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域外《论语》学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1月30日10:55来源:

一. 研究进展情况

①本课题自2016年11月立项以来,研究计划总体执行顺利,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本课题申报时计划对韩国、日本、越南、欧美的《论语》学均予以研究,并依次设了四个子课题,但经开题论证,原设计研究内容过于庞大,无论是在资助资金上,还是在原计划的人力和时间上均无法完成该课题,为了在有限的资金、人力和时间内完成该课题,把研究范围缩定在韩国、日本、越南的《论语》学研究上,子课题仍为四个,分别是韩国《论语》学研究、日本《论语》学研究、越南《论语》学研究和叁国《论语》学资料汇编。2017年11月将此变更等报国家社科规划办审批,2017年12月国家社科规划办批复,同意变更。

②本课题立项以来的这一年半多时间里,主要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日本《论语》学着述已收集七十种,待收集的还有叁十余种,在文集中的零散《论语》学文献资料和书院的论语讲释文献资料(两者主要是江户时期的)也努力做些收集。韩国《论语》学着述,已收集一百一十六种,在叁千册《韩国历代文集丛书》中零散《论语》学文献资料也努力做些收集。越南的《论语》学着述非常少,已收集叁种,有十余种待下半年去越南收集,在文集中的零散《论语》学文献资料也努力做些收集。下一步将与日本、韩国、越南的学者合作,进行剩余的资料收集工作及本课题的其他研究工作。

2017年3月25-26日,本课题首席专家与子课题负责人唐明贵教授、闫春新教授参加了江苏大学主办的“《论语》诠释与儒家思想的传承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发表《〈论语〉诠释中的误读问题》等论文。首席专家与子课题负责人唐明贵教授、闫春新教授、张士杰副教授将参加2018年9月14-16日天津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文献研究——第四届汉文写本研究学术论坛”,并在会上发表《平壤贞柏洞364号墓出土竹简〈论语〉异文校考》、《范阮攸〈论语愚按〉初探》等论文。

③这一年半多时间里,主要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研究成果的发表推介还没有充分开展,课题组今年与《东北亚外语研究》编辑部沟通并达成协议,每年设一专栏刊载至少四篇“域外《论语》学研究”的文章。

④文献资料收集困难是本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课题组在多方努力下已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但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跨国收集的难度影响了竭泽而渔之收集目标的实现。

二.研究成果情况

①《〈论语〉诠释中的误读问题》(2017年3月25日在“《论语》诠释与儒家思想的传承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一文的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如下:

先秦典籍在字句的疏通上多有争议,而《论语》的字句可以说是争议最多者,不到两万字的文本,校注本甚众,日本学者林泰辅1916 年出版的《论语年谱》,著录古、近代《论语》校注本就达三千余种。现代《论语》诠释,尤其是国学热的当下,愈趋繁荣。“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诠释者的身份多样起来,诠释的质量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在汗牛充栋的校注本中,好多字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程树德先生的《论语集释》、高尚榘先生的《论语歧解集录》乃歧解之大集锦,但不是全部。有歧解,就有正解和误读,歧解越多,误读就越多。吕思勉在《经子解题》中强调,治子部之学,首先要甄别诸子学述之真相,值得庆幸的是,《论语》文本中后人伪造之内容或异家之言近乎没有,真相之甄别在古今均未成为一个问题,但《论语》字句之疏通,歧解之考辨,曲解误读之勘正,也是甚难之事,也是“急待整治者”。文本的阅读,均有阐释上的发散性,发散性的阐释免不了会出现误读,而郢书燕说式的积极误读是被认可的,但作为像《论语》这样的经典文本,因其原本就多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思想意义,故能揭示其特定语境中之思想精神的阐释乃为最佳阐释,这是“为往圣继绝学”的基本前提。

古今对《论语》题名中“论”字的解释,不同观点达八种之多,分别为编纂说、“议”说、“伦”说、“伦也,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说、“讨论”说、“仑”说、“论难”说、“选择”说。在这八种解释中,唯章太炎的“论”作“仑”说合乎历史实际。章太炎《国故论衡?文学总略》论曰:“论者,古但作仑。比竹成册,各就次第,是之谓仑。……《论语》为师弟问答,乃亦略记旧闻,散为各条,编次成帙,斯曰‘仑语’。是故绳线联贯谓之经,簿书记事谓之专,比竹成册谓之仑,各从其质以为之名,亦犹古言方策,汉言尺牍,今言札记矣。”在先秦,“比竹成册,各就次第”者皆谓之仑。仑作为竹简集之概念,是一通称,作为《论语》之专名有一个过程。

曾子所言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解释,古今观点基本一致,以尽哀尽礼治丧解“慎终”,以尽敬尽诚祭祀解“追远”,以“君能行此二者”,“下民化之”,其德归厚,解“民德归厚”。但若结合当时的文化语境细究起来,就会发现这延续了两千多年之解释的不当。在先秦存在敬始慎终之教,敬始慎终是君子修养的一部分,“慎终”有出处,如《左传?昭公五年》“敬始而思终,终无不复”句、《荀子?议兵篇》“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句等,均强调这一点。“追远”找不到出处,但《论语?泰伯》所载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一段话,解释其“追远”一语,再恰当不过了。所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到位解释是:“慎终”指德行善举的一而贯之,有始而能终;“追远”指行仁之道,“死而后已”;“民德归厚”指民众若能做到“慎终追远”,自会德性复归于先前之淳厚。

《论语?八佾》第二十一章,“哀公问社”是《论语》通行本语句,但邢昺《论语注疏》引张、包、周本,《左传?文公二年》正义引文,以及1969年吐鲁番阿斯塔那三六三号墓出土的孔氏本郑氏注《论语》,均“社”作“主”,即“哀公问社”作“哀公问主”。 “主”,许慎解“主”为灯炷,《说文解字》:“ ,镫中火主也。从 ,象形;从 , 亦声。”若按许慎的解释,很难以作为本义的灯炷来解释“主”在先秦所使用的先祖牌位义项。实际是, 旁指阳具, 旁象形,指象灯座的器物, 置于 上,是用来供祭祀的,虽然 是会意字,但其义从 ,指上古时期生殖崇拜中的阳具。后来,生殖祭祀进化为祖先祭祀,“主”义也随之演化,指祖先牌位。牌位用木做,古代有关的论述颇多,如卫湜《礼记集说》卷十一:“中山成氏曰:‘主用木。木落归本,有始终之义,人之生无不死者’”。“社”的古字为“土”,“土”之甲骨文 ,像大的石块或土堆。祖先之神有“主”,以供祭祀;土地之神,也有像主的载体,以供祭祀, 即土地神之“主”。《说文解字》将“社”解为“地主”,是准确的,“地主”即土地神之“主”,也就是土地神之“牌位”。据甲骨文 ,我们可以判断土地神之“主”,不用木或树,而用石块或土堆,文献记载也可证明这一点。《淮南子?齐俗训》:“殷人之礼,其社用石。”“地产最实,故社主用石。”既然没有木或树做的土地神“主”,那么“社”用在该章中,就与宰我的回答(“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相抵牾了,也就是说“社”不适合用在该章中。“主”,作为祖先牌位,对一国之君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载:“筑郿,非都也。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主”用木做,故称木主。《国语?周语上》中有“及期,命于武宮,设桑主”之语,《公羊传?文公二年》中有“虞主用桑,练主用栗”之言,及汉代也用栗做主,这与宰我说的“周人以栗”一致。显而易见,“主”合乎该章的语境,那么,该章原用的应是“主”,而不是“社”。

孔子说的“述而不作”一语,古今学术界多解为阐述经典而不创作,但将“述而不作”句之外的春秋文献、甚至战国文献中的“述”字找出来,发现“述”均作遵循、继承之义,竟没有一处是作传述、阐述之义,而且春秋时“私门无着述”,这就说明,以阐述经典而不创作来理解孔子的“述而不作”语句和评价孔子其人,是不合乎春秋语境的。“述而不作”之“述”应与《中庸》中语句“父作之,子述之”、“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之“述”同义,指遵循、继承、发扬。孔子“述而不作”一语,与“作者曰圣,述者曰明”的征圣情节和父作子述的孝道精神有渊源关系,表白了其遵循、继承、发扬圣王之业,而不改创非王道之业的政治追求。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一八四号墓出土的唐写孔氏本郑氏注《论语》,“自行束脩(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通行本)句中“诲”字作“悔”,在此之前,据郑玄校注知《鲁论》“诲”作“悔”,当看到吐鲁番出土的《论语》亦作“悔”时,自然不能再无视“悔”字一而再地出现了,究竟哪一个字更合乎孔子话语的本义,就有了考究的必要。考察中发现,“束脩”在春秋时有作赐人问人之礼物者,但未有作见面之贽者,而且脯脩为女贽,男贽中没有脯脩,所以,《论语》原用的应是“束修”,而不是“束脩”,有不少版本用的是“束修”。强调正名的孔子不可能不辨别这两个字。结合当时十五岁成童束发入学修身的教育实际和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束修”即指束发修身。《列女传?鲁秋洁妇》“子束发修身,辞亲往仕”句和《盐铁论?贫富》“臣结发束修”句等,可以帮助理解“束修”之义。郑玄以“年十五”解“束修”,偏取了十五岁成童束发修身中的年龄之义。“束修”之义明确后,“悔”为正字也就不难理解了,“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这一章也自然不是孔子“有教无类”之教育精神的自白,而是自我反省、自我完善之“谨饬砥砺”精神的自白,这与《论语》中强调修身的言论是一致的。

古今对《论语?乡党篇》“色斯举矣”这一章(“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叁嗅而作”)的解释,多有分歧,杨伯峻先生曾感慨道:“这段文字很费解,自古以来就没有满意的解释,很多人疑它有脱误。”本章费解、乃至疑有脱误之原因,主要在“色斯”二字的表意不明上,因“色斯”之义不明,古今解释故多个人性臆测,以至于有“色性之欲”的误解。其实“色斯”即竦斯,雌雉类。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又北叁百二十里,曰灌题之山。其上多樗柘,其下多流沙,多砥。……有鸟焉,甚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名曰竦斯。”孔子相信占卜,好长时间没有再梦见周公,他就认为自己老了,以至于周公在梦中不再赋予他神圣使命;麒麟出非其时而被害,他就认为自己也到了人生的尽头,于是伤心而泣。《论语?子罕篇》中有一段更为典型的话:“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凤凰没有出现,而类似山野雌雉的竦斯出现了,在孔子看来,这不是好的兆头,即他从中没有看到出现太平之世的征兆,自己推行圣王之道的理想也就没有了实现的可能,其挽狂澜于既倒的信念崩溃了。他从“山梁雌雉”(竦斯)的出现看到了天意,故以“时哉时载”感叹之。“子路共之,叁嗅而作”,是子路供祭,以祓除鸟占之祥,叁侑食,祭毕起身。“叁嗅”,即“叁臭”、“叁侑”。

限于篇幅仅作以上举述。王国维1925年在《古史新证》中言:“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材料之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证纸上之材料,”“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今天相对于1925年,出土了更多的“二重证据”资料,有人因此而主张重写先秦文学史。所以,在传统训诂考据、考古发现、人类文化学研究等的基础上,运用二重证据、叁重证据等研究方法,并借鉴各国相关的研究成果,充分拓宽视野,对《论语》做近乎全面而系统的历史还原研究,澄清诠释中的误读,是可行和必要的。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2018年12月完成剩余的资料收集工作。

2、2019年12月完成韩国、日本、越南叁国《论语》学资料汇编。

2、2021年10月完成“韩国论语学研究”、“日本论语学研究”、“越南论语学研究”的研究和书稿撰写,2021年11月申请结项。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