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本重大课题于2016年11月立项。立项后,首席专家即着手研究工作启动前的准备。根据原先的研究计划与设计,中世纪东亚都城制度研究为一国际学术前沿课题,须中、日、韩叁国学者通过国际共同研究来完成。在工作路线上,欲通过以课题为引领,叁国学者按照首席专家的思路与部署,分头撰写,共同研究,为国际合作研究做一新探索。因此,涉及的方面较多,特别是要把有学术积累的专家聚集到课题组内来。第四子课题组增加了汉城博物馆申泳文研究员;第五课题组调整,聘请日本古都研究专家村元健一、山田邦和二位教授加入课题组;东亚古都涉及越南古都,还须邀请越南学者加入。同时筹备课题启动开题会。经过四个月的紧张准备,2017年4月13日重大项目开题启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学校科研处领导、校内外着名专家及课题组十九人出席。会议肯定了总体研究计划、工作路线,期待这项国际合作研究取得成功,期待取得一项能够反映国际学术前沿水准的研究成果。
开题会之后,研究工作全面启动。一年多来,首席专家坚持严密组织,及时协调,事事相互尊重、商量,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总体进展稳健。已撰出初稿31万字,搜集资料近200万字。取得阶段性成果6项,其中专着1部,论文5篇。已完成的工作量为整体总工作量的五分之一多些。
本课题研究设五个子课题,第一、第二、第叁子课题为中国古都城制研究,第四子课题为朝鲜半岛古都城制研究,第五子课题为日本古都城制研究。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发现中国古都城制沿承性较强,断代研究不便于反映其沿承性与整体系统。再者,古籍文献有关记载相互交叉,又须全面清理。因此,第一、第二、第叁子课题研究采用分、合结合。基础工作如材料搜集、编目等合起来做,主要都城专题研究由各子课题完成,共同构成中国古都城制研究。这样,五个子课题形成叁个内容版块:即中国、朝鲜半岛与日本。然东亚古都城制又包括越南类型,2018年6、7月与越南社会科学院古都研究所联系,邀请有关学者参加本重大项目,撰写越南古都城制部分。初步商定8月初,首席专家借赴越南河内学术会议之机,访问越南社科院,确定编写任务。这样,“华夏型”城市,中国的,半岛的,日本的,越南的,这四种类型就齐全了。又补充、完善了原先的课题设计。
截至2018年6月30日,第一至第叁课题中国版块完成初稿7万余字,搜集资料130余万字,编写完成《中国古都研究古籍文献目录》、《中国古都考古与研究成果目录》,正在编制《中国古都资料编年》、《中国古都研究学术编年》。完成阶段性成果6项,其中专着1部,41万字,已于2017年12月交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目前已完成一校。发表论文5篇,其中1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全文转载。第五课题组已于2018年6月1日完成初稿,凡17万字(日文字符),第四课题组完成初稿6.9万字(韩文字符),编成《中世纪东亚都城制度研究韩国史分野参考文献》,60多万字。还有3万字左右的初稿计划于8月完成。
第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基础,各子课题的材料搜集为首要任务,并编制文献目录及学术编年,在此基础上撰写初稿,研究相关问题,完成阶段性成果,召开了四次国际会议:1.2017年5月4日至9日韩国首尔国民大学韩半岛古都城制研究会议;2.2017年8月2日至3日日本大阪历史博物馆日本古都城制研究会议;3.2017年10月20日至22日北京中韩古都城制比较研究会议;4.2018年6月8日至12日北京中日都城制比较研究会议。结合国际会议与课题研究,进行学术考察,现场讨论、交流互动,效果极佳。日、韩学者都说:“这样的国际共同研究,让人终生难忘。”围绕课题研究,首席专家出席了二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1.2017年8月4日至5日由日本亚洲财团在名古屋举办的“亚洲历史、教育、经济”学术讨论会;2.2017年9月19日至23日由韩国安东大学举办的“韩中古代传统建筑文化对话会”。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一方面参照北京传统城制,另一方面也借鉴了新加坡的经验。结合本课题研究,践行“用历史研究解决现实重大问题”之思路,首席专家于2017年12月13日至2018年2月2日考察新加坡城制。搜集新加坡历史文献,探讨现代都市建设传统与现代融合之路。
整体研究情况每半年一小节,在工作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工作简报》,截至2018年7月2日,已呈报《工作简报》共3期(2017年2期,2018年1期)。第一阶段工作重点在组织、调整、协调,理顺各项工作关系,同时为投稿《成果要报》及专刊做准备,已形成两篇初稿:一篇论述北京传统城制与整体保护及现代城市规划;一篇由海河流域环境演变论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待修改定稿后再投出。
存在问题:东亚古都城制研究涉及中、日、韩、朝、越五国学术,须国际合作共同研究。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不该有的人为设限。如课题组计划召开“东亚古都研究”国际会议。外国学者一致要求结合学术研究考察邺城遗址,探寻东亚古都城制起源。由于邺城遗址交通不便,会议在北京召开,再集体乘车考察邺城。报告一层层批,最后以“不宜跨省市考察”驳回。再者,课题组购置外文书(都是古都研究专着),不能报销,只得自费。建议:项目管理要根据每个项目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在不出大原则的前提下,给首席专家更多的责与权。
二、研究成果情况
自项目启动以来,已完成并发表了6项阶段性成果:专着《叁至六世纪海河流域自然环境、灾乱与城镇兴衰》,考察了历史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都城及地域中心城市的关系,归纳出若干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如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类型、特点与分布,灾乱与城镇兴衰及中心城市或都城的变动等,特别是发现海河流域灾害类型齐全极具典型,北魏时还有火山活动,又由于地形地貌,空中漂浮物的聚集与雨量分布规律高度一致,这些规律现象的总结,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环境治理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有重要参考作用。论文《做有思想、有灵魂的学问》,论述了本项研究的宗旨,即结合现实,用历史研究解决现实中的重大问题。《敦煌本2526号类书残卷新证》考证了东魏、北齐邺宫所藏《华林遍略》、《修文殿御览》流传唐代长安的过程,否定了罗振玉,“敦煌本古类书残卷《修文殿御览》说”,在洪业“《华林遍略》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证为《类苑》。《天津图书馆藏抄本&濒迟;析津志&驳迟;的四库考察》考察了元大都研究文献《析津志》抄本流传与校勘。《宋元之际四明地区佛教的发展——以延祐&濒迟;四明志&驳迟;为中心的考察》一文,通过阅读元代《四明志》,考察了江南沿海城市宁波宋元之际佛教文化兴盛的史实与原因。《论中世纪东亚都城制度研究》考察古人建都思想理论、城制规划与设计、建设与管理。认为城制是城市融贯传统与现代的关键,又是创新城市发展理论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传统城制及理念,才能创新现代城市规划理念,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
获奖情况:
前期成果:《古都邺城研究——中世纪东亚都城制度探源》一书,2017年8月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着类一等奖。
阶段性成果目录:
1.专着《叁至六世纪海河流域自然环境、灾乱与城镇兴衰》,牛润珍着,41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已完成一校。
2.论文《做有思想、有灵魂的学问》,牛润珍撰,5千字,中国社会科学版2017年元月12日头版头条(大半个整版)。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17年第2期全文转载。
3.论文《敦煌本2526号类书残卷新证》,牛润珍撰,1.1万字,《历史研究》2017年第3期。
4.论文《天津图书馆藏抄本&濒迟;析津志&驳迟;的四库考察》,邱靖嘉撰,1.2万字,《文献》2017年第4期。
5.论文《宋元之际四明地区佛教的发展——以延祐&濒迟;四明志&驳迟;为中心的考察》,牛润珍、宋羽合撰,2.1万字,《中国地方志》2018年第1期。
6.论文《论中世纪东亚都城制度研究》,牛润珍撰,1.9万字,《中国古都研究》2017年第2辑,按第6页。
另有3项阶段性成果将于2018年内梓行:
1.邺与中世纪东亚都城制度研究
2.曹操高陵与汉魏邺城——兼谈明清北京城制的起源
3.“华夏型”城市类型与东亚古都城制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在上一阶段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在深度、广度上进一步推进下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完成以下10项任务:
第一,2018年8月确定越南古都城制研究方案并在2019年6月底之前完成初稿,2019年12月之前完成中文翻译。
第二,2018年10月课题组召开一次国际会议,结合课题,考察邺城遗址及考古现场、邺城博物馆、曹操高陵、北朝墓群,将前期成稿及会议论文编成一部论文集,并正式出版,完成本课题研究第一步计划。
第叁,向《成果要报》与专利呈送两篇文稿:《北京传统城制与整体保护及现代都市规划》、《环境治理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历史考察为中心》。
第四,完成并发表3篇论文亦暨本项研究阶段性成果:《从封建故都到现代化都市——北京首尔城制演变与得失比较》、《魏齐邺京部行里坊与网格管理》、《邺城与北魏政治》。已投出一篇,另两篇已有成稿或半成稿。
第五,第一、二、叁子课题完成平城、洛阳、长安、汴京、元大都、明清北京等主要都城城制研究,并撰出相关论文。
第六,完成第五子课题“日本古都城制研究”中文翻译。
第七,完成第四子课题“李氏朝鲜时代汉阳城城制研究”部分,并完成朝鲜半岛都城制研究的中文翻译。
第八,连续搜集资料,跟踪各国古都考古与研究的动态。
第九,完成“古都学术编年”的编写,抓紧基础工作与基础研究。
第十,启动总体研究第二步工作,在五个子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与整体研究,做好“最终成果”撰写前各项准备工作。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