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世界主义思想研究”开题论证会
会议简报
2016年12月16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主办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世界主义思想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北京远望楼宾馆第一会议室召开。项目负责人、课题首席专家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蔡拓教授,邀请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俞可平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教授,外交学院副院长郑启荣教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张敏谦教授,以及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院长高建教授作为评审专家参与本次课题论证会。开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栗峥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教授出席并致辞。
时建中教授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对莅临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时教授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建校以来的科研历程,以及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过去十年在全球化、全球议题、全球治理及全球学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时校长表示,重大科研立项不仅标志着中国政法大学科研水平受到了业界的肯定,更体现出蔡拓教授带领的全球学团队在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实现的巨大突破,中国政法大学全力支持这一项目研究,希望通过不同研究单位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创造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项目负责人、课题首席专家蔡拓教授向大会作了开题报告,他代表“世界主义思想研究”重大项目研究团队对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蔡拓教授表示,当前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趋势明显,全球治理遭受挫折,世界主义研究在这一新背景下更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在极端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不断影响到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局势的今天,对世界主义展开系统研究不仅能够在理论深度上推动全球化进程,而且能够在实践层面助推全球治理的开展。
蔡拓教授从“课题的选题意义与价值”、“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内容及目标”、“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以及“课题预期成果”等五个方面对重大课题的相关内容进行汇报。蔡拓教授表示本课题要力图从学理和应用两个角度,系统全面地展开世界主义思想研究,挖掘和展现各地区,各文明的世界主义研究成果,努力完善全球学知识体系,夯实全球学思想及观念支撑。蔡拓教授认为,当前世界主义研究必须从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出发,提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世界主义内涵,并通过西方、非西方文明世界主义思想的比较、博弈,提出以世界主义思想史为主线、以不同文明的世界主义思想对比研究为方式、以开展世界主义思想规范研究与现实应用为导向的课题研究思路,着力打造出西方古代和近代的世界主义思想、当代西方世界主义思想、印度和伊斯兰文明的世界主义思想、中华文明的世界主义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世界主义思想等五个精品子课题。
随后,子课题负责人中央编译局文献部主任杨雪冬教授提出,世界主义思想研究首先需要明晰研究立场:从中国观世界,或是从宇宙看地球。杨雪冬主任表示,世界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源远流长。每一种文明、文化、人群,都有自己的世界观,都有特定的理念和方式看待世界,因此世界主义研究需要一种世界的眼光,摆脱“中国中心论”。另外,杨雪冬主任指出,蔡拓教授设计的研究体系囊括了古代、现代和当代,时间跨度非常长,但应该有所侧重,即现代之后,特别是全球化兴起之后。杨雪冬主任认为,16、17世纪之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这种全球性趋势对各种文明产生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得到了各文明的回应,比如西方出现了康德的“世界主义法律”设计,中国出现了康有为的“大同世界”构想。第叁,杨雪冬主任提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主义研究方兴未艾,社会研究和思想研究交错发展,因此在当代研究中,应该补充对“社会观点”与“学术观点”的区分。最后,杨雪冬主任认为,世界主义研究最终应该回归现实,具体体现为,世界主义思想与全球治理及中国国家观念和制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将一些形而上的理念真正付诸于治理实践,应该是本课题研究的回归点。
子课题负责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吴志成教授表示,世界主义思想研究本身具有理想主义色彩,因此研究实践中需要将世界主义思想“拉回”现实:第一,就研究内容而言,虽然课题立足于思想史研究,但是需要超越世界主义思想史研究本身,用“世界主义研究世界主义,用全球主义研究世界主义”;第二,就研究视角而言,世界主义是一种理想主义,是对未来的探索与追求,但是在当代中国进行世界主义研究,需要回归实践层面,研究要兼顾中国视角和实践,开拓中国视野,回归中国现实。第叁,就研究贡献而言,世界主义研究虽然起源于西方,但是在非西方文明中依然可以探寻到世界主义思想的碎片,将拉美、印度、非洲、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主义研究的大框架中,补充非西方文明的世界主义思想,完善世界主义研究的知识谱系和理论学派建设,这是本课题为学术界做出的重要贡献。
子课题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庞金友教授认为,课题研究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对世界主义概念进行梳理及重新界定。庞教授提出,西方世界主义思想的展开拥有一种显着的动力机制,从地域性世界主义,到宗教性世界主义,人文性世界主义,再到全球治理,这种世界主义的发展依托于世界的开放程度。但是,庞教授补充道,世界主义在非西方世界的发展,无论是概念内涵还是动力机制都不是十分清晰,需要继续研究探讨。另外,庞教授提出,“世界主义”主张与其提出者的国际角色有较大关系:一般而言,上升国家或者主导国家比较愿意提出世界主义,而处于劣势的国家则拒绝世界主义,当前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的反弹就体现了全球化中的劣势国家对世界主义的强势反对;但是,又不能说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必然成为世界主义展开的障碍,因为,在某个历史时段,比如德国纳粹,会实现民族主义和所谓的世界主义的合体。因此,无论是研究内容,还是学理分析,世界主义研究具有诸多议题和领域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发现。
子课题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贞晔教授指出,世界主义研究需要回归中国外交的需要。刘贞晔教授指出,从斯多葛学派开始,经过中世纪,直至现当代的发展,世界主义价值理念始终贯彻如一:克服国家治理的外部性,避免人类战争,设计出人类理想的政治秩序,构建一种超越国家的人类政治共同体。在刘教授看来,这种思想契合了当今国际社会推崇的“以人文本”的哲学理念和价值指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促使了“人类”意识觉醒,这种意识跨越了国界,将“人”作为审视的终极目标。在这种全球背景下,中国顺势应是提出“国际义利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理念。刘贞晔教授补充道,通过对世界主义思想的梳理,应该为诸如“国际义利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理念提供灵感启迪、理论支撑,丰富中国外交的政策内容,明晰中国对外行为的价值取向。
课题组汇报后,五位课题论证特邀专家对重大课题的总体设计和研究进程等事项进行了评估和讨论,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俞可平教授对课题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课题兼具了政治哲学研讨的学理意义和全球治理研究的现实意义。俞教授提出,课题在两个方面实现了突破:第一,突破了传统的“中国视角”,用世界视野研究“世界主义”,契合了当前全球化的时代特征,将中国视为世界文明的主流部分;第二,打破西方对“世界主义思想”的垄断,进行多文明溯源,梳理了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伊斯兰文明中的世界主义思想。另外,俞教授也指出了课题的研究难点,认为印度与伊斯兰文明中的世界主义思想研究面临文献太少、语言不通等诸多问题。发言最后,俞教授围绕研究内容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课题中的每个子课题都应该明确回答本文明体系中世界主义思想的核心要素;第二,明确各文明中世界主义思想的基本价值,及其在不同文明之间的价值区别;第叁,表明实现世界主义价值以及理念的途径;第四,回答世界主义思想和全球治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王逸舟教授认为,世界主义研究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当今中国确然有了全球意识,全球共识和全球价值,因此这一课题申报成功既有偶然因素也包含了必然因素。另一方面,民粹主义、国家主义、沙文主义甚嚣尘上,这些思想的兴起,必然对世界主义研究的现实层面提出巨大挑战。因此,王教授向蔡拓教授提出了“综合认识当代国际局势以及中国政府指导思想和政策”的建议,认为在后续研究中应该仔细思考该课题的研究方向以及核心贡献,不仅要梳理清楚世界主义的各种渊源,同时也要解释清楚世界主义的正面和负面含义,为世界主义在中国外交领域中的应用途径做出明确答复。
郑启荣教授提出,西方、印度、伊斯兰以及中国文明其内在价值核心不尽相同,将这些文明整合成一个理论体系,这一工作本身难度相当大,既需要解释清楚各文明中的世界主义是什么,同时也需要调和各文明间的冲突与碰撞,使之协调在一个理论体系中。
张敏谦教授认为,在多种文明中找到世界主义的共通性概念及内涵非常之困难。另外,张教授提出,世界主义思想研究众多,内容繁杂,在进行要义分析时需要进行对比研究,与相关概念进行区分和释析,比如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国际主义等。
高建教授认为,课题研究应该立足于当代世界主义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回应大国政治、民粹主义回潮等现实问题,这才是真正的世界主义思想研究,也是这一课题的重要价值所在。因此,高教授建议,课题研究应该分为两大部分,首先对当代之前的世界主义思想进行思想史梳理,其次对当代世界主义思想进行阐述时,应该包括思想探寻和现实应对两部分,超越文明间的限制,明确“今天的”世界主义的共同核心价值和标志。
会议最后,蔡拓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评论以及提出的观点建议表示感谢,并进行了回应。蔡拓教授指出,本课题研究,对研究团队而言难度大,任务重,但我们依然有信心完成既定工作。全球所研究团队将会努力克服材料搜集和语言障碍等困难,推动世界主义思想研究及学科建设有序开展。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