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媒体型智库:智媒融合的深层产物

施蕾蕾2018年02月22日08:37来源:

原标题:媒体型智库:智媒融合的深层产物

【智眼观察】

媒体型智库是智库和媒体相互融合的结果。探讨媒体型智库建设,应从智库和媒体的融合入手,从传播结构和功能角度寻找其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

矛盾的结合:传播受众的扩展与收缩

在现阶段,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众多新型智库间的竞争,智库面临着加强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迫切任务。在智库的传播受众亟须扩展的同时,传统媒体的有效传播受众却在不同程度地缩减。相比于快速、便捷的新媒体传播模式,传统媒体要想更好生存发展,必须向精品化、深度化方向迈进。智库和媒体这两大传播主体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传播客体有逐渐趋同的趋势,为二者与对方相向而行、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这也为媒体型智库的诞生提供了前提。

与其他类型的智库相比较,媒体型智库基于先天优势,拥有更加稳定和宽广的媒体平台;另一方面,与单纯的媒体角色相比较,由于“智库”功能的增加,使得媒体型智库的产出内容更有针对性、现实性、战略性,更容易被广大读者中的特定人群所注意,用户的精准度、“粘度”有所增强。因此,从传播受众的角度来看,建立媒体型智库正是智库与媒体融合发展的最优选择。

功能的调和:传播内容和媒介形式的综合

从传播活动的过程看,智库和媒体的传播活动都不能缺少信息内容和平台载体等基本要素。对媒体而言,它借助不同的媒介形式和载体平台等实现对信息内容的传播活动。对智库来说,主要是通过报送内参、编发刊物、召开学术会议等形式,向公众和权威部门传播其咨询研究成果。智库和媒体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却又有明显的相似性。二者都是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来达成传播内容的输送和扩散。而媒体积极面向大众的、通俗有趣的呈现内容和智库产物所力求实现的思想性在媒体型智库中得到有效的统合。

相较于其他智库,媒体型智库拥有更丰富的媒体资源和更专业的媒介平台,可实现更加灵活的内容形式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同时,媒体型智库还可利用其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增加其产物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以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效果的统一:更好发挥议程设置、舆论引导作用

一般而言,议程设置是一个分成叁部分的线性过程:设定媒体中将要被讨论的问题的轻重缓急,即媒体议程;媒体议程在某些方面影响公众观念或与之发生相互作用,即公众议程;公众议程在某些方面影响政策制定者所重视的事物,或者与之发生相互作用,即政策议程。

对于媒体和智库来说,都关注通过媒体议程影响公众议程,再由公众议程影响政策议程。

在以上的过程中,媒体是传统的承担议程设置、引导舆论等功能的传播机构。而智库在传播中则相当于担当了“内容生产”的角色:对社会现象和热点进行分析后,形成观点,从而引导社会大众的认知。当智库通过自办媒体、召开发布会等形式来扩大自身影响力之后,智库便由单纯的“内容生产”角色发展到具备一定的议程设置、引导舆论功能。

可见,智库通过与媒体的融合,可充分发挥内容生产、议程设置功能,有利于健全舆论引导机制,构建政府与大众间的协调机制,实现智库话语的创新扩散,进一步发挥舆论监督、预警等作用。

责任的力量:价值取向和目标渐趋一致

通过媒体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再回看当前智库的职能作用,可以发现,智库往往通过对社会政治经济热点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形成详细的研究报告或对策建议,通过其报送渠道,向政府决策机构呈报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力图对所触及的问题作出改善或改变。因此,智库在其发挥研究和传播功能过程中,已经体现出很强的社会责任导向,并在客观性和公共利益至上方面表现突出。因此,智库和媒体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行动过程中,体现出相同价值取向和目标,为二者能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于脱胎于媒体,媒体型智库的运作理念比一般智库更接近于媒体,其研究、工作人员也大都由媒体记者或编辑转换而来,因而比一般智库具有更强的媒体责任感,因此在其具体运作上,会更加自觉以媒体的敏感度去捕捉问题、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新时代媒体型智库发展的广阔前景

符合智库发展规律和内在需要。传统智库发展到一定阶段,亟须走外向型的发展道路。媒体型智库因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可将智库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传播出去,同时可及时吸纳社会各界的反馈,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思路。

给传统媒体转型带来机遇。传统媒体走智库化发展道路,将为传统媒体转型提供可行选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力促进智库与媒体融合发展,可在机构、人员、机制上进行创新改革,进一步释放传统媒体智库潜能,提升智库传播能力。

更好发挥舆论引导优势。媒体型智库可充分利用其社会媒体资源和平台,健全舆论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其解读公共政策、引导社会热点、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作用。媒体型智库还可利用大数据,建立完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形成与用户的良性互动,做好各界智慧的汇集工作,适时发挥舆论监督和预警的作用,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注入新动力。

(作者:施蕾蕾,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本文系“2017中国智库治理暨思想理论传播高峰论坛”获奖征文)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