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厚植民意基础铺筑情感桥梁

——高等院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使命与担当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018年09月07日08:20来源:

原标题:厚植民意基础铺筑情感桥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着眼于国内国际发展大势以及人类的前途命运,致力于应对经济全球化面临的重大挑战,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建设美好世界的愿景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在我国,高等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使命,在新时代,更好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高等院校要聚焦自身优势,厚植民意基础,为“一带一路”建设输送更多优秀人才,以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铺筑“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坚实桥梁。

  厚植民意基础,回眸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显着成效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五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着,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认同与支持。高等院校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厚植民意基础贡献了自身力量。

  人才培养力度加大。“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加大了对国内学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留学的支持力度以及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来华留学生的支持力度。教育部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我国共有35万多人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其中国家公派人员1.19万人。仅2016年,国家就公派了42个非通用语种的1036人出国学习培训。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达到31.72万,占在华留学生总数的64.85%,增幅达11.58%,已经成为来华留学发展的增长点。

  教育合作不断深化。国内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高校的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国内外高校联盟不断建立,联合办学机构和项目不断涌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的孔子学院数量持续增加。截至2017年3月,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53个国家共建了近140所孔子学院。

  人文交流迈向纵深。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国内高校以科技人文交流和体育人文交流等领域为切入点,联合国外高校共同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人文交流平台,推动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向纵深发展。例如,截至2017年6月,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汇聚了56所高校,以专家工作研讨会、科技论坛、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方式搭建科技合作平台,为科技人文交流系紧情感纽带。

  智库研究成效凸显。“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高校充分发挥人才荟萃的优势,通过成立高端智库、举办国际论坛、发布智库研究成果等方式,聚焦“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建言献策。截至2017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有关“一带一路”46个沿线国家的70项专项课题,并通过设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智库报告课题的方式,形成了覆盖66个沿线国家的66本系列智库报告。

  民心相通持续深化。国家汉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推广培训基地、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基地和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等在高校的设立,以及“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卓越奖学金等奖学金项目的设立,增强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层次、专业化、技能型的顶尖人才来华留学和交流的吸引力,为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友好往来、促进民心相通创造了条件。例如,北京市设立外国留学生“一带一路”奖学金项目,重点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端人才、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来京学习、交流。

  把准时代脉搏,透视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新变化新机遇不断出现,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

  语言人才缺口巨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总人口约44亿,通行50余种官方语言,加上非官方语言,总量超过200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时,国内高校外语专业招生的语种仅包括其中的20种,而且其中大部分语种招收的学生不足百人,语言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差距悬殊。“一带一路”建设5年来,国内高校开设的语种专业数量持续增加,然而在语言人才培养数量上仍无法有效满足实际需求。

  智库研究急需拓展。“一带一路”横跨欧亚非大陆,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语言、文化、历史、习俗、法律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加之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在合作交流中时常会遇到各类现实问题,需要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科学性的高质量智库成果作为支撑。虽然我国“一带一路”的智库研究产出成果数量较多,但长期性、战略性、前瞻性的成果不足,特别是在“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构建方面较为薄弱。

  建设资金面临压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部分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在教育领域投入的经费也十分有限。高校通过开展智库研究、教育合作、科技合作、国际论坛等方式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大力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人文交流有待深化。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文化互通”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看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情况复杂,许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教育发展基础薄弱,对教育合作重视程度不足,这些都给“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带来一定困难。

  发挥自身优势,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铺筑更为坚实的桥梁

  当前,共建“一带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迫切需要广大高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为推进民心相通、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贡献力量。

  坚持需求导向,培养优秀人才。“一带一路”建设的迅速发展急需语言、教育、科技、国际工程、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法律等领域的优秀人才以及跨文化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要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重要导向,发挥学科专业特色优势,通过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引进国外优秀教学科研人员等方式培养一批国内优秀人才,同时,依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培养基地等,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国情怀、了解国际规则、通晓相关语言、掌握跨文化知识的国际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加强理论研究,构建话语体系。软力量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助推器,要加强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推进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舆论支持、文化条件。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汇集一批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建设理论研究大数据平台、“一带一路”研究基地和高端智库,加强理论研究与话语体系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及智力支持。

  深化人文交流,传播中华文化。人文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肩负的重要职能,要发挥文化人才聚集、文化研究力量雄厚的优势,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推出一批承载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中国基本国情、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精品力作,展示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良好形象。

  搭建合作平台,促进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高校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开辟教育合作渠道,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高校、智库、社会组织等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共建孔子学院、举办学术会议、互派访问学者以及推进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等方式,创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打造教育合作之路、文明互鉴之路。

  凝聚互信共识,推动公共外交。公共外交是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载体,高校要不断增强服务公共外交的能力,以塑造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目标,通过主办国际研讨会、主持国际科研项目、打造国际科研平台、培训国际教学科研人员等方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外交活动,增进政治互信,凝聚合作共识,夯实民意基础,营造和谐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贡献高校力量。

   (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郑萼;本文系2018年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重大项目[2018XZD05]阶段性成果)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