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6 月 16 日至 2017 年 6 月 17 日, 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我国特大型城市生态化转型发展战略研究”(14ZDB140)高端论坛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
本项目由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祥荣教授担任首席专家,项目组成员包括来自复旦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的 20 余名教授、副教授、讲师以及多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
6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态学报》主编、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研究员傅伯杰,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资深教授陶松龄,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张恩迪教授,复旦大学副校长张志勇教授、校长助理陈志敏教授、文科处、科技处领导和来自国内高校、研究院所和崇明区政府的领导与近100名专家代表出席。
复旦大学城市生态研究中心主任王祥荣教授介绍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特大型城市生态化转型发展战略研究”进展,并同世界自然基金会(奥奥贵)项目主任陈欣为奥奥贵-复旦大学韧性城市合作成果发布仪式揭幕。
特大城市是我国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全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实现“一带一路”发展格局的领导者,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但我国特大城市在经历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准确评估与降低生态风险成为日后发展不可回避的话题之一。各专家作了主旨报告,对特大型城市生态化转型战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对探索健康的转型发展道路和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与会专家对“我国特大型城市生态化转型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成果表示肯定,本项目对我国不同类型的特大型城市转型发展战略进行差异化研究,有助于在体制机制创新上的突破;与奥奥贵合作系统研究了国际、国内代表性韧性城市案例,对我国韧性城市发展对策深入研究,为城市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会议中,13位专家分别作了精彩报告,与会代表们认真听取报告、踊跃提问与讨论。
序号 报告题目 报告人
1 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生态建设 傅伯杰 院士,《生态学报》主编、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研究员
2 城市规划 “变”与“不变”的思辨 陶松龄 资深教授、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原院长
3 太湖滨岸植被缓冲带构建与生态功能研究 薛建辉 教授, 中科院江苏植物所所长
4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共同体与森林城市建设 王成 研究员, 中国林科院城市森林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5 中国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欧阳志云 研究员,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党委书记
6 上海生态环境战略性保护总体方案 任景明 研究员, 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总工
7 城市绿地冷岛效应的影响机制 任引 研究员,中科院厦门城市环境研究所
8 我国特大型城市生态化转型发展战略 王祥荣 教授, 复旦大学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
9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评估与管理 李锋 研究员,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10 武汉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生态转型 李兆华 教授, 湖北大学资环学院院长
11 城市生态建设的空间形态机制与途径 闫水玉 教授, 重庆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12 上海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生态空间优化研究 王敏 教授,上海市环科院
13 中国海岸带城市生态环境评估 李扬帆 副教授, 厦门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傅伯杰院士以目前生态学在国际研究的热点和前沿——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为切入点,介绍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并阐释“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服务”级联式概念框架,讨论生态系统功能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贡献关系。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规划与设计,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也是生态系统管理的关键步骤,提出 “让生态融入城市,而不是点缀城市”的理念,强调生态优先、从规划做起,建设生态基础设施。优化城市生态格局和功能,耦合调节服务与文化服务。生态是景观的灵魂、城市生态建设需要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
陶松龄教授的主旨报告以“城市规划 ‘变’与‘不变’的思辨”为题,放眼世界,扎根华夏、找准问题,从规划实践中提炼、升华到理念、规律和科学性上,探讨城市功能的调整与提升,城市空间的整合与完善,以及城市增长的转型与控制三方面的问题。
中科院江苏植物所所长薛建辉教授在“太湖滨岸植被缓冲带构建与生态功能研究”报告中探讨了太湖营养状况和水质现状及变化原因,以及生态防护林带建设等生态修复工程和太湖水污染治本手段,对无锡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景观特征、生态防护林带对农田土壤氮素流失的消减作用、酸雨与富营养化复合胁迫对湿地植物氮吸收能力的影响及机理等课题进行研究。
中国林科院城市森林中心主任、首席专家王成研究员在“中国城市生态环境共同体与森林城市建设”的报告中阐述了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与生态环境相关的6个突出问题以及国外城市森林建设可借鉴的7条主要经验,并提出了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5个基本观念及当前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5点具体建议,倡导树立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城乡生态一体、城市群环境共同体、乡愁生态景观、城市森林百年大计的观念来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既为我们自己的品质生活,更为子孙后代的幸福长久留下绿色财富。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欧阳志云研究员在报告中通过对全球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学、北京城市生态系统格局演变与生态效应以及未来城市生态研究的机遇与重点的探讨,重点阐述了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格局、过程、效应、规划与管理,包括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人与自然耦合机制,北京城市生态系统格局、结构、过程与服务和北京城市生态规划与生态管理。提出生态城市建设主要在于优化格局、提升生态功能、提高资源效率、改善人居环境。
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总工任景明研究员报告题目为:“上海生态环境战略性保护总体方案”。报告通过分析大气环境、地表水及近岸海域、饮用水、生态系统等生态环境的现状及趋势,提出以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可持续性、重点提升绿色竞争力为总目标,从生态功能提升、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居安全保障叁个主要方面形成分阶段的中长期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目标和生态环境战略性保护总体方案。上海市处于发展与保护相持阶段,开创环境保护新局面,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必须强化空间管控,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优化区域经济安全棋局,坚持“控”“优”并举的环境治理策略。
复旦大学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王祥荣教授报告题为:“我国特大型城市生态化转型发展战略”,报告中指出特大城市是我国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全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实现“一带一路”发展格局的领导者,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但我国特大城市在经历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准确评估与降低生态风险成为日后发展不可回避的话题之一。各专家作了主旨报告,对特大型城市生态化转型战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对探索健康的转型发展道路和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厦门城市环境研究所任引研究员的报告为“城市绿地冷岛效应的影响机制”,报告指出城市绿地的冷岛效应将成为未来热岛效应研究的主要趋势,它主要采用统计分析技术揭示了城市绿地地表温度与单个生态因子间的对应关系,定量化多重生态因子与人类活动交互作用,集成多源观测数据在统一的城市尺度,融合空间统计分析技术阐明城市绿地地表温度的影响,从而揭示人类活动融合多重生态因子与地表温度的交互作用机制。所以应当在城市聚集区域,考虑城市化生态过程,集成多源的观测数据和多学科方法的优点,开展空间统计分析的定量化研究。虽然报告中的样地调查和遥感影像数据是厦门市的,但其研究框架和结果可以作为一个参考被应用于其他城市的空间格局分析调查中。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李锋研究员的报告题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评估与管理”,通过研究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辨识方法、城市湿地和绿地生态基础设施的复合生态管理方法、城市地表硬化的复合生态效应评估与生态工程改造方法、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适应性管理模型与模式,提出以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管理具体政策:加强海绵城市设计与低影响开发,引入“生态物业公司”,建立生态控制性详规,在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中提出生态占用补偿、生态控制阈值、生态建设指标和生态基础设施工程方案,提出补偿生态服务功效、保证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和复合生态品质的健康管理的生态调控方法。
湖北大学资环学院院长李兆华教授的报告题为“武汉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生态转型”,通过分析武汉基本条件,指出对武汉市而言,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土地承载力、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大气环境承载力叁个方面。从而提出武汉生态转型发展的几点启示:优化生态空间,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生态生活,完善生态制度,弘扬生态文化。
重庆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闫水玉教授报告题为“城市生态建设的空间形态机制与途径”,通过分析城市生态与形态的现象,揭示城市生态与形态的本质。在认识城市区域自然系统的时空分布演化规律的基础上,耦合城市与自然的时空格局、实现城市与自然的演化平衡,从根本上维育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安全、改善城市人居质量。阐述如何认识城市生态的形态机制的叁方法:历史经验的分析、典型城市的实证研究以及模型分析。从而得出生态与形态研究的一些结论:
1、生态功能依赖于形态
2、不同的形态对应于不同的生态
3、在特定的时空状态下,存在一个好的形态与生态关系
4、这个关系通过一些方法是可以认识的
5、建成环境的实证分析可以协助认识这个关系
6、城市规划的实施可以验证这个关系
7、模型模拟对这个关系的认识会有帮助
上海市环科院王敏教授报告题为“上海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生态空间优化研究”,旨在研究城市生态系统格局和功能演变、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以及生态空间格局优化和效益分析。报告剖析以下情景模式:
在自然发展情景下,城镇蔓延式扩张、森林明显增加、农田大幅萎缩、中小河道消失;
在规划发展情景下,城镇小幅扩张、森林明显增加、农田大幅萎缩,河流则先减少后增加;
在生态优化情景下,城镇面积小幅减少、森林面积有序增加、农田面积略微下降,自然湿地得到保障。
指出城市生态空间需要但不能仅考虑数量上的保证,还需要从空间格局上进行合理布局,才能实现优化目标。
厦门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李杨帆副教授报告题为“中国海岸带城市生态环境评估--韧性研究相关案例探索”,通过分析评估中国海岸带城市的生态环境现状,研究沿海城市化与环境耦合系统:沿海城市尝鲍颁颁与环境效应及预警以及海岸空间脆弱性、复原力与生态治理,探讨合理的海岸带综合管理评估方法,改善海岸带弹性恢复力,实现海岸带多规合一。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