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在2016年11月获得立项后,到2018年6月为止,主要做了一下工作:一是在2017年5月组织了开题报告会,邀请了全国边疆治理方面的专家9位对本项目的研究计划进行论证,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召开3次课题组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各子课题组的任务及其合作机制,制定项目研究的总体设计与实施方案叁是组织青年教师和参加课题的博士生在云南、广西、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边疆省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建立了初步的边疆及边疆治理的感性认知,并收集了大量各边疆省区对于边疆治理的第一手资料;四是组织课题组成员完成了相关研究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五是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主要是形成了《当代中国陆地边疆治理》的中期研究成果,在理论上初步厘清了边疆和边疆治理的一些重大概念和理论问题。
子项目的进展情况。本课题分为四个子课题。第一个子课题组负责“我国边疆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系统理论研究”,目前正在形成“我国边疆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治边体系研究”研究报告;第二个子课题组负责“我国边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统理论研究”产生了2篇研究报告分别是“我国边疆政治安全治理能力研究”和“我国边疆社会治理精细化研究”;第叁个子课题组负责“我国边疆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指数化研究”由于测量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设计及其艰难,所以这个子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进展相对缓慢;第四个子课题组负责“我国边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数化研究”目前已经完成了边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标体系的设计工作,课题组紧紧围绕着边疆发展问题的治理能力、边疆安全问题的治理能力、边疆认同问题的治理能力、边疆民族和宗教问题的治理能力、边疆社会问题的治理能力等5个一级指标设计形成包括80多个叁级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目前正在使用德尔菲法进一步精简和优化指标体系。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我们采取边整理调研资料,边展开研究的工作方式,已经把各课题组分别收集到的9个边疆省区的党史文献资料和地方志资料进行了课题组内的共享。同时,对涉及边境县的相关资料数据正在汇编成册,预计明年初出版4本《中国边境县概览》。
2017年以来,我们主办了2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2017年11月在昆明举办了主题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边疆治理”的高端论坛,邀请20位政治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并考察了云南边境县腾冲的治理情况;2018年1月在昆明举办了主题为“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学术研讨会,邀请40多位民族学者、政治学者参加本次会议。
2017年以来课题组成员参加的学术会议较多:一是2017年10月参加了在新疆阿图什由复旦大学和新疆克州联合主办的“边疆治理中的对口支援:理论与实践”的学术研讨会;二是2018年5月在山东烟台大学参加了由中国社科院边疆所和烟台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的学术研讨会;叁是2018年7月初在西藏山南参加了由四川大学和西藏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六届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四是2018年7月初在成都参加了由四川大学主办的“地方治理创新”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7年以来课题组与国内外的部分高校进行频繁的学术交流。一是派出2个小组分别访问和考察了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向他们了解和学习大规模农村调研的基本经验和方法;二是向派出1个小组访问和考察了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向他们学习地方治理创新以及藏区治理的最新动态;叁是分别接受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贵州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等国内高校政治学者的来访和交流;四是组织课题组成员出访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学院,已经获得批准,2018年7月底成行。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课题组成员周平的研究成果《我国陆地边疆治理须由“族际主义”转向“区域主义”》,由《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要报》2017年第5期刊载;课题组成员白利友的研究成果《警惕和防范边境空虚》,由《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要报》2017年第6期刊载;课题组成员朱碧波的研究成果《民族互惠:云南民族团结建设的理论转向与实践推进》,由《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要报》2017年第4期刊载;课题组成员孙保全的研究成果《越南惠边实边政策对云南边境地区的影响及对策建议》,由《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要报》2017年第9期刊载。
2017年1月到2018年6月课题组形成了《成果要报》6期(每季度1期),分别报送了云南省社科规划办和云南大学社科处。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研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第叁个子课题“我国边疆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指数化研究”,课题组成员反映,要把边疆治理体系现代化程度进行指数化处理实在是太难了,碰到了很多障碍。课题组为此举行了几次内部研讨会,采取“头脑风暴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思路。相应地,我们也请教了国内研究统计学和指数问题的相关专家,目前我们已经决定对衡量边疆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指标采用格栅法来解决指数化的问题。
二、研究成果情况
1、《当代中国陆地边疆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35万字)
陆地边疆治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主体为实现边疆的安全、稳定和发展,依法对边疆区域内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处置的活动及其过程。陆疆治理有一般客体和特殊客体。一般客体就是指边疆所要管理和处置的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中,与内地具有相同或相似性的那一部分事务;特殊客体就是指在国家治理格局中只有边疆才具有的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而内地要么没有这种事务,要么这种事务地位不突出。当前我国陆疆的特殊客体包括:开发和建设问题;政治认同问题;边疆安全问题;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中华文化认同问题;特殊的边疆社会问题等。
陆疆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陆疆治理的过程就是逐步消除陆地边疆与国家核心区之间的显着差距,最终达到“同”的均质化状态,包括:奋斗目标同向,科学发展同步,社会和谐同创,民族团结同心,民族文化同彩,美丽家园同建,边疆安全同担。“同”不是什么都一样,而是指陆疆与腹地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层面没有悬殊差别,显现出趋近性和相似性;在精神心理层面没有隔阂和冲突,呈现出一致性和和谐性。陆疆与腹地之间由较大的异质性逐渐走向同质性,是陆疆治理的使命,是陆疆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目标价值是行动的先导,更是行动的指南。陆疆治理是高度理性化的国家行动,须设计正确而明确的目标价值体系作为治理的方向,主要包括:富裕边疆、法治边疆、文明边疆、和谐边疆、平安边疆、美丽边疆和开放边疆。
陆疆治理结构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治理效能。我国陆疆治理实践已经形成了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的治边格局及其组织体系。
制度与政策是重大治理工具。我国陆疆治理正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一是核心制度:党对边疆治理的领导制度;二是基本制度:边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叁是功能性制度:屯垦戍边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口支援制度、军警民共建制度、大学生村官制度、新农村指导员制度等。也正形成成熟的政策体系:富民兴边行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民族与宗教政策、爱民固边政策、西新工程等。
中国特色陆疆治理模式正在逐渐形成中,包括:规制型治理模式、情感型治理模式、文化型治理模式、协作型治理模式、区域主义治理模式等。这有利于助推陆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本成果是政治学界第一部系统研究当代中国陆地边疆治理的学术专着。目前已经被四川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推荐作为研究生的学术参考书。
2、《我国陆地边疆的文化型治理》(发表于《思想战线》2017年第6期)
在长期的边疆治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获得很好效果的价值观念、精神品格、行为规范、目标使命、理想愿景等文化资源是极其宝贵而重要的边疆治理资源。以这些文化资源为原材料,以当代边疆治理的现实需要为导向,系统地凝练、重塑具有现代性、卓越性的边疆治理文化,并建立有效的边疆治理文化传播体系,将可以发挥其独特的治边、戍边功能,形成我国边疆治理实践中的文化型治理方式。
3、《新边疆观:政治学的视角》(发表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以往的边疆观大都由历史学或民族学界定,要么产生于边疆危机爆发、国家危亡严峻的历史时期,要么是国家经济社会转型诱发了大量的边疆矛盾和边疆问题的历史时期,这些研究成果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时代的、学科视野的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 。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国家治理 — 跨境区域治理 — 全球治理”进行整合的时代,必须以新眼光、新思路来提出新的边疆观。新边疆观认为边疆就是国家治理中国家权力存在管控风险的边缘性区域或领域 。新边疆观要求把边疆的政治性和行政性、边缘性和一体性、特殊性和一般性、实体性和建构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等统一起来。
4、《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体制改革》2017年第5期)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市场力量、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协同推进的结果,市场力量的大小依赖于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政府力量是在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的建设中生成的,社会力量是伴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壮大而逐渐形成的。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对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深入挖掘两种力量,并有效处理好这两种力量的关系,将决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成败。我国当前所处的内外环境决定了必须形成“优良政府——强能社会”的力量配置关系和治理格局。优良政府依靠持续的政府改革来实现。强能社会依靠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提升社会组织的能力来实现。
5、《对我国陆地边疆治理的再认识》(《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1期)
随着学者们对新的边疆形态的揭示,有必要对不同形态的边疆及其治理活动进行深化研究。陆地边疆是我国最重要的边疆形态,其治理成效对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以往对陆地边疆及其治理的研究多囿于边疆史地的学术视野,研究方法基本上都是沿袭历史学的方法,不能适应国家对当下陆疆治理的现实需要。以政治学的研究视野和方法对陆疆治理进行再审视和再研究,设计陆疆治理的愿景和价值,建构陆疆治理的新模式,特别是以陆疆重大公共问题为导向进行治理策略的创新,对当前国家展开陆疆治理的实践有重要参考价值。
6、《边疆研究的国家视角》(《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2期》)
在我国追求以综合国力提升为目标的全面、持续和稳定发展,以及国家在领土外的活动日渐突出的条件下,国家治理和发展的地理空间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边缘性区域问题的影响日渐突出,形成了所谓的“边疆热”。在此过程中,国家视角的边疆研究应运而生并呈异军突起之势,引起广泛关注。国家视角的边疆研究,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待和界定边疆,把边疆视为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区域,着眼于厘清各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复杂边疆现象和边疆问题的本质,揭示边疆和边疆问题发展演变的规律,构建边疆和边疆治理的阐释理论,探索各种边疆问题的解决之道,提出解决边疆问题的政策建议,并以此服务于国家的边疆治理。不过,边疆研究的国家视角并不排斥和否定边疆研究其他视角的意义和价值,而是期待在国家视角与其他视角边疆研究的共性的基础上,共同构建边疆研究统一的基础平台,共谋边疆研究的发展,以期为国家的边疆治理提供有效的知识供给。
7、《中国边境治理研究:从单一视角转向复合视角》(《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
边境是现代国家特有的一种政治地理空间现象,是伴随主权领土体制的形成而产生的。边境对于国家主权领土的维护具有先天性的意义,同时在全球化时代又是对外开放的前沿,因此带有“封闭性”和“流通性”的双重属性,边境治理在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缘环境复杂,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的国家而言,边境治理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外向型发展战略逐步展开的背景下,边境治理的意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专门性的边境治理研究领域,构建边境及边境治理知识体系,从而回应社会实践对边境知识的强烈期待,这项工作就变得十分必要和紧迫。纵观现有研究,大都将边境治理视为一项专门针对狭义边境空间内特殊事务——特别是跨境事务——的治理活动,这可称为“单一结构”的研究视角。而事实上,中国的边境治理体制是由跨境事务治理和一般性地方事务治理共同构成的,本质上是一个“复合结构”。离开边境地区一般性公共事务的治理,仅凭对“跨境”事务的特殊治理,显然无法实现安边、固边、兴边、睦边的总体目标。因此,有必要基于对边境治理“复合结构”的完整认识,对现有研究的视角和内涵进行调整和补充,从而推动边境治理研究领域的构建和发展。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首先要对边疆治理现代化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构建全面的边疆治理现代化理论,必然会遇到边疆现代化进程中的若干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所以下一步研究要全面剖析这些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导向,才能建构起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其次国家层面的边疆治理现代化战略的构建研究。在构建全面的边疆理论和边疆治理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国家的边疆战略和边疆治理战略构建问题,并提出边疆战略和边疆治理战略构建以及若干具体战略构建的思路和对策。
再次是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指数化研究。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指数化理论是边疆治理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疆治理现代化可以分为边疆治理体系现代化和边疆治理能力现代化,由此测量边疆治理现代化程度的指数也可以分为边疆治理体系现代化指数和边疆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数。
本研究将分别设计两套测量指数,作为衡量和测量边疆治理现代化程度的量化标准。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