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基础类重大项目共验收结项56项,推出一系列高质量的集成式研究成果、大型丛书、专着论文等。其中出版着作类成果200余部,约2亿字,发表学术论文3000多篇,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历史研究》《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发文近120篇,被厂颁滨、厂厂颁滨、贰滨收录论文70余篇,发布各类研究报告150余篇,建成专题数据库18个,40余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获得各级领导批示20余次,充分彰显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
理论研究扎实 成果分量厚重
中央党校韩庆祥承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研究”课题组,深入阐释何谓“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什么独特优势”,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的完整框架。撰写有关研究报告获多位中央领导批示。西南大学黄蓉生承担的“中国共产党与青年研究”课题组,回顾并总结党90多年来代表、赢得、依靠青年,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和经验,研究在新时期如何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的事业中来,部分成果被有关部门采用并获多位省部级领导批示。中国传媒大学荆学民承担的“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与策略体系研究”课题组,结合当代中国实践,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从八个方面构建中国特色传播策略体系,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为中国特色政治文明向世界传播做出贡献。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承担的“中国文化的认知基础和结构研究”课题组,从认知—认识不同维度探究中国文化的基本认知结构过程和特点,为当代科学研究,特别是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传统文化资源。
上海师范大学戴建国承担的“《全宋笔记》编纂整理与研究”课题组,在吸纳前人成果基础上,对传世的宋代笔记进行编纂整理,并从文史结合的角度对笔记的史料价值和文化涵义作理论探讨, 出版《全宋笔记》整理系列著作共计1700余万字,深入考证宋代笔记的文献价值以及蕴含的丰富的社会文化价值。华东政法大学何勤华承担的“法律文明史”课题组,对法律文明的起源以及在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的发展变迁进行深入阐释,探求人类法律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规律,用以指导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文明的建设,完成《古代远东法》等5部著作共1000余万字。华中师范大学高新民承担的“东西方心灵哲学及其比较研究”课题组,系统探讨西方心灵哲学的一般进程,对中国心灵哲学、印度心灵哲学、西方心灵哲学、比较心灵哲学及比较哲学著作进行搜集整理,总结和提炼东西方心灵哲学中蕴含的资源和积极成果,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的心灵哲学的学体系作了尝试性探讨。同济大学孙周兴承担的“《海德格尔著作集》编译”课题组,系统编译海德格尔全部生前出版物19卷、生前未出版的重要讲座稿和手稿11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海德格尔文集》(30卷)共计1200余万字,极大地拓宽了中文学界海德格尔研究的视野,为汉语学界对于海德格尔哲学的研讨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注重调查研究 文献资料宏丰
华中师范大学李良明承担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遗着的收集、整理与研究”课题组,在实地调研走访的基础上,对恽代英、林育南、项英等中共早期领导人的遗着资料进行考证校勘,共整理出版系列文集800余万字,研究成果入选《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文库》,获多位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武汉大学汪信砚承担的“李达全集整理与研究”课题组,以“尊重历史、忠于原文”为指导思想,系统探讨李达哲学论着思想及其理论贡献,编纂的《李达全集》共20卷约800万字,收录李达着作41部、文章268篇、书信43封。中山大学桑兵承担的“孙中山史事编年”课题组,以孙中山为枢纽,全面搜集整理与之相关的各类资料,依时序多视角考察相关史事,分年编撰孙中山的生平活动、国内外交往关系、思想源流演变、组党建政、与各方思想政见论争等内容,出版《孙中山史事编年》共计500余万字,充分展示孙中山作为时代枢纽的广泛联系和巨大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建朗承担的“中华民国外交史(1911-1949)”课题组,分别叙述民国外交史上的各重大事件、中国与各主要大国的关系、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等,整理编纂大型文献资料集《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共计1000余万字。江苏师范大学周棉承担的“民国时期留学史料整理与研究”课题组,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原则将民国时期留学史料悉数编入,形成700余万字的研究成果,填补了民国时期留学史料整理多个空白,有助于推动民国史的多方面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徐岩承担的“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课题组,对百年教科书数据资料进行系统完整梳理,创建百年教科书最全书目,为教科书研究提供更科学的线索和更便捷的信息获取路径,研究成果包括五大系列48卷共计3300余万字,填补了百年教科书史研究的空白。
华东师范大学沉志华承担的“东欧各国冷战时期档案收集和整理”课题组,通过对东欧各国社会制度转型档案文献的收集,共整理编目各种文字的档案文献集437卷,内含档案42271件,原始和零散档案3670件,总计45941件,建立可以远程登录查阅的《东欧八国社会转型档案文献数据库》。复旦大学姜义华承担的“20世纪中国人物传记资源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课题组建成的《20世纪中国人物传记资料全文数据库》共2.5亿字左右,包含近100年内的传记约18万篇,出版物约2万种,传主约5.6万人,是目前国内外唯一可在一个数据库中同时应用中文、日文、俄文和英文四种语言,查找20世纪中国人物传记资料文献的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何建明承担的“中国地方志佛教道教文献汇纂(1949年前)”课题组,将全国地方志文献中的佛教和道教资料作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分类汇编,收录1949年以前编纂的各种地方志文献6813种,出版《中国地方志佛教道教文献汇纂》1039册共计2000余万字,对佛教道教与民间信仰的不同作了一次比较明确的理论界定。上海师范大学方广锠承担的“法藏俄藏敦煌遗书总目”课题组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的全部数据、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部分数据共计2000余万字纳入《敦煌遗书数据库》,已纳入部分约占敦煌遗书总数的40%以上。从文物、文献、文字叁个层面记录并保存敦煌遗书的各种信息,为敦煌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工具支持。
重视冷门绝学 推动传承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刘志基承担的“出土古文献语料库建设研究”课题组,建成《战国简帛文》《商周金文》《殷商甲骨文》叁个网络数据库,为迄今最完备的古文字网络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编写的6种集成性工具书列入国家重点出版计划,多部专着获国家级奖励。北京大学孔江平承担的“中国有声语言及口传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方法及其基础理论研究”课题组,提出基于言语链各环节语音多模态号的声学-生理-心理模型的保护和传承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有声语言和口传文化认知边界的信号保护理论和方法,获6项软件着作权。
南京师范大学董志翘承担的“汉语史语料库建设研究”课题组,自主研发“中古汉语语料库检索系统”“中古汉语自动分词系统”“中古汉语词义自动标注系统”“中古汉语异文发现”等一系列创新软件,建成国内首个可用于汉语史研究的深加工中古汉语语料库,收录原始语料1000万字,为《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修订、编纂所提供210万字的中古语料,得到编委会的高度肯定。中国现代文学馆吴义勤承担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的发掘、整理、研究与出版”课题组,出版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中国现代文学馆“钩沉丛书”、中国现代文学馆“展览丛书”、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丛书”共27种300余万字。同时,连续5年在《文艺报》开辟“经典作家丛刊”,系统发表研究有关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经典作家藏品的学术论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关注社会现实 服务咨政育人
清华大学龙登高承担的“中国土地制度变革史”课题组,撰写的《借鉴明清“田面权”制度,创新土地制度的改革模式》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推动农地抵押试点改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吴汉东承担的“中国特色知识产权理论体系研究”课题组,研究成果被纳入国家知识产权局 “十三五”规划编制基本思路,为国家知识产权局推进的“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撑,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充分肯定。中国政法大学冯晓青承担的“国家知识产权文献及信息资料库建设研究”课题组,搜集整理我国自1898年以来的知识产权文献资料,完成《中国知识产权文献与信息测试版资料库》,在全国海关系统、政府部分事业单位、数十家大学图书馆、公司、律所广泛应用,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吉林大学魏存成承担的“高句丽、渤海文化发展及其关系研究”课题组,针对高句丽的历史定位,撰写多篇研究报告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用。上海社会科学院潘光承担的“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课题组,就办好2012年上合组织峰会、重视民族关系、国际会议时接待以色列犹太来宾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建议,得到多位中央及省部级领导的批示。厦门大学朱建平承担的“大数据与统计学理论的发展研究”课题组,为深圳市科委创建“海西金融、旅游、消费信心指数”,连续发布舆情分析报告,撰写《网络舆情分析之海西房产》《网络舆情分析之中国房产》等有参考价值报告,帮助政府和社会大众掌握社会经济形势变化。江苏师范大学杨亦鸣承担的“神经语言学研究及学科建设研究”课题组,提出的“汉语筑桥工程”方案被《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十叁五”规划》完整采纳,在神经语言学学科建设、平台队伍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成效显着,创建了“立体协同、前沿复合”的神经语言学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我国神经语言学和语言神经机制研究的学科体系架构,为我国神经语言学发展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