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自立项以来徐永祥教授迅速召集课题组进行了开题论证,并成立了项目执行行政辅助团队,以负责课题整体推进计划;制定了详细的会议计划和学术研讨计划以联同校外专家共同破题,截至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详述如下,
从总体执行情况而言,重大课题现已经成功召开过一次项目开题论证会、一次重大课题中期推进会以及学者研讨会、一次项目研究成果发布会,现已发表33篇学术论文,1本专着,总计52.696万字。项目组还在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杭州市、郑州市、成都市、东莞市、海宁市、昆明市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以这些地方的社会治理经验和体制改革做法作为课题实证调研对象与后期参与式行动研究的试验地。
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基础”子课题,现已初步提炼出“社会理性”理想类型作为之一理论基础并进行了相关论述。课题组认为社会理性的“理性”不仅意味着某种价值观或信仰对于行动主体的约制作用,同时还强调行为主体能够在特定价值观基础上能够形成对社会有利的行动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理性是个体或集体的行动需要有特定的社会规则、社会规范和社会机制的指引,以社会利他主义为基本原则,在实现个体自我目的基础上为了更大的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而采取的行动。
“社会体制改革的原则、总体框架及路径研究”子课题。课题组以徐永祥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开展的系列学术研讨会、小型讨论会以及读书会为平台,经过为多轮研讨,现已基本达成研究主要观点以待后续写作过程中展开论述。主要包含,社会体制改革应当充分挖掘和吸纳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结合社会体制所具有的自在特色,采纳“渐进式创新”改革原则,即既要保持社会体制运作的平稳与延续性,又要充分地识别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所产生问题背后的体制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推动地方社会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总体框架包含着两个领域:结构领域与功能领域,结构领域应当处理好党、政府、市场、社会四者之间的关系,而功能领域主要包含: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民主四个领域。社会体制改革路径既包含于整体社会主义事业格局中,又呈现出自身的改革路径,在社会主义事业格局中应当推动改革事业朝向“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的改革路径前进,而社会体制改革自身改革路径应当朝向“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民主”的改革路径前进,在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下,致力于保障社会中老幼病弱群体的正当权益,随着国家公共财政能力的提升,推进社会福利事业以使得民众生活充分感知改革所带来的“获得感”,在发展社会福利视野中应当推进社区教育和基层社会民主,建构出符合社会主义民主事业合格的公民群体,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民众在国家治理中的实在主体地位,使得社会民主事业早日实现。
“社会治理创新的地方经验、现实困境与实践”子课题。课题组现已针对安徽省桐县研究当前我国“省直管县”治理工作成效、针对深圳市招商街道研究基层党建成功经验的关键要素、针对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治理和社会服务领域探寻社会工作与基层政治组织相处之道、针对江苏省宜兴市社会治理经验评析居委会未来发展走向、针对深圳市花果山社区探索网格化治理的成功经验。在前期扎实、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剖析了多个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经验“,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见附录)。课题组现已确定了下一阶段持续深化的实证调研地,包括:上海的浦东新区、徐汇区以及黄浦区,广东省的深圳市、广州市、东莞市,河南省的郑州市,浙江省的杭州市海宁市,四川省的成都市,云南省的昆明市,兼顾我国国家东中西部地方社会治理创新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所关涉的主题有社会管理转型到社会治理的问题与难点(郑州市)、社会治理的综合服务体系构建(广州市、深圳市)、县级城市开展社会治理的机遇与挑战(海宁市)、社区营造与社会体制改革(成都市)、精准扶贫与社会治理创新(昆明市)、扁平化政府开展社会治理的机遇与挑战(东莞市)、基层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创新(漕河泾街道)、公租房小区社区治理的开展路径(康健街道)、外籍人士流入小区社区治理发展路径(潍坊街道)等。
“中国特色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案例研究”子课题。课题组下一阶段预计围绕所调研的地点,秉持“专题编纂、亮点突出、问题研究”原则编撰“新时代地方社会治理创新丛书”,以案例的形式详细展示不同城市的社会治理经验和体制改革探索。专题主要划分为政社合作模式及其制度、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政府职能转型与社会治理创新,突出各地体制改革与治理经验的亮点,帮助后续相关城市能够从中学习到适宜的改革与发展经验,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够忽视潜在所存在的问题,对其问题及其相关原因展开细致深入的研究,帮助后续创新城市规避同类问题,实现对先期探索经验的充分参鉴。
“中国特色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子课题。课题组联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刘林平教授团队,共同开发“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并依据2015年的面板数据对全国289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排名,并且产生了“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百强榜”等系列成果。并于2018年1月24日在华东理工大学召开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数暨百强城市排名”发布会,新华社、解放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上海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网站报道这一成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 调查研究与学术交流情况
重大课题现已展开了多次调查研究与学术交流工作。
调查研究。课题组现已针对安徽省桐县研究当前我国“省直管县”治理工作成效、针对深圳市招商街道研究基层党建成功经验的关键要素、针对上海市浦东新区、黄浦区的社区治理和社会服务领域探寻社会工作与基层政治组织相处之道、针对江苏省宜兴市社会治理经验评析居委会未来发展走向、针对深圳市花果山社区探索网格化治理的成功经验等进行了系统的调研,收集了大量的地方经验。
学术交流情况。课题组所依托的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已经成功举办多次学术交流会议,具体列表如下:
1.2017年1月18日,华东理工大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开题论证会。网站链接:丑迟迟辫蝉://苍别飞蝉.别肠耻蝉迟.别诲耻.肠苍/苍别飞蝉/40115?肠补迟别驳辞谤测冲颈诲=41&补尘辫;颈尘辫辞谤迟补苍迟=1
2.2017年12月26日,于上海园林宾馆举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研讨会。网站链接:丑迟迟辫://肠辫蝉补.别肠耻蝉迟.别诲耻.肠苍/2017/1226/肠6378补72359/辫补驳别.丑迟尘
3.2018年6月29-30日,于上海园林宾馆举办“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理论专委会成立大会暨社会工作理论研讨会”。网站链接:
http://cpsa.ecust.edu.cn/2018/0702/c6378a77816/page.htm
4.2018年6月30日,于华东理工大学逸夫楼报告厅举办“新时代中国城市基层党建的挑战与突破研讨会”。网站链接:
http://sh.people.com.cn/n2/2018/0702/c134768-31768035.html
与之同时,重大课题负责人徐永祥教授还多次参与由其他单位举办的学术会议,发表重大课题推进过程中的研究成果,以下是学术交流中较为典型的成果:
1.2018年6月22日,参加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主办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公益发展”研讨会,发表“公益慈善与新时代党建”的主旨演讲。网站链接: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94259
2.2018年4月21日,参加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社会学会理论社会学专委会举办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历史发展与实践创新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发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当代社会建设”主旨发言。网站链接:
http://ex.cssn.cn/zx/bwyc/201806/t20180606_4345633.shtml
3.2018年5月30日,参加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社会工作学院联合举办的“促进友好环境,服务儿童需求——儿童社会工作国际研讨会”,并发表“当代中国大陆儿童社会工作发展与展望”主旨演讲。网站链接:丑迟迟辫://飞飞飞.蝉丑.肠丑颈苍补苍别飞蝉.肠辞尘/办箩箩测/2018-05-30/39779.蝉丑迟尘濒
4.2018年5月12-13日,参加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社会工作学院联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纪念汶川十周年暨灾害社会工作国际研讨会”,并在致辞中回顾“华理-都江堰”对口援建十周年历程,并提出建构主义社会工作。网站链接:
https://news.ecust.edu.cn/news/43817?important=0?W=gi7az&category_id=33
3.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影响比较大的有,第一,课题组联合“上海高校智库”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于2018年1月24日召开的“新时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数暨百强城市排名”发布会, 公开发布了“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百强榜”等系列成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第二,在前期大量调研和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宜城模式:百强县域城市社会治理新常态》一书,并举行了新书发布仪式。第三,通过上海高校智库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智库的公众号(关注人数近6000人)多次对外发布了课题组成员的相关科研成果、举办的系列研讨会等,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4.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与意见建议
目前课题研究在推进过程中学术共同体以及专家团队凝聚与打造尚显不足。虽然建立了与校外专家的课题分工,但是尚未与他们及其研究团队建立常规性研究、合作互动以联合开展研究的常态化机制,导致现阶段重大课题推进过程中对相关领域内专家智慧的借力不足,学术共同体的建构主动性尚显不够。
下一阶段希望能够借助于如下措施,完成对此问题解决。其一,建立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工作坊,吸纳专家学者、青年学者、博士硕士生,围绕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主题,建立依据此研究点开展的学术群体,并制定常态化的工作坊机制。其二,将研究前移,进一步将理论研究、经验观察、地方探索整合,实现专家学者与地方政府领导的高质量互动与沟通,继而进一步将通过“实践智慧“实现体制改革与治理创新的理论研究与经验探索的深度推进。
目前课题已经进入中期阶段,回首过往的研究经历,还是有数点心得可以分享。其一,调查研究与教学融合。在推进重大课题时,既要强调对现实经验的体悟,又需要强调把握理论作为经验的先导,因此重大课题借助于智库所搭建的广泛调查研究平台与学术交流平台,推动课题组成员将调查与研究结合起来。同时,借助于教学手段推动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广泛地深入一线社会治理领域中,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调查研究意识,又有助于广泛地发现潜在研究点。其二,搭建各类平台,推动课题研究与治理实践的互通、对话与互补。特别是不同地区的治理创新经验的对话交流,不同领域、学科专家跨专业对话与分享以及理论界与实务界的专家的整合对推进课题研究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此外,近些年,围绕重大课题的相关项目,课题组的青年教师、硕博士定期开展读书会,既有助于课题不断吸纳新生力量、拓宽研究视野、深化研究领域,又有助于推动师门优秀文化氛围建立,使得学术团队具有向心力,在关系融洽的氛围中有助于课题朝向良好方向推进,也有利于学术共同体的不断涵育。
二、研究成果情况
1. 徐选国、侯利文、徐永祥:《社会理性与新社会服务体系建构》,《中州学刊》2017年第1期
基本内容:社会发展变迁使得我国传统社会服务体系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及实践困境,这些挑战和困境成为推动社会服务体系理论、实践创新的逻辑起点。从原先以注重效率、经济理性为核心的工具理性范式向以社会利他、社会规范和集体利益为核心的社会理性范式转换,应成为创新社会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石。在社会理性视角下,建构新社会服务体系的实践路径是: 社会政策的社会理性范式创新是构建新社会服务体系的根本保障;新社会组织的发展是构建和实现新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和组织化行动者;社会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以及“社区为本”的本质属性是构成新社会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和实质内容。
主要观点:
1. 社会理性是指“为社会”的理性,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应当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体制设置转向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社会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逻辑,以彰显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性而非经济性目的。
2. 只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各主体之间的有序互动与合作,才能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也才能形成维护社会良性运行的长效机制。
学术价值:
结合社会理论体系说明“社会理性”的内涵,以此作为社会建设、社会发展等领域中的价值意涵。
2.赵环、高丽、徐选国:《“为社会的经济”:社会经济的西方传统及其中国路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基本内容:文章首先从历史维度检视了社会经济在西方社会的发展脉络及其历史传统,试图揭示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对中国推行社会经济有所助益;进一步反思了当下中国的社会经济研究和实践概况,尝试从促进社会公平、社区共同体重建以及注重参与、共治和共享发展等方面阐释社会经济在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可为空间和可能路径。在理论借鉴和观点阐述中, 波兰尼的社会经济思想从本体论层面具有深刻启示,突出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导向; 在方法论层面, 依然需要结合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结构,以探求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路径。
主要观点:
1. 社会经济组织兼具社会组织的特质与经济组织的功能,通过公民的积极参与以及有效的组织形式提供公共服务、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在地发展,以达成可持续发展。
2. 社会经济并不能脱离与国家、市场的关系,亦不可取代国家或市场的经济功能,而是补充二者在功能发挥过程中的不足及其不利后果。
学术价值:
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国内学界对于“社会经济”学术脉络的认识,及其发展出在实践领域中对于社会经济现实功能认识,在此层面有助于提高对于社会治理的新兴主体功能扮演的认识。
3. 侯利文、杨威威:《关系向度与推进逻辑:新时代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新时代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会议综述》,《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基本内容: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是“治体”需要解决和关注的重要议题,实践先行的社会治理创新是即将展开的社会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不同步的位差;社会体制改革也存在部门非协同、不联动以及碎片化的困局。围绕“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基础”、“地方社会治理经验及其比较”、“社区治理的理论谱系与关键议题”,以及“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与实践策略”,理论界与实务界展开了充分的研讨与碰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加深了对现实治理经验的学理性思考,深化了对体制改革现状与难题的理论感知,也更加辨明了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关系向度、实践逻辑、议题转换以及未来空间。
主要观点:
1. 探讨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转型大多数是从观念论抑或政策文本中演绎产生的,欠缺对经验事实的归纳和提炼而成的理论。... ...因此,如何深入新时代的特质,立足实际建构理论基础便显得尤为关键。
2. 我们要深入探讨中国社会治理的一般性规律,需要中国社会科学界深入研究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础理论,也需要针对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提供有效的实现方案。特别是要将现时段的一系列问题放置在中国总体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历史变迁视野中来理解,思考在中国特定社会体制和政治制度下如何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从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学界的理论支撑。
学术价值:
将社会治理创新与社会体制改革进行关联起来论述,有助于在现实实践中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从国家治理、学术理路、时代特征层面探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的理论建构路径。
现实影响:
本研究成果作为重大课题举办会议研究的会议综述,与会专家不仅包含各高校知名教授,也包含社会领域相关的学者型官员,会议内容务实有效,对于现实社会治理推进具有着良好的启发作用。
4.吕雪峰、徐永祥:《新时代群团工作地方实践及发展趋势》,《新视野》2018年第3期
基本内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群团工作也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各地群团组织在落实深化改革实践中,已初步展现出以政社并重、高低互促、竞合有序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群团工作模式。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群团组织应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扩大组织工作覆盖范围、转变拓展服务职能、转变工作作风、净化行业风气、深化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指示,通过深入研析新型群团工作模式的典型特征和发展规律,可以看出新时代群团工作的发展趋势,就是以党政系统建设引领社会系统建设、以社会系统建设引领市场系统建设,进而推进对社会市场资源的政治化引领和制度化落实,从而为形成覆盖政社企叁个领域的“两翼一体”型大群团架构奠定基础。
基本观点:
1. 通过筹建、成立于上级群团部门相似、但规模明显小于上级群团部门的社会组织运作相关服务项目,在创新领域开展先行先试、可让群团组织站在市场决定性地位高度,通过对比总结、摸清规律,让改革有的放矢。由此也形成“由小见大”式基层创新和容错纠错运作新模式。
学术价值:
立足于群团改革工作的实际,将社会治理创新的相关理念熔铸在改革的进程中,不仅有利于产生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有助于将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逐步摸索出共同的路径。
5.侯利文:《国家与社会:缘起、纷争与整合——兼论肖瑛《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社会学评论》2018年第2期
基本内容:
“国家与社会”是社会科学界的基本命题之一,缘起于西方的政治哲学论争,其发展经历了前工业化时期的“一元论”到“二元论”的演化,工业化时期的“会中心说”与“国家中心论”的并存,以及后工业化时期“社会中的国家”与“制度与生活”的整合性尝试,逐渐成长为社会科学界的主导性分析范式之一。但近年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也明显呈现了一种“边际效应递减”、学术累进趋缓的困境。文章以学术脉络的阶段分期为主线,围绕“国家与社会”的范式生产与知识建构,进行学术梳理、对话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国家与社会范式的综合性分析,以期为突破现有的研究瓶颈贡献力量。
基本观点:
1. “国家中的社会”,从方法论取向上可以融合“主体-关系”和“策略-行动”的“过程事件史”的视野。
2. 要获取对于国家与社会的认识,我们需要建构更具整合性、操作性分析路径。这一分析路径要能实现对国家与社会研究的具象化和可操作化,能从更为中观和微观的层面上来研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要融合“制度与生活”视角以及“社会中的国家”范式对过程性的重视以及对回归生活的强调,通过微观的主体实践、中观的关系互构,以及宏观的结构展演,实现对结构制度分析与过程事件分析的综融,对静态视角与动态维度的关注,以及对宏观结构与微观行动(者)的把握。
学术价值:
本文所提出对于“国家与社会”经典问题又一新的综合分析框架,即为“国家中的社会”,这一分析框架有助于实现在方法论层次上实现新的突破,同时对于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元问题的回应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6.徐永祥、杨威威、徐选国:《社会性、主体性与社会工作知识结构与实务模式的反思性建构》,《社会建设》2018年第4期
基本内容: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助人专业与职业,然而福柯将其视为规范性权力体系的组成部分并担忧其是否会被滥用。福柯学术关怀重要体现在“主体性”,结合当下对于社会工作“社会性”讨论,文章提出把主体性带回社会工作知识结构与实务方法之中。结合主体性的内涵,提出“话语实践”可以作为主体性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并阐述了它的原则和方法技巧。面对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日益进入新时代,重新思考社会工作的主体性、社会性与专业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基本观点:
1. 主体性是社会工作诞生之初对于服务对象的伦理承诺,在此基础上不断反思与创新自身专业知识和方法,不断探寻社会权力合理安排与变更方式,实现社会发展、学科进步与个人福祉的共同演绎。
2. 社会工作专业性的成长与发展决不能离开主体性与社会性的理论关怀,只有如此,方才能够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能够助力于中国社会发展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双重演绎,实现社会工作三个权力导向融为合力、协同发展。
学术价值:
本文丰富了当代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目标体系,在“社会性”的基础上尝试纳入“主体性”的关怀,以推动社会工作切实能够致力于社会与主体协同演绎的进程。同时,尝试将社会理论与实务模式关联起来,尝试在知识社会学层面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隔阂。
7. 徐选国、杨威威、徐永祥:《人工智能的多重挑战与社会工作的专业回应》,《人文杂志》2018年第6期。
基本内容: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将对社会技术、社会伦理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产生复杂多元的影响。社会工作作为缓解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大众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制度性力量,通过履行科学、艺术与政治叁大核心属性,以积极回应人工智能时代所引发的结构变迁、秩序重组以及体制创新等议题,以此进一步探求新时代中国社会工作的未来趋向。
基本观点:
1. 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新技术,会对社会伦理与社会结构带来相应的机遇和风险。生活于社会中的个体,也会因此遭逢着相应的危机。
2. 社会工作应当借助于坚守科学、借助艺术、契合政治的实践逻辑,完成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超越,从而实现自身对于自我“社会保护机制”的功能认定。
学术价值:
本文进行跨学科研究,详细立足于社会工作本位探索现代社会发展可能的未来走向,出于专业伦理和实务方法的考量提出数点应对策略,以强化社会工作作为社会保护机制的价值认定。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本课题下一步研究计划及任务主要包括:
1、将五个子课题划分成5个主要议题,包括:(1)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2)社会治理创新与社会体制改革;(3)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体制、社会治理创新;(4)社区治理、社会工作与基层治理社会化;(5)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与农村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在中期检查前,五个子课题组成员已经从上述各个议题的理论谱系、历史脉络、现实表征等方面做好了充分的文献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明确的研究方案、研究大纲、访谈提纲设计等工作。接下来,课题组成员将围绕上述5个议题,分别赴长叁角地区、珠叁角地区、中部省市、西部省市等社会治理实践各具特色的地方进行实地研究。
2、实地研究的具体计划如下:
(1)长叁角地区,主要以上海市(市级层面,5个以上区、街道)、浙江省(杭州、嘉兴、海宁等)、江苏省(苏州、昆山等)叁个省市的代表性地方实践进行实地调研。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几个地方,我们前期课题实施过程中已经有不同程度的行动参与,后续的实地研究将在前期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主题、深化研究内容、补缺前期研究过程中所缺失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长叁角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经验报告。
(2)珠叁角地区,主要以深圳市(市级层面、2-3个区和街道、社区,以及5家左右社会组织等)、广州市(市级层面、2-3个区和街道、社区,以及5家左右社会组织等)、东莞市(市级层面、2个街镇、社区以及3家社会组织等)进行实地调查。此项议程已于2018年7月29日正式实施,计划持续调研近一个月,在此基础上形成珠叁角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经验报告。
(3)中部地区,主要以河南省郑州市、湖北省武汉市为例进行实地调查,此项工作也计划在8月初开始实施,尝试形成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中部经验报告。
(4)西部地区,主要以四川省成都市、重庆市、云南省昆明市等几个地方的社会治理经验实践为例进行实地调研,此项工作于8月10日左右开始实施,计划持续20天左右,尝试形成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的西部经验。
3、在上述子课题推进,以及具体实地研究的基础上,不仅形成一系列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调查研究报告,还将从历史视角、比较视角对我国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脉络,以及现实特征等进行详尽深入的分析,以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论文、着作,并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决策咨询报告,争取于2019年底顺利完成课题所有研究任务,并提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进行结项工作。
责任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