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敦煌西夏石窟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1月30日13:41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课题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围绕预定的研究计划,分头展开研究,对课题总体研究在认识上、资料上取得较大的突破,也发表一些系列阶段性成果,总体执行情况如下:

1. 课题组于2017年4月组织专家开题,听取专家意见,适当调整研究思路和方向,在原课题投标书的基础上,重新细化了研究方向,确立了以考古学为主要学科话语权的研究总体目标。

2. 课题组分别围绕课题研究对象“敦煌西夏石窟”,已展开规模不等的实地现场考察5次,对课题研究对象总体情况取得阶段性重要认识(详后)。

3. 课题组组织力量编写近40万字的《敦煌西夏石窟研习营手册》,包括对所有洞窟内容的总录、部分洞窟的平面和剖面图、洞窟中所有的题记文字资料、每个洞窟的学术研究史和简单的学术观点,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参考资料和手册,此手册大大方便了课题组对基础资料研读的方便。

4. 课题组通过和合作单位敦煌研究院的积极协调与沟通,已完成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所有西夏洞窟的图像影像数据资料采集工作,又和东千佛洞所在的瓜州文物局,五个庙石窟所在的肃北县博物馆积极沟通,在洞窟现场拍摄了这二处所有洞窟的图像资料,现目前总共掌握有像素度高、清晰度高的照片图像资料8000余张,基本上达到课题研究和后续发表出版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图像数据库。

5. 课题组总体研究任务进展较理想,已分别在敦煌西夏石窟营建史、敦煌西夏石窟中净土图像释读与定名、莫高窟西夏洞窟重修题材观念、莫高窟部分西夏洞窟的主题思想、敦煌西夏原创性洞窟个案研究、莫高窟第464、465窟专题研究、东千佛洞图像释读、五个庙石窟与图像特征、东千佛洞整体建寺建窟历史背景与思想观念、莫高窟西夏壁画的艺术时代特征、西夏洞窟装饰与壁画工艺技术研究、西夏壁画图案研究、莫高窟西夏洞窟编号等问题上取得新的认识或产生新的观点。

6. 结合课题研究计划,密切配合硕博士培养计划,硕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分别以沙州回鹘洞窟研究、敦煌洞窟图像与西夏物质文明、敦煌西夏石窟与瓜沙社会研究、西夏佛教与敦煌洞窟图像关系研究、敦煌西夏石窟净土变相图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敦煌宋夏石窟图像与丝路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研究,个别已产生相应的成果,培养人才方面有一定的效果。

二、子课题进展情况

(一)子课题一

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沙武田教授负责的子课题一“敦煌西夏石窟成立背景研究”,已取得如下成果、认识、进展。

1、石窟营建史研究。陕师大沙武田教授发表二篇有关敦煌西夏石窟营建方面的文章,专门就这一时期的石窟营建史作了研究,基本上理清了西夏时期瓜沙地区佛教石窟寺营建的基本现象、基本特征和历史背景与宗教原因。

2、西夏石窟与瓜沙社会研究。陕师大博士生杨冰华学位论文专题从事该问题研究,已完成开题和大纲编写。该选题基本的问题点是从敦煌石窟和图像出发,来探讨由石窟和图像反映出来的瓜沙社会问题,

3、石窟题记研究。陕师大陈玮副教授对莫高窟、榆林窟等西夏时期重要的汉文题记进行系列释读研究,目前分别就榆林窟第19窟的大理国和莫高窟第444窟的归义人游人题记作了深入的历史史实考证,揭示出大理国与敦煌西夏时期的交往关系,对被发配到河西酒泉敦煌一带的西夏归义人问题有新的研究。

4、洞窟编号问题。西安美术学院张宝洲副教授对莫高窟西夏时期的洞窟编号问题作了全面的研究,分别就一个世纪以来从斯坦因到伯希和、鄂登堡、张大千、敦煌官厅、敦煌研究院等诸家编号作了详细的梳理,纠正了多年来学术界在编号上存在一系列问题,同时就相关的敦煌石窟研究学术史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和叙述。

5、西夏洞窟游人题记抄录。敦煌研究院李国副研究员启动西夏洞窟中游人题记的抄录整理工作,已完成约一半工作量,有图有文,基本信息全面,属基础资料,等项目全部完成后正式公布,可供学术界参考使用。

6、宁夏文史馆岳键研究员组织相关成员完成了《西夏艺术荟萃——绘画书法卷》(阳光出版社,2018年)共60万字,其中绘画部分涉及对莫高窟、榆林窟、东千佛洞、五个庙西夏石窟的全面介绍,对石窟作了个人的分期探讨,对壁画、彩塑分门别类系统地从题材、内容、艺术特色方面作了探讨。

(二)子课题二

由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巫鸿教授负责的子课题二“艺术史与考古学视域下的敦煌西夏石窟”,已取得如下成果、认识、进展。

1、西夏艺术史代表图像研究。

芝加哥大学林伟正教授以五台山文殊变图为研究,深入探讨了西夏时期这一图像发展的独特样式,强调了西夏时期五台山文殊信仰流行的情况,并对五台山建筑有相关研究。

陕师大沙武田教授完成《水月观音图像样式的创性与意图——兼谈唐僧取经图出现于瓜州西夏石窟的原因》,对西夏水月观音图像样式变化作了全面的考察,交代了西夏时期水月观音图像净化的原因和背景,同时集中探讨了唐僧取经图出现在瓜州西夏石窟的原因。

敦煌研究院赵晓星研究员则就西夏时期文殊五台山图样的重要变化作了专题研究,看到了这一时期普贤变受文殊五台山信仰和图样的深刻影响,普贤变仍以五台山图为背景进行结构布局,非常特殊。

浙江大学张书彬考证出榆林窟第3窟普贤变和文殊变下的故事画。

2、西夏洞窟装饰艺术和绘画工艺技术研究。

宁夏大学王胜泽副教授对莫高窟西夏洞窟装饰艺术展开全面的研究,以窟顶、四坡、四壁、龛内外的装饰纹样为主要研究对象,把西夏时期装饰艺术和同时期《营造法式》所记建筑装饰相结合,探讨这一时期洞窟装饰的艺术题材、装饰思想、洞窟功能需要。同时就这一时期出现的丰富的贴泥塑、沥粉堆金、描金等工艺从工艺美术的角度进行研究。

3、花鸟画研究。宁夏大学王胜泽副教授对西夏绘画中见到的花鸟画、文人画开展了深入研究,探讨了西夏人在传统绘画上的艺术源渊关系。

4、西夏壁画与西夏版画的关系研究。美国莱斯大学Shih-shan Susan Huang副教授对西夏版画有全面的研究。文章以俄藏黑水城佛经版画为材料,对其与宋、辽、金、元的佛经版画做了宏观的比较研究,认为不同地区、时代的版画存在画工与图像的传播,同样的图像样式也出现在壁画中。

5、敦煌西夏洞窟壁画中的音乐舞蹈图像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刘文荣博士对此问题有长期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西夏乐器的研究成果。课题组从2018年开始邀请刘博士参与相关课题,负责音乐舞蹈图像专题研究,目前正在对榆林第10窟乐舞图像集中针对性研究,解读出诸多之前未有认识的西夏乐舞图像。

(叁)子课题叁

由敦煌研究院张小刚研究员负责的子课题叁“敦煌西夏石窟汉传洞窟与图像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相应的认识、阶段性成果。

1、西夏中小石窟考古调查报告编写。

张小刚研究员主持,敦煌研究院王建军副研究员,赵蓉、王娇等参与完成了东千佛洞调查报告12万字,线图50幅、照片120幅,以考古报告的形式首次对东千佛洞进行了全方位全面的考古记录,成为研究东千佛洞第一手考古基础资料。

张小刚研究员主持,敦煌研究院王建军副研究员,赵蓉、王娇等参与完成了五个庙石窟的调查报告5万字,线图40幅,照片80余张,以考古报告的形式首次对五个庙西夏石窟进行了全方位全面的考古记录,成为研究五个庙的第一手考古基础资料。

张小刚研究员主持,敦煌研究院王建军副研究员,赵蓉、王娇等参与完成了酒泉文殊山石窟的调查报告9万字,线图40幅,照片80余张,以考古报告的形式首次对文殊山西夏石窟进行了全方位全面的考古记录,成为研究文殊山石窟的第一手考古基础资料。

2、西夏净土图像研究。

课题组集中研究力量,对以莫高窟为代表的西夏汉传洞窟和图像进行释读,对构成最大数量的莫高窟西夏洞窟中的净土变类图像作了全面的释读,进行分型定式和定名研究,已考证出原定为净土变的阿弥陀净土变、无量寿经变、观无量寿经变、药师经变,另有阿弥陀接引和药师接引图像,此类图像之前统一定名为净土变。此工作仍在进行中。陕师大赵沉亭对莫高窟西夏汉传图像洞窟所有的经变画进行重新分类、定名工作,有望取得系列全新的发现,对重新认识西夏时期选择重修壁画的系统工程取得重要突破。

3、回鹘洞窟研究。陕师大刘人铭集中精力对晚唐五代向西夏过渡时期的洞窟——沙州回鹘时期和西夏时期的具有回鹘风格的洞窟作全面的研究,目前已经完成了回鹘窟供养人像的全面考察研究,对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洞窟的回鹘窟作了全面考察。

4、西夏时期莫高窟外围设施研究。敦煌研究院吴军副研究员完成莫高窟采石场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文章,揭示晚期洞窟用石料问题,并开始调查洞窟花砖的烧制场所莫高窟砖窑的考古调查。

(四)子课题四

由浙江大学谢继胜教授负责的子课题四“敦煌西夏石窟藏传洞窟与图像研究”,阶段性成果和认识如下:

1、藏传洞窟判定。谢继胜教授研究团队对莫高窟、榆林窟、五个庙、东千佛洞、文殊山等石窟中有明显藏传佛教影响的洞窟图像作全面的考察,基本上判定出一批代表性洞窟,并对这些洞窟的图像体系有基本的属性认识。

2、西夏藏传洞窟代表窟——莫高窟第465窟研究。陕师大博士生房子超论文选题为莫高窟第465窟单窟个案研究,已掌握全部的图版资料,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具体的问题意识为导向,对第465窟作全面的综合研究。

3、榆林窟第4窟研究。浙江大学贾维维博士以榆林窟第4窟为个案研究,在其之前成功研究榆林窟第3窟的基础下展开对第4窟的研究,已对第4窟专门作了现场调研。

4、东千佛洞洞窟和图像研究。四川美术学院常红红博士对东千佛洞第2、5窟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展开对相关洞窟和图像的研究。

5、特殊图像研究。陕师大郭静以榆林窟第3窟千手千眼观音图像为例,研究西夏时期的物质文化,又以榆林窟第3窟窟顶和第10窟窟顶的祥禽瑞兽图案集中研究,结合汉晋隋唐以来墓葬中同类图像的表现形式,对洞窟图像功能作出新的阐释。

(五)子课题五

由敦煌研究院赵晓星研究员负责的子课题五“敦煌西夏石窟原创性洞窟个案研究”,目前研究进展如下:

1、榆林窟第2窟研究。具体负责人赵晓星研究员已对此窟图像在现场作了多次全面的考察,初步分析了此窟经变画绘画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已完成正壁佛传图像内容释读。但是因为整体图像表现方式之前未有见过,因此释别难度大,需要借助像多光谱摄影技术的支持才能完成,后续工作难度大。

2、榆林窟第29窟研究。具体负责人为敦煌研究院朱生云馆员,已完成6万字的硕士学位论文撰写(2018年6月已经通过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答辩),并对该窟之前未有太关注的底层供养人作全新的释读,因为涉及西夏文的辨识,加上洞窟底层脱落严重,仍然需要在多光谱技术的支持才能完成。

3、五个庙第1窟研究。此窟图像内容丰富,组合关系独特,现已按排陕师大郭子睿作专题单窟的研究,已作了现场调研和图版收集工作。后续的研究正在陆续展开。

叁、调查研究情况

本课题自立项以来,课题组已组织多次赴甘肃敦煌、瓜州、肃北等地石窟现场调研和考察研讨,具体如下:

1、课题首席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沙武田教授个人利用多次到敦煌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的机会,自项目立项以来前后五次专题考察敦煌西夏洞窟。

2、2017年3月课题组部分成员考察了麦积山石窟,同时和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联合举办相关的小型学术讨论活动。

3、课题组分别在2017年10月和12月底两次组织“敦煌西夏石窟研习营”活动,参加者有陕西师范大学、宁夏大学、浙江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及敦煌研究院等单位项目组成员,对莫高窟、榆林窟、东千佛洞、西千佛洞、五个庙石窟均有详细考察。

4、每次考察期间,在课题合作单位——敦煌研究院的协调下,在瓜州文物局和肃北博物馆的关照下,经与两地文博管理部门沟通下,已经取得部分洞窟图版的使用权,在现场参观时,采用补光灯等技术手段,获取大量高精度图片资料,基本可满足课题研究工作。后期可根据缺少资料,临时安排赴现场的考察工作。

5、课题组成员陕西师范大学石建刚博士后为了配合本项目研究,多次赴陕北延安、榆林、铜川等考察了当地的石窟造像。目前,项目组组织浙江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单位成员拟于2018年暑假期间对陕北石窟专题考察。

四、学术交流情况

课题自2016年11月立项以来,课题组及时沟通参与课题的各个单位成员,联系评审专家,最终于2017年4月6日在陕西师范大学成功开题。同时,课题组利用与会成员比较集中的开题机会,召开敦煌西夏石窟研究专题小型学术会议,会上课题组成员提交了8篇有关敦煌西夏石窟的最新研究成果,分别是王建军《敦煌西夏石窟考古概况》、陈玮《敦煌莫高窟第444窟汉文题记所见西夏归义人研究》、曾汉辰《从西夏遗存文献看后弘初期藏传佛教教法传承》、王胜泽《西夏花鸟画探究——从黑水城出土&濒迟;禽鸟花卉&驳迟;说起》、赵晓星《敦煌石窟晚期涅槃变中的“抚足者”》、贾维维《巴哩系成就法与西夏密教图像关系研究——兼谈西夏佛教图像学研究的几个新思路》;汪正一、赵晓星《敦煌水月观音变“僧人与猴行者”身份新释》、杨冰华《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女性供养像身份考证》。这些成果有的对西夏石窟考古材料做了宏观性概括,有的则对敦煌西夏石窟的具体问题展开深入探析,如敦煌石窟题记、图像样式及流变、供养人身份等问题。虽然成果略显单薄,却展示了课题组成员对此领域的最新研究心得,在研究方法上也为课题组的后续深入研究做了示范。

2017年8月11日-16日,课题组首席专家沙武田教授及课题组成员陈玮、石建刚、杨冰华一行四人赴内蒙古阿拉善盟参加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主办的“第五届西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他们向大会提交五篇论文。沙武田《西夏时期莫高窟的营建——以供养人画像缺席现象为中心》,并作为主持人参加了第叁组(西夏文物考古研究)的讨论;陈玮提交论文为《西土大治的政治营造:西夏祥瑞研究》,并参加了第二组(西夏历史文化研究)的讨论;石建刚向大会提交两篇文章,分别为《延安宋金石窟玄奘取经图像考察——兼论宋金夏元时期玄奘取经图像的流变》、《陕西神木清凉寺石窟新发现金代汉文题刻校录及研究》;杨冰华提交论文为《莫高窟皇庆寺营建时代再探》。

2017年10月13日-15日课题组联合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举办“敦煌西夏石窟研习营”活动,参加的成员有首席专家、部分子课题负责人及敦煌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的课题组成员,期间课题组基本的活动是上午洞窟现场讲解,下午专题讲座、晚上内部讨论,分别邀请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研究员、敦煌研究院考古所所所张小刚研究员,文献所副所长赵晓星研究员做专题报告。同时又在莫高窟完成课题组成员陕西师范大学石建刚博士后的博士后开题报告工作。期间,课题组对莫高窟、榆林窟、东千佛洞、西千佛洞、五个庙石窟西夏洞窟作了详细专题考察。

2017年11月20日-23日,课题组成员陈玮、杨冰华、郭静、刘人铭受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邀请,赴银川参加“2017年度朔方论坛暨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他们分别向大会宣读了《新出北宋陕州漏泽园党项配军墓志研究》、《拜寺沟五台山寺得名探析》、《榆林窟第3窟五十一面千手观音经变的图像选择》、《莫高窟第310窟供养人像阐释》四篇论文,文章对西夏时期五台山选址拜寺沟原因、榆林窟第3窟千手观音经变的图像内容及莫高窟第310窟的回鹘供养人像的身份及出现原因做了解析,受到与会代表的普遍好评。

2017年12月22日-2018年元月3日,课题组第二期“敦煌石窟研习营”在莫高窟敦煌研究院召开,参加者主要是课题组陕师大和浙江大学藏传佛教图像研究小组,期间浙江大学谢继胜教授、陕师大沙武田教授受敦煌研究院邀请,参与敦煌研究院“莫高讲堂”其中二讲,另外课题组和敦煌研究院共同邀请四川大学常红红博士、浙江大学贾维维博士分别作了二讲。课题组考察了东千佛洞、五个庙、西千佛洞、莫高窟、榆林窟相关西夏洞窟。

其他课题组成员的学术交流活动详细情况参见附表。

五、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2017年4月成果课题开题之后,课题组向国家社科规划办报送了开题情况简报。

2、2017年10月和12月两次敦煌考察活动,均在敦煌研究院官网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网站得到相应报道。

3、本项目研究成果被《中国社会科学报》于2018年6月26日《敦煌西夏石窟研究赓续前行》一文中作了专题报道。

4、课题组平时的相关活动均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网站和陕西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微信平台推出。

六、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项目整体研究进度缓慢不理想。就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未能达到原计划的进度。

1.2.项目子课题之间协调沟通也不能够理想,特别是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团队的沟通,因为客观原因有一定滞后。

1.3.项目部分子课题进展不理想。因为个别子课题负责人行政和业务繁忙,多少影响到本课题的进度。

2、改进措施

2.1.下步计划重新调整课题研究计划,制定新的研究计划,采取重点集体攻关的办法,加强首席专家团队的研究任务。

2.2.对美国芝加哥大学团队的工作,我们计划利用项目组另外参与的学术课题——外国专家局引智基地项目经费,专门请国外相关研究人员到国内进行专题研究,这样有利物项目组共同推进工作。

2.3.把其他各子课题目前进展不理想的部分转移给首席专家团队,有利于总体把握方向和进度。

3、研究心得

3.1.在莫高窟几乎没有西夏人新修的洞窟(除被学者新解读出来的莫高窟第3、464、465窟之外),但现在能看到的涉及西夏人洞窟营建的资料非常有限,因此探讨西夏时期莫高窟的营建是有困难的。

3.2.敦煌西夏时期艺术多元,在莫高窟和五个庙,壁画样式较前唐五代宋时期发生较大变化,壁画中不出现榜题文字,窟内也没有发愿文和供养人画像,因此对画面的属性释读有很大的困难,对洞窟营建的理解也有瓶颈问题。因此如何准确释读这些不知名的经变画成为当务之急。

3.3.和莫高窟相比较,在榆林窟、东千佛洞则完全不一样,西夏时期的原创性洞窟营建规模空间,且窟内藏传图像和汉传图像混合出现,壁画艺术水平极高,而且融合敦煌本地传统艺术、藏传艺术、汉地宋朝艺术、回鹘艺术等多元艺术形式,西夏人为什么如此融合多元艺术于一窟,实是问题所在。

二、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成果介绍

1.沙武田《西夏时期莫高窟的营建——以供养人画像缺席现象为中心》,《西夏学》第15辑

西夏时期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缺席现象入手,探讨了西夏时期莫高窟的洞窟营建,指出西夏统治下的沙州人口下降,丝路贸易衰退,莫高窟整理管理松散,导致这一时期莫高窟不再出现大型的洞窟开凿活动。论文还考证了这一时期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缺席的原因。

2.沙武田《敦煌西夏石窟营建史构建》,《西夏研究》2018年第1期

煌西夏石窟营建史的研究,由于受历史文献资料、洞窟文字资料的局限,又缺少供养人画像资料的佐证,加上洞窟图像资料信息解读的诸多瓶颈,再加上藏传佛教图像的引入,等等因素,最终导致长期以来对这一时段的洞窟营建史研究没有太大的进展。但仔细考察这一时期的洞窟,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基本的营建特征,像重绘前期洞窟的基本营建方式及其特点,世家大族的衰败与集体式营建功德的可能性,使得西夏时期的洞窟营建与之前各时期表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时代特征。作为西夏时期的洞窟,统治者党项人也必然要参与到敦煌石窟营建当中来,而这一点更具时代特性。另外,西夏时期对东千佛洞、榆林窟的营建也与莫高窟有较大的区别。

3.张小刚《五个庙石窟佛教艺术》,《读者欣赏》2017年1月

作者首次全面公布和介绍了五个庙西夏石窟艺术。

4.张小刚、郭俊叶《文殊山石窟西夏&濒迟;水月观音图&驳迟;与&濒迟;摩利支天图&驳迟;考释》,《敦煌研究》2016年第2期

文殊山石窟群后山古佛洞中发现了西夏时期绘制的两幅《水月观音图》,在其中一幅《水月观音图》中还绘制了《玄奘取经图》的小画面,它们与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等石窟中发现的西夏时期的《水月观音图》及《玄奘取经图》具有基本相同的形式。古佛洞中还发现了西夏时期绘制的一幅《摩利支天图》,类似题材也曾发现于敦煌与黑水城等地出土的艺术品之中。这几幅图像为研究西夏佛教艺术提供了重要新资料。

5.赵晓星《西夏时期的敦煌五台山图——敦煌五台山信仰研究之一》,《西夏学》2015年

敦煌的五台山信仰,最早开始于唐代,在五代时达到了顶峰。西夏统治敦煌时期,是敦煌宗教与艺术发生变革的一个时期。较之前代,这一时期的五台山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于五代宋时期,西夏时期敦煌文殊变的五台山背景不再沿用五代宋时期的样本,而是以多种全新样式呈现,西夏在贺兰山中修建的“北五台山”内容也传到敦煌,并与敦煌的五台山信仰相互影响。

6陈玮《敦煌莫高窟题记所见西夏归义人研究》,《西夏学》第13辑

敦煌莫高窟第444窟主室西壁龛内南后柱汉文墨书题记,为罕见的西夏归义人题记。对于题记年代,有北宋庆历元年(1041)及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两说。也有可能为西夏天盛十叁年(1161)与光定十一年(1221)。由于沙州回鹘国的成立以及金代称环庆路为庆原路,可确定题记年代为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题记作者为叛逃西夏的北宋环庆路洪德寨汉人、蕃人士兵,他们来到敦煌莫高窟巡礼反映了西夏对归义人的安置政策以及宋夏缘边藩部虔诚的佛教信仰。

7陈玮《西土大治的政治营造:西夏祥瑞研究》

在西夏党项先祖的定难军时期、李继迁、李德明时期、西夏立国后的各种祥瑞现象和西夏人的祥瑞思想,指出祥瑞是构建定难军和西夏王朝统治秩序的重要政治符号。

8常红红《东千佛洞第二窟十一面救八难观音图像研究》,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编《藏学学刊》,2016年

本文讨论了甘肃瓜州东千佛洞第二窟南壁东侧之壁画。首先,依据印藏佛教艺术的脉络,将具有波罗(笔辞濒补)风格的主尊定名为《宝源百法》与《纳塘百法》中收录的十一面救八难观音。在此基础上,结合11-13世纪西藏遗存的相关造像实物,考证西夏十一面救八难观音的图像来源,以及与藏传佛教噶当派的渊源。结合西夏图像遗例,进一步探讨该观音与六字真言的关系,以及与西夏尊胜佛母图像的搭配等问题,考证该观音图像在西夏文化脉络中的宗教内涵。

9.石建刚《延安宋金石窟玄奘取经图像考察——兼论宋金夏元时期玄奘取经图像的流变》

玄奘取经图像是西夏时期河西地区出现的新题材,莫高窟、榆林窟及东千佛洞等石窟中出现该题材多达20余幅,文章对此图像做了全面细致的梳理。同时期,陕北地区延安清凉山等石窟中也出现了玄奘取经图。该文认为西夏出现的玄奘取经图像受到陕北地区宋金石窟的影响,同时加入了西夏不少原创性内容。

10.杨冰华《莫高窟皇庆寺营建时代再探》

皇庆寺是西夏时期位于敦煌莫高窟的一所重要寺院。乾祐二十年(1189)仁宗嵬名仁孝登基五十周年之际,西夏举行修盖寺舍,印施佛经等重大佛事活动。借此殊胜时机,敦煌以嵬名智海、翟嵬名九等人为代表的佛教领袖在莫高窟营建皇庆寺为仁宗皇帝庆贺,寺院于乾祐二十二年辛亥年(1191)六月二十四日前竣工,后毁于蒙古攻占沙州的战乱中。元末至正十年(1350)速来蛮西宁王出资重修皇庆寺,至正十一年速来蛮去世,寺院完工后,负责具体营建工作的僧人守朗刻制《重修皇庆寺记》碑以示纪念。

11.杨冰华《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敦煌学辑刊》2017年第4期

莫高窟第61窟是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的功德窟。西夏重修甬道时南北两壁绘制大幅炽盛光佛出巡与回归图,北壁中间女性供养人像有改绘痕迹。有关其身份,前人有僧守朗说、西夏国师说、速来蛮西宁王说等观点,对此本文做了较为详细的辨析。该供养人像有明显二次重绘的痕迹,配备持伞盖侍从,可知其身份为西夏晚期的皇(太)后。西夏仁宗及皇后罗氏笃信佛教,多次举行大规模法会活动,亲赴河西礼佛烧香。因而,该供养人可能是罗太后。

12.岳键等执行主编《西夏艺术荟萃?绘画书法卷》,阳光出版社,2018年

本成果对敦煌西夏石窟作了全面的综述,对洞窟形制、分期与分布、彩塑和壁画的艺术特点作了全方向介绍、记录、叙录和描述,其中对像分期等问题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看法,特别是把西夏皇帝的影响功德窟加入到瓜沙地区的石窟中来,颇具冲击力。而对各期洞窟壁画的详尽描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总体来讲,本书提出了对敦煌西夏洞窟的一些看法和观点,但是否经得起历史事实的考验,则需学术界进一步研究探讨。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具体的研究计划

2018年争取完成对莫高窟所有洞窟壁画的考证、定名工作。2019年完成《沙州回鹘供养人画像研究》、《瓜州榆林窟第3窟世俗图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完成《敦煌西夏石窟净土变相研究》、《敦煌西夏石窟与宋夏丝路文化交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分别完成对莫高窟第3窟、榆林窟第29窟、榆林窟第2窟的研究初稿。2020、2021年先后完成子课题一所有研究计划,包括《敦煌西夏石窟与瓜沙社会研究》、《敦煌石窟反映出来的西夏佛教研究》《西夏时期的瓜沙历史与佛教石窟营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21年完成《肃北五个庙石窟第一窟研究》、《西夏版画与敦煌石窟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21年完成《敦煌莫高窟第465窟研究》、《敦煌莫高窟第464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20年完成《瓜州东千佛洞考察报告》《肃北五个庙考察报告》《酒泉文殊山石窟考察报告》的编写。

2.2018、2019、2020年分别对敦煌、瓜州、宁夏、陕北、内蒙等地区石窟作专题考察活动。

3.2019年争取正式出版《敦煌西夏石窟总论》一书。

4.2022年争取全部结项。最后约200万字工作量。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