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与获得感提升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1月29日14:08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课题组在接到立项通知后,经过积极准备于2017年4月15日在复旦大学召开了开题咨询与学术研讨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高小平、东北大学教授娄成武、同济大学教授诸大建、上海市科委原秘书长徐美华、清华大学教授彭宗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志华、复旦大学教授黄丽华等校内外专家,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党委宣传部负责人以及项目组核心成员出席了本次开题咨询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获得感”这一概念表明,任何公共政策或改革措施既要客观上增进群众的利益,也要主观上获得群众认同。事实上,“获得感”一方面反映出近年来我国通过包容性增长促进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政策取向,另一方面也契合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即更加重视社会认同的功能。

开题咨询会后,课题组根据专家咨询组的建议,进一步完善了研究方案,明确了分工与任务要求。课题组目前已完成对上海、长沙、合肥、芜湖和蚌埠等地初步探索性调研活动。重大项目的实施为复旦大学公共行政学科培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以该学科青年骨干组成的课题组,近年来无论在科研项目的申请还是在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都取得了显着进展。重大项目实施以来,有2名博士后、6名博士生和一批硕士生参加了课题的相关调研活动。毛万磊的博士论文《电子服务、电子参与和风险感知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机理研究》构建了电子服务、电子参与和风险感知影响政府信任的分析框架,运用层级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经过探索性研究和正式研究两个阶段的实证分析,检验电子服务、电子参与和风险感知影响政府信任的效应与机制。郑栋的博士论文《公务员的民众信任与促进公民电子参与意愿研究》构建了公务员的民众信任对其促进电子参与意愿的影响模型,并以上海公务员的调查数据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层级回归等方法,探讨了影响公务员对民众信任的关键因素,检验了公务员的民众信任及其影响因素对公务员促进电子参与意愿的影响机理。李文娟的博士论文《信任和风险感知对公众电子政务使用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构建了信任和风险感知对电子政务使用意愿的分析框架,综合运用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基于探索性研究和正式研究两个阶段的实证分析,检验了信任和风险感知对电子政务使用意愿的影响机制。易雯的博士论文《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将价值共创的相关理论引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领域,构建公共服务价值共创中的政社合作理论分析框架,描绘公共服务引进社会资源效益、现状及影响因素。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实地调研

2017年暑假,王程博士后带队对合肥、芜湖和蚌埠进行了公共服务改革与发展的问卷调查。2017年8月7日至26日,课题组联合长沙市发改委服务业处,就长沙市现代服务业重大公共政策评估组织开展了两轮调研活动。其中,8月7日至11日开展的第一轮评估调研活动的重点在于通过实地走访、与相关利益主体进行座谈沟通,以了解长沙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及服务业政策落实的基本情况;8月22日至26日开展的第二轮评估调研活动的重点在于通过发放问卷进一步了解长沙市现代服务业重大公共政策的落实情况,重点考察长沙市服务业政策的质量、公司对服务业政策知晓度以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环境等。两轮调研结束后,评估团队在认真研读政策文本、梳理调研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开始撰写评估报告,并于2017年9月18日完成报告初稿,后经集体研讨征询意见形成评估报告。

2018年5-7月,课题组对长沙县城乡公交一体化笔笔笔政策评估进行了两轮专题调研。为深入了解长沙县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行状况,2018年5月12日,调研组选取了长沙星通5路、星通8路和星通1路叁条线路进行试乘,通过实际乘车体验形成对长沙县公交一体化建设情况的直观感受,掌握公交线路运行动态过程,了解线路客流量、线路部分站点候车时长、乘客人群等信息,听取乘客、驾驶员以及站点调度员对城乡公交一体化线路的评价,为进一步问卷调研方案的实施奠定基础。7月中旬调研组完成了长沙县城乡公交一体化笔笔笔政策评估的问卷调查工作,并完成数据清理工作。

2018年3-7月,调研组深入徐汇区开展人才安居调研工作,通过实地走访、专家座谈等方式,对徐汇区人才安居工作现状及取得的成效进行初步评价,从房源筹措、人才激励、运营管理、政企共担等多个角度系统分析徐汇区人才安居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学术会议

2017年8月15日—16日,研究团队承办的第九届中国青年创新论坛在复旦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天津科学学研究所、上海科学学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70多所院校150余名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盛会。大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通过10个大会主题发言、15个分论坛70多篇论文报告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研讨。

2017年11月4-5日研究团队承办的“第二届比较公共管理/政策研究与教学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和科研院所的100名专家学者参与了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比较公共管理/政策”这一主题,分享了一批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 《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宣传推介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4月以“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提升获得感”为题对开题论证会上专家观点进行了宣传推介,具体内容如下: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不断提升,对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互联网+”时代,如何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4月15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与获得感提升研究”开题咨询会议上,与会专家提出,面对人民群众逐步提升的公共服务需求,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可以通过供给侧改革,丰富“互联网+”时代公共服务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精确反映公共服务需求

“互联网+”时代的公共服务需求呈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也相应的更加多样化。该项目首席专家、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朱春奎表示,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已经不是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政府、公司等都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合作伙伴,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主体之一,其机构的设置、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采纳、政府工作人员的素养以及人事管理政策等,均会对公共服务的提供产生很大影响。不同的服务提供主体和客体都需要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进行测评,测评的方法、技术及其结果都对公共服务提供非常重要。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高小平表示,以人民群众获得感提升为导向,开展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研究,对我国公共服务发展具有指导性、引领性的价值。获得感是基于获得实惠而产生的心理感受与满足,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与精神得到。获得感是一个与需求满足不同的概念,有时需求满足并不意味着有获得感。因此,界定和测量获得感,使其精确反映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对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用幸福感、满意度已经不能涵盖获得感的全部体验。过去20年,衡量公共服务质量可以通过测量满意度来达成,但这种测量方式已远不能满足当前的公共服务创新需求。在朱春奎看来,在公共服务领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可以理解为民众对公共服务的知晓度、使用度、参与度、满意度、信任度、幸福度等,而这就涉及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估、公民满意度和服务质量等方面。

与现实需求有效对接

获得感属于需求端,意味着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必须聚焦现实问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彭宗超表示,供给侧改革必须与需求端相结合,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改革创新。目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相对获得感较低”,分析和解决相对获得感较低的成因及其背后的问题,是打开公共服务改革创新的一把钥匙。

朱春奎认为,如果公共服务供给不能与需求有效对接,其精准机制就无从谈起,公共服务提供者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也会事倍功半,导致公共服务的供给内容与人民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偏差,这就需要在公共服务提供者和受众之间,搭建起供给侧和需求端相匹配的制度框架。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火如荼。公共服务的服务体验会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双创”的积极性,进而对创新发展的成效有着长期影响。高小平表示,在这一情况下,作为公共服务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可以成为创新创业的调节器,针对创新创业风险铸好社会安全网,防范“双创”风险,才能有效保障创新创业积极性,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真正为社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实现动态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以获得感提升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其研究重点在于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构建持续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的制度供给和绩效评价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制度创新。如何评价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成效?朱春奎认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与获得感提升是一个多面向的问题,涉及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公共财政等多学科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领域广泛、运作形式多样,这两点体现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复杂性。

我国地域广阔,城乡发展存在二元化结构,城镇化进程中的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上海科学技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徐美华表示,不同地区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有着不同需求,有些在经济发达程度较高地区已不存在的需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可能是服务的短板,所以改革要关注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实现动态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黄丽华表示,获得感在区域意义上是一个相对概念,应当在发达、中等发达、欠发达叁类区域的不同范围内对获得感的内外影响因素进行调研。“乡村中的农民、城市里的市民以及徘徊在城乡之间的准市民,如何共享公共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他们每个人的获得感都值得珍视和探讨。”朱春奎认为,不同人群对公共服务需求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化需求,需要对这些不同受众的需求进行有效识别,进而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精准化和智能化。

数据调研、文献分析、国内外经验借鉴,这些都是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与获得感提升的研究来源。徐美华建议,开展基本公共服务改革的专题领域研究,特别是在教育、养老等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领域。黄丽华认为,开展研究的关键是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如何通过定量方法进行研究,对大数据进行有效挖掘与开发,都是当前研究面临的重点和难点。

在彭宗超看来,可以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寻求公共服务改革的理论支撑和研究方法路径。除了数据调查以外,还需要采用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情景实验方法,加大案例研究力度,对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发掘个体体验所呈现出的公共服务需求侧现状。

2. 上观新闻的宣传推介

《上观新闻》2017年4月以“从雄安新区建设到国务院文件,为什么都提到了这个内容?”为题对开题论证会上专家观点进行了宣传推介,具体内容如下:

日前,国务院印发《“十叁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而在被称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建设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补齐环京津冀周边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水平短板,也被列入新区功能定位的考虑之中。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促进机会均等,重点是保障人民群众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政府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推出了不少举措,但是老百姓的获得感如何呢?

4月15日,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朱春奎作为首席专家领衔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与获得感提升研究》开题咨询与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高小平、东北大学教授娄成武、同济大学教授诸大建、上海市科委原秘书长徐美华、清华大学教授彭宗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志华、复旦大学教授黄丽华、郑州大学教授郑志龙等专家以及项目组核心成员出席了本次开题咨询会。

朱春奎教授在介绍中指出,研究团队将围绕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提升获得感的机理与模式、“放管服”改革提升获得感现状调研与制度创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获得感现状调研与制度创新、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升获得感现状调研与制度创新、持续改善服务质量提升获得感现状调研与制度创新等五个方面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与获得感提升进行系统研究。其中,对“获得感”的机理研究拓展为“六个度”,即在传统的满意度、幸福度的基础上,加入知晓度、使用度、参与度、信任度,从而使“获得感”能够更为准确反映和评估改革成效。

与会专家在讨论中认为,从“获得感”这个需求侧入手来研究公共服务供给侧问题,这样一个理论倒推的研究路径颇具新意。“获得感”这一概念表明,任何公共政策或改革措施既要客观上增进群众的利益,也要主观上获得群众认同。事实上,“获得感”一方面反映出近年来我国通过包容性增长促进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政策取向,另一方面也契合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即更加重视社会认同的功能。

与会者指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该课题项目以探索和研究中国特色公共服务模式为主题,借鉴国际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与获得感提升的目标追求,吸收世界各国政府治理与公共服务创新的实践经验,为中国政府系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与获得感提升进行专业设计,将为社会转型期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智力支撑。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重大项目的实施,需要协同攻关,需要发挥青年科研骨干的作用,同时也要将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培养纳入重大课题的研究队伍,在研究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博士生的研究能力,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提供良好平台。

目前课题的实施进展顺利,课题组已经完成预期的阶段性目标。未来的研究中需要:

(1)密切跟踪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与获得感提升、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领域的理论动态。特别是关注政府层面的理论发展与创新,搜集和整合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观点、评论及争议。

(2)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与获得感提升的重大改革实践进行动态跟踪,描述现状,必要时辅之以实地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并反映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在进行理论和实践跟踪的同时,对理论动态和实践发展有关问题的来龙去脉加以必要的分析和评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政策建议,服务于政府和社会。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1. 朱春奎、易雯.公共服务合作生产研究进展与展望.公共行政评论,2017年第5期

公共服务合作生产模式是实践公私部门资源整合的重要策略。作为一种有潜力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效用的替代性方式,合作生产模式已日益受到研究关注,并成为当前世界各地公共服务改革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通过对公共服务合作生产研究思路及主要成果的梳理,总结了合作生产的公共行政和服务管理两种研究途径,以期从文献整理分析的角度对公共服务合作生产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讨,并展望公共服务合作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论文认为公共行政理论和服务管理理论分别从公民参与和顾客参与的角度对公共服务合作生产模式进行了研究探索,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无论是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合作生产研究,还是服务管理视角下的合作生产研究都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公共行政视角与服务管理视角的融合,能够相互弥补单一视角下研究的不足,为合作生产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产生于西方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合作生产模式,在中国语境下如何发挥其效用有待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如何构建本土化的公共服务合作生产分析框架? 如何将公民参与合作生产纳入当前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当中?如何引导和鼓励公民在公共服务中的积极参与? 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对我国公共服务管理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将成为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将在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和获得感提升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2. 朱春奎、毛万磊.政府信任的概念测量、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17年第10期全文转载

如何构建和维持政府信任是公共管理学者和实践者关心的重要议题。政府信任即政治信任,是公众与政府互动过程中对政治制度与政府行为的一种心理预期。综合来看,政府信任的测量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直接通过公众对政府持肯定或否定态度测量,二是间接通过其他态度( 如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 测量。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有社会人口属性、政治、政府、经济、社会、文化等六个方面。改善政府信任需要深化政府改革、提高公众满意度; 改进政府绩效、提高行政效率; 改善政府形象、打击官员腐败; 积累社会资本、提高社会信任。

3. 竺乾威. 政府职能的三次转变:以权力为中心的改革回归.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 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18年第2期全文转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的叁次转变经过了从政府权力为中心到政府运作流程方式为中心再到以权力为中心的改革历程。这一回归表明政府职能的改革开始再度涉及核心问题,时隔多年后的新一轮简政放权和建立权力清单则是改革回归权力中心所迈出的重要一步。然而,围绕权力的政府职能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政府自身,而是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其他方面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合与支持。

4. 竺乾威. 政社分开:从资源依附走向共生性资源依赖.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 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17年第11期全文转载

政社分开改革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问题。政社分开改革经历了“资源依附——资源分离——资源依赖”的过程。这个过程提高了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减少了政府的管理负担和寻租机会,但也使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的难度增加、政府的一些利益受损。社会组织和政府之间存在着资源依赖,但这种依赖是不对称的。如何使双方在社会治理中良性互动,形成一种共生性资源依赖是政社分开后政府和社会组织双方都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5. 竺乾威. 政社分开的基础:领导权与治理权分开.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第6期. 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17年第9期全文转载

政社分开的改革因政府内在的治理逻辑与统治逻辑的矛盾而进展迟缓,这一矛盾来自一种对权力的误解。政社分开的实质是权力的分开,即领导权与治理权的分开。这一分开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也切合政社分开改革的实践。它有助于解决使社会组织和团体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而自治的组织这一政社分开改革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有助于在基本的功能上划清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边界,也有助于解决改革内在的治理逻辑与统治逻辑之间的矛盾。领导权与治理权的分开并不意味着政府将治理权全部放手,政府需要在它治理的领域里承担起它的责任,同时政府还承担着对社会组织进行监管的职能。

6. 江依妮、易雯、梁梓然. 官员晋升激励与地方教育支出行为——基于浙江省县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教育与经济,2017年第6期.

基于中国的财政预算体制和人事干部管理体制,论文构建了一个晋升激励影响下的地方官员教育支出行为的研究模型。通过2000-2013年浙江省县级面板数据分析发现,经济导向的晋升考核某种程度影响着地方教育支出,不同特征的县级地方官员对当地教育支出影响不同。与官员升迁密切相关的官员年龄与地方教育支出呈正相关关系,官员任期并未给教育支出带来消极影响,而地方财政自主是影响县级政府教育支出的积极因素。

7. 李燕、朱春奎、姜影.政治效能感、政府信任与政府网站公民参与行为——基于重庆、武汉与天津三地居民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政治效能感、政府信任对公民政治行为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理是政治学与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政府网站的普及应用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提供了新的契机,但迄今仍缺乏对于政治效能、政府信任对政府网站公民参与行为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以重庆、武汉与天津叁个城市(区)的普通公众为调研对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政治效能、政府信任对公民在线参与行为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政府信任、内在效能感、回应性能够直接促进政府网站公民参与行为,其中回应性的作用最为重要。政府信任在内在效能感、外在效能感与参与行为的影响关系中呈现出部分中介作用,而对认知度与参与行为的影响关系则具有完全的中介作用。此外,外在效能感、认知度、回应性能够显着增强公民的内在效能感。内在效能感在外在效能感对参与行为的积极影响中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作用。

8. 毛万磊、朱春奎.电子治理改善政府信任的途径与策略.行政论坛,2017年第6期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新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进程,电子治理已成为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议题。电子治理作为电子政务发展的新阶段,在变革政府管理模式的同时,也为改善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论文在回顾和梳理电子治理和政府信任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电子治理改善政府信任的叁种途径,即提高政府透明、改进服务效率和促进参与互动。因此,为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公众的政府信任,电子治理的未来发展应该坚持以提高公众满意度为核心,完善电子化信息公开,优化一站式在线服务,大力发展电子参与。

9. 朱春奎、毛万磊、李玮. 使用电子政务能够提高公众的政府信任吗?.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7年第4期.

政府信任是政府管理、政策执行的前提和基础,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政务的广泛建立和深入发展为政府信任改善带来新的机遇。本研究以上海、深圳、天津、武汉、长沙、重庆、成都和沉阳共八个城市3120名受访者的问卷调查结果为研究样本,检验公众对电子政务的使用程度、使用满意度与公众的政府信任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使用程度方面,信息查询使用程度对政府信任的影响不具有显着性,在线申办使用程度对政府信任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在线参与使用程度对政府信任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在使用满意度方面,信息查询满意度、在线申办满意度和在线参与满意度均对使用者的政府信任有显着的正向影响。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子课题1: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提升获得感的机理与模式

研究任务 时间进度

T1:文献分析与相关研究成果归纳 2018年7-9月

T2:全国调研与数据分析 2018年7-12月

T3:国内外实践经验 2019年1-6月

T4: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提升获得感的基础理论 2019年7-12月

完成子课题报告撰写,征求意见,进行修改 2020年1-4月

进一步完善子课题研究报告,提交子课题的最终报告 2020年5-7月

子课题2:系统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获得感的现状调研与制度创新

T5:系统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获得感的制度需求调研 2018年7-9月

T6:系统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获得感的制度供给调研 2018年7-12月

T7:系统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获得感的绩效评估 2019年1-6月

T8:系统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获得感的制度创新 2019年7-12月

完成子课题报告撰写,征求意见,进行修改 2020年1-4月

进一步完善子课题研究报告,提交子课题的最终报告 2020年5-7月

子课题3:系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获得感现状调研与制度创新

T9:系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获得感的制度需求调研 2018年7-9月

T10:系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获得感的制度供给调研 2018年7-12月

T11:系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获得感的绩效评估 2019年1-6月

T12:系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获得感的制度创新 2019年7-12月

完成子课题报告撰写,征求意见,进行修改 2020年1-4月

进一步完善子课题研究报告,提交子课题的最终报告 2020年5-7月

子课题4:系统推进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升获得感现状调研与制度创新

T13:系统推进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升获得感的制度需求调研 2018年7-9月

T14:系统推进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升获得感的制度供给调研 2018年7-12月

T15:系统推进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升获得感的绩效评估 2019年1-6月

T16:系统推进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升获得感的制度创新 2019年7-12月

完成子课题报告撰写,征求意见,进行修改 2020年1-4月

进一步完善子课题研究报告,提交子课题的最终报告 2020年5-7月

子课题5:系统推进持续改善服务质量提升获得感现状调研与制度创新

T17:系统推进持续改善服务质量提升获得感的制度需求调研 2018年7-9月

T18:系统推进持续改善服务质量提升获得感的制度供给调研 2018年7-12月

T19:系统推进持续改善服务质量提升获得感的绩效评估 2019年1-6月

T20:系统推进持续改善服务质量提升获得感的制度创新 2019年7-12月

完成子课题报告撰写,征求意见,进行修改 2020年1-4月

进一步完善子课题研究报告,提交子课题的最终报告 2020年5-7月

总课题:2020年8-12月对研究成果及资料进行整理,撰写总报告,完成课题结题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