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总体情况
本项研究课题《清代商税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1644-1911)》自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将资助以来,首席专家及课题组成员均全力以赴,投入到项目研究之中。目前,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良好,各子课题进展顺利,已经出版阶段性成果专著四本,在国内外各种重要期刊如《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等发表学术论文14篇,并荣获Sir Timothy Coghlan Prize年度最佳论文奖。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
首席专家与项目组成员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均积极前往国内外图书馆进行资料搜集和学术研讨。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
1、项目开题会。2017年6月10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倪玉平教授任首席专家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代商税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1644-1911)”开题报告会在清华大学近春园宾馆会议室举行。出席开题报告会的专家组成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赫治清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徐凯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许檀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陈锋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李伯重教授、陈争平教授、清华大学社科学院龙登高教授。中华书局学术出版中心主任欧阳红编审特邀参加本次开题。陈锋教授主持开题报告会。
倪玉平教授在会上做了开题报告,主要从选题价值、总体框架、研究思路、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任务分工、经费预算、预期成果和目前的研究进展等方面介绍了课题的研究构想。专家组对开题报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认为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项目总体框架合理,重点突出,研究思路和研究路径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专家组肯定了课题组前期研究积累的充分准备,并就如何深化和拓展课题研究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这些建议从理论与方法上进一步开拓了课题的研究空间,丰富了课题的研究内涵,明确了课题的研究方法,使得开题报告成为一次成功的学术研讨会。倪玉平教授在开题报告中对于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布置,指出课题组近期工作是围绕上述专家的意见,对项目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做适当的压缩,并全力投入到清代商税史料的搜集和研究中,争取尽快发表一批专题性研究论文。课题组成员都表示将积极完成好相关工作。
围绕本次开题会,清华大学历史系网站、清华经济史微信公众号均于6月12日做了新闻推送,中国经济史研究微信公众号也于7月14日对本重大课题及首席专家倪玉平分别做了推送,很好地扩大了本项目的影响力。
2、社重基金重大项目联合学术讨论会。2017年12月2日-3日,第一届财税史论坛暨“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税制变革与财政治理”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成功举行。财税史论坛是由华中师范大学魏文享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近代工商税收研究课题组、武汉大学陈锋教授主持的清代国家财政转型课题组以及本课题组联合发起,并与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本次会议最后邀请有来自东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暨南大学、湖北大学、天津社科院、南昌大学、华东师大、西北师大、西南政法、西南交大、山东师大、河北师大、安徽师大、杭州师大、河南师大、河北地税局、广州大学、河南大学、《光明日报》编辑部、《近代史研究》编辑部、《江汉论坛》、《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等大学、学术刊物及税务部门的6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学者既有来自史学界的财税史研究学者,也有来自于财经和财税院校的学者,也有来自税收实务部门的研究者,主办方也是希望以此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与互动。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彭南生致欢迎词。武汉大学陈锋教授、清华大学仲伟民教授、华中师大魏文享教授分别代表叁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介绍了各自课题组的研究现状、长期构想及合作情况。滨下武志教授、赫治清研究员、吴景平教授、刘志伟教授、王玉茹教授、王文素教授、陈锋教授、邹进文教授主要围绕明清及近代财政转型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此后,虞和平教授、张利民教授、戴建兵教授、刘增合教授、邵义教授、付志宇教授、马陵合教授、魏文享教授、袁为鹏教授围绕税收变革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在2号下午的分组讨论中,参会学者对35篇论文进行了汇报和点评,围绕财政制度、国家治理能力、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各种税类研究、公司税负、城市与税收的关系、税收与金融的关系、税收与货币的关系、税收中的官商关系、债与税、费的关系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其中对财政转型问题、财政与金融、货币的关系问题、商税概念问题、税负与税权问题的讨论尤为集中。在研究方法上,也体现出计量、历史及跨学科方法的运用,达到会议组织的预期目标。与会专家也对课题的推进提出了宝贵建议。第一届财税史论坛受到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学者们都希望财税史论坛能持续举办下去,使之成为学界交流的一大平台。
除了以上两次专门的课题组会议外,各课题组成员还广泛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以首席专家倪玉平为例,即于2017年11月18日,在加州理工学院做“Recently Research”演讲; 11月30日,在洛杉矶大家论坛做《清史研究与个人感悟》演讲;2018年1月5日,在加州理工学院做“Material, Data and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演讲;3月24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名家圆桌:思想与学术40年”青年专场,发表“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演讲; 4月13日,在复旦大学历史系做“清代关税与商税”演讲;4月14日,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参加第一届青年经济史论坛,发表“试论清代财政体系的近代转型”论文;4月18日,在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做“清代财政与中国现代化变局”演讲;5月18日,参加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晚清城市史研究工作坊。这些活动,都极大地开拓了课题组成员的视野,丰富了课题研究的思路。
叁、成果推介
清代商税研究,不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也有着很高的社会价值和关注度。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也有意识地进行多手段的成果推介。
2017年7月25日,项目组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报送工作简报,标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代商税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1644-1911)”开题报告会在清华大学召开》。
2018年1月30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发布《2017年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部分阶段性成果概要》(网址是丑迟迟辫://飞飞飞.苍辫辞辫蝉蝉-肠苍.驳辞惫.肠苍/苍1/2018/0130/肠219469-29796088.丑迟尘濒),重点介绍了本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指出:“《清代财政史四种》系清华大学倪玉平教授承担的重大项目“清代商税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1644-1911)”(批准号:16窜顿础129)的阶段性成果,由科学出版社于2017年相继出版。《从国家财政到财政国家——清朝咸同年间的财政与社会》研究了咸同时期财政体制和结构的转变。清廷经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传统的依靠农业税、捐输、加派等财政来源已不能满足需求,海关、厘金等新兴工商税成为主要财政来源。作者将其概括为从“国家财政”向“财政国家”的转变。《清朝嘉道关税研究》(第二版)首次为学界提供了嘉庆道光时期的关税征收序列。作者根据从档案中搜集的常关税额数据,对边疆边贸各关、运河长江沿线各关、沿海各关的税额波动逐个分析。本书认为,嘉道时期的关税征收总体平衡,仍保持在每年500万两左右的水平,相较于乾隆时期没有明显下降。《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第二版)剖析漕粮海运制度的产生、运作规制、运输工具等与当时政治、经济、中外关系各层面的关系,以及清代漕粮海运兴衰和废而不止的因由,论述晚清政府在市场经济生活中职能的转变和决策作用。《清代关税:1644-1911年》系对清代关税全面的梳理与研究。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关税征收量的变化较为平稳。此后,因西方势力介入,洋关迅速崛起,并带动关税整体飞速增长。清代关税结构与总量的变化,成为中国传统财政体制由农业型财政向工商业型财政转变的关键因素。该系列着作内容丰富,是清代财政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书中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从档案中搜集的大量第一手史料,此外还对清代财政结构的转型、历史骋顿笔测算等重要问题进行探索,可供学界参考。”
除此之外,课题组首席专家倪玉平接受澎湃新闻访谈,发表《危局中被迫转型的晚清财政》(2017年9月22日)。课题组的首次开题会,清华大学历史系网站、清华经济史微信公众号均于6月12日做了新闻推送,中国经济史研究微信公众号也于7月14日对本重大课题及首席专家倪玉平分别做了推送。倪玉平教授还深度介入国家税务总局2018年度印花税票《明清榷关》的制作,包括榷关的选择、文字的表述、图片的选择和英文的翻译工作,是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的难得尝试。另外,《光明日报》于2018年2月5日,发表了魏文享教授的“第一届财税史论坛综述”。以上活动,都极大地扩大了本课题研究的影响力和关注度。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自本课题立项以来,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仅以本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清代财政史四种》为例,在出版过程中,即得到了我国著名经济史学者李伯重教授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近现代史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社会经济史教授Maarten Duijvendak的推荐并做序。李伯重教授称该书“代表了中国财政史领域一项新的成就。清代中国,尤其是晚清,是一个丰富的体系,宛如一项精密复杂的实验,如外债和现代关税,挑战着我们对于典型的前现代财政发展的认识。透过宏大的时间和空间背景,本书揭示了在背后推动和强化中国经济集约化、创新及整顿的模式及相关因素。了解以上这些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经济的模式及革新,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了解在长时段中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使我们了解这些既是作者的目的,也是作者在书中已指明的。” Maarten Duijvendak教授则称该书“展现了以下几个内容。首先是语言对于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性。由于缺乏掌握中英双语的国际学者以及广泛研究档案材料的机会,大量有趣的中国历史仍然不为外界所知。本书的研究基于十多年间在不同档案馆中的大量工作,而这正是其所展现的第二个内容,即第一手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对档案材料中的原始记录进行细致的搜集、整理,将定量的数据与定性的信息相结合,便构成了本书的研究——通过财政收入反映250多年间中国国内外贸易的概况。倪教授的研究以税收的沿革为线索,贯穿整个清代(有时略做上溯),展示了:关税对于官方是何等重要;如何通过财政制度的整合实现税收的最大化;制度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环境;中国的税务官们又是如何汇报他们的工作的。全书呈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关键时期内的贸易状况。”在该书出版之后,中国经济史研究于2018年第1期发表了许存健撰写的书讯;陈支平、张金林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8年第2期发表《清代财政史研究的新解释——评倪玉平<清代财政史四种>》,认为该书“反映了作者对清代财政史的系统认识,也标志着作者的清代财政史研究已经‘成一家之言’,构建起了一个自足的体系。堪称清代财政史研究的前沿性成果。”美国著名学者、UCLA教授王国斌(Bing Wong)、日本著名学者岸本美绪、台湾著名学者林满红、何汉威等人均对该书的观点做出点评。
目前来看,本项目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进度和经费。本项目组成员深知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重大意义,在研究过程中,不敢有丝毫懈怠,项目开工两年以来,项目组成员始终精诚合作,全力以赴,但因本项目涉及面广,研究难度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预期的成果,仍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由于本项目除了要做大量的原始数据搜集和整理,还要进行数据库的建设,这是一个跨学科的全新领域,需要有专门的工程师团队进行专项开发,现有的经费远远无法支撑项目进展。因此特恳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能予以滚动资助。
二、研究成果情况
目前,本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良好,已经出版阶段性成果专著四本《清代财政史四种》,在国内外各种重要期刊如《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等发表学术论文14篇。
代表性成果为《清代财政史四种》,由科学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从国家财政到财政国家——清朝咸同年间的财政与社会》研究了咸同时期财政体制和结构的转变。作者将其概括为从“国家财政”向“财政国家”的转变。《清朝嘉道关税研究》(第二版)首次为学界提供了嘉庆道光时期的关税征收序列。本书认为,嘉道时期的关税征收总体平衡,仍保持在每年500万两左右的水平,相较于乾隆时期没有明显下降。《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第二版)剖析漕粮海运制度的产生、运作规制、运输工具等与当时政治、经济、中外关系各层面的关系,以及清代漕粮海运兴衰和废而不止的因由,论述晚清政府在市场经济生活中职能的转变和决策作用。《清代关税:1644-1911年》系对清代关税全面的梳理与研究。清代关税结构与总量的变化,成为中国传统财政体制由农业型财政向工商业型财政转变的关键因素。《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曾获2007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清朝嘉道关税研究》曾获第十一届耘基金文科学术成果一等。《清代关税:1644-1911年》中的部分内容以学术论文方式发表后,获《世界经济年鉴2016年》“世界经济统计学2015年十佳中文论文”、澳大利亚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2017年度“Coghlan Prize”。
正如前表所述,在出版过程中,即得到了我国著名经济史学者李伯重教授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近现代史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社会经济史教授Maarten Duijvendak的推荐并做了高度评价。其中李伯重教授的序言发表在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2017年第4期上。
在该书出版之后,中国经济史研究于2018年第1期发表了许存健撰写的书讯;陈支平、张金林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8年第2期发表《清代财政史研究的新解释——评倪玉平&濒迟;清代财政史四种&驳迟;》,认为该书“反映了作者对清代财政史的系统认识,也标志着作者的清代财政史研究已经‘成一家之言’,构建起了一个自足的体系。堪称清代财政史研究的前沿性成果。”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公众号、科学出版社的公众号等,均对该书做了重点推送。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鱼宏亮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魏文享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徐毅教授,近期亦将有专文评论该《清代财政史四种》。
美国著名学者、“加州学派“的代表性人物、UCLA教授王国斌(Bing Wong)特邀倪玉平前往洛杉矶做过多次学术交流,并于2018年4月13日在复旦大学历史系组织滨下武志、吴松弟等人进行专门讨论。
日本着名学者岸本美绪、台湾着名学者林满红、何汉威等人亦对该书的观点做出点评。其中岸本美绪在《清代的经济萧条和市场结构——以康熙年间和道光年间的比较为中心》(见《经济发展与市场变迁——吴承明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第111页)一文中,指出“据他(倪玉平)制作的关税统计,道光年间的长距离商品流通的活跃程度的确不亚于嘉庆初年,但流通的活跃不一定意味着‘萧条’根本不存在。倪玉平的研究促使我们思考,‘萧条’概念与活跃的商品流通能否两立?道光年间根本不存在‘萧条’吗?还是道光年间经济情况还可认为是一种‘萧条’吗?”
何汉威则指出,“据倪玉平的新近研究所示,嘉、道两朝的关税总数仍能维持乾隆明年的水平,每年五百万两上下。这项新发现提示十九世纪初,清代对外贸易的总规范并没有缩小,从而向被广泛接爱的‘道光萧条’理论提出挑战。”(见何汉威:White Louts Rebels and South China Pirates: Cries and Reform in the Qing Empire书评,见《汉学研究》(2017)第349页。
总体而言,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已经引起了学术界较为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继续开展清代商税包括关税、厘金和杂种的数据搜集与史料整理工作,发展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2、2018年12月,在清华大学召开第二届财税史论坛暨“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税制变革与财政治理”学术研讨会。由华中师范大学魏文享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近代工商税收研究课题组、武汉大学陈锋教授主持的清代国家财政转型课题组以及本课题组联合发起。
3、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合作,加入汉王数字公司的数据库平台建设项目,争取按时高质量地完成本课题数据库的建设。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