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复旦大学博士后
【成果选介】
历史是一个国家、民族或政党存续的根基。纪念活动是强化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方式。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金龙教授自2007年起潜心研究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是他从事这方面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本书入选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后引起学界广泛关注。静心研读,感觉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研究视角的独特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开始借助纪念活动表达主张、阐释纲领,纪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一个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我国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并设立烈士纪念日、国家宪法日,表明党和政府对纪念活动的高度重视。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的举行,进一步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纪念活动的推崇。然而,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关注较少、研究不多,成为中共党史研究的薄弱环节。本书独辟蹊径,以纪念活动为视角来解读中国共产党历史,开辟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拓展了研究视域和视野,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社会功能。
研究内容的系统性。本书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缘起、类型、方式,从宏观上把握了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总体状况;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历史脉络,分革命、建设、改革叁个时期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演进的历史过程。个案研究主要考察了与国际共运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纪念、十月革命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与近代中国相关的辛亥革命纪念、抗日战争纪念,与中国共产党自身相关的建党纪念、新中国国庆纪念。总体上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主要特点、历史作用,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当代意义、现实启迪。研究内容做到了宏观与微观、纵向与横向、总体与个案的结合,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
基本观点的创新性。本书有作者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诠释的重要观点包括:中国共产党基于尊重历史与总结历史经验、实施政治动员与表达政治主张、实现社会整合与凝聚各方人心、协调国际关系与融入国际社会等方面的需要,组织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历史演进,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相伴随,其纪念活动服务于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融入各个时期的历史进程,折射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纪念活动,纪念对象多,持续时间长,纪念方式多样。鉴于纪念活动的重要作用,本书提出:纪念活动是文明国家的重要表征,我国应高度重视纪念活动;发掘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凸显纪念价值;完善和创新纪念形式,促进纪念活动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基本观点的创新,表明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研究方法的融通性。本书综合运用了多种方法:一是文献研究法。本书广泛搜集、查阅中央和地方档案馆所藏档案、各种文集和文献集、资料集、各种报刊文献、回忆录等,充分占有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相关历史文献,在整理、研读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进行整体研究和具体考察。二是跨学科研究方法。纪念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政治仪式、政治象征,是实现文化传承、文化传播的手段,也是促进社会认同、社会凝聚的途径,还是保存历史记忆的一种方式。本书综合运用人类学、政治学、文化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力求全面呈现纪念活动的历史、解读纪念活动的社会功能。叁是比较研究法。本书将革命、建设、改革叁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进行比较,以揭示不同时期纪念活动的特点;将与国际共运相关的纪念活动、与近代中国相关的纪念活动、与中国共产党自身相关的纪念活动进行比较,以揭示不同类型纪念活动的特点。四是话语分析法。话语是纪念活动不可缺少的介体,通过不同时期纪念话语变迁的分析和同一纪念对象不同时期纪念话语变化的考察,探究纪念话语变动的多方面原因,以勾勒纪念话语变动的历史轨迹,折射时代变迁与话语环境变化,揭示纪念活动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建构过程中的作用。
研究价值的现实性。本书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也有鲜明现实意义。一是有助于完善当今纪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本书在总结和借鉴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充分发挥纪念活动在实施政治动员、凝聚各方力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社会功能。二是有助于唤起全社会对纪念活动的关注。纪念活动是民族、国家、政党保存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日渐重视纪念活动,但民众未能充分认识纪念活动的价值,对纪念活动的参与程度有限。本书注重对各类纪念活动社会功能的考察,实际上说明了举行纪念活动的缘由,有利于全社会认识纪念活动的重要性,唤起全社会认识纪念活动的意义,进而参与各种纪念活动,在参与纪念活动的过程中感知历史,保存历史记忆。叁是有助于抵制和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兴起,带来了思想上、认识上的混乱,如任其泛滥将导致严重后果。本书呈现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尊重、敬畏,有助于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