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1月30日10:44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①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目前本项目按照原有研究计划紧张而有序进行,基本符合研究计划的安排和进度。从整体上看,课题推进主要分为文献整理与论着撰写两大板块。目前,文献整理工作基本已经完成,形成大量的成果。课题的论着撰写方面,课题组成员紧扣课题主题,完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或相关阶段性成果。

各个子课题撰写框架经过讨论、修改,基本完善定型,各子课题相关的文献整理工作也基本上完成,依托项目组成员的通力合作,各子课题成员基本上掌握了较为全面的相关资料,并转入论着的撰写阶段;充分利用课题组成员的学术特长,实行合理、对口的分工,保证论着撰写工作有质量、有节奏的进行。

阶段性成果:已发表或出版的论着,其中论文约51万字,论着370万字。

未出版的论着:《宋代工匠文化研究——基于《中华野史》收录文献》(8万字)、《明代工匠文化研究——基于《中华野史》收录文献》(12万字)、《明末清初工匠文化研究——基于《中华野史》收录文献》(10万字)、《清代工匠文化研究——基于《中华野史》收录文献》(14万字)、《先秦两汉工匠行业制度文化研究》(8万字)、《晋唐宋元工匠文化传承问题研究》(12万字)、《明清工匠文化习俗问题研究》(8万字)等;已撰写尚未发表的系列文章包括“工匠精神”系列(10篇约12万字);“工匠文化体系”系列(12篇约15万字)等。

②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文献整理方面的情况

目前,课题组成员整理工匠文化相关文献,总计约1200万字(已初步搜集完成的总量,还有待大量繁重的整理)。具体包括4个方面:

第一,《中华工匠文化基本文献整理》,约400万字。文献整理工作以工匠文化相关的五大主要系统(理论体系部、技术体系部、教育模式部、行业结构部、民俗系统部)、六个重要方面(重要文献篇目、重要工匠、重要工程事件、工匠组织制度、工匠习俗传说、其他与工匠相关问题)为线索进行系统梳理,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整理工作,文献整理工作是本项目的基础性工作,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具体包括:

1)《中华工匠文化文献选编》(先秦两汉卷,100万字)

2)《中华工匠文化文献选编》(晋唐宋元卷,100万字)

3)《中华工匠文化文献选编》(明清卷(上),100万字)

4)《中华工匠文化文献选编》(明清卷(下),100万字)

第二、《二十四史中工匠文化相关的文献整理》约100万字、《历代笔记小说中(以泰山出版社的《中华野史》为线索)工匠文化相关的文献整理》约150万字、《诸子论着中工匠文化相关的文献整理》约100万字等

第叁、对《考工典》等重要书籍中的工匠文化相关的文献整理,约400万字;

第四、此外还有《出土文物中工匠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包括简牍、青铜器等),约50万字。

2.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情况

围绕本重大项目,课题组组织举办了一系列相关学术活动,通过学术论坛与学术会议,积极与学界专家学者对话、交流,为本项目注入新的思想和活力,也扩大了相关研究影响,为本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一定支持,并获得丰硕的成果。代表性活动如下:

1)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16窜顿础105)开题研讨会(2017年1月14日)

2)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16窜顿础105)文献整理与研究推进会(2017年4月15日)

3)首届中国设计理论暨首届“中国工匠”培育高峰论坛(2017年6月18日,提交论文40余篇,总字数约60万)

4)“工匠精神与造物文化研究”高峰论坛(2017年10月10日,提交论文11篇,总字数约60万)

5)首届全国设计理论高级研修工作坊(同济设计周活动之一)(2017年10月11-12日)

6) 中国设计理论与世界经验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二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峰论坛(2018年6月18-19日,提交论文49篇,总计70余万字)

③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0.最为重要的是:《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课题获得上海市哲社办首批《在研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宣传推介资助立项》(http://www.sh-pops s.gov.cn /newsInfo.asp?idval=6696),这也是对本课题工作的极大肯定与支持。

1.媒体相关报道与推介

1) 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 “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开题研讨会在沪举行 (2017年1月14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公众号、设计台公众号)

2)《解放日报》的《匠心》专题——邹其昌专访: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匠心?(2017年4月28日,解放日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公众号、设计台公众号)

3)《中国社会科学报》访谈: 从学术层面构建“工匠文化”体系(2017年5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设计台公众号)

4)《中国社会科学报》访谈:社会发展推动中国当代美学转型(2017年6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报、设计台公众号)

5)《中国社会科学报》探讨:发展中国设计学理论(2017年6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设计台公众号)

6)首届中国设计理论暨首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2017年6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新浪新闻、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官网、设计台公众号)

7) 首席专家邹其昌参加十九大报告的学习与宣传,从工匠文化的视角出发,撰写《工匠精神与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设计与创造》,发表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和同济大学官网上,并受到好评。

8)《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对中国设计理论与世界经验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二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峰论坛(2018年7月2日)

9)《中国社会科学网》的相关报道:弘扬中国文化,打造中国工匠——第二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二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峰论坛(2018年7月5日)

10)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官网对第二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二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峰论坛的相关报道(2018年6月22日)

11)《社会科学报》对第二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二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峰论坛的报道(2018年7月2日)

12)《光明网》对第二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二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峰论坛的报道(2018年7月11日,此外,关报道还得到了搜狐网、今日头条、科普行、宝山科普等网站平台的转发与推介)

2.工作简报报送情况

自从2016年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在首席专家的组织下,有计划地推进研究工作,且以工作简报的形式定期进行工作内容的总结,目前已经完成的工作简报有:

1)工作简报2017年第一期

2)工作简报2017年第二期

3)工作简报2017年第叁期

4)工作简报2018年第一期

3.首席专家对于本课题的宣传与推介活动(部分)

主旨发言

1)2017年4月9日南方科技大学主办的“审美与文化创意高层学术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美学产业与社会变迁思考》,产生了较大影响。

2) 2017年5月20日湖南工业大学主办的“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代包装艺术史》新书发布会,并做主旨演讲《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与设计创新思考》

3)2017年6月27日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主办的“大国工匠,责任与担当”高峰论坛,并做主旨发言《“中国工匠”培育的战略思考》

4) 2017年10月20日景德镇陶瓷大学主办的2017年第四届中国中部设计学国际研讨会,并做主旨发言《工匠文化与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建构问题思考》

5) 2017年11月16日苏州市人民政府和苏州大学主办的“全球手工艺发展大会第六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吴论坛”并做主旨发言《工匠文化与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建构问题思考》

6)2017年11月28日江南大学“设计文化遗产与保护学术研讨会”并做主旨发言《工匠文化与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建构问题思考》

专题讲学

1)2016年11月21日在浙江万里学院讲学,《中国工匠文化与当代设计实践》

2)2017年3月15日在宁波大学讲学,《中华工匠体系研究与创新设计思考》

3)2017年5月24日在湖南师范大学讲学,《中华工匠体系研究与创新设计思考》

4)2017年5月25日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讲学,《中华工匠体系研究与创新设计思考》

5)2017年6月27日在武汉大学讲学,《中华工匠体系研究与创新设计思考》

6)2017年6月28日在湖北大学讲学,《中华工匠体系研究与创新设计思考》

7)2017年6月28日在中国地质大学讲学,《中华工匠体系研究与创新设计思考》

8)2017年9月12日在青岛大学讲学,《中华工匠体系研究与创新设计思考》

9)2017年9月12日在山东科技大学讲学,《中华工匠体系研究与创新设计思考》

10)2017年9月13日在青岛科技大学讲学,《中华工匠体系研究与创新设计思考》

11)2017年10月9日在广东工业大学讲学,《工匠文化与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建构问题思考》

12)2018年4月24日在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讲学,《工匠文化与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建构问题思考》

13)2018年5月16日在北京大学讲学,《工匠文化与人类文明》

14)2018年5月17日在河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学,《工匠文化与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建构问题思考》

15)2018年5月24日在湖南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学,《工匠文化与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建构问题思考》

16)2018年5月25日在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学,《&濒迟;营造法式&驳迟;与中国设计精神》

17)2018年6月6日在复旦大学讲学,《&濒迟;营造法式&驳迟;与中国设计美学精神》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主要问题:“工匠文化”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研究难度极大,无论是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都需要全面创新,世界范围内没有可参考的研究坐标。因此,虽然课题首席专家十多年来一直潜心于此,但仍然困难重重,需要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但目前的经费支持力度,极其短缺。

改进措施:在研究中不断调整相关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尽全力做好本课题研究,做出精品。

研究心得:“工匠文化”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没有世界可参考的坐标,具有极的挑战,可以做出更多的创新性工作,意义重大,努力做好!

⑤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对于科研团队建设问题的说明。

国家重大课题的性质要求我们,不仅要出成果,更要出人才,要建成一支实力强大的科研团队。因此,依托本重大项目,课题组成员互相协作,在做好本课题的基础上,努力从事相关研究工作。仅2017年度,课题组成员成功申报了各类基金项目9项(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包括:1项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2项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一般项目,3项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青年项目,此外还包括3项省部级项目,具体如下: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 1项

1.刘成纪 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艺术学重大项目

传统礼乐文明与当代文化建设研究(编号:17窜顿03)

国家社科一般项目2项

2.江牧 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艺术学一般项目

中国南方儒家书院景观及其生态智慧研究(编号:17叠贬156)

3.徐习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10—13世纪东亚地区罗汉信仰与图像研究(编号:17叠窜闯043)

国家社科青年项目3项

4.李晓溪 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艺术学青年项目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设计伦理研究(编号:17叠骋146)

5.孙洪伟 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艺术学青年项目

“考工典”整理与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研究(编号:17颁骋206)

6.陈剑 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艺术学青年项目

文人艺术对中晚明工艺美术的影响研究(编号:17颁骋205)

省部级项目3项

7. 孔德明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规划基金项目

“最后的鱼皮部落”──赫哲族渔猎造物艺术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研究(编号:17驰闯础760024)

8. 郑立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规划基金项目

汉代画像石题榜隶书艺术研究(编号:17驰闯础760083)

9.潘天波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重点项目

中华工匠精神核心理论问题研究(编号:2017窜顿滨齿惭055)

10.潘天波 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 一般项目

丝绸之路中外工匠文化交流研究(18叠窜厂170)

二、研究成果情况

①代表性成果介绍

论着发表(出版)是课题团队成员围绕项目的研究及思考所形成的文本成果。目前公开发表的论着共有68篇(部),其中着作14部,论文54篇,详情见附表。

其中,代表性成果介绍如下:

(1)邹其昌《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系列之一》

本文是讨论中华工匠文化问题的系列文章的首篇,集中探讨了中华工匠体系的概念意涵和核心要素等问题,是研究中华工匠文化问题的纲领性的、重要的理论知识。

文章指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旨在从文化理论的视角也就是从工匠活动的主体方面(人的方面)对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中华工匠进行系统研究,深入挖掘中华工匠的文化史意义和当代价值。以“工匠”为主题,以“工匠文化”为中心,以“工匠精神”为信仰,系统整理、构建和探索“工匠文化”世界,构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既是一个逻辑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主要有叁种典型的建构范式,我们称之为《考工记》范式、《营造法式》范式和《天工开物》范式。这叁种范式各具特色,具有一定历史性或代表性。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建构模式或范本,《考工典》,就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集大成式的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方式或范本,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2)邹其昌《&濒迟;考工典&驳迟;与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系列之二》

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的研究与建构,有赖于传统智慧的养料补给。工匠文化文本是建构工匠文化体系的重要参考。

文章认为,《考工典》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集大成式的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方式或范本。《考工典》工匠文化结构系统,主要是从纵、横两个基本维度上立体地展示每“部”内容的。就纵向而言,力求从时间的维度(按照时间秩序)搜集、整理、编选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文献;就横向而言,则从空间性视角(按照不同领域的秩序),搜集、整理、编选各类不同领域相关文献,诗词歌赋、经史子集、轶闻趣事、神话传说等尽情呈现。而这正是《考工典》特色之处和历史价值之所在。可以说,它不只是简单的中国古代工匠文化文献汇编(类书),事实上,还从传统视角对古代工匠(设计)进行了文献层面的归纳、总结与体系化提升。通过《考工典》,中国古代工匠(设计)文献的体系化面貌,以及工匠文化发展的基本逻辑大致得以呈现。

《考工典》先将中华工匠系统分为三大部分(三大“总部”)即:1. 考工总部,2. 宫室总部,3. 器用总部。三大总部各目下,又分出若干“部”目。每一“部”目下,都是用一套《考工典》具有自主产权的六大范畴语言模式系统。即“汇考”、“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考工典》基本上概括了中华工匠文化的主要内容、体系建构原则和范畴模式语言等,实际上也实现了对中华传统工匠文化体系的建构。如前表一所示,《考工典》的工匠文化主要在两大核心系统展开,即劳动系统与生活系统。《考工典》也正是以这样的思路建构中华传统工匠文化体系,其中《考工诸部》是对劳动系统的建构,而《宫室诸部》和《器用诸部》则是对生活系统的建构。

(3)邹其昌 《<考工记>与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之建构——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系列之三》

《考工记》作为历史上重要的工匠文献,是研究当时工匠文化问题的重要资料,也是建构工匠文化体系的重要范本。文章以《考工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工匠文化体系,文章认为《考工记》大量记载秦汉以前中华工匠问题,是专门讨论“百工之事”的着作,而且还是从理想的国家管理层面去思考问题的。具体来看,《考工记》探讨了工匠行业体系问题,包括管理制度、工匠的社会价值、工匠的生产特征、造物流程、评价考核标准等。对我们系统研究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有着重大的借鉴价值。

礼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而以《易》《礼》体系为源头的中华“考工学”设计体系(包括工匠文化体系)有着浓郁的礼乐文化精神底蕴。因此,《考工记》工匠文化体系建构必然立足于礼乐文化系统。“器以藏礼”成为了工匠文化体系的内在本质,也是工匠造物的基本内容和标准。就《考工记》所记载的内容而言,涉及礼乐文化系统领域的,既有相关行业或工种,也有专门器物——礼器,而且形成了一整套的文化范式,如“玉人”“梓人”“轮人”“匠人”等都大量与礼乐文化系统的器物制造相关。

例如,制车之时,特别突出“车”所具有的礼乐文化精神。“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轮辐叁十,以象日月也。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龙旂九斿,以象大火也。鸟旟七斿,以象鹑火也。熊旗六斿,以象伐也。龟蛇四斿,以象营室也。弧旌枉矢,以象弧也”。

同样,在城市规划方面更是强调人的生活性价值,突出人的精神理念。如:“匠人营国。方九里,旁叁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总的来讲《考工记》范式,主要是指国家管理者层面从整体社会结构组织来规范或建构工匠文化体系,突出了工匠文化的社会职能、行业结构、考核制度、评价体系等核心要素系统。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创构期的重要范本,也是后世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的关键性文本或理论模式。

(4)邹其昌 范雄华《中华工匠考核体系及其当代价值——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系列之四》

实际上,考核体系,是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考核的方式方法、考核的内容与标准等都是研究工匠文化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文章指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的叁大核心要素是“工匠精神”、“技术文化”和“制度体系”。其中,“工匠精神”是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的最为核心的要素,“技术文化”是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存在的本体要素,而“制度体系”则是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生存发展的保障。而这叁者的统一(叁位一体)既支撑起了工匠文化体系大厦或环境,同时工匠文化体系所营造的氛围又有力地促进了叁者的健康发展。也就是说,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与“工匠精神”、“技术文化”、“百工制度”叁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而互动生成的关系。而工匠考核体系则属于“百工制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文章从考核的原则、考核内容、考核目标、考核机构、考核结果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传统工匠的考核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当下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5)邹其昌《“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的基本内涵与选题缘起——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系列研究之五》

本文实际上是对“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的题解及其选题缘由,梳理了作者对该问题的思考线索,也展现了作者对该问题的独特思考。

文中指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是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核心部分之一。并从逻辑范畴和历史范畴两个方面界定了工匠文化体系。特别强调在整个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中,“工匠”是其核心概念或主题,并且“工匠”既是一个职业共同体,也是一种生存方式,还是一种精神慰藉。工匠文化是中心,即是指从文化的视角考察工匠或工匠的文化方式,其中“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工匠文化”具有独特存在价值的根源所在,“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信仰、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活态度,已经超越“工匠”和“工匠文化”,成为了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巨大精神驱动力,为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生着历史性的伟大作用。

同时也从主客观两个纬度阐述了选题的缘由,体现了作者的学术情怀。

(6)邹其昌 李青青《李约瑟对中华工匠文化问题的思考——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系列之六》

正如作者在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系列之五中所言,李约瑟对于中华工匠文化问题的关注引起了其对该问题的思考,本文即是对李约瑟所提示的与工匠文化研究相关问题的拓展研究。一方面有利于了解西方人视野中的中华工匠文化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研究中华工匠文化问题的重要资料。

文章提到,李约瑟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问题的探讨带来了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启发与思考:“工匠”的时代分期问题;编写“工匠”文化史的意义问题;“工匠”身份地位问题;“工匠”社会作用问题;“工匠”分类研究以及“李约瑟难题”等问题。李约瑟这些问题的开拓性探索对中华工匠文化体系问题研究系统展开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7)邹其昌 李青青《工匠问题研究的学术史考——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系列之七》

随着社会转型与学术研究的拓展,工匠问题日益成为当前学界的重要课题,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也日显必要。20世纪以来,对中华工匠文化问题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学术路径:经济学研究路径,一类着作将其作为讨论经济问题的附属性问题而提及,另一类着作则专门探讨工匠相关的经济问题;技术学研究路径,主要体现在对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材料技术、制作工艺等方面的考察与研究;建筑学研究路径,主要聚焦于对营造工匠及其营造技术等的考察;艺术学研究路径,以工艺史、美术史、设计史的角度展开。其他还有文化学研究路径、人类学研究路径、哲学(科学)研究路径等。工匠及其劳作关乎工具、技术、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其自身的多维特性也正适应了研究路径的多元性。

(8)邹其昌 李青青《<史记>中的工匠文化观——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系列之八》

对工匠文化进行历史性的系统梳理、考察与研究,是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及其传承创新研究基础性工作。中华典籍中的“二十四史”应该属于最为基本历史线索性文本,有必要展开系统研究。

文章考察了《史记》中的工匠文化问题,在梳理《史记》工匠文化问题的文献基础上,从“工匠”意涵,“工匠”来源,“工匠”的重要发明以及“工匠”其他相关问题诸如工官的类别、工商业的赋税问题、民间雇工问题等几个方面,粗略地描绘出《史记》中的工匠文化世界。该文一方面丰富《史记》的研究,另一方面为了解秦汉及其之前工匠问题做一些基础性工作。

(9)邹其昌 李青青《从<睡虎地秦墓竹简>管窥秦代工匠文化》

《睡虎地秦墓竹简》是研究秦朝社会经济文化之宝贵材料,亦为研究秦朝工匠文化提供了详赡的材料。

文章考察了《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工匠文化问题,在梳理简文中工匠文化相关的文献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工匠的主要构成和工官系统两个核心问题,其中工官系统主要从工匠生产管理之机构、工匠生产管理之职官以及工匠生产管理之流程叁个方面展开,揭示了秦朝工官系统实际上是通过产物管理和工匠管理两个维度,最终达到对工匠群体的管理,以保持官府手工业的有序生产。

文章认为《云梦秦简》所示的工匠文化世界是较为系统完整的。从系统要素来看,工匠、管理官吏、生产组织机构以及相应的政策法规都有相应的记载和论述,有助于清晰把握秦之工匠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从系统流程来看,从工匠开始工作前,标准和计划的定制,到工匠生产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再到最终产物的检查与考核,最后还有废旧产物的回收处理等,再配合以奖惩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匠生产管理流程,有助于从整体上厘清工匠文化蕴含的动态过程。

秦朝建立的这套较为完整的工匠生产、管理系统可以说是封建社会工官体系的雏形,历代工官制度的改善与建构都是在其基础上的增删整改。

(10)孙洪伟 邹其昌《中国传统设计与技术文化研究——中国工匠技术文化体系研究系列演变》

实际上,技术是工匠开展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对技术的考察也必然是研究工匠文化的重要议题。

文章指出,技术是设计实现的物质基础之一,但是技术问题又不是纯粹的物质问题。技术 是人类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技术的发展在 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选择;然而,在实 际的应用中,技术也左右着文化的基本面 貌,是塑造文化形态的基本动力之一。就 中国传统设计的具体发展来看,技术与文 化的关系主要在三个层面展开:技术与劳 动生产,技术与物质生活以及技术与社会 生活。 在劳动生产中,技术以节省人的体力 消耗以及提高劳动效率为目标;作为这一 目标的结果,人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劳动 中的舒适性以及空余时间,这为在生活中 追求舒适和娱乐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 人都是社会人,技术也会超越纯粹的物质 生产与生活,而介入复杂的社会运作。象征属性的获得是技术得以进入社会生活的 关键。就如同汉阴丈人对技术的认识,“有 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机械”与“机心”就如同一张纸的正反面, 两者永远形影相随。如果说通过技术而获 得的效率、舒适与娱乐使人物质性的欲望 得以满足,那么技术的象征属性则满足了 人对社会中权力和秩序的欲望。无论从哪 个层面去看,设计都是因人的需求和欲望 而存在。这也就决定了在中国传统设计中, “机械”与“机心”是技术文化中一对永 恒的主题。而对这一问题的认知,也很大 程度上决定了对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认知。

(11)李清华《审美资本与中华工匠文化的培育》

文章从文化资本视角出发,认为民族文化语境和场域的营造与建构,不但对于中华工匠文化培育来说意义重大,而且在体验经济时代,它还关乎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命运和前途问题。最后提出,中华工匠文化培育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付出长期的艰辛和努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立足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而灿烂辉煌的传统设计文化继承的伟大实践;其次,我们又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在体验经济大潮中,既着眼于中华民族传统审美资本的深度挖掘,又注重传统设计文化语境的现实营造与建构。在这一伟大的开创性实践中,努力营造和建构出一个既能给广大民众带来完美体验,又有着浓郁民族审美风格,并且包容、开放、能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设计文化语境。只有这样,中华工匠文化培育的伟大实践,才能最终结出累累硕果。

(12)邹其昌 华沙《工匠文化与中国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文章通过简析中国设计产业的发展现状(即: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职业责任;缺乏品牌建设意识),认为工匠文化对中国设计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指出倡导工匠精神,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文化传统,复兴工匠文化,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的工匠文化体系,实施基于工匠文化的中国设计产业发展战略。文章认为实施基于工匠文化的中国设计产业发展战略,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国特色工匠文化体系的建构问题,其次是出台保护工匠文化的设计产业政策,再次,还要打 造 支撑工匠文化的设计生产模式。,再者要培育冲上工匠文化的设计消费市场,最后应实施传承工匠文化的设计人才战略。以此突破当前中国设计产业的发展瓶颈,走出中国设计产业的健康发展之路。

(13)邹其昌《走向生活的工匠之美》

文章认为,工匠是生活美学世界的创造者和呈现者,而百工之事的价值就在于“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孟子语),体现了一种平凡而伟大之美。其中, 百工之事,工匠之美的世界。大国工匠,工匠之美的主体。天工开物,工匠之美的性质。材美工巧,工匠之美的创造。营造法式,工匠之美的逻辑。制器尚象,工匠之美的原则。五材并用,工匠之美的智慧。技进于道,工匠之美的创新。器以载道,工匠之美的哲学。器以藏礼,工匠之美的文明。考工美学,工匠之美的体系。工匠精神,工匠之美的境界。匠心独运,工匠之美的价值。

(14)潘天波《工匠文化的周边及其核心展开:一种分析框架》

文章认为在系统论视野下,工匠文化体系实质就是工匠群体所创生的区域文化聚集区,并由一定数量的具有相对对立性的特质文化及其子文化构成。工匠文化是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手作知识系统,它的周边聚集了工匠创物、工匠手作、工匠制度、工匠精神等四位数量的特质文化,从而建构出完整的“四位一体”的工匠文化知识体系。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体系中的最为核心文化,对它的展开就是对工匠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一种社会化路径的选择与定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工匠精神在社会职场、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生命文化谱系中的救赎价值。

(15)潘天波《时间性向度的工匠精神:重建困境与可能回答》

文章认为在现代社会,工匠精神重建的困境主要来自时间的压力。时间性危机是现代性危机的核心指向,工匠精神重建的困境乃是现代性危机的侧影。在现代性进程中,时间的工具化致使工匠手作日益迈进线性空间,迫使工匠精神远离社会时间;时间的空间化倒逼工匠手作行为步入虚拟空间,进而使工匠精神失去了手作时间的亲在性;时间的碎片化破坏了工匠手作的时间结构,促使工匠精神的价值秩序发生偏向。为此,去时间的工具化、空间化与碎片化已然成为复兴工匠精神的可能回答。抑或说,工匠精神的重建必须围绕社会时间或虚拟时间的意义展开讨论,而非聚焦在时间性之外的形式批评。

(16)潘天波《合“礼”性技术:&濒迟;考工记&驳迟;与齐尔塞尔论题》

文章认为作为体系性的技术文本《考工记》意味着东周齐国工匠文化思想正式出场,也标志着侯国官方合“礼”性技术渐趋成熟。《考工记》详记齐国 6 种官营手工行业及其 30 类工种,或率先创构了侯国官营工匠文化体系,这包括诸类工种的行业结构、社会职能、造物技术、 生产规范、营建制度以及考核评价等早期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元。连同《考工记》的技术体系本身一同成熟的还有东周文化或士大夫思考 这种合 “礼” 性技术体系的为文化逻辑。《考工记》既涵盖了中国式 “齐尔塞尔论题”的最初模型与要义,又显露出齐国士大夫与百工的互动行为潜伏着彼此区隔化偏向及其后遗效应风险。

(17)潘天波《齐尔塞尔论题在晚明:学者与工匠的互动》

文章认为在晚明史境下,学者与工匠间的传统分离状态发生了裂变,被遮蔽已久的工匠文化已然向学者群体 敞开。以工匠为参照群体的晚明学者不仅顺应社会发展对工艺知识传承与技术叙事的需求,还在角 色借用中为自我提供可遵循的心灵秩序、价值伦理及思维方法。晚明学者与工匠的双向互动俨然昭 示 17 世纪前后中国社会的主体边界被突破、主流理学招致实学思潮反抗、新的社会秩序与价值伦理 被重构。尽管晚明学者与工匠的互动仅在有限范围内展开,但这场历史性的社会化互动却引发了天 朝人文主义思想的松动、新知识群体的诞生以及中国科学技术的缓慢变革。

(18)潘天波《工匠与书法的关联场域及其美学取向》

文章指出,“匠气”被许多职业书家贬为笔墨之俗病,但史上工匠与书家的关系又是显豁的,尤其在书体、空间、意境、装饰等层面呈现关联性场域。书家工匠不 仅创制了结体、章法、笔画的书家运笔规约,还拓展了阳刚之气、雄奇之态、自然之 朴、致用之美的书法功能取向。同时,工匠精神也内化为书家文化素质。显然,作为职业素养的工匠精神与书家的严谨、自然、致用等品性上存有复合场域。

(19)邹其昌 主编《首届中国设计理论暨首届“中国工匠”培育高峰论坛论文集》(约60万字)(未出版)

本文集系《首届中国设计理论暨首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峰论坛》专题会议论集,注重学术性、专题性和时效性,对“中国设计理论”、“中国工匠”培育问题展开了多维度、 多领域、多学科思考与研究,具有学术前沿性质,是中国当代设计理论研究的一次集体亮相!其中所涉及的议题为1. 中国设计理论的样态分析与建构 2. 中国设计理论与社会转型发展 3. 中国设计理论与中国文化自信 4. 中国工匠及其培养模式研究 5. 中国工匠与质量时代 6. 中国工匠与创新社会

(20)邹其昌 主编《工匠精神与造物文化研究论文集》(60万字)(未出版)

本文集是《工匠精神与造物文化研究高峰论坛》专题会议论文集,分为“概念篇”、“历史篇”和“问题篇”叁个板块,以“工匠精神”与“造物文化”为核心问题,从历史、理论与实践叁个纬度讨论了设计学视角下的工匠精神与造物文化相关问题,为研究工匠精神与造物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资料。

②阶段性成果清单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进一步展开文献搜索与整理工作(包括文献甄别、标点整理、系统分类研究等)

2.大力展开五个子课题最终成果的深入系统研究与撰写工作(两年,24个月完成)

3.进一步展开系列的课题宣传推介活动,包括会议、展示、演讲等。

4.在经费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5.加强学术研究与国家发展的密切结合,努力参与推进国家经济的转型发展,为中华的伟大复兴事业服务。

拟增加两个子课题(在原来五个子课题基础上,由此共计7个子课题)

子课题一:《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文献集成》(20卷,约1200万字)

主要包括从远古到20世纪中叶之间的工匠文化的各类文献集成性成果。

子课题二:《国际工匠文化交流与国家发展战略研究》(展示、报告、产业、国策等)本课题主要涉及工匠文化研究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工匠文化于中国未来国家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与系列研究。本课题的成果形式,有别于上述六个子课题,注重实践性、当下性、生活性、国际性,有交流平台建设展示、非遗文创成果展示与活化、国家发展战略咨询报告、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报告、国际交流高端学术论坛、工匠文化数据库建设等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