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颜晓峰: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时代内涵

颜晓峰2018年07月18日10:44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

作者系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治理道路研究”首席专家、天津大学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对于世界历史的思想,这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对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石。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趋势,阐述了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总体走向,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从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更为具体和深入地阐述了人类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思想,从而指明了共产党人的时代方位和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是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对于世界历史思想的重要着作。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进入19世纪40年代,工业革命不仅把新的动力形式应用于机器,而且应用于交通运输工具,应用于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蒸汽机车使世界各国能够经常地、迅速地交往,把世界实际地联结在一起。交通的发展和便利促进了社会的互相交往、交流,促进了推动社会进步所必需的愿望和行动,这就把一切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资本与市场的力量,不断破坏和摧毁那些阻碍商品流通、货币交换、市场扩张的限制,超越了一切宗教、政治、民族和语言的界限。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按其本性来说,力求超越一切空间界限。”世界市场形成,市场交换的空间不断扩展,从地区之间到国家之间,既发展了人类劳动的物质变换,又发展了人类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化程度,造成了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

目睹了工业革命的兴起、世界市场的建立、社会关系的变革,见证了生产与交往活动逐步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经历了世界历史与社会形态的巨大变化,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因而具有真实的、深厚的世界历史感,能够从整体上、根本上把握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与发展趋势,看到了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人的普遍交往,必将为人的自由与解放创造条件。

生产力的不断变革,推动着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历史成为世界历史,既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生产力加速发展的条件。资本的再生产与增值,依靠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依靠自己的现有前提的不断变革,资本把这种不断变革作为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

因此,在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第一次证明了人的对象性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世界市场的开拓,世界历史的扩张,这就“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随着财富新的力量和不断扩大的个人交往的发展,那些成为封建共同体基础的经济条件,那些与封建共同体相适应的政治关系与思想关系,也都解体了。而资产阶级打开世界市场,“摧毁一切万里长城”的重炮,就是它生产、技术创新的产物——商品的低廉价格。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精神生产的互相往来,各民族的精神产物成了公共的财产。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包含着精神文化的交往,伴随着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交往。在商品输出、流通和交换的同时,也伴随着思想文化的输出、流通和交换。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物质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也使精神生产和消费具有同样的性质。《共产党宣言》指出:“各民族的精神产物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世界市场不仅扩散着产物,也扩散着文化、塑造着文明。世界市场势力的不均等,使市场传播文化与文明的过程更多地是单向的,有主动态与被动态之分,是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世界精神产物公共财产的积累和消费、全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在这种不平衡、不平等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的。

工业革命以来,资产阶级“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由此导致了不同生产方式、不同历史形态、不同类型制度的文化冲突。文化的冲突表现为不同文化在交往界面上的对立,一方是扩张某种文化的企图,一方是抵制外来文化、保持自己文化的努力。

建立新社会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造成了以物的联系为纽带的社会形态,形成了人的普遍的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是人的社会能力成为从属于自己的社会财富的更高阶段的必要前提。同时也造成了“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人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重要内容是人类解放,即人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当人的社会关系成为人自己的共同的关系时,人成为自己的社会关系的主人,人的社会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人才真正成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无产阶级作为真正革命的阶级,力量日益增长,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随着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和解放依靠历史活动中的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关系的进步,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和在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物质变换的自由王国,只能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

世界历史进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

《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了。今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马克思主义对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得到了新世纪的证明、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新格局,中国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显着增强,中国正在发挥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重要作用,“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对于世界历史思想的重大发展。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尽管当今世界存在着多种矛盾以至冲突,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成为现实,基于人类能否掌握和控制自己的命运,创造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交往方式、合作机制和生存环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倡议,也是中国心声;是中国纲领,也是中国承诺;是中国理念,也是中国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正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世界的世界理念、国际共识和基本路径。

(责编:张恬恬、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