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抗战大后方文学史料数据库建设研究”开题报告会在重庆师范大学成功举行
2017年4月15日,由重庆市“两江学者”、重庆师范大学周晓风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16年度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抗战大后方文学史料数据库建设研究”开题报告会在重庆师范大学顺利举行。重庆师范大学周泽扬校长、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周勇、重庆市社科联副主席阳奎兴、重庆市社科规划评奖办主任唐旺虎、本次开题报告会评议组专家、重庆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处、研究生院、文学院有关负责人以及项目团队成员出席开题报告会。
周泽扬校长在致辞中介绍了我校抗战文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兄弟院校和各位专家给予学校发展的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学校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项目团队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开展抗战大后方文学史料数据库建设研究,相信项目团队在国家社科规划办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一定能够高水平完成项目建设研究任务。项目首席专家、重庆师范大学周晓风教授代表课题组就项目的研究背景、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重点难点问题、实施方案、研究团队等进行了全面详实的汇报。周晓风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也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抵御外侮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壮烈史诗。全面抗战爆发以后,文学感应着时代的脉搏,唱响了一曲曲饱含血泪催人奋起的抗战之歌。抗战以来中国文学所创作的作品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实为“五四”新文学以来的第二个高峰。同时,由于诸多复杂的历史原因,20世纪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及文学历史地形成了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和所谓孤岛地区(外国租界)等区域分化,表现出区域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历史特征。其中,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在抗战时期集聚了全国大多数内迁政府部门、工矿公司、文化机构、学校,这些来自全国的作家和文化人在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度过相对安宁的战时生活的同时,以笔为枪,创作出版了大量反映战时生活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真实记载了那个血与火的时代,留下了先辈们浴血奋争的足迹,吐露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表现出中华民族热爱祖国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伟大的抗战精神,值得我们永远记取和发扬光大。然而由于诸多原因,这些抗战时期文学作品至今大量散遗在各处,有的濒临损毁,不为公众所知,甚至许多专业人士也不甚了解。这就需要我们在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的背景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全面系统发掘整理抗战时期文学史料,深入推进抗战时期文学研究,做到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取得更多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为此,本项目研究将按照有见必录的原则,全面系统收集整理抗战时期公开出版发行的抗战大后方文学史料,在此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处理和云计算存储等技术,将上述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学史料以当年出版发行时的原初面貌分门别类存储,建成一个富有特色、长期储存和便于查询的抗战大后方文学史料的云数据库系统(Cloud DB),并利用大数据技术检索使用,为研究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全方位、动态化的查询服务平台。本项目研究成果必将极大开拓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学研究的史料视野,提高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学研究利用史料的水平,从而从为深入推进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学研究学术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史料基础。
随后,本次开题报告会专家评议组与会专家就项目设计和实施规划有关内容进行了广泛讨论和深入探讨。专家组组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吴俊教授认为,项目的成功立项已经体现了本身的质量,项目的目标指向、设计本身与价值都非常好,希望重庆师范大学在本项目的拉动下,建立起有世界影响的抗战文学研究平台,深度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任陈子善教授就项目的版块设计、与已有的数据库的衔接、数据库的边界、相关研究成果在数据库中的体现,以及抗战时期旧体诗词与文言写作整理等给予积极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抗战文化研究》主编、着名抗战文学研究专家张中良教授,对重庆师范大学抗战文史研究基地成功申报该项目表示祝贺,认为项目设计视野开阔,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的成果,希望项目研究在战时作家生存状态史料、未刊作品、以及特殊文体如墓志铭等方面有新的拓展;北京大学中文系吴晓东教授肯定文学史料数据库建设是开拓创新之作,强调史料重于研究,指出数据库的区域设计非常完整,希望以完整性作为前提,以原始面貌呈现,对正式出版物采取有差异性的处理方式,提醒注意非文学期刊的历史存在;辽宁省社科院高翔研究员指出本项目拉开了抗战文学大数据时代的帷幕,意义重大,期望本项目研究取得圆满成功;南京大学文学院马俊山教授也对本项目的成功立项给予高度评价,指出以往的抗战文学研究过于狭隘,致使难以与国际二战研究话语真正对话,期望本项目研究在对大后方文献史料的收集、数据库网络空间处理、以及未来向公众开放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暨南大学文学院宋剑华教授指出重大课题之荣誉与困难并存,不可能尽善尽美,需要宽容的环境和研究团队的持续努力;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周勇教授也指出,本项目的立项和开题是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的新成果,是重庆师范大学继参加《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后有望产生的又一新的标志性成果,建议将数据库定位为: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一流水准、开放兼容、持续发展。此外,本项目六位子课题负责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张全之教授、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靳明全教授、西南大学文学院王本朝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陈思广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段从学教授等及与会项目团队成员也就相关问题发表了意见。经过广泛深入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项目内容设计服务国家文化战略需要,顺应学术发展趋势,计划周全,框架合理,必将极大推进我国抗战文学研究。与会专家一致同意按照“开题报告”计划开展项目研究,并且建议项目团队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做好顶层设计,建设世界性学术平台,争取相应学术话语权,把我国抗战文学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最后,周晓风教授代表项目团队感谢与会专家给予的鼓舞与建议,表示课题组将在认真消化专家组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按照计划扎实推进研究,希望各位专家在未来的推进过程中继续予以支持,希望项目组成员之间加强交流和沟通,高水平完成项目建设的各项任务,交出各方都满意的答卷。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