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的比较与汇通研究”
开题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
2017年5月6日,由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南湜担任首席专家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的比较与汇通研究”开题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哲学院317会议室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的丰子义教授、韩立新教授、李承贵教授、阎孟伟教授和李淑梅教授等5位评审专家,南开大学哲学院有关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出席了此次开题研讨会。项目评议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哲学系丰子义教授主持了本次会议。
在会议上,王南湜教授首先对各位专家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并就该课题的总体研究方案、五个子课题研究计划与设想、课题的主要创新点和主要理论突破点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概要报告。
报告首先指出,该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复兴,而哲学作为文化的核心,更是在这一伟大复兴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这一复兴却既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延续,更不是外来文化的简单引进,而必定只能是传统文化在汲取世界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的再生性创新。在这一融合创新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其特殊地位而与中国古典哲学的融合汇通,便有着根本性的重要意义,因而有必要予以特殊的关注。
报告着重介绍了该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即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罗伯特﹒布伦纳、埃伦﹒伍德对于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最新理论,以及经过修正理解的中外学者对于中国“唐宋转型”的理论,首先在中国与西方的历史之间建构起一种平行对应结构:两者都在最近一千年左右的时间段内首先经历了从封建主义或广义的封建主义(门阀士族社会)向近代早期即绝对主义(绝对君主制或中央集权的君主国)的转型,尔后又或先或后经历了向资本主义的近代后期的转型。在此基础上,课题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一定的思想观念受制约于相应的社会存在,或者说,特定的社会存在都给其时的哲学提出了特定的理论需求的方法论原则,建构起相应于中西社会历史发展的中西哲学史发展之间的平行对应结构:在这一历史时期中,中西哲学在相近的时间内都首先经历了从适应于封建主义或广义封建主义到适应于近代早期社会形态即绝对主义的转变,尔后又在相隔数百年的时间中,各自经历了向适应于近代后期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本课题比照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近代西方哲学的批判继承关系,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中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继承关系,从而据以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未来发展中与中国古典哲学汇通的可能方式,为马克思主义的深度中国化建立必要的理论基础。
在听取开题报告后,丰子义教授、韩立新教授、李承贵教授、阎孟伟教授与李淑梅教授等专家先后对该项目进行了评议。各位专家对该课题给予了高度肯定,并一致认为该课题从中西社会结构对比与思想观念形态的相应变化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这两种哲学形态汇通的可能方式具有创新性及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此外,与会学者们还就“中国历史的‘唐宋转型’”、“哲学的超越性与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汇通的方式及标准”、“中国社会结构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选择”、“现代新儒学的群体”、“中国社会结构与衍生出的社会问题”、“西方经济学资本主义的典型模型”、“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主体行动与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张力”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意见和指导性的建议。课题负责人王南湜教授对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感谢,表示课题组将认真吸纳专家们的建议,进一步完善课题的设计,更好地推进该课题的研究。
本课题设五个子课题:一、西方社会结构变迁背景下的近代西方哲学发展之基本趋势,二、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在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位置,叁、“唐宋变革”视野下宋代以来中国哲学的发展,四、中国社会转型视野下的现代新儒学之发展,五、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起、发展以及与中国古典哲学的汇通,分别由相关学科学者负责。项目组主要成员来自南开大学和兰州大学,学科分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外国哲学等相关专业,总体知识结构合理,且已有相当丰富的前期研究成果,因而可以预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该项目。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