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面对扑朔迷离的世界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把握大势、统揽全局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搭建了一个开放、包容、共享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多边合作机制,陆续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近年来,非洲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为非洲国家经济增长带来新的亮点和能量。中非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交流、中非学者互访等活动,中国对非洲政府官员、工程技术人员、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以及不断增加的来华学习的非洲留学生为“民心相通”搭建了桥梁,成为中非交往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助力?这是值得关注并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非合作的重要动力
近年来,中非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渠道不断拓宽,内容不断丰富,机制不断完善。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非合作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非洲并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提出了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五大支柱”和“十大合作计划”,为中非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蓝图。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非洲之行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同塞内加尔、卢旺达等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塞内加尔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愿积极参与互联互通建设;卢旺达向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者敞开大门;南非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对接非洲发展的先行先试示范国家,同中国在投资、科研等领域展开了诸多合作。不久前闭幕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签署了近150份合作协议,特别是28个国家和非盟委员会同中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掀起了又一波支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潮。峰会还通过了《对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两个重要成果文件,推出以实施“八大行动”为核心的上百项全面深化中非合作的新举措,为加强中非合作树立了新目标、开辟了新通道、拓展了新空间,不仅把中非合作推向新阶段,也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
中非合作论坛作为中非文化交流创新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8年来,论坛框架下的中非合作成效显着,成果有目共睹。其中,人文交流是论坛聚焦的重要议题。2012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文化部长论坛”形成了“文化聚焦”创新机制,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强调了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双方相互理解,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暨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提出中非人文合作计划,有力地强化了中非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非双方应携手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为了“文化共兴”,中国决定设立中国非洲研究院,打造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增强版,实施50个文体旅游项目、支持非洲国家加入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等联盟,打造中非媒体合作网络,继续推动中非互设文化中心,支持非洲符合条件的教育机构申办孔子学院,支持更多非洲国家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这一系列举措,必将对中非人文交流起到显着的促进作用。
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落地的务实合作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成立的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托基金(颁贵滨罢)拓展了中非文化交流的视野。这一项目设立了“教育创新”等可持续发展目标,契合了非洲国家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对非援助形式由双边变成多边,形成了统筹协调、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多赢局面。
孔子学院等为中非文化提供了具有系统性、可持续性的基础平台。截至目前,非洲共设立了54所孔子学院和30个孔子课堂,累计培养学生140多万人。孔子学院促进了非洲当地的师资培养、职业技术培训以及与中资公司合作等,有力推动了非洲当地经济与文化发展。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孔子学院加深了中国文化在非洲的亲和力、吸引力,使得非洲人民更加了解中国,加深中非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基金会、智库和中非文化交流中心等合作机构进一步助推中非人文交流。如,中非友好经贸发展基金会是专注于非洲和经贸领域的基金会,不仅帮助中小公司走出国门、资助中非科技经贸项目、鼓励出口创汇,更设立了专门针对文化领域的委员会——“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基金管理委员会,对中非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中非文化交流的建议
中外智库及媒体对中非文化交流给予积极评价,认为其正在建构一个更和谐、更多元、更平等的世界文化新体系。同时,一些制约与不足仍然存在,例如:与官方的交流合作相比,中非民间交往步伐仍显缓慢,由中非民间各界自发组织的有序的文化交流相对较少,普通民众对于对方文化的理解还较为欠缺;中非经贸合作发展迅速,但中非人文交流滞后于经贸发展,中国文化在非洲的影响力、传播力仍有较大上升空间;中非人文交流不断增强,但中国对非洲文化的系统性研究不足,缺乏能够提供政策支撑的理论研究、学术成果等。基于此,建议:
借鉴古丝绸之路精神,明确中非文化交流的核心元素。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要创新中非文化交流形式和内容,充分挖掘文化交流的核心元素,打造中非文化交流的精神符号,形成中非合作中的新动力。
进一步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用,寻找中非文化交流的最大公约数。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非之间应更多进行不同语言及文化间的平等对话,培养“知华”“友华”力量,争取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扩大国际影响,推动中国教育、科技和文化走向非洲,走向世界舞台。
从政府主导、官方推进逐步转向政府指导、民间推动的多维方式。随着非洲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意见表达更复杂多元,中非文化交流既要发挥政府作用,也不能忽视民间交流的重要性,要发挥媒体、智库、公司等的作用,加强协调、形成合力。
进一步发挥教育交流在中非文化合作中的作用,加强孔子学院等机制的可持续性。要充分利用本次北京峰会的一系列成果,进一步开拓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视野,通过强化中非教育交流合作,让中非人民在相互了解、相互尊重中汲取文化精华,增强中非双方的认知、理解、包容。
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推动经济合作与发展。文明上交流互鉴,经济上合作共赢。要坚持文化先行,树立文化引领经济的高度自觉,将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相结合,通过进一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将中非丰富的文化资源合理开发,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作者:刘凌,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