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国外价值观教育现状调查与可借鉴性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1月30日09:51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自项目启动以来,项目组首席专家及子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严格遵循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的相关规定,按照项目开题时最终确定的研究方案,积极组织开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具体项目进展如下:

第一,举行项目开题报告会。2017年3月19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张东刚司长、教育部高校社科发展研究中心王炳林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侯惠勤教授、清华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主任吴潜涛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宣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树荫教授以及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胡海波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开题报告会。与会专家对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设计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课题组研究基础扎实,前期准备充分,研究思路清晰,技术路线适洽。这一命题涉及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前沿问题,研究意义重大。课题组应立足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势,强化问题意识,加强团队协同,创新理论方法,突破研究难题,产生创造性研究成果,回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等一系列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的重大关切,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研究对学科建设的牵引作用。同时,与会专家围绕如何进一步强化课题研究的科学性、针对性与现实感,如何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建议。

第二,召开项目论证会。项目组多次邀请国外专家进行项目论证并召开论证会,对项目主要内容、项目调研方法等核心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证。

1.2018年5月16日—5月30日,项目组首席专家杨晓慧教授带队赴美国宾州大学弗莱明创新创业与经济发展中心、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斯坦福大学青少年中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学院等国际知名院校机构,邀请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领域知名专家William Damon, Larry Nucci, Satan Kulturel-Kodak, Abdullah Konak, Michael Nukula, Caroline Watts, Helen Haste, Meria Levinson等11位专家,举办系列学术研讨会,对当代青少年心理发展热点、价值观教育国际调查理论与方法创新等核心问题进行了系统研讨,同时针对国外价值观现状调查问题进行了问卷试测并开展了深度访谈。

2.2018年6月19日,邀请了“世界价值观调查协会”的17个国家首席研究员,召开专门会议,对国外价值观教育调查量表的体系结构、编制维度、权值设置、可操作性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各国专家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协会的调查数据和经验,结合本国情况进行了充分的研讨与交流,对项目调研的合法性与科学性进行了系统论证。

3.项目组邀请了一系列国外知名学者,组织小型研讨论证会与专家咨询会。项目启动两年间,课题组邀请了美国政治学家、软实力之父,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当今世界道德发展领域的顶尖专家,国际皮亚杰学会主席拉里?努奇教授;日本道德教育研究领军人物,推动新时期日本道德教育改革的关键人物吉田武男教授;俄罗斯国家杜马教育科学委员会委员,普京推进青少年道德教育改革的主要设计者叶琳娜教授;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创新教育中心主任,犹太文化、实践德育研究领域着名专家伽得?伊尔教授等二十余位国外专家,对如何开展国际价值观调研、本项目子课题结构和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研讨,研讨匡正了调研的结构与框架。

第叁,推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为深入开展国际价值观教育调研,并对其可借鉴性进行探讨,项目组吸引和汇聚了一批活跃在国际道德教育领域的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聘用来自27所世界知名大学的27位德育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为外方专家,积极引进海外智力资源。与此同时,项目组扎实推进“学术走出去”的研究战略,加强项目组学术团队建设,派出课题组成员赴美、俄、日等国家进行学术访问与交流。开展项目与成果激励工作,推动社会成员在本项目的框架下申报并获立其他国家级项目。

第四,形成了标志性成果。在本项目研究支持下,项目首席专家作为团队带头人,所在单位获批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立项资助的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唯一一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当代青少年德育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项目首席专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组成员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获立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在成果方面,项目首席专家及课题组成员在人民出版社出版译着2部,发表厂厂颁滨论文2篇,与外国学者合作撰写论文2篇(已签订合同,将在2018年12月发表),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颁厂厂颁滨级别刊物发表论文23篇,部分论文获《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截止目前,课题组成员已继续投出稿件十余篇,预计将在一年内陆续发表。

子课题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子课题一——国外价值观教育研究的理论前提与调研方法,立足于我国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需要,阐明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的边界和重点。目前,课题组撰写了系列研究论文,对价值观及价值观教育内涵性质与内在规定性、习近平青年价值观教育进行了探讨,并在研讨会中与国外专家深入探讨了价值观比较借鉴的方法论原则,提出了国外价值观教育调研的总体原则与可行性方案,为项目研究夯实了基础。

子课题二——国外价值观教育的国家战略、制度设计现状调查研究,将价值观教育的国家战略视作一项面向国民教育而开展的全面、系统、长期的教育方略,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历时性特征,并通过政策制度的实施而具体呈现。目前,课题组成员在调研和走访的过程中梳理了美国、俄罗斯、日本价值观教育政策制度的层次机构,力图从历史发展和时代建构的逻辑理路中探究国外价值观教育的总体形态。

子课题叁——国外价值观教育的学校课程体系及实践路径现状调查研究,基于对国外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在掌握全面、真实的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展开研究。课题组以不同的政治制度类型、社会发展程度、民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教育典型性作为原则,确定出五种类型十个国家作为调研对象,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越南、埃及、巴西的60所大中小学校。现已对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五个国家的20所学校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

子课题四——国外价值观教育的社会载体和运行机制现状调查研究,通过对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与典型案例分析,调研国外价值观教育的社会载体和运行机制等,系统梳理国外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教育载体作用规律,探索我国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培育优化策略。目前,已运用参与观察与非结构访谈方式,对美国自由之家、美国基督教、俄罗斯东正教、日本社区公民馆、美国Ameri Corp国家社区服务项目等典型教育场所的主体功能、运行机制与实践策略进行调研,形成了部分理论成果。

子课题五——当代世界观教育的前沿问题、发展趋势及启示借鉴研究,探究当代世界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明确价值观向何处去的关键问题,分析价值观现状背后所蕴含的发展性“动能”,进而把握当代世界价值观教育的总体态势和规律,挖掘国外价值观教育如何对我国提供有效的启示借鉴问题。目前正在进行对当代世界价值观教育前沿问题开展文献分析,已访谈了如约瑟夫?奈教授、克里斯蒂安?哈伯弗教授(世界价值观调查协会主席)等专家,为进一步把握当代世界价值观教育前沿问题,分析中国价值观教育的启示与借鉴奠定基础。

二、调查研究和学术交流情况

深入开展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是本项目深入推进的基本依循。项目获立以来,项目组依托当代青少年德育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持续推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工作,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一)国外价值观教育调查研究情况

项目组认为,价值观教育是由国家主导的,政府、学校和社会都是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主体,这是一项自上而下的教育活动。项目组将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分为国家、学校、社会、个人四个层面,整体调研框架依照四个主体为一级维度具体展开,重点考察:①国家倡导的价值观内容与价值观教育的顶层设计(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政策制度、体制机制、总体方略);②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素(目标、内容、方法、途径、教师、评价等);③社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社区、公司、家庭、宗教、媒体、非政府组织等);④个体对价值观教育的反馈(认同、践行、满意度)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目前,课题组已经与“世界价值观调查”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并已设计试测版调研问卷,计划依托世界价值观调研平台,于近期抽取部分国家地区开展试测。

(二)学术交流情况

项目组在两年间先后召开两次大型学术会议,派出中心多名教师赴世界百强高校与机构进行访问交流,构建“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推进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加深项目的国际影响力。

2017年9月8日—9日,与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联合举办“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国博士后论坛,共有来自国内外62所高校的165名博士、博士后和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旨在通过国际比较和借鉴,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道路。

2018年6月20日,与世界价值观调查协会联合举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当代世界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国际学术会议,共有来自全球4大洲、17个国家的首席研究员以及国内96所高校的300余名价值观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参会。

同时,召开国际德育名家系列学术活动,并举办“The World Values Survey (1981-2018): World's Largest Research on Values and Value Change” “Values that Should Be Taught to Children: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a World Perspective (59 countries) ”等专题讲座30余场。

两年间,项目组派出项目组成员韩丽颖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拉里?努奇教授进行为期两年的访问学习;项目组成员任志锋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师从海伦?海斯特教授进行为期两年的访问学习;项目组成员柏路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艾略特?特里尔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学习;项目组成员曲波前往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师从叶琳娜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学习;项目组成员那乐前往日本筑波大学,师从吉田武男教授进行为期四年的访问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项目组参与人刘丹前往日本筑波大学,师从吉田武男教授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学习。

在人才培养方面,项目组与日本筑波大学建立实质性合作项目,共派出硕博研究生8名。2017年,先后招收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研究生和日本筑波大学硕士研究生各1名进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项目组高度重视成果的宣传推广,在项目组的大力宣传下,成果在国内高校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引起了国内外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等相关领域学者的高度关注。

项目组于2017年9月举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译丛》首发仪式。《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译丛》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场和研究视角,精选十年来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领域最具权威性、代表性、前沿性的力作,形成了一套具有高水平研究与应用价值的翻译作品系列。教育部科技司综合处干部王骁在致辞中指出,项目组聚焦这一重大命题,深入开展高水平合作,得到了教育部与国家外国专家局的一致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译丛》自出版以来,部分高校将其作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本教材,目前,多部译着已脱销,人民出版社进行了多次加印。

项目组首席专家及项目组成员充分利用参加学界大型会议的机会,对项目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宣传。在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核心价值观百家讲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高端论坛、“国际视野与学生成长规律:责任?创新?实践”学生工作国际研讨会等数十场会议上探讨国际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命题,积极宣传项目成果。此外,在课题组召开项目论证会与开展学术交流的过程中,世界价值观调查协会、莫斯科大学等分别在网站上对项目研究过程与成果进行宣传推广。

目前,学界对本项目研究过程及成果给予了广泛关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学术刊物对本命题高度关注,对阶段性成果进行了刊载,《新华文摘》对项目部分研究成果进行了全文转载。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

主要问题:

1.项目研究涉及多个国家,关涉到英语、日语、俄语、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等多种语言,项目组成员进行语言学习,与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2.项目涉及到的国外专家众多,邀请专家赴国内召开研讨会时,专家有时会由于签证问题、时间问题等原因无法准时赴会。

3.由于国外专家往往在本校有授课任务,无法长期在国内开展实地咨询,部分专家只能通过视频咨询、通讯咨询的方式进行咨询。但按照国内相关财务规定,无法为其提供工薪保障。

改进措施:

1.引进外语能力与专业能力兼备的人才,增强项目成员与国外专家的沟通交流能力。

2.定期与国外专家进行交流,协调专家的访华时间与咨询时间,以非工薪方式为国外专家解决咨询费用与劳务费用的问题。

二、研究成果情况

1.《习近平青年价值观教育思想论要》,杨晓慧,《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18年第3期全文转载。

论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青年价值观教育思想展开。指出,习近平青年价值观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第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持续奋斗;第叁,帮助广大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生信念;第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五,加强党对青年价值观教育的领导权。文章还分析了习近平青年价值观教育思想强烈的问题意识、科学的理论思维与以青年为本的情怀的鲜明特色,并认为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青年正确价值观和青年一代成长成才,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2.《信仰?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叁种力量》,杨晓慧,《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肩负着传承主导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责任和使命。基于当前中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日趋复杂的新形势,世界各国都更为普遍地注重提升本国主导价值观念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不断增强本国思想政治教育在立德树人问题上的基础性地位。历史境遇和现实问题都要求我们要在比较鉴别中不断挖掘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不断彰显其所内在蕴含的信仰的力量、理论的力量和教育的力量,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转型。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理论是一种逻辑力量,教育是一种实践力量,叁者相互依存,协调统一,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3.《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国际比较和中国特色》,杨晓慧,《中国高教研究》2018年第1期。

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是国内外创业教育发展的逻辑必然与历史规律。从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经验看,主要有专业学院驱动模式、专门机构驱动模式和全校系统驱动模式叁种类型。但我国的创业教育有着独特的路径、文化和境遇,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方面存在思想认识不清、理论建设不足、基础条件不实等特殊问题。在此背景下,要在借鉴外来经验的同时,切实体现中国特色,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理论体系,坚持“统筹协调”的实施方略,做出"内合外联"的战略选择。

4.《“四个服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杨晓慧、张泽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

“四个服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中,“为人民服务”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自觉维护党对高校的领导权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致力于保证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聚焦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在“四个服务”发展方向的统领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要在合力育人、整体布局和关键群体叁个方面寻求突破。

5.《立德树人:文化基因、世界经验与中国道路》,高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要探求和解码立德树人的文化基因,也要拓开全球视野,汲取他者经验,在坚持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的结合过程中自觉建构立德树人的中国道路。立德树人的中华文化基因主要体现为世俗性、超越性与政治性。总的来看,坚持国家主导开展顶层设计、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学校德育、在全社会培育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是国际上立德树人的主要经验。走好立德树人的中国道路,关键在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走特色之路;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走开放之路;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走创新之路。

6.《自媒体时代“立德树人”的困境与超越》,柏路,《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8年第8期全文转载。

教育总是与技术和媒介紧密关联。随着我国步入自媒体时代,"立德树人"面临着"人""教育活动""德"叁个维度的现实性改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要聚焦自媒体时代"立德树人"的文化主导权、教育话语权以及人才培养新定位,也要更新传统理念,构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模式、新方略。

7.《“中国立场”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张泽强,《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12期。

立场既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秉持的态度,也是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根本前提。对于跨文化色彩浓厚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而言,更要站稳中国立场、立足中国国情、反映中国需要,有区分、有鉴别地把握和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贯彻"中国立场",就是要在具体研究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人民群众的立场和中华民族的立场,致力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问题,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实践,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话语。

8.《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复归背景、目标转向与理论超越》,刘晨、康秀云,《外国教育研究》2017年第12期。

作为当下美国公立学校中道德教育的主流形式,新品格教育在尝试破解美国道德教育理论与现实向度的双重困境中实现复归,并将其根本目标转向培育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在理论向度,新品格教育针对"习惯与反思"、"权威与自由"、"个体与社群"、"宗教与世俗"四对矛盾关系进行了辩证性融通与调适,以期突破传统品格教育发展的深层困局。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价值体系根基,未能将理论超越有效贯彻在实践中,以及本质上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之争的阻滞与消解,新品格教育仍存在自身难以逾越的局限性。

9.《困境与出路:加拿大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战略路径》,刘晨、康秀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

破解全球化时代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深层困境,需要在穿透异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理性反思他者现实困境及其破解之道。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构筑文化共同体,加拿大尝试从国家战略、社会渗透、学校教育叁个向度着手,以应对土着族群抗争、法裔公民对峙、移民群体冲击、美国文化入侵等现实挑战,力图通过制度化规范、大众化传播以及一体化课程战略路径探索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可能进路。

10.《加拿大高校科研伦理规范的监管机制、政策体系及实践启思》,刘晨、康秀云,《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年第4期。

国家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健全并完善科研伦理规范的监管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实现科研育人从“软指标”向“硬约束”转变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加拿大在实践中尝试建立了“行会主导”“学校自治”的内外联动监管机制,并着力通过制定个性化、协同性的校本政策,提升高校科研伦理规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中,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从“处置不端行为”“规范审批程序”“严肃伦理审查”“平衡义利冲突”等四个方面制定科学、系统的政策体系,这些实践经验对我国规范高校科研伦理具有重要的启义。

11.《不让一个公民掉队》,李潇君(译)、李艳(译),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获吉林省第十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本书原版2012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梅拉?莱文森教授撰写的学术力作,出版后赢得了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高度评价,被称为“美国公民教育改革的必读之作”。公民责任是美国民主教育的四大目标之一,也是美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立足于近年来美国青少年“公民赋权”差距扩大这一问题,结合其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大量案例描述,对美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现实状况作出深入分析,提出缩小“公民赋权”差距的建设性意见和策略。同时,本书每一章都以作者在公立中学任教时的趣闻轶事开篇,并贯穿了丰富、生动的一线教学案例,大大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和可信性。

12.《反思当代大学的德育使命》,孙纪瑶(译)、段妍(译),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

本书围绕当前在美国备受质疑和争议的前沿性话题“高校是否应该承担本科学生道德和伦理方面的教育”展开讨论,汇集了美国德育教育方面的很好学者。学者们就“为什么要开展德育教育”、“如何开展德育教育”,以及“怎样开展德育教育”进行了深入讨论,其中不乏思想的碰撞与交锋。诸如,有的学者认为,在高校进行道德教育将背离高校的根本性使命——知识传授;有的学者认为,如果不进行道德教育,高校只能获得一批有知识而没有道德文化的“野蛮人”;有学者认为,强力推动道德教育,则有可能消除掉文化多元主义;有学者认为,鼓吹道德教育,可能会使得学生丧失思想的独立性;亦有学者认为,长期以来在高校中的道德教育存在重视元伦理学,而轻视伦理实践的倾向;等等。书稿以开放的方式、包容的态度,整理出美国当代大学在道德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存在的困境,对问题的澄清、理论的深化具有深刻的意义,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2018年7月—2019年7月:持续推进国外价值观教育现状调研工作,并进行调研数据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发表有关论文;

2.2019年8月—2020年8月:各子课题陆续进入研究报告初稿撰写阶段;

3.2020年9月—2021年6月: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二稿、叁稿;

4.2021年7月:完成终稿,提交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进行成果评审,准备结项。

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依托当代青少年德育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继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译丛》的翻译与出版工作,加强与世界价值观调查协会的深入合作,为项目研究提供智力支撑。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

(责编:孙爽、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