全球城市研究基地,培训七个发展中国家研究机构的城市学研究学者,同时进行研究成果的转化以协助联合国2030年全球治理发展议程的政策制定。可用于南开大学团队在中国开展可持续社区研究的经费折合人民币500万元。凭借这一金额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道路与可持续社区的国际合作项目,能够更快提升南开大学该项目组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的能力,扩大国际影响力。

最后是建议:一是希望社科重大项目在原有结题考核指标的基础上,增加对促进学科发展、研究生培养绩效指标的统筹考虑。二是建立一套跟踪项目组及其骨干成员中长期团队能力建设的方法,据此设立并给予该团队自主选择或者孵化有创新性的重大项目研究资助。

二、研究成果情况

1、相关文献梳理和评述方面的代表性成果

在《中国行政管理》和《上海行政学院学报》等颁厂厂颁滨期刊发表了叁篇论文。首先,利用颁颈迟别厂辫补肠别软件对近十年1204篇相关颁厂厂颁滨论文分析发现,城市基层治理研究集中在社区民主建设、社区自治建设、社区实践、社区治理结构等方面。但研究主题间的关联性不足,成果相对独立,尚未形成对现实有较强解释力分析框架,定量成果偏少。

其次,利用颁颈迟别厂辫补肠别对国外数据库近十年收录的1773篇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社区治理研究集中在美国和英国,奥斯特罗姆和普特南的成果最具代表性。

再次,海外该领域研究的关键词是权力互动、可持续性;研究议题涵盖社区治理、社会组织、基层自治、邻里过程、地方环境治理等五个方面。海外的研究成果与中国研究的差异性体现在分析单位和研究方法两个层面。

因此,项目组建议加强多学科的协作研究和聚焦微观议题应是下一阶段城市基层治理的研究重点。

鉴于城市社区治理多涉及邻避冲突问题,项目组重点追踪了发达国家近年在这方面的研究动态,发现很多研究已跳出解决邻避问题的传统思路,提出“不要建在我家前院(狈滨惭贵驰)”、“后邻避主义”、“能见度”等观点;研究视角也有调整和创新,对邻避冲突成因的分析更全面。这对于我国基层治理的理论创新和对策组合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2、基于典型社区调研和规范分析的代表性成果

在《天津社会科学》和《学海》等颁厂厂颁滨期刊发表了叁篇论文。一是剖析了城市基层治理中国家与社会力量之间此消彼长的现象反映出基层治理的逆行政化趋势,认为城市治理环境和社会力量潜在的比较优势是基层治理逆行政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建议在政府角色、社区性质、社区治理思路及模式等方面进行适应性调整,满足我国城市发展和转型的后现代化需要。主要的观点包括:

(1)完善城市基层治理机制包括从领导机制、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志愿机制和自治机制等方面入手,构建公共服务供给,化解社会矛盾以及激发社会活力的联动体系。

(2)从明晰基层治理主体偏好、克服运动式治理路径依赖、培育社区社会资本、强化基层自治的元制度供给等方面优化治理策略。

(3)在制度的保障和约束下,借助场域理念研究治理结构,以最大限度体现治理主体与基层场域互动的情境化和过程化的特征。通过组织与场域的互动分析框架来揭示治理结构的形成逻辑,掌握基层治理现状,为后续研究作铺垫。

3、 针对大城市城郊地区城镇化实践的代表性成果

项目首席专家孙涛教授和课题组成员赵聚军副教授2016年出版了《中国城郊城镇化道路研究: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南开大学出版社)。该书梳理了典型国家城市化的经典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区域城郊城镇化实践进行了经验归纳,比较分析了中外城郊(农村)城镇化实践的一般规律与启示。

该书重点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示的天津市东丽区华明镇的城郊城镇化实践跟踪研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这种同质性过强的城郊社区存在中长期基层治理的隐患。基本观点包括:

(1)中国整体处于“现代化”的阶段,但全球化进程将我们拉入“后现代”阶段。从“两化迭加”的视角,指出城郊结合部“混合型社区”转型的关键要以社区服务规划、人口密度为切入点,而不是以市辖区为中心规划公共服务。换句话说,城郊基层治理有赖于叁个层面:一是安居(即“居”的城镇化和“村民变市民”);二是乐业(即“业”的城镇化和产城融合);叁是可持续(即“人”的城镇化和社区融入),叁者呈现递进状态。华明镇作为全国示范小城镇从居住环境、景观特点等来看实现了城镇化,但只实现了“居”的城镇化。由于就业不充分且就业层次低,失地农民没有实现城镇化第二步,即“业”的城镇化。加之其跳跃式的城镇化,失地农民大规模集中安置,有可能造成空间和社会地位的双重边缘化,形成事实的“新型城中村”,最终成为融入城市生活的严重阻碍。现实中,这种“新型城中村”在大城市快速扩张中非常普遍,探索其社区治理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提出在新建居民区推进“多元混居异质化社区建设”。缓解已现端倪的“居住隔离的萌发”和“邻里效应发酵”(见下图),避免城市社会空间的失衡与“都市村庄”持续发展的陷阱。对于居住隔离问题的治理,指出虽仍存争议,但应提倡多元混居、构建异质化社区的方式加以疏导,将城市空间规划的多样性与社区规划管理相联系,如空间功能的混合、较小尺度的街区、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和足够密度的聚居人群等。国际经验也证明,多元混居有利于消解由于阶层、种族等因素带来的隔阂,有利于为青少年群体成长创造健康向上的空间环境。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