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我国南海岛礁所涉重大现实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1月29日10:38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研究成果准备形成3-4种基本形式的科研成果,如系列论文、研究报告、专着等。最终研究成果字数总计140万字。计划编辑相关资料集。

目前已完成121万字(未经检索重复率):(1)发表论文27篇,37.53万字,其中颁厂厂颁滨期刊12篇、颁厂厂颁滨扩展版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4篇、专业期刊4篇(2篇英文其中1篇中英文对照)、一般期刊7篇。(2)出版专着1本,18.8万字。(3)提交研究报告5篇5.5万字和提交给外交部批驳南海仲裁案的文件起草团队的研究报告和参考资料若干。(4)《我国南海岛礁所涉重大现实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框架性最终成果初稿60万字。(5)获得各类奖状16个,如第一届全国高校海洋法模拟法庭邀请赛亚军奖、最佳书面答辩奖、最佳指导奖;第二届全国高校海洋法模拟法庭邀请赛叁等奖和最佳辩手奖;第一届方德法治研究奖一等奖;第叁届中华法学硕博英才奖二等奖;《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17年全国征文比赛一等奖。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1)搜集了大量调研数据和文献资料。这些数据和文献资料已经在上述成果中得到部分运用。尚待整理和编辑相关资料集,计划编辑相关资料集。

(2)已上报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材料。2017年1月8-9日,开题报告会在海口市新燕泰酒店叁楼天恒厅举行。会议由海南大学科研处、海南大学法学院、海南省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会议由中国海洋法学会会长高之国研究院主持,海南省社科联陈文处长和海南大学科研处郭强处长和刘亮副处长莅会并致辞,项目首席专家和子课题负责人、中央党校张恒山教授、中山大学黄瑶教授、武汉大学杨泽伟教授、厦门大学徐崇利教授、海南大学法学院和海南省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等45人参加了会议。

(3)2017年4月17日上午,重大项目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南安楼215会议室举办。会议由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院长傅崐成主持,厦门大学海洋政策与法律中心主任张克宁教授、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施余兵副教授、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吕文正研究员、海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秀卫、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邹立刚教授以及海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和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的硕士生、博士生等20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主要涉及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工作安排、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把握住最新时事动向、加强交流合作等范围。

(4)课题组内本校成员并吸纳相关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参加,召开了数次小型学术会议进行了交流与研讨,如开题报告论证会、调研内容研讨会、阶段性成果评析论证研讨会。主要意图是确定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调研、搜集资料的分工,交流相关研究体会和调整相关研究的分工合作,提出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和寻求解决的办法,研讨相关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修改的建议。

(5)2016年12月3-4日,第四届南海法律高端论坛暨海洋空间利用法律政策问题研讨会在海南博鳌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海南大学主办,海南大学法学院、中电科海洋信息战略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海洋法治专业委员会、海南省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海南大学更路簿研究中心承办。此次会议邀请了外交部、国家海洋局、最高人民法院、叁沙市及海南省涉海部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天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上海社科院、中国南海研究院以及海南大学等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共80余人与会。

(6)2016年12月8-11日,课题组成员王秀卫应韩国外国语大学全球安全合作中心的邀请,赴韩国首尔、釜山参加中韩海洋合作专家会议,并就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最新发展以及中韩两国在海洋生态修复、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做主题发言,进一步提高了中韩两国专家对于双方海洋环境保护、渔业资源养护合作的兴趣,促进了双方在海洋合作领域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7)2017年4月7-9日,首届全国高校海洋法模拟法庭比赛在武汉大学举行。本场比赛共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外交学院,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海南大学等13所高校代表队100余名队员参加。海南大学代表队由9名队员组成。在最后的总排名中,我校队员荣获季军,获得一等奖。同时,我校代表队还获得了“最佳被告方书状”,指导教师王秀卫教授荣获“最佳指导教师”。

(8)2017年4月8日,由海南大学与中国文化大学(台北)举办,海南大学法学院与中国文化大学法学院承办,海南省博士协会协办的2017年“两岸法学博士生论坛”在海南大学隆重举行。本次论坛共收到两岸四地法学博士生来稿282篇,经过多轮双向匿名评审,评出一、二、叁等奖论文18篇,优秀论文80余篇。参加此次论坛的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海南大学等30余所大陆高校的博士生,来自台湾地区中国文化大学、东吴大学、中山大学、中正大学等校的博士生,共计近百人。台湾大学陈新民教授、中国文化大学法律系主任许惠峰教授、台湾中正大学郝凤鸣教授和罗俊玮副教授、华东政法大学马长山教授和陈婉玲教授、武汉大学张素华教授、海南大学法学院师生、海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委会徐振华专委、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郑兰清庭长等实务部门专家,担任论坛主持人和点评人。论坛依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分为五个小组包括“海洋强国与海洋法治”小组。

(9)2017年4月12日,由课题组成员高圣惕教授担任主任的海南大学国际司法与仲裁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海南大学举行。海南省委办公厅副秘书长郑锋,海南省教育厅副厅长黎岳南,海南省政府法制办副主任王雪林,联合国海洋法法庭法官、海南大学法学院特聘院长高之国教授,海南省法学会秘书长吴家杨,海南仲裁委常务副主任李燕兵,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巡视员莫正义,海南省海权办处长甄卫,中国南海研究院所长林勇新等领导,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傅崐成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张新军教授、台湾海洋大学高圣惕教授等知名专家,海南大学党委书记武耀廷,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杜明娥,副校长王崇敏等出席会议。

(10)2017年10月13-16日,中国海洋法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陕西省西安市成功举办。海南大学法学院派出海洋法学科师生5人参会,其中高圣惕教授应邀发表主题演讲,演讲的题目是《The Interpretation of Article 121 of UNCLOS by the Tribunal for the SCS Arbitration》。

(11)2017年11月7日上午,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的王冠雄教授应邀来海南大学法学院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是“海洋法、南海争端及相关问题”,主要阐述了南海周边国家在南海半闭海中的合作义务。11月7日下午,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中心的刘复国教授在颁113会议室作了题为“当前南海情势变化对政策的挑战”的学术报告。刘复国教授曾任台湾外交部门的“研究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

(12)2017年11月25-26日,由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主办,海南大学法学院、海南省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海南大学国际司法与仲裁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五届“南海法律高端论坛”在海南文昌隆重召开。来自外交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文物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社科院、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南大学等单位的7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会议分四个议题进行:议题一“国际法视野下的南海新秩序”;议题二“国际仲裁效力问题研究”;议题叁“‘一带一路’热点法律问题研究”;议题四“海洋生态保护与治理法律问题研究”。

(13)2018年5月7日,海南大学法学院与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法学院在吉隆坡联合举办了题为“Maritime Territorial Claims and Dispute Resolution”国际研讨会。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的部分师生、马来西亚部分律师事务所律师等6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上,马来西亚前外交部长Syed Hamid博士作了主旨发言。海南大学法学院院长王琦教授以及邹立刚教授、高圣惕教授、张丽娜教授等围绕海洋领土主权、司法与仲裁、南海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发言或讨论。

(14)2018年5月11-13日,第四届“南海更路簿与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海南文昌顺利举办。研讨会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海南大学、海南省社科联、海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由海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院、海南大学法学院、海南省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海南大学更路簿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研讨会邀请了外交部、中国社科院、海洋出版社、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国家海洋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西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云南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太平洋学报》《学术探索》《中国海洋大学学报》《吉林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专家、学者及海南老渔民代表共100余人与会。

(15)课题组成员高圣惕教授经常参加相关国际会议,就相关法律问题提交与会论文或者发言,阐述中国海洋法学界的相关观点和立场,发出中国海洋法学界的声音。2017年9月23日,高圣惕教授参加第叁届边界与海洋研究国际论坛。2017年10月28-29日,高圣惕教授参加由浙江大学举办的第六届海洋法与海洋治理国际研讨会。2017年10月31日,高圣惕教授参加由印尼大学举办的“后南海仲裁案时期的地缘政治及法律发展国际研讨会”。2018年1月16-17日,高圣惕教授出席由中国南海研究院和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六轮“中美海上事务与国际法二轨对话”。会议在叁亚市举行。2018年3月27-28日,高圣惕教授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南海合作与发展国际研讨会。2018年5月24-25日,高圣惕教授参加“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合作与参与”国际法研讨会。2018年5月30-31日,高圣惕教授参加第六届大陆架和国际海底区域制度科学与法律问题国际研讨会。该会是全球范围内唯一同时邀请联合国海洋事务和海洋法司、国际海底管理局、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和国际海洋法法庭负责人参会并做报告的高端学术国际研讨会。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1)向党政机关提供了6次研究咨询报告。先后向海南省安全厅外联机构海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提交5份咨询报告“南海目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2016/12/8证明函、“中国南海岛礁建设的合法合理合情性研究”2016/12/8证明函、“外国舰机巡航我国南海岛礁的法律问题研判”2016/12/18证明函、“我国南沙岛礁建设对岛礁的法律地位的影响分析”2016/12/18证明函、“南海无人潜航器事件的国际法评析”2018/1/22证明函。其中夏代云教授应外交部邀请,参加菲律宾所提南海仲裁案裁决批驳文件的研究工作,并通过提供其所着的相关专着和论文,供裁决批驳文件起草团队参考。2017年7月21日,外交部发来感谢信和研究成果采纳证明。

(2)向海南大学科研处和海南省社科联报送过两次工作简报:第一次上报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材料,包括《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开题简报》《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方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研究工作方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开题会会议记录》《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开题照片遴选》。第二次上报《邹立刚国家课题署名和经费使用问题》《邹立刚主持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研究进展》《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第一子课题工作会照片》。曾提交成果要报《美国的航行自由计划与我国的对策》《越南激化南海争端或提起仲裁案的可能性研判》,但未见是否采纳的回复。将进一步研究相关问题,提交相关要报供采用。

(3)2017年11月26日上午,举行了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海南省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揭牌仪式由中国法学会朱孝清副会长主持。中国法学会王其江副会长宣读了中国法学会认定“海南省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为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的文件。中国法学会王乐泉会长、王其江副会长、海南省法学会肖若海会长、海南大学李建保校长共同为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海南省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揭牌。

(4)2017年底,以邹立刚为负责人的海南大学法学教师团队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博览会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成果展“以国家重大战略为责任担当砥砺前行——记海南大学法学教师团队”做了展示。

(5)2018年1月19日,浙江工业大学全球智库研究中心《中国大学智库发展报告(2017)》研究成果发布会在京召开,发布会颁布了“中国大学智库百强排行榜”。以课题组王崇敏为主任、邹立刚为副主任、王秀卫为秘书长的海南省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入选百强,排名第32位。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存在的主要问题。调研数据和文献资料搜集存在较大缺口。南海岛礁主权属我及其海域权益主张的历史证据研究,主要包括:南海民间证据如更路簿对我国岛礁主权和历史性权利的证成研究;中国官方史料特别是晚清以来管控南海九段线史料的搜集与研究;相关条约、外交函电、国内外地图实物等资料的搜集与研究;其他实证资料和传世文献的挖掘与搜集,如地方志、古文典籍、历史地理与人文信息、考古等实证材料;海上丝绸之路及其造船和航海技术与我国开发利用南海的史料搜集与研究。这些证据相互印证和互为支撑构成证据链条,证明我国对南海岛礁及其海域的主权、主权权利、管辖权、历史性权利,为南海问题的持续博弈提供坚实的法理依据和历史依据。

(2)改进措施。召开专题性小型研讨会,拟定详细的书面计划,由首席专家牵头,成立5个专题小组,即民间证据搜集小组、晚清政府相关史料搜集小组、民国政府相关证据搜集小组、新中国政府相关证据搜集小组、南海周边国家(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声索南海权益主要根据搜集小组;每个小组由1名子课题成员和1-2名硕士生和博士生组成,加强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不定期研讨相关问题,加快进度。

(2)研究心得和意见建议。本课题研究采用了首先发表论文的方式,因此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发表论文经过期刊的质量评价,从而保证了研究质量;为提交研究要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积累了议题、开拓了思路、凝聚了内涵、增加了被采用的可能性;为较高质量最终成果的编撰提供了素材。然而,这一做法具有“非同步”的弱点,即在研究要报提交、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资料集编纂的进度上落后了。中期检查之后的阶段,应促进相关工作。

5.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近两年全国哲社规划办批准立项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一般项目、重点项目、专项项目、重大项目以及相关部委办和相关学术团体批准立项的项目中涉海研究项目大量增加。本课题组中吸纳了很多研究海洋问题的专家,他们几乎都获得了1个至数个不同层次的新的涉海课题的立项。从全国相关研究的角度看当然是大大促进和繁荣了相关研究,但从本课题研究的角度看,极大削弱了课题组的研究力量。因此,保质保量完成本课题尚需艰苦努力。

二、研究成果情况

1.代表性成果介绍(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

(1)基本内容

代表性成果《我国南海岛礁所涉重大现实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框架性最终成果初稿,全文分为7章34节共60万字。

第一章绪论5节:课题研究所涉基本问题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课题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课题研究参考文献的搜集利用情况概要。

第二章中菲南海仲裁案焦点问题及其后续对策研究6节:相关案件文件和研究概述、本案裁决对我国海洋权益具有重大不利影响、本案裁决后的国际动态研判、中菲南海仲裁案的焦点问题、我国的应对反制措施建议、越南对中国提起南海仲裁案的可能性研判。

第叁章南海岛礁地位及其后续建设对策研究4节:南海岛礁及其法律属性、我国南海岛礁建设具有合法合理合情性、我国南沙岛礁建设对岛礁的法律地位的影响分析、我国南海岛礁服务于国内和国际民事需求的功能建设。

第四章我国南海群岛领海基线划法问题研究4节:基线制度、确定东沙中沙和南沙群岛领海基线的探讨、大陆国家洋中群岛适用直线基线的法理探讨、大陆国家洋中群岛适用直线基线问题研究。

第五章南海岛礁及其海域的航行和飞越制度研究6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航行与飞越制度、南海可适用的航行和飞越制度的探讨、美国的航行自由计划、外国舰机巡航我国南海岛礁的法律问题研判、南海无人潜航器事件及其对策、加强对我国南海通道的安全保障。

第六章南海岛礁及其海域维权的法律举措研究4节:南海岛礁及其海域维权的相关问题研究、国家对外国船舶和飞机的海洋行政执法权、国家海洋维权执法的巡航权、中国海警海上紧追权及其运用。

第七章南海岛礁主权属我及其海域权益主张的历史证据5节:中国南海传统断续线法律问题研究、晚清以来我国南海传统断续线史料的搜集与研究、南海更路簿研究、国际社会承认我国南海岛礁主权的历史文献梳理、我国在南海法律外交斗争中对官方和民间证据的利用。

(2)主要观点

第一章主要陈述了课题研究所涉基本问题和内容及其研究意义,参考文献的搜集利用及研究思路和方法,把握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重点论证了南海仲裁案裁决的相关法律问题的荒谬性,揭露了本案体现了美日等国在海洋全面遏制我国的政治本质,体现了美日等大国和南海周边邻国否定我国南海权益主张的集大成,并就此提出了我国的对策建议。

第叁章阐释了南海岛礁及其法律属性及其我国南沙岛礁建设对南海岛礁的法律地位的影响,论证了我国南海岛礁建设具有合法合理合情性,提出了我国应加强南海岛礁服务于国内和国际民事需求的功能建设的相关建议。

第四章阐述了鲍狈颁尝翱厂的基线制度,通过对大陆国家洋中群岛适用直线基线的法理探讨和实证研究,提出了我国未来确定东沙岛、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领海基线的建议。

第五章解析了鲍狈颁尝翱厂规定的航行与飞越制度,探讨了可适用于南海的航行和飞越制度,针对美国的航行自由计划及其在南海巡航、潜航侦察等现实问题提出了我国可采取的对策建议。

第六章主要探讨了南海岛礁及其海域维权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了国家涉外海洋执法的机制,对我国运用相关机制进行南海维权进行了制度设计。

第七章主要是搜集和研究晚清以来我国对南海岛礁主权及其海域权益主张的历史证据,提供我国在南海法律外交斗争中对官方和民间证据的利用。

(3)学术价值

全面系统地驳斥本案的荒谬性,并提出我方见解。研判《最终裁决》后的国际动态和提出我国的应对措施建议。为国家的南海问题决策、法律外交斗争、公共外交提供法律支撑和智力支持,并具有持续性效果。

南海岛礁建设是我国海洋环境、资源、经济开发的新课题,该研究将在岛屿认定标准、岛礁建设及开发、环境保护等各方面进行突破性研究,填补国内研究空白,并进而对国际法特别是海洋法相关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做出贡献。

研究适用于各类海域的航行飞越制度,为在南海岛礁及其海域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及其限制提供依据,从而为在南海岛礁及其相关海域的相关执法提供参考。对于保障南海海域的航行和飞越的正常有序进行,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对代表性国家管控本国岛礁及海域的立法和实践的梳理和解读,一方面能够为我国海洋维权立法、司法和执法的完善提供资料储备,另一方面对我国如何完善南海维权的立法、执法、司法提出建议,为我国建设“法治海洋”做出重要贡献。

广泛收集整理涉南海的官方史料、民间史料,无疑能对进一步研究南海历史问题提供丰富、系统的资料储备,并有助于证成我国在南海岛礁主权和海域历史性权利这一主题,为维护我国南海权益的法律斗争提供历史证据与法律支撑。

(4)社会影响

在本课题项下共发表论文27篇,包括在核心期刊和专业期刊发表20篇。其中1篇在英文期刊发表和1篇中英文对照发表。这些论文被下载6205篇/次,被各网络转载200余篇/次。促进了相关研究,在海洋法学界具有较好影响。

为培养涉海法律高级专门人才做出了贡献。在课题研究中,硕士生和博士生单独或者与导师合作发表论文12篇;硕士生和博士生撰写学位论文18篇,其中博士生李人达的博士学位论文《过境通行制度研究》2017年出版,丁洁琼的博士学位论文《国际海洋争端解决中参与问题研究》获得2017年海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郭中元的硕士学位论文《洋中群岛的领海基线划定问题研究》获得2018年海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并以参与课题所取得的各项成果获得海南大学2017-2018学年研究生榜样人物;课题组成员王秀卫教授指导学生参加首届全国高校海洋法模拟法庭邀请赛获得最佳指导奖、团队亚军奖和最佳书面答辩奖;课题组成员高圣惕教授指导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海洋法模拟法庭邀请赛获得团队叁等奖和最佳辩手奖;课题组指导学生参加专题比赛、征文比赛、发表论文和提交调研报告共获得各类奖状16个。

2017年底,以邹立刚为负责人的海南大学法学教师团队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博览会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成果展做了展示。

2018年1月,《中国大学智库发展报告(2017)》将海南省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入选中国大学智库百强榜,排名第32位。

2018年4月,首席专家邹立刚获得海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2. 阶段性成果清单(详情见EXCEL表格)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促进研究进展:(1)穿插进行资料补充收集和补充调研,特别是掌握最新资料和信息。(2)适时召开研究成果评析会,进行讨论和质量论证,提出修改意见。(3)召开1-3次小型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进行集体评议。

整合研究成果:(1)陆续发表20篇专题学术论文;(2)陆续提交10篇研究报告;(3)完成《中菲南海仲裁管辖权裁决和最终裁决研判》的英文稿件;(4)组织汇总全部研究成果,确定5本书稿。

结项成果预计:(1)50篇论文50万字;(2)15篇研究报告15万字;(3)《中菲南海仲裁管辖权裁决和最终裁决研判》英文稿25万字(以中文原稿计算);(4)5个子课题的书稿100万字;(5)一定篇幅的资料集。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