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丝绸之路”驿站演变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1月30日13:49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①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着眼于汉代以来自长安向西域的驿站的研究,虽范围较广,但注重精细化研究,着重强调精准复原丝绸之路的驿站和路线,因此工作量较大,需要稳步推进。目前,各项研究计划正在稳步推进过程中,重点进行中外文献和地图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甘肃、新疆、中亚、西亚、南亚等地的丝绸之路实地考察等方面的工作。

本项目共有3项子课题:一、内地路线段。目前已完成的有研究有复旦大学路伟东教授《清代西北回族人口与回族经济》,该书全文51万字,由台北花木兰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2018年7月组织实施丝绸之路甘肃-青海扁都口与河西走廊段实地考察,该考察重点针对丝绸之路青海道扁都口段、瓜州锁阳城遗址与唐代玉门关等问题展开。二、内陆亚洲路线段。结合历年境内丝绸之路考察及中亚、巴基斯坦北部地区段的境外实地考察获得的国内外考察经验,目前正在筹划南亚、西亚等境内外地区的实地考察。成果方面,业已发表(含收稿)8篇期刊论文、并有1部著作即将出版,同时在项目研究范围内指导完成两篇博士论文(其中一篇包含青海与河西走廊段),并顺利通过答辩。三、虚拟GIS(Virtual GIS,VGIS)在线平台建设。目前该虚拟在线平台“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 http://silkroad.fudan.edu.cn/),已经将历次实地考察丝绸之路的路线和依据文献、通过古今地图、历史地图、谷歌地球软件复原的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驿站和交通线路、历史名人西行路线等公布出来,交给公众使用和检验。

②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目前,本项目已经原有收集的地图、文献等资料的基础上,继续收集地方志、古代与现代地图、地理高程数据等文献和数据资料,加上历次考察获得路线数据、图片资料,仅电子资料就已经有5TB ,目前正在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研究,如对巴基斯坦北部地区与新疆之间交通道路的研究、对犍陀罗地区佛教文化与丝绸之路的研究,对河流水系为核心的自然环境与丝绸之路等西北地区交通道路体系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

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所含历史路线有4条,分别是汉代路线、隋代路线、玄奘《大唐西域记》西行与返国路线、唐代道路,上述路线共计驿站与重要行经点240处;在历史线路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获得的考察路线(较之历史路线有所修正,保证可进行重复验证)有8条,分别是卡拉其古路线、纳兹塔什路线、英吉沙-喀什路线、蒲犁驿路、莎车-若羌丝路南道、陕甘路线、罗布泊路线、巴基斯坦路线,上述路线共计有驿站和重要行经点324处。

2017年7月8日下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侯杨方应河西学院邀请,在该校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会议室为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全体教师作了题为《重回古典展望未来——丝绸之路的精准复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学术报告,报告由该校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谢继忠主持。

③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目前,为精准复原丝绸之路的驿站和线路,在进行考察的同时,着重注意对本项目的宣传和推介。2016年12月,本项目首席专家侯杨方接受《大众日报》记者采访,以《丝绸之路一直活着》一文推介丝绸之路与项目研究内容。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本项目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在于部分地点因政治、军事原因无法进行有效的实地考察,难以获得实地数据和第一手的资料,仅能通过谷歌地球、高程数据等计算机手段,和文献资料、地图等对无法到达的地点进行推测,这对本项目研究的精度影响较大。

作为本项目的首席专家,本人继续大力呼吁学术研究应本着包容开放的原则,尊重学者求真务实的精神,放宽部分区域的准入条件,方便学者的研究和探索。对于实在无法到达的区域,笔者会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相关文献记载以及计算机手段,对该区域的丝绸之路驿站及交通道路的情况进行细致和合理的探索与研究。

在本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实地考察的价值愈发的显现出来。以甘肃敦煌与瓜州之间的悬泉置为例,古人的交通方式以步行、骑马、乘马车等方式进行,每天可行70余里,而悬泉置恰好位于敦煌与瓜州之间,与两边距离大抵七十余里。敦煌与瓜州之间,自山脉石缝中发源的水源,足够供应大量过往人员的使用,全线仅此一处,故汉代设悬泉置,唐代设悬泉驿,清代该地改名甜水井,仍设为驿站,上述机构除服务过往人员外,还能够控制水源,保证丝路的畅通。

在甘肃以至新疆及西面的中亚西亚地区,丝路驿站和交通线路的分布因受自然环境因素的种种制约,加之人类政治经济等活动中的路径依赖惯性,使得驿站的设置存在历史的继承性,而这种继承性对于寻找历史上的各个丝路驿站以及确定道路的走向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为本项目完成既定的研究目标提供了理论支持。

由于本项目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参与进来共同努力,共同为完善和完成本项目出力,因此建议改进研究人员参与社科项目的审批过程,以期让本项目及各类社科项目借众人之力、各学科综合之优势,做得更好,成果更丰硕。

⑤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丝绸之路在境外南亚、中亚、西亚部分地区的路段现在分属不同的国家,这些地方多为古代丝路的必经之地。目前有些国家治安情况较差,因此在本项目的境外实地考察过程中,在部分国家会遇到了一个在国内不会出现的安保问题。而安保费用在国内财务制度中的报销较为麻烦,望相关部门能够出面妥善予以解决,以利于考察的顺利进行和学术成果的产生。

二、研究成果情况

本项目首席专家侯杨方教授《玄奘帕米尔东归路线的复原——基于骋笔厂和实地考察的研究》一文(见2018年《历史地理》第叁十七辑,待刊)是本项目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以往研究当中,如斯坦因等人考证,玄奘自帕米尔回国的路线为由今中亚塔吉克斯坦抵达朅盘陀国(中国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后,东北向经其其克里克等地经由后世清代的驿路抵达今莎车县;冯其庸将玄奘东归纪念碑立于明铁盖达坂附近,而明铁盖达坂系古代中国与今巴基斯坦等南亚地区的交通必经之地,与玄奘自中亚阿富汗等地回国的路线明显南辕北辙。

侯杨方教授经过仔细研读文献,发现斯坦因的错误在于毫无理由的忽视了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明确的“城(朅盘陀国都城石头城)东南行叁百里至大石崖”的记载,斯坦因将玄奘自石头城前往乌杀国的路线转向了东北。

经过在境内外帕米尔高原的数次实地考察,侯杨方教授确认玄奘经帕米尔的归国之路是,自西向东是从伊什卡希姆经瓦罕谷地,过昏驮多,沿帕米尔河至大帕米尔并穿越后,直抵雅尔特拱拜孜,经吉什尔腊布特至排依克山口塔吉克斯坦一侧,之后至公主堡,北上石头城,再折返东南方,越过坎达尔达坂的大石崖,经过穰舍罗,出艾亚河口为止。

上述考证理清了玄奘归国的具体路线,改正了之前学术界的部分错误观点,显示了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在丝绸之路驿站和交通道路研究方面的作用。

2016年12月,本项目首席专家侯杨方接受《大众日报》记者采访,以《丝绸之路一直活着》一文推介丝绸之路驿站与项目研究内容。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本项目研究范围较广,工程量较大,目前已完成的部分仅占全部内容和区域的一小部分。

一、继续开展境内丝绸之路考察

目前已考察的丝绸之路路段多集中在陕西西部、甘肃东部、罗布泊阿尔金山、新疆南疆盆地,对新疆东部(哈密、巴里坤、吐鲁番、奇台、阜康、乌鲁木齐等地)、北部(昌吉、奎屯、博尔塔拉、塔尔巴哈台、阿勒泰等地)、伊犁地区的考察较少,下一阶段将认真筹划上述区域的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绘出国内丝绸之路路线的完整网络。

二、继续开展境外丝绸之路考察

在历次境内外丝绸之路考察积累的经验基础上,将展开对境外南亚(巴基斯坦、印控克什米尔等地)、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西亚(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国)乃至南欧部分地区的丝绸之路考察,力争彻底、全面、精准地复原丝绸之路的全貌。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