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岭南动植物农产史料集成汇考与综合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1月30日13:55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目前项目依照立项计划逐步进行,总体进展情况较好。一是按计划调研和收集资料,录入资料总计260万字;二是完成着作一部,计划在下半年交付出版社出版;叁是发表论文16篇;四是按计划开题、主办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和宣传推介。各个子课题的进展情况如下:

1、广东(含海南)动植物农产史料的集成与考释子课题(魏露苓教授负责)。从课题的获批至今,约一年半,我们主要查阅了《广东历代地方志集成》。此丛书共278册,汇集了广东绝大多数的地方志,我们从中抄录资料250万字。现资料查找正扩展至正史、志录、笔记、农书、类书、诗文集、域外文献等相关史籍,并计划建立数据库。同时,资料考释工作也开始展开,考定其拉丁文的表示法,厘定其古今名,并说明其生境、形态、习性、用途、引种、植养、采收、猎捕等简单情况。这部分工作工程量巨大,希望至2019年12月完成《岭南动植物农产史料集成与考释》(300万字)。

2、广西动植物农产史料的集成与考释子课题(王柏中教授主持、赵飞副教授具体负责)。此课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与“广东(含海南)动植物农产史料的集成与考释”子课题基本相同。从课题的获批至今,约一年半,我们完成的主要工作有四项:一是2017年8月6日-16日,广西中东部地区的多个地市进行了广西传统农产调研,大致摸清了各地农产历史文献资料的家底,既获取了大量文献,获赠图书资料合计五十余册,也查到了不少文献线索。二是从《中国地方志集成?广西府县志辑》中收集史料约10万字。三是完成了广西著名特产容县沙田柚历史的研究。四是其它调查研究工作,并发现了一些涉及农产的资料,如田曙岚《广西旅行记》(中华书局 1938)、卜弥格的《卜弥格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东亚同文会的《支那省别全志?广西全省》(东亚同文会1918)、彼得?奥斯贝克《中国和东印度群岛旅行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岭南历代动植物农产谱录集成与校注(杨乃良教授主持)。此课题的重点在调查、搜集和影印明清岭南农书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校注。从课题的获批至今,约一年半,我们完成的主要工作有叁项:一是完成了吴应逵撰《岭南荔支谱》、赵古农撰《龙眼谱》、赵古农撰《槟榔谱》、赵古农撰《烟经》、卢燮宸辑《粤中蚕桑刍言》、陈启沅撰《蚕桑谱》、赖新侬撰、陈经汇辑《岭南蚕桑要则》、区金策撰《岭海兰言》、黄锡铨《嘉应州兴山利说贴章程》、黄锡铨《嘉应种桂第一公司章程》、李调元《然犀志》、赖蕴山辑《橘中人语》、李翰臣辑《宝山橘话》等书的版本考评和扫描工作;二是新发现了一些岭南农书,如广西图书馆藏《木棉栽培法》;叁是基本完成了《岭南蚕桑要则》、《粤中蚕桑刍言》、《蚕桑谱》的校注,《农桑易知录》、《龙眼谱》、《槟榔谱》、《烟经》整理点校也在进行中,预计2019年12月完成。

4、综合研究(上):名优农产的宏观考察和微观的个案研究(王福昌教授主持)。此课题的重点研究内容是运用农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资源学、农业经济学、海洋生物学等理论方法进行宏观考察。在全面收集历代岭南名优农产史料的基础上,列出一个详细的名优农产清单,厘清岭南名优农产的历史沿革。与此同时,选择其中的一些重要动植物农产,如荔枝、龙眼、香蕉、橄榄、莞草、花卉等进行微观的个案研究。从课题的获批至今,约一年半,我们完成的主要工作有三项:一是发表了“Greenway Implementation Influence o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AHS): The Case of Liantang Village of Zengcheng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China”、《明清民国闽粤赣边山区粮食作物栽培考论》、《中药广陈皮与新会皮药名出现年代考》、《新会蒲葵栽培史考略》、《不及此不知橙味——清至民国时期新会甜橙的栽培》、《历史时期东莞茶叶种植及茶文化初考》、《梅州地区民国茶叶生产论述》等论文;二是完成了《岭南三华李栽培历史初探》、《农业文化遗产视域下的海南黎苗族山兰稻研究》等论文;三是初步完成了《历史上岭南佳果的个案研究》(主要有荔枝、龙眼、香蕉、甜橙、沙糖桔、乌榄、沙田柚、三华李、沙梨)、《历史上岭南著名特产的个案研究》(主要有琼中山兰稻、蒲葵、蒲草、莞香、橘红、广陈皮、砂仁)二部书的撰写。

5、综合研究(下):自然?社会?文化专题(郭声波教授主持)。本课题从自然生态、资源、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综合的视角,专题探讨动植物农产与岭南社会历史的互动变迁。从课题的获批至今,约一年半,我们完成的主要工作有叁项:一是发表了《清代以来粤北排瑶林农景观的变迁》、《基层力量与生态保护——明清以来客家地区民间的生态保护》、《清至民国时期韩江流域生态意识与生态保护》《清代民国玉米在广东山区的种植传播》、《岭南动植物史研究综述》、《相生相克:我国生态治蝗的回顾与前瞻》等论文;二是完成了《中国传统护林碑的研究与价值》、《民国时期海南森林变迁及其影响探析》、《钮琇〈广东月令〉初探》等论文;叁是完成了《16-20世纪美洲作物在广东的传播及其影响——以番薯、玉米、花生、烟草为中心》一书的撰写,初步完成了《环境史学视野下的岭南动植物农产研究——以农植物的栽培利用与森林变迁为中心》一书的撰写。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对于调查研究

根据本课题的既有研究工作积累状况和工作的实际需要,课题的调研以收集岭南地区动植物农产史料为主。为此,课题组于开题之后,即要求各子课题结合研究工作需要,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和文献调查,积累大量一手资料,为相关领域持续深入研究打下厚实基础。具体情况如下:

2016年12月14-18日,倪根金教授、研究生杨露与校博物馆筹建办同志赴广西贺州、桂林两市考察龙胜梯田稻作生产、踏梨秧船等农具、地方农业文献资料,并访谈当地农民和乡镇干部。

2017年3月1日、4月23日,赵飞等师生一行4人赴东莞麻涌镇考察,主要调研了麻涌香蕉传统栽培技术、凉棚休闲文化等内容。

2017年3月18日,倪根金教授、谢萍老师及研究生多名前往东莞茶山镇南社、牛过蓢古村落、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调查了解古乌榄树分布、莞草种植与传统加工方式。

2017年3月29日~4月1日,赵飞副教授师生4人赴广西隆安县考察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隆安县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和“叁月叁”农业习俗。5月2日~5月4日,在“四月初八”农具节期间,赵飞等师生4人再赴广西,继续考察隆安县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和栽培器具,考察组获取了大量有关传统稻作文化、节庆民俗方面的资料。

2017年3月29日~4月1日,唐依助研赴江门新会区调研,走访了新会区档案馆、景堂图书馆等单位,收集了有关新会柑橘的资料。

2017年4月20日,倪根金教授、杨柳馆员一行赴东莞尚正堂莞香科普种植园调研,考察古莞香种植现状,听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莞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黄欧对于莞香移植、折枝、断根、开香门、育香、采香、理香、拣香、窨香、合香等30余道古法种植加工技艺的介绍并与之交流。

2017年5月10-15日,倪根金教授与校博物馆筹建办同志赴海南省乐东、叁亚、保亭、五指山市、琼中、白沙、儋州和海口,考察古荔枝树、橡胶树、槟榔树、火麻树等植物资源与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参观3家县博物馆、海南农垦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展览,收集了火麻树、木臼、手捻刀等物品,并与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座谈。

2017年6月9日,倪根金教授、赵飞副教授等一行4人考察增城挂绿,并与增城农业局领导和技术干部座谈交流增城古荔枝树资源现状与保护利用。

2017年7月16-19日,倪根金教授、王福昌教授、王敏助研及研究生陈旺南一行赴化州开展化橘红种植与加工历史调研工作,调研组考察了平定、尖岗岭化橘红种植基地,走访了化橘红四大名园旧址宝山公园、化州市化橘红文化研究会,收集到一批民国时期珍贵化橘红资料。

2017年7月23-25日,倪根金教授、科技史研究生陈旺南、林雅斯赴梅州进行客家炒绿等特产资料收集,在平远县考察了南台绿茶的种植、制作和销售情况,访问了平远县博物馆、嘉应学院博物馆、剑英图书馆等单位,与梅州市农科院院长谢岳昌、制茶专家沉子玉等进行了交流,收集了一批客家茶和碑刻资料等。

2017年8月6日至16日,课题组专家王福昌教授、魏露苓教授、赵飞副教授等带队赴广西中东部地区的多个地市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先后前往梧州市(含苍梧县)、玉林市(含容县)、贵港市、钦州市(含钦南区)、南宁市(含横县)、柳州市、桂林市等地,重点走访了各地的图书馆、档案馆、地方志办公室、政协文史委、博物馆等单位。以地方古籍、民国图书与档案、建国初农业部门档案、当代物产专题资料为重点,调研组在各地系统地查阅和搜集了相关文献资料,特别是在广西图书馆、桂林市图书馆、梧州市图书馆、玉林市档案馆均有较大收获。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组大致摸清了各地农产历史文献资料的家底,既获取了大量文献,也查到了不少文献线索,并对广西地情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为下一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17年8月22日,倪根金教授、陈志国助研等走访了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在编研处林贵添处长陪同下,深度了解和查阅了档案馆收藏的民国以前的农业文献。收集到《春来南国花如绣》等花卉史资料集。

2017年8月29日,倪根金教授、魏露苓教授、研究生陈旺南、林雅斯赴江门市鹤山市开展“古劳茶”调研,调研组深入传统古劳茶产地古劳镇的茶山,考察古劳茶生态环境、百年古劳茶树、传统古劳茶种植方式,深入农家了解古劳传统制作工艺。调研组还在鹤山档案馆所藏未县志稿等发现一些罕见的古劳茶记载。

2017年10月27日,倪根金教授、赵艳萍副教授、余格格老师、研究生陈迪、李子超赴东莞企石镇清湖村、茶山镇超朗村考察古荔枝树资源,在当地村委及农业局干部的帮助,收集到一些古荔枝树及其变迁的资料。

2017年11月29日,倪根金教授与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惠富平教授、朱世桂研究员、何红中副教授一行考察东莞莞香研发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寮步镇中国莞香博物馆,了解莞香种植品种、技术、历史、贸易和莞香文化传承。

2、对于学术交流

本课题迄今已召开两次具有一定规模的专题学术交流会议。

首次是项目开题。开题会于2017年1月8日在华南农业大学举行。出席开题会的专家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樊志明教授,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王思明教授,中山大学历史系系主任吴滔教授,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吴宏岐教授等。与会专家为课题开展提出了诸多积极建议,并认为岭南地区具有丰富且特色鲜明的动植物资源,课题具有重大意义,应该将此作为发展农林特色学科的抓手,带动学科发展,预期成果值得期待。课题组专家根据论证专家的意见对课题规划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与完善。具见《中国农史》2017年第4期《开启岭南农史研究的新篇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岭南动植物农产史料集成汇考与综合研究”开题论证会综述》的会议报导。

第二次会议是课题建设中期阶段的学术研讨会。会议于2017年11月25日在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召开。来自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西南大学、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博物馆、贵州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广州地理所、广东药科大学、梧州学院等20余家省内外单位代表,以及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人员、华南农业大学师生代表等合计70余人出席了此次盛会。王福昌教授、赵飞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农产方物与广府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珠叁角地区佳果类遗产的发掘、整理与研究”的学术报告,亦是对此课题阶段性成果的汇报。通过此次研讨,与会者一致认为,对项目研究进展的整体情况有了清晰的了解,也明确了后阶段研究的重点所在。具见《岭南历代农产研究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岭南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综述》(《古今农业》2018年第1期)、《多维视野下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岭南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综述》(《农业考古》2018年第3期)两篇报导。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2017年在国际性以及国内学术会议上提交对于农产史料的研究论文11篇。

2016年11月24-28日,倪根金教授、赵艳萍副教授出席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暨首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倪教授在会上作了《岭南叁华李栽培历史初探》的报告,对叁华李的种植历史与品种演变进行了详细梳理,并对从种质资源保护的角度阐述了地方物种的保护与建议。

2016年12月24~26日,倪根金教授、魏露苓教授、赵艳萍副教授、杨品优副教授出席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科技史家的使命与实践——纪念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60周年学术研讨会”。倪教授参与主持大会报告并作大会报告“共同的使命——竺可桢、梁家勉交往考”,他利用收集到的俩人往来书信等珍贵文献展示了上世纪特殊环境下两位科技史前辈学者为保护科技文献和发展科技史研究机构而作的努力与付出。论文刊登在2017年第2期《自然科学史研究》上。

2017年5月6-7日,倪根金教授、陈志国讲师应邀出席由中国林学会、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林业学术会议之林业史分会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林业史”研讨会暨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分会成立叁十周年庆典,倪根金作《中国传统护林碑的研究与价值》特邀报告,报告根据叁十来年的搜集到的上千通传统护林碑刻,详细阐述了传统护林碑的演进历史、基本类型、造型特色、行文风格、分布特点、坐落方式,以及所蕴含的学术、文物、教育和护林价值。受到与会学者重视和好评。《中国绿色时报》联系访谈倪教授,准备用一整版篇幅报道中国传统护林碑及倪教授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2017年7月30-8月2日,倪根金教授、郭声波教授出席由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和中国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在四川沐县召开的“中国‘一带一路’研究暨西南历史地理学术峰会”,并作《林学家孙章鼎民国《乌江下游森林调查》手稿述考》学术报告。

2017年9月22—25日,倪根金教授出席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西南大学主办在西南大学召开的“2017年度研究生农业文化遗产与民俗论坛——农业文化遗产学与民俗学视域下的乡土中国”,担任评奖嘉宾并作主旨报告《农业文化遗产视域下的海南黎苗族山兰稻研究》。

2017年10月21-24日,魏露苓教授、赵艳萍副教授、赵飞副教授受邀参加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普渡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新华报业集团主办在南京召开的“丝绸之路与中外农业交流学术研究会――2017PNJCCS学术论坛”,并分别宣读会议论文“The Methodology in Yuan-Heng’s Complete Collection on Equine Medicine” 、“Crisis and Respons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Great Locust Plague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th Century”、“George Weidman Groff and His Study on Lingnan Lichee: An Introduction”,其中魏教授主持了其中一场分会讨论。

2017年10月24—27日,谢萍讲师、余格格讲师赴北京参加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首届学术年会”,并宣读会议论文《民国时期海南森林变迁及其影响探析》、《唐宋时期六甲八卦冢葬法之计算方法初探》。

2017年11月17-20日,农史研究所所长倪根金教授,副所长王福昌教授、赵艳萍副教授,以及科技史研究生林舒婷、林雅斯、赖昌林、黄靓彦、聂瑞赴陕西杨陵参加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农业史青年论坛暨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年会(2017)”,提交《清凉世界:新会蒲葵业的盛与衰》(林舒婷)、《郑世璜及&濒迟;乙巳考察印锡茶土日记&驳迟;初探》(林雅斯)、《宋至清代“秧马诗”探析》(赖昌林)、《传统生态农业“稻田养鸭”技术与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黄靓彦)、《绿道旅游对农业遗产地的影响研究》(聂瑞)、《湖北黄梅的历史名茶及其文化符号与保护传承》(周子斌),其中聂瑞论文获得了此次青年论坛的一等奖。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课题获批18个月里,我们已做了一些工作,上面已作了具体的叙述。但一些重要成果仍未形成最后的成果,故未组织成果发布会。2017年底我们已完成了2017年的《工作简报》,现随中期检查材料一并上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没有投稿,但在课题组成员赵艳萍在2017年1月20日的《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了《相生相克:我国生态治蝗的回顾与前瞻》一文。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叁点:一是史料的数量和复杂性超过了我们的预期,仅从广东历代地方志集成就收集了250万字的史料,加上广西部分及农书、笔记、本草等史料,将远远超过300万字的数量;二是一些子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织成员,因其他教学科研任务较多,往往不能集中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的进展;叁是一些课题成员在成果发表时,没有注意注明是本课题的成果。今后我们将调查成员,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论文发表时注明课题来源。

主要的研究心得主要有五点:全面收集史料和重点收集史料相结合;二是文献资料的收集和调查研究相结合;叁是“物质”研究与“精神文化”研究相结合;四是学术交流、成果社会化与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相结合;五是岭南特产史研究与当代乡村振兴相结合。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

下面选择主要的8篇论文来作些介绍:

倪根金、赖昌林的《中药广陈皮与新会皮药名出现年代考》(《中国中医药杂志》2017年第4期)。该文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宋元文献中的广陈皮、广陈皮与“真橘皮”、“真陈皮”的关系考证、广陈皮宋元以后使用达到高峰、新会陈皮道地历史、广陈皮的道地优势。文章认为广陈皮是中国传统道地药材,广东陈皮的简称,作为道地中药使用历史悠久。“广陈皮”的道地药名在宋代文献中比较罕见,但经笔者考证其另有别名“真橘皮”、“真陈皮”,提前了“广陈皮”作为道地药材使用的起源时间,而之前有学者认为是源于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广陈皮历来是“广药”中的大宗药品,畅销海内外,为各地医生推崇和群众喜爱。广陈皮在2016 年入选广东省首批立法保护的8种岭南药材之一。新会皮做为广陈皮中的上品,两者经常可以互相指代,特别到了清代,很多地方出现广陈皮即是指新会皮,所以它们也有共同的发展脉络,但新会皮也有其独特的道地药史。2006年10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并公告新会陈皮产物为国家地理标志产物。该文的发表对广陈皮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王福昌的《明清民国闽粤赣边山区粮食作物栽培考论》(《中国农史》2018年第1期)。该文分为叁个部分,包括稻类作物、杂粮作物、山多田少战争环境与冬种的兴起。文章认为明清民国时期,闽粤赣边山区粮食作物栽培发展较快,种类和品种不断增多,山区特色亦日益明显。稻类作物的发展尤为显着,从生育期、株型、穗型、品质、肥料反应、抗虫兽害、抗逆性诸方面来看,栽培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清末民国时期,由于人口的增多和战争的需要,冬种日益扩大。不过,美洲引进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的种植似不甚多。闽粤赣边山区历史上的粮食作物栽培是学术界较少研究的一个问题,该文的发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赵飞、林舒婷的《新会蒲葵栽培史考略》(《农业考古》2018年第1期)。该文分为四个部分,包括清以前新会蒲葵的栽培、清代新会蒲葵的栽培、民国时期新会蒲葵的栽培、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新会蒲葵的栽培。明代至今,新会葵扇广销于天下,清代繁盛时期“约计每年所产不下十万万柄”。清初李定国攻打会城、日军侵占新会,使蒲葵栽培遭受极大创伤,葵扇抽厘、盗匪猖獗、会馆盘剥亦曾严重制约其发展;太平天国运动及日军侵华致使葵扇销路受阻,也曾导致新会蒲葵栽培的萎缩。共和国时期,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葵业生产,但错误的农业政策也一度使蒲葵栽培呈现曲折发展之势。当代随着葵扇替代品的大量涌现,致使蒲葵栽培日渐式微。广东新会的蒲葵栽培历史悠久,是誉满海内外的“葵乡”,该文对新会蒲葵栽培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借鉴的意义。

赵飞《不及此不知橙味——清至民国时期新会甜橙的栽培》(《古今农业》2017年第4期)。该文正文分为二个部分,包括清代新会甜橙的栽培、民国时期新会甜橙的栽培。文章认为新会甜橙一种始见于康熙年间,并最迟于雍正年间成为了贡品。清后期,因橙贡之害,以至于“十里百里无一株”。民国时期,当局和学者一度致力于改良栽培技术和恢复生产规模,后因日军侵占新会而致使甜橙栽培再次陷入衰退。新会甜橙是国内最为知名的甜橙种,“食橙而不及此,盖不知橙味”,文章通过相关文献的系统整理,对清至民国时期新会甜橙的栽培历史做一个总结,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资鉴意义。

赵飞、聂瑞等的Greenway Implementation Influence o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AHS): The Case of Liantang Village of Zengcheng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China(Sustainability,SSCI、SCI收录)。文章认为广州市增城区是著名的荔枝与乌榄之乡,相关古树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位于荔城街的莲塘村拥有广州最大的古树群,现有荔枝和乌榄古树1800余棵。通过对这些古树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但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人们对于古树资源的价值有了更为清醒的认知,保护意识得到了增强。进而实现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该成果创新性地探讨了绿道旅游影响下的遗产地发展问题,为国内外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案例参照,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周晴的《清代以来粤北排瑶林农景观的变迁》(《民俗研究》2018年第2期)。该文正文分为叁个部分,包括地貌特征与迁徙过程、森林景观变迁与林业经营、农田景观与管理。文章认为排瑶是对聚居于今广东省北部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内排瑶的专称,其在清代以八排瑶为中心向涡水河、金坑河上游的森林地带迁徙。清末以前,排瑶较少有人工林的栽培,清末随着人口的增加开始经营林业,以杉木栽培为主,并总结出一套林粮间作的生态模式,但1950年代以来的林业政策导致了排瑶聚居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破坏。排瑶的农田景观主要有旱地与梯田(水田)两种,清末以来主要是旱地的扩展,清初梯田景观并不常见。1950年代以来梯田大面积扩展,但梯田离排瑶的居住点一般都较远,且耕作技术较粗放。文章的发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的资鉴意义。

陈志国的《清至民国时期韩江流域生态意识与生态保护》(《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该文正文分为二个部分,包括人们的森林生态意识、人们的森林生态保护。文章认为清至民国时期,韩江流域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江河淤塞以及水患灾害频仍。对此,部分地方官吏、乡绅、有识之士,乃至地方民众开始反思森林与灾害之间的关系,生态意识逐渐增强。为此,人们也开始采取了一些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从保护林木的角度出发,订立乡规民约,立碑护林,制止人们的滥砍滥伐行为; 二是从植树造林着手,提倡和进行造林的实践,从根本上解决森林大面积破坏的问题。

王福昌的《基层力量与生态保护——明清以来客家地区民间的生态保护》(《古今农业》2017年第3期)。该文正文分为二个部分,包括生态意识与环境保护的举措、生态保护的主体力量。文章认为明清民国时期客家民众习得了颇为丰富的生态知识。在生产生活中,客家民间制定乡规民约,竖立碑刻,保护生态环境。这一时期,地方民众、乡族势力和民间宗教组织,或自力,或借助地方官府权威,维护地方的生态安全,成为生态保护的主体力量。该文发表对于客家地区基层力量在生态保护中的意义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阶段性成果清单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本课题分为岭南动植物农产史料集成考释和岭南动植物农产的综合研究二大块。岭南动植物农产史料集成考释是本课题的基础部分,岭南动植物农产的综合研究是本课题高端的学术研究部分。本课题共设立5个子课题,其下一步资料搜集整理、调研和研究方案安排如下:

1、2018年7月—2018年12月,首席专家与子课题一、二、四、五的负责人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到广东、广西和海南及国内的一些重要的图书馆查索、搜集、了解相关文献资料的馆藏,争取重要文献不漏网和发现新文献。2018年10月,派人至美国普渡大学参加学术会议,并至美国国会图书馆查阅资料。2018年11月举办一次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振兴学术研讨会。2018年12月,完成《〈粤中蚕桑刍言〉〈蚕桑谱〉〈岭南蚕桑要则〉校注》。

2、2019年1月—2019年12月,计划完成《明清岭南动植物农产谱录集成》的影印出版工作和《岭南动植物农产史料集成与考释》的资料收集和考释工作。2019年12月,完成《明清岭南动植物农产谱录集成》的影印出版工作,同时举办一个小型的成果发布会。2017年7月—2019年12月,完成《岭南动植物农产史料集成》,并在资料收集和原有的基础上,首席专家、子课题负责人和部分课题组成员发表10篇论文。

3、2020年1月-2020年12月,计划完成《赵古农〈龙眼谱〉〈槟榔谱〉〈烟经〉校注》、《岭南动植物农产史料集成与考释》、《历史上岭南佳果的个案研究》(主要有荔枝、龙眼、香蕉、甜橙、沙糖桔、乌榄、沙田柚、叁华李、沙梨)、《历史上岭南着名特产的个案研究》(主要有琼中山兰稻、蒲葵、蒲草、莞香、橘红、广陈皮、砂仁)、《环境史学视野下的岭南动植物农产研究——以农植物的栽培利用与森林变迁为中心》。2020年12月,出版《〈粤中蚕桑刍言〉〈蚕桑谱〉〈岭南蚕桑要则〉校注》、《岭南动植物农产史料集成与考释》。

4、2021年1月-2021年12月,2021年8月,出版《历史上岭南名优农产的个案研究》(主要有荔枝、龙眼、香蕉、甜橙、沙糖桔、乌榄、沙田柚、叁华李、沙梨)、《历史上岭南着名特产的个案研究》(主要有琼中山兰稻、蒲葵、蒲草、莞香、橘红、广陈皮、砂仁)、《环境史学视野下的岭南动植物农产研究——以农植物的栽培利用与森林变迁为中心》。尽可能出版《赵古农〈龙眼谱〉〈槟榔谱〉〈烟经〉校注》。尽可能完成《历史上岭南名优农产的宏观考察》、《资源、技术与岭南动植物的养植、利用》、《岭南海产的开发利用——以采珠和海洋捕捞为中心》、《动植物农产与岭南人的社会生活》、《岭南农业动植物的社会文化史研究》的研究和出版工作,发表10篇学术论文。2021年9月,举办全国性农史学术讨论会及成果发布会。2021年12月,进行课题结项和专家验收会。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