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5年来,“一带一路”建设风起云涌,语言互通提速发展,为各领域的互联互通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共建“一带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离不开坚实过硬的语言服务能力。需要看到,我国语言服务业当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语言服务意识薄弱,语言服务体系不健全,语言人才培养和储备不足且比例失衡,语言产物和技术薄弱等短板问题。应从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人才培养与技术开发、专业培养与应急投入相结合等方面入手,提升国家和社会的语言服务意识和能力。
加强语言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我国语言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从语言功能、外语语种、语言安全、话语系统等方面入手制定国家语言发展规划,统筹处理好眼前需求和长远发展、个别需求与整体布局、国内发展和国际需求的关系,选择重点领域重点建设,防止一哄而上和“一刀切”。
要在国家层面建立“一带一路”语言能力建设统筹协调机制,推进实施《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叁五”发展规划》,明确语言能力建设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协调通用和非通用语种错位有序布局,对英语等通用语种培养做深做细,对非通用语则要结合实际需要加大力度培养。要整合资源,建立国家语言人才库、语言数据库等基础资料库,对语言研究类智库加大投入,加强对沿线各国通用和非通用语种使用现状、分布、活力状况的研究工作。要支持行业协会加强监管,制定具有约束力的行业准入标准、语言服务质量和价格标准、从业人员认证及分级认证、语言服务公司认证等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标准,推动语言服务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市场化运作,提升语言产物与服务质量。当前,语言服务业方兴未艾,包括翻译服务、语言技术研发、相关教育培训等。语言服务能力的提升,不仅要靠政府推动,还需要重视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拉动作用。
要以市场真实需求为导向来培养语言服务人才,特别需要在国家层面建立一种产学研深度参与的,实时的、订单式或期货式的人才供需平台,以市场化运作尽可能地实现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与使用的供需结合、学以致用。
公司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对语言服务需求感知最为敏锐,“走出去”公司和语言服务公司要增强语言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识,吸引和培养更多高端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国内语言服务公司要敢于到国际上竞争,切实增强自身竞争力。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语言服务效率和水平。当前,信息技术与语言服务的融合势不可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大数据技术为“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利用开辟了新路径、提供了新机遇。
构建“互联网+”语言服务模式,通过云平台、智能平台、在线翻译等语言服务平台为语言需求者、服务提供者、技术供应商提供对接。整合语种资源、数据资源,优化语言服务资源和服务方式,提升互联网条件下的语言服务效率和专业化水平。
不断加强语言服务基础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通过处理大数据可以提高语言信息检索、提炼、文本挖掘等语言功能,进而不断提升机器自动翻译水平等语言服务能力,助力克服语言障碍、拓展语言服务范围。
创新语言教育模式,培养多层次语言服务人才。一是培养外语专业人才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以培养既熟悉中国国情政策、又精通当地语言和文化的跨界多层次语言人才为目标,加强对“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经贸、工程技术等专业人员的公共外语教育和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化外语教育,着力培养“专业+外语”的高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整合资源,创新培养方式。高校作为重要语言服务人才供应方,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未来,以国家需求、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各方面人才来满足语言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语言交流是双向的,“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使得相关国家对汉语学习的需求不断上升。通过在国外开设中短期培训班、加大公司对外籍员工的汉语培训力度、加强孔子学院在发展中国家的汉语推广等方式全力满足沿线国家的汉语学习需求,加强汉语的国际传播,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民心相通。
构建国家语言服务和语言人才培养应急体系。针对“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语言安全隐忧,应建立相应的应急体系,做到有备无患。应大力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现状调研,加强对当地相关政策、行业信息、投资环境等信息采集工作,建设语言文化风险预警机制、涵盖多语种的语言风险信息案例库、语言风险快速反应和救援机制、舆情监测机制等,及时发布语言风险预警信息,关注潜在风险,提高预见性。
外语人才培养周期长,培养的人才数量又有限,特别是一些非通用语培养还需要配套建设投入,一时较难满足当下对语言服务的迫切需求。可根据投资、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实际需求,促成高校、公司等不同主体合作,采取全日制培养与短期培训、在职学习相结合,输出性培养与本地化培养相结合等方式来培养急需的语言服务人才,做好紧缺语言服务人才的资源储备。
(作者:付卓茗 王铭玉,分别系天津外国语大学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