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16窜顿础155&苍产蝉辫;陈井安:【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研究】工作简讯第3期(定稿)

2017年12月14日15:41来源:

“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研究”课题组赴云南省调研

云南省是藏羌彝文化走廊(以下简称“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楚雄彝族自治州是走廊核心区域,昆明、红河、大理等地区的彝族文化资源和迪庆周边地区的藏族文化资源都是走廊区域重要文化资源。2017年8月1日至10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研究”首席专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陈井安研究员率课题组一行5人赴云南省调研。在云南省文化厅的协调帮助下,课题组本次调研共走访了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3个市(州)的10个县(市),通过座谈、采访、笔记、摄影、摄像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调研行程近3400公里。

一、楚雄彝族自治州

楚雄彝族自治州属于云南省下辖的自治州之一,地处云南省中部,东靠昆明市,西接大理州,南连普洱市,北临攀枝花市。楚雄州常住人口271.9万人,其中主体少数民族为彝族,人口74万,下辖1市9县。调研组在永仁县、大姚县、武定县、禄丰县和楚雄市进行了调研座谈。

永仁县是楚雄州彝族最多的山区县,地处滇中北部,滇川要塞,是川滇经济发展云南的北大门。永仁县现有省级非遗传承人7位,每个乡镇都形成了特色节庆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赛装节,拥有1352年历史,是彝族赛装文化的发源地,目前已成为云南民族赛装节举办地。永仁县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的问题在于,缺乏创新性及营销型人才,文化资源缺乏深度挖掘,作为国家贫困县,投入用于文化走廊相关建设的资金有限。课题组认为,永仁县应深度挖掘包装彝族赛装节这一文化品牌,打造中国彝族赛装节之乡,形塑全国民族赛装节品牌。进一步利用毗邻四川攀枝花、凉山和云南大理、丽江的区位优势,以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为抓手,积极融入该区域文化旅游环线。

大姚县位于楚雄州西北部,总人口29.03万,县境内居住着22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31.7%,其中彝族人口8.4万人,占29%。大姚县是着名的“中国核桃之乡”,中国首个核桃生物产业基地,西南核桃交易中心,并且是中国彝剧的诞生地,是中国云南省省级园林县城,素有“叁乡露铜”、“五井喷盐”、“文化名邦”之说。大姚县文化资源富集,多元文化荟萃,汉族、彝族等多民族文化深度融合,拥有彝族黄葛和大姚彝剧两项国家级非遗,形成了传承有序、形态多元的彝族文化展示体系;所辖石羊古镇儒家文化底蕴深厚,有楚雄州保存较为完整的文庙,拥有世界最早的孔子铜像。在与当地干部、非遗传承人及群众座谈后,课题组认为,在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中,该县应以文化融合为抓手,促进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禄丰县位于云南省中部,总人口为42.7万人。由于发现世界最大规模的禄丰恐龙化石和腊玛古猿化石,禄丰被学术界誉为“恐龙之乡”“化石之仓”“亚洲人类发祥地”和“天然的自然博物馆”。为探索走廊区域非民族文化资源如何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课题组调研了禄丰县世界恐龙谷,对自然遗产如何转化为旅游资源,满足消费者需求,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形成本地产业品牌的思路、做法、经验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武定县在元代以前为罗婺军民万户府,是南诏37个部落之一。全县人口27万,有汉、彝、苗、傈僳等2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53%,少数民族中,彝族人口为9万,占全县总人口的33%,是武定县第一大少数民族。该县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其中彝族民歌(酒歌)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另有省级非遗名录2项。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该县加强对民间艺人、文化人的培养,鼓励非遗传承人举办彝族酒歌、彝族文字、彝族刺绣等各类培训班,通过展览演出、拍摄播出电视纪录片等形式进行保护性记录,引导非遗演出团队走出省外甚至国外开展演出,扩大对外文化影响力。该县通过叁个途径来推动藏羌彝走廊建设工作。一是政府主导,举办大型的非遗展演,武定举办的全国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节赛中,插入彝族酒歌、彝族斗牛、彝族服饰展演、彝族火把节等,广泛宣传武定非遗。二是学会参与,鼓励推动学会等民间团体深入研究,成立了彝学会、苗学会、傈僳学会、傣学会等组织,依靠本地一批学者,对本民族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叁是民间演艺,全县有民间演艺团体126个,政府定期组织比赛,评定等级,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民间演艺团体的良性发展。

课题组还与楚雄市文体局相关领导进行了座谈,对楚雄州基本州情、历史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彝族特色文化资源及转化、对外文化交流、文物展示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和重点文化项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了解,并实地调研了彝人小镇项目。课题组认为,依托楚雄市优越地理区位打造的集休闲、旅游、餐饮、民族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彝人小镇很有特色,为文化走廊建设在民族文化展示传承与产业深度融合开发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

二、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东临楚雄州,南靠普洱市、临沧市,西连保山市连,北接丽江市,是古代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作为古代云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时间长达五百余年。课题组主要对大理州文化局、剑川县、鹤庆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进行了调研。

剑川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州北部,总人口17.46万人(2006年),有白、汉、彝、傈僳、回、纳西等民族,是州内主要白族聚居县。课题组在调研中对剑川县文化遗产局主要领导进行了访谈。该县最大的节庆是白族赛歌节,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6项、非遗名录4项。最大的非遗项目是剑川木雕,拥有从业人员2万人。全县拥有白族艺术团体400个,多是各村社自发组织,其中阿鹏艺术团规模最大,影响最大,政府采取购买服务方式,搭建平台让民间团体进行展演,分出等级,政府分级资助。课题组一行还调研了剑川县沙溪古镇和石宝山石钟寺庙佛教石窟。沙溪古镇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拥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兴教寺和古戏台,全镇以白族、汉族为主,文化遗存丰富、自然景观秀丽、产业业态合理。石宝山上有凿于南诏时期(850年—1179年)的石窟16窟,内容涵盖南诏国王像、佛教佛祖菩萨雕像、英雄雕像、女性生殖崇拜雕塑,被誉为南天瑰宝、南方敦煌。课题组认为,剑川县文化资源富集,白族文化多元包容,应深度挖掘提炼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通过新技术、新平台、新媒体加强对白族文化的宣传力度,让白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鹤庆县地处滇西横断山脉南端、云岭山脉以东,大理白族自治州北端,总人口为26万。在县文体局相关领导的陪同下,先后调研了县文化馆和云鹤镇新华村银饰文化产业园。县文化馆原为鹤庆军民府衙,后为鹤庆县衙,为叁进式传统庭院,亦为云南省古民居群落核心组成部分。新华村是全县银饰制作、销售、研发的基地,鹤庆银器匠人自唐代南诏国时期便闻名全国。目前全村拥有年销售1000万元的商家40个,全县有15000人从事银器制作。课题组考察后认为,鹤庆白银技艺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全国闻名,是藏羌彝走廊工艺璀璨明星,在进行文化走廊建设中,要高度重视以工艺技术为主体的传承体系,推动形成藏羌彝文化走廊工艺带。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和古都、茶马古道重镇和彝族寻根祭祖圣地,清代曾被御封为“文献名邦”。该县拥有文献名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彝族祭祖圣地、中国彝族打歌之乡、中国民间扎染艺术之乡、中国名小吃之乡、中国最佳旅游魅力名县等多项殊荣。“南诏古都、彝祖故里、道教圣地、鸟道雄关、红河之源、和谐回村”是巍山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六张名片。在县文体局相关领导陪同下,课题组先后调研巍山古城、巍山历史博物馆、扎染艺术基地、巍宝山和东莲花村。巍山古城是南诏国故都,系明代初期重修,古城现存东西南北四条主街,格局宏达规整。巍山历史博物馆坐落于巍山古城内,以南诏国历史为主线,详细介绍了南诏国历史沿革和历史文化及民俗。古城近郊的巍宝山是全国彝族文化发源地和朝圣之地,也是中国道家名山。东莲花村是典型的回族村落,民风民俗浓郁,民族文化多姿多彩,30余处具有独特建筑风格和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较完整地反映了当地的传统文化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课题组认为,巍山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汉、彝、回民族文化特色鲜明,道教、儒教、伊斯兰教文化交相辉映,该县应以全域景观视野高度,以巍山古城和巍宝山为抓手,整合各民族文化资源、文化风俗,打造一个继大理、丽江之后的又一个世界级的南诏古城风景区。

课题组在大理州期间对州文体局相关领导进行了深入访谈,详细了解了大理州白族、彝族、蒙古族等民族文化,南诏、大理等历史文化、大理州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并就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等进行了深入交流。课题组应邀参加白剧《数西调》的首演仪式,并调研了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大理州,课题组一行赴古生村进行了调研。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古生村考察,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保护思想。该村中心建于明代的福海寺、凤鸣桥及清代的古戏台、龙王庙等文物古迹至今保存完好。最后,课题组一行对大理州喜洲白族古镇旅游产业、习主席视察过的古生村生态旅游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就青山绿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思想进行了学习,深刻认识到,在推进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的过程中,如何促进文化与生态的有机融合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道必答题。

叁、昆明市

昆明是云南省省会,享有“春城”美誉,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课题组一行调研了石林彝族自治县,并对云南省文化厅厅长李涛进行了深入访谈。

石林县原为路南彝族自治县,是云南省昆明市远郊县,距昆明78公里,因境内的世界自然遗产石林地质公园而改名。课题组在县委统战部、县文体局主要领导陪同下,对该县彝族文化及相关文化产业进行了调研。课题组调研了彝族撒尼人现场刺绣比赛活动现场和彝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展示馆。展示馆主要展示了石林县的彝绣文化、毕摩文化、木雕文化、舞狮文化、阿诗玛文化、摔跤文化、叁弦文化。该县目前拥有阿诗玛、彝族叁弦舞、彝族刺绣、彝族摔跤四项国家级非遗名录和6项省级非遗名录,对非遗传承实行以文化村落为核心的非遗保护区的传承保护机制。

课题组一行对云南省文化厅厅长李涛进行了访谈,就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的内涵、背景、思路等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要打破行政分割,以文化作为纽带,找到各区域的共赢点,抱团发展,联动发展。

四、调研总结

(一)要树立“命运共同体”理念

藏羌彝文化走廊横跨七省区,涉及多个民族,如何找到各区域、各民族协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实现联动发展、共同发力,是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成败的关键。课题组认为,各区域虽然主体以藏、羌、彝叁大民族为主,在文化上既有相通性,又有差异性,更具相融性,以文化作为纽带,树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发展理念,打破行政界限,共思文化走廊建设、共建文化走廊、共享文化走廊建设成果,实现“美美与共”,形成走廊区域内民族和谐、文化繁荣、社会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二)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

云南省民族文化资源富集,产业化发展是一个必然的方向不,政府应在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引导,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非遗传承人进入市场,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在保护的前提下扩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某些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的地方,政府甚至要发挥主导作用,待社会资源有序进入后,再逐步过渡到市场主导。唯有这样,文化走廊建设才有可能有序推进。

(叁)民族文化的传承要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是藏羌彝文化走廊得以存在与发展的根系所在,政府在此项工作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能简单粗暴地把这项工作推给市场和社会。政府要通过完善立法、强化执法等手段,确立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法律地位,并通过具体政策设计,鼓励和支持以非遗传承人为主体的文化人才队伍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吸引和激励社会资源自觉进入民族文化传承领域。

(四)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节庆品牌

应在民族文化特色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包装、营销,实现民族文化与科技、生态、金融、旅游等融合发展,形成民族文化节庆品牌,形成品牌竞争力,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化,带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