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
“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变迁研究”顺利开题
2017年3月16日,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四川省史学会副会长何一民教授主持申报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变迁研究”开题暨研讨会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200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领导有四川省社科联姜怡书记、四川大学晏世经副校长、四川省社科联黄兵主任、四川大学社科处处长姚乐野教授,应邀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有西南交通大学原副书记、历史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何云庵教授,西藏社科院原党委副书记孙勇教授,成都体育学院郝勤教授,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所长、长江学者、四川大学石硕教授、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原祖杰教授等,参加会议的子课题成员有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周波教授,四川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高中伟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川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刘波教授以及部分博士研究生。
会议开始,四川大学社科处处长姚乐野教授介绍了参会领导及专家学者。四川省社科联姜怡书记、四川大学晏世经副校长、四川省社科联黄兵主任先后致辞,就何一民教授主持的“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变迁研究”成功中标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表示热烈祝贺,高度肯定了该课题对于发展西南地方区域研究、提升国家安全和建设的重要作用,希望课题组在何一民教授的带领下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一重大项目,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写出高质量、有影响力的代表国家水平研究着作,为西南学术发展做出贡献,为西藏地方治理和中央领导决策提供借鉴与参考。
课题组首席专家何一民教授就课题的选题背景、研究设计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向与会专家作了十分详细的开题陈述与报告。在报告过程中,何教授不仅介绍了参与项目的研究团队及子课题主持人的一些情况,同时还对未来研究中的材料以及方法作了详细的解释,例如除了运用传统的研究资料外,还准备利用音像和影视等新材料;在研究方法上,将综合历史、地理、环境、建筑等多学科的方法,在国际、历史和整体的视野上,从四个地区、叁个层面(宏观、中观、微观)对西藏前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及其发展演变、规律作深入研究,希望研究成果能够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此外,还就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入藏参加实地调研的安排等问题作了说明。
城市人居环境是是一个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是一个涉及到多个学科的前沿课题。西藏位于“世界屋脊”,被世人称之为“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开展西藏地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变迁的研究,是当今学术研究的前沿之前沿。该课题将在利用各种资料的基础之上,对西藏不同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写成一部反映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地区城市人居环境变迁的着作。
课题组总负责人何一民教授陈述报告后,孙勇教授、石硕教授、郝勤教授、原祖杰教授、何云庵教授先后分别对课题研究的选题、思路与框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评议,与会专家一致肯定了课题的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认为该课题对于推动西藏建设与发展、改善国家对外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指出课题经费不足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并鼓励课题组勇于挑战,不断开辟新的学术领域,出版代表国家水平的高质量作品。
开题报告与评议结束后,专家们与课题组成员还就项目设计中的细节以及未来要面对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最后,何云庵教授做总结发言并宣布开题报告暨研讨会圆满结束。
附录一 首席专家何一民教授所作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21世纪以来,人类进入城市世纪,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之中,城市成为世界各国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人居环境。而伴随着现代工业和人口的压力等逐渐增大,人居环境日益恶化,人居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继1985年世界人居日确立后,联合国通过了指导世界各国人居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人居议程》,并成立了联合国人居署;之后又在1996年发布《全球人类住区报告:城市化的世界》以期望引起全球对该问题的关注,推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2015年,中国推出第一部城市人居环境报告—《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可持续与宜居城市——迈向生态文明》,城市人居环境问题开始进入国家政治议程。城市人居环境研究是涉及到多个学科的前沿课题。西藏位于“世界屋脊”,被世人称之为“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以近代以来的中国西藏地区为代表的区域史研究,也是中国边疆史和城市史研究的热点与前沿,因此,开展西藏地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变迁的研究,是当今学术研究的前沿之前沿。而从长时段、多维度、多学科开展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变迁研究,不仅在学术层面具有开拓性的意义,而且对于西藏城市在发展中寻找一条适合西藏区情的绿色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同时也对中国其他地区城市和城市人居环境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积极推动作用。
二、总体框架和预期目标
1.课题研究对象、总体框架与具体分工
本课题以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变迁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范围来看,本课题研究的“西藏”,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不包括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省的藏区。从时间上看,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历史时段为20世纪中叶以来,即从西藏和平解放至今。但为了明确新中国建立后西藏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变迁,必须对此前的城市和城市人居环境有所认识,明确其历史起点,因而本课题也将对20世纪中叶以前的西藏城市和城市人居环境进行研究。
总体研究框架和子课题构成,子课题与总课题之间、子课题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本课题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绪论+四个子课题+结论。
绪论:高原、民族、宗教与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变迁
子课题一: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变迁研究
子课题二: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政治、文化发展与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变迁研究
子课题叁: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变迁研究
子课题四: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结语: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城市与人居环境发展变迁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各子课题与总课题之间的关系及各子课题的具体内容参见下表:
各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如下:
(1)子课题一负责人为何一民教授。(2)子课题二负责人为丁玲辉教授。
(3)子课题叁负责人为高中伟教授。(4)子课题四负责人为周波教授。
此外,作为首席专家的何一民教授,还负责统筹项目预期目标、科研任务的顶层设计;安排项目分工、协调、推进;负责制定各子课题研究计划、进度并监督批准执行;定期主持召开研讨会并做总结;负责各项阶段性工作计划推进与修订;统领阶段性成果及最终成果的审查、统稿工作
2.预期成果
(一)阶段性成果
1.学术论文:在颁厂厂颁滨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20篇。
2.对策建议和成果要报:就西藏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与咨询报告12-15份左右,并力争有2-3篇进入成果要报或被中央领导批示。
(二)最终成果
学术专着: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变迁研究(专着,100万字左右)
(叁)使用去向
1.学术论文和学术专着:为城市史学、藏学、环境科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教学和科研提供学术参考;为关心西藏发展、希望了解真实西藏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高水平学术着作。
2.对策建议和成果要报:提交中央部委、西藏自治区政府、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四川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等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叁、研究关键、重点、难点与存在的困难
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主要有“全球视野下西藏地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变迁的历史分期与宏观把握”、“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地区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评价与经验启示”、“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与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通过适应、利用和改造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并发展符合西藏区域整体特征、生产生活规律的城市人居环境”等,其重点与难点主要体现在对全球视野下西藏地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变迁的宏观把握、对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科学评价与经验启示的归纳、对影响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城市人居环境的复杂因素的系统分析。
研究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地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变迁,必须厘清历史时期西藏地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演变的脉络,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来科学地评价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从而帮助我们充分认识其发展变迁的历史经验及启示;同时还需要从西藏的实际出发,寻出符合西藏区情的“适宜性”人居环境发展对策与建议,进而构建具有西藏特色的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模式。在这其中,研究的时间段覆盖了从早期文明的起源到改革开放的今天的西藏,研究内容不仅会涉及到自然生态环境、政治军事、民族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还会联系到生态环境变迁、人居环境的类型与空间格局以及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等方方面面。因此,无论是对全球视野下西藏地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变迁的宏观把握、对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科学评价与经验启示的归纳、对影响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城市人居环境的复杂因素的系统分析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另外,课题研究还需要组织研究人员多次赴西藏进行实地调研;需要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相关专家的人文社科专家和自然科学专家、藏学专家等对总课题最终成果进行研讨,所以研究涉及到的资料费、数据采集费(如调查问卷)、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等各项经费,如果得不到后续滚动资助,恐怕到时不仅会影响到研究的进度,同时也会影响研究的质量。
附录二 开题报告会评议专家发言记录
孙勇(西藏社科院原党委副书记、教授)
首先祝贺何教授成功中标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何教授及其带领的学术团队对西南区域非常了解,具有相关的研究基础,所以能够在20%这一很小的概率下中标成功,十分不易,这也足见其团队的实力。从开题报告书中可以看出,何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对项目的各个要素作了扎实而深入的了解,在时段、分层相关研究框架等方面令人颇受启发。选题很有新意,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我依据自己在藏几十年的工作经验,感觉有一些东西,可能很多人在短时期内不易察觉,这可能对于项目的开展会有些帮助:
1. 要对西藏的生态环境要进行长时段的考察。当下的西藏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雪线上升、植被大面积恢复(许多过去因气候变化已消失了的植物,现又重新出现)、草场面积逐渐扩大,一些当地的动物不断北迁,种种迹象将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对西藏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认识。
2. 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来研究西藏问题。例如人口问题很值得注意,它会对当地人的微观居住环境和长远居住环境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具体来讲,伴随人口大量的机械的迁入,会带来许多的对于科技、建筑等外部因素,这会改变当地的居住条件,扭转过去人们所认为的只有经过长期实践的西藏本地建筑形式才适合高原上生存的观念。
3.要注意宗教因素。之前很多的村落和城镇多是围绕着宗教为中心居住的。
石硕(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
刚开始在学校申报时,我还为项目中西藏人少而担心,现在看来,不过终是虚惊一场,不过这也正好可以看出这一选题的重大意义。该项目选题好,具有世界的眼光,很有价值。我认为如下一些建议会对你们未来的研究有所帮助:
1.要考察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变迁,尤其是要注意1959年这一时间界限。因为之前西藏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多是由地方政府主导的。
2.城市人居环境变迁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因此要对拉萨、日喀则、昌都各地方不同层次的人做调查,要了解他们对生活中哪些变好了、哪些有不好的变化,哪些希望保留,哪些需要改变等相关的认识,进而将人的主观感受加进去。毕竟,这不同于那些无法反映人的心理感受的经济指标。比如说西藏的供暖就值得注意。因为西藏地区昼夜温差很大,因此在供暖之前,很多人年老时就会到尼泊尔居住过晚年。
3.自然和生态环境问题是青藏高原最令人关注的问题,该问题也是西藏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对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这一问题需做下“清理”。
4. 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将西藏人居环境变化的的良性趋势勾勒出来,要有扎实的调查和数据支撑,这样的成果出来后能够为中国打气。对那些不好的、负面的、会带来不良后果的隐患也应该梳理出来,以要报等内部途径和形式上报,在上报过程中要将核心的东西梳理、勾勒、提炼出来。
郝勤(国家体育总局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成都体育学院教授)
祝贺何教授成功中标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这一申请的成功足以体现了何教授及其团队雄厚的实力和充足的底气。这一项目工作量大,需要牵涉很多的体力和精力。简单的提几条建议:
1.不能面面俱到,要抓大放小,注意研究内容和方向。主要的研究成果要进行高度的凝练和压缩。
2. 经费还是比较紧张的,要注意利用、协调、整合、分配各方面的资源,在团队的协调与建设上要注意,最好能够引入一批藏族的研究力量。注意合理分配精力。
原祖杰(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各位专家提了很多的建议,我感觉都是很中肯、很有意义的。该项目意义重大、内容充实、思路清晰、设计合理。我也提出几点小小的看法,希望能够对项目的开展与研究有用:
1.课题的设计有点像年鉴学派,类似《地中海》一书,因此,建议到时可以借鉴下该书的写作方式。
2.除了关注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动物)的关系外,还要注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例如人由之前的分散状态走向聚集。自己现在也有一个课题在考虑,如何规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前人们多集中于道德指导而缺乏对人的具体的指导。
另外,作为校学报的代表,建议除向中央汇报研究成果之外,希望也能贡献出一些高质量论文给校报。如果可以的话,到时希望搞一个专题来发表研究成果。
何云庵(西南交通大学历史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导)
首先祝贺何教授获得国家社科的,这是何教授多年积淀的结果。不过,经费还是有点紧张的。在做这一科研项目中,之后提到在研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有些涉及总量,有些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侧面,因此,应将之形成文字以备检查。此外,还有一些建议是值得注意的:
1.中国有两个地区是世界关注的点。新疆多因为民族、政治问题,而西藏受到的关注更全面,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生态、人民的幸福度等各个方面,可以说,西藏的每一个点都容易引起世界的关注,然而,以上各方面之间也会产生一些冲突,因此,这些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注意的。
2.注意总体和个体。在研究中,要对人力所不及的、形势不需要等各个方面有所准备,同时也要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个案。
3.最终要落脚点不仅是人居,还有环境问题,对人居、人居环境等专业性和技术性比较强的概念问题,可以让周波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处理。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