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的比较与汇通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1月30日09:28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从总体上看,本课题进展顺利,各子课题研究都按照原定工作方案正常进行。作为课题研究第一阶段的文献资料的收集工作,除涉及历史学部分相关领域外,已基本完成,并进行了初步整理。目前已有一批阶段性成果问世,迄今为止,课题组成员已发表标明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的学术论文19篇,其中2篇发表于《哲学研究》,另有7篇论文已交有关学术刊物,将于近期刊出。课题组除了2017年5月举办的项目开题及研讨会之外,还举办了2次全国性专题研讨会和1次小范围专题研讨会,就“中西现代性的再认识”、“马克思与近现代哲学”、“新教革命与现代实践观念的起源”等主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此外,课题组成员还通过出国访学、参加国际及国内会议,与国内外同行就本课题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的学术交流。

各子课题的进展情况如下:

子课题一:西方社会结构变迁背景下的近代西方哲学发展之基本趋势

本课题总体上按照计划进行。本子课题的主要突破点是结合西方近代社会结构的变迁考察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和脉络。其中主要涉及西方社会的绝对主义阶段与唯理论哲学的关联以及启蒙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与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之间的关联。对于本团队而言,主要的理论分析工作是深入了解和掌握西方近代社会结构变迁的事实,以及其影响如何延伸到思想文化甚至形而上学领域。目前本课题围绕这两个方面,分为叁个环节展开研究,首先是西方社会从封建时代到资本主义的变迁,主要涉及对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的重新理解,具体而言是突出绝对主义在其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资本主义产生的重新理解模型(一),独断的形而上学、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这叁种近代早期的文化运动与世俗的绝对主义社会之间的匹配和关联性(二),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启蒙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为马克思哲学的产生所创造的条件。目前研究材料收集已经基本完备,并展开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已经形成了主要观点,拟定了写作提纲,并已发表了4篇阶段性研究成果,另有2篇论文亦可于近期刊出。

子课题二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在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位置

本课题总体上按照计划进行,本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材料收集和分析整理,目前研究材料的基础部分已经收集完成,分析整理工作已经进行大半,并归纳出主要内容和问题,以及就这些问题已经形成总体观点。较为全面地收集了相关研究资料,并围绕子课题拟解决的问题,考察了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及其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特别是以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为参照,考察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与批判关系,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价值形式的意义作了较为深入的拓展,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德国古典哲学终结的理论逻辑和社会背景,进而对马克思的黑格尔批判、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要素和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意义等主题作了初步的提炼与梳理工作。本子课题的研究依据材料和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是在近代哲学的发展背景下考虑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一是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流派在这一方向上的诸多探索。本子课题研究的进路是在与近代世界和近代精神的关联中来考察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代的社会和哲学危机中来为马克思哲学定位,同时也要与时俱进,联系二十世纪社会发展背景,考察马克思主义的诸多努力方向的意义和价值,为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寻求根据。由于课题组成员在本子课题研究方面有较多积累,因而在这方面有相对较多阶段性成果发表(已发表12篇)。

子课题叁:“唐宋变革”视野下宋代以来中国哲学的发展

子课题 “‘唐宋变革’视野及背景下的中国宋代以来的哲学发展”主要从唐宋社会变革的社会背景下思考中国宋代以来哲学发展的内在根据以及由此而展现出的具体内容,并考察唐宋变革导致的社会变迁对中国宋以来哲学所发生的深刻影响。

目前,该子课题在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大部分的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工作,并在以下的基本研究方向进行了重点研究:(一)对中国史上的唐宋变革论作了梳理。唐宋变革在中国历史发展上具着重要的意义,它发生在中国历史由门阀士族社会向平民型社会的转变中,这一政治变迁直接导致了中国思想界学术主流由佛教向宋明理学的变迁。(二)对宋以来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本方向的研究意欲对于众多的思维方式形态与哲学化的思维方式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确立起是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最终会在宋明理学的形成中成为奠基性的因素。这一研究也会对于唐宋变革的内在发展的研究有一定的助益,有利于我们从思想的内部确立从唐代到宋代思想发展的内在根据。(叁)对宋以来中国哲学的理性化特点的研究。在宋代以前,中国哲学的本体以道为核心,但是道具有不可言说的特点;而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天理”其实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针对道的不可言说性而提出的。这一研究也有助于深化中国与西方在同一时期的思想倾向和社会倾向的比较研究。(四)从唐宋变革的视角对宋以来中国哲学各流派内在发展机制的重新反思。国内学术界对于宋明理学的学术派别及分期已经有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更重视中国哲学各学派与西方哲学相区别的个性研究,正是在这一视角下,我们才会看到中国宋明时期各学派的真正共性以及与西方学术的路径差异。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子课题负责人及成员多次参加了相关学术会议,与与会学者就课题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课题组已经形成“宋明时期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典型特点研究”等阶段性成果,并交有关刊物,可于近期刊出。

子课题四:中国社会转型视野下的现代新儒学之发展

本子课题是总课题在中国近现代阶段的展开,力图将总课题的基本观点贯彻到对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和文化演进的研究之中,选取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最具体系性、最具理论深度的现代新儒学思潮进行文本梳理和理论分析,揭示其兴起与发展所体现出的社会与思想文化意义。本子课题已完成第一阶段的资料搜集和文献整理工作,对梁漱溟、熊十力、张君劢、冯友兰、贺麟、钱穆、方东美、唐君毅、牟宗叁、徐复观、杜维明、成中英、刘述先等人的着作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读,并对晚近学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搜集和阅读。在此基础上,对于子课题的提纲和写作思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同时,通过参加总课题举办的开题评审会和学术研讨会,获得了学界研究前沿动态以及专家意见,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此外,子课题负责人于2016年9月-2017年8月赴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哲学系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学,期间在该系进行了“‘良知坎陷说’与现代新儒学的发展方向”的专题演讲,在首尔大学由哲学系郭沂教授、东洋史学系金秉骏教授(韩)、宗教学系李妍承教授(韩)组织的读书会上,子课题负责人导读并主讲了贺麟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这一重要文献,并就本课题内容与韩国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本子课题组成员已形成了2篇可在近期刊发的阶段性成果。

子课题五: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起、发展以及与中国古典哲学的汇通

本子课题研究依据一定的思想观念受制约于相应的社会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基于中国自宋代以来与西方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可比性,将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分别置于西方与中国近代以来哲学发展的逻辑结构顶端,通过比照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批判继承关系,来探讨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可能的批判继承关系,或两种哲学汇通的可能方式。一方面,通过考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程,探寻其中的发展规律,以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照;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近代西方哲学的批判继承关系的平行比较,而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宋代以来的中国古典哲学之间可能的批判继承关系。这一探讨的核心思想是,如果德国古典哲学是对于十七世纪形而上学一种经过启蒙哲学洗礼的重建的话,而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又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继承而与近代人文主义、启蒙哲学有一种批判继承关系的话,那么,类似地,从社会功能上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与中唐以来的中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可能有一种批判继承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度中国化与中华民族哲学精神的现代重建,就可以视作一体之两面,从而也就能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的比较与汇通而展开之。

根据上述研究思路,本子课题组成员已展开了资料收集和多方面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资料收集工作已大致完成,并已发4篇表阶段性成果,另有2篇论文亦已完成,可于近期刊发。

由于前期研究基础不同,各子项目进展程度不尽一致,但从总体上看,各子项目的研究工作都还是在预定的时间进度计划之中展开进行的。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1.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本项目所需文献资料的收集工作,已大致完成,并已进行了初步整理,一些文献资料也已在阶段性成果中得到应用,进一步的整理工作将随着研究的展开而进行。

2.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情况。

自本项目立项以来,除了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参与开题论证及研讨会以外,还举办了2次全国性专题学术研讨会和1次小型专题研讨会:

2017年10月28—29日举办了“中西现代性的再认识”专题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研究》编辑部、《哲学动态》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兰州大学、华侨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高校的1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围绕“中西现代性的发生”、“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与西方宗教传统”等论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并形成了诸多共识。

2017年11月29—30日举办了“马克思与近现代哲学”专题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南开大学等各高校的1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本次会议集中在“《资本论》的哲学解读”、“马克思与启蒙”、“马克思与黑格尔法哲学”等议题上,从多个方面考察了马克思与近现代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

2018年7月10日举办了“宗教批判与马克思”小型专题研讨会,邀请宗教学研究者与本课题组一起就“宗教批判与马克思”、“新教改革与现代实践观念的起源”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

此外,近一年多以来,课题组成员通过赴英国、德国、韩国、日本、新西兰等国访学,及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国际会议,与国外同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并以建立了一些合作关系。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迄今为止,课题组成员已在国内学术刊物发表阶段性成果学术论文19篇,另有多篇已完成论文可在近期刊出。

向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规划办报送《工作简报》2次。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本项目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思想观念受制约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原则,因而对于所论哲学类型所处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认识便有着根本性的重要意义。具体而言,本项研究极为密切地关涉到历史研究领域特别是经济史研究中的几个重大问题领域,即世界史上的资本主义起源、中国历史上的“唐宋转型”,以及中国近现代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等重大问题,因而需要在世界史和中国历史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但由于这些研究领域所涉及领域十分广泛,近些年来新出现的体现着新方法和新观点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且这些新成果中的观点又往往存在着重大争议,因而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起初对这一领域研究的难度估计不足,要从这些研究领域之外的学科立场上对之进行总结把握,存在着较大困难。但这一工作又是本项目研究之必要前提,如果进展不够顺利,将有可能影响到项目研究的质量和整体进展的速度。

对此问题加以改进的基本设想是,拟邀请这些领域的有关研究专家参加本课题组,协同攻关。主要是拟邀请世界近代史特别是英国近代史研究,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宋史研究,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近现代经济社会史研究等叁个方面的专家,设置相应的叁个子项目进行专题研究。为此,拟申请滚动资金以支持这叁个方面的研究,望能获得批准。

二、研究成果情况

1.王南湜:《思想对客观性的叁种态度: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对于哲学如何切中现实的一个考察》,《哲学研究》2017年第7期。

在思想对客观性的态度问题上,最为实质性地显示出了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性差异,从而亦由之显示出了叁种哲学在如何切中现实或切中何种现实问题上的根本性差异。就对于现代世界之科学、自律性道德生活与民族历史传统叁项基本现实来说,康德哲学较好地说明了近代科学与自律性道德生活之现实,但却非历史地将这种存在着严重内在冲突的社会视作了“自然”性的存在,而看不到超越这一社会的可能性;黑格尔哲学虽然较好地切中了民族历史传统之现实,但却也将以普鲁士主导的“日耳曼世界”当作了其“绝对精神”发展终极目标;而马克思哲学则综合了两者,全面地切中了这叁项基本现实。正是由于这一全面切中,马克思哲学才能够不仅合理地说明了现代社会的发生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针对其根本问题而提出了超越这一社会生活方式的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对现代世界历史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2.王南湜:《马克思的正义理论:一个可能的建构》,《哲学研究》2018年第5期。

尽管马克思并未表述过一种系统的正义理论,但在将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为兼容决定论与能动论从而兼容规范性理论的前提下,我们能够通过基于马克思所构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之适合正义存在的条件而建构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这一正义理论不仅由于基于道德规范的历史性原则,而超越了近代道德哲学之完备形态的康德道德哲学,且由于基于人的自由发展原则而对不平等分配加以调节的理论进路,而比之罗尔斯正义论的差别原则在直觉上更为自然,从而更为优越。比之试图回到古代从而陷入时代错置而不具可行性的社群主义道德哲学,这一立足于现代社会生活的理论亦更为合理可行。

3.王南湜:《〈资本论〉与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河北学刊》2017年第6期。

面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现象,出现了一批以《资本论》为参照系的新理论。这些理论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同时,又往往以对《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主旨的误读为前提。这就使得这些新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并未能真正超越《资本论》,反而由于这种误读而遮蔽了真正具有更强穿透力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可能性。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辨析以往对于《资本论》之误读,澄清《资本论》之批判主旨,以为重构当代政治经济学批判开放出新的可能性。

4.王时中:《马克思视野中的政治正当性论证——从“商品语言”到“政治语言”》,《哲学动态》2018年第3期。

马克思在“价值形式”的演变中对“货币之谜”的批判性考察,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拜物教”的秘密,而且确立了科学的“货币”观。如果能将马克思的“商品语言”转述为“政治语言”,将马克思破解“货币之谜”的方法切入近代以来的“政治正当性”论题,则不仅可以确立科学的“权力观”,还能揭示洛克、霍布斯与卢梭以来社会契约论的演进逻辑,真正彰显出马克思哲学的政治指向与当代价值。

5.王南湜:《“历史科学”的两种模式——〈资本论〉方法论问题的再思考》,《福建论坛》2017年第7期。

马克思对于其“历史科学”有两种不同的表述:其一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从“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现实中的个人”出发,去描述其历史发展;另一则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于“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决定论表述。这是两种颇为不同且难以统一为一的把握社会历史的方法论模式,因而人们往往便只取其中一种,而弃另一种。但对于完整地把握社会生活而言,这两种模式是不可或缺的,因而便有必要深入考查马克思“历史科学”的两种模式之间的关系,澄清其间的差别与关联,以便两者能够相互协同地运用于对社会生活的把握,而不是不断地处于往复转换之中。

6.王南湜:《重建中华民族的价值理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条未彰显的发展路径及其意蕴》,《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7期。

价值理想是任何一种文化的核心问题,也是作为任何一种文化之核心的哲学的核心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重建,首要任务便是中华民族价值理想的重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叁位着名的“学院派”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冯契先生和高清海先生的工作中,存在着一条极为有意义而尚未得到应有彰显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路径。回顾先哲们的探索历程,行进在这条路上的后来者们,便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需要对叁位先生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构建价值理想之维的理论创新进路加以弘扬,即对他们的思想“照着讲”;而另一方面,面对他们的未竟之业,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哲学遗嘱”,我们更需要承接他们的创新精神,推进他们所开拓的理论进路,即更要承接过他们重建中华民族价值理想的理论进路“接着讲”。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根据总体研究方案和目下整个课题组进展情况,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拟展开以下各项工作:

1.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本主义起源、唐宋转型及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并拟邀请世界史、宋史和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研究专家参与本项目,进行合作研究。

2. 拟在今年底至明年初期间举行2次小型研讨会,主要内容是各子项目研究人员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并请数位本领域专家对本课题研究进行评议,以期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能够更好地进行。

3.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整合已有研究,形成总体写作方案,并分头进行研究写作。

4. 形成并发表15—20篇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