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近代西北灾荒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1月30日14:20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1.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开题报告

项目批准后,积极筹备开题报告与学术会议。2017年4月18—20日,召开了“‘近代西北灾荒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邀请着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王先明老师作会议主席。开题就近代西北灾荒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建议与意见。

(2)总课题和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进行开题报告后,进行了分工协作各个子课题有条不紊开展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

对于子课题一晚清灾荒资料整理:主要整理了晚清时期各种方志中所见甘肃(包括今天甘肃、青海、宁夏)的灾情、荒政资料,共计30多万字。

对于子课题二北京政府时期灾荒文献整理:主要搜集、整理了《赈务通告》、《政府公报》、《益世报》及相关报刊中1920年甘肃地震、陕甘旱灾的相关资料,

对于子课题叁、四南京政府时期灾荒文献整理:第一,实地考察了当年灾情严重地区,第二,搜集整理了主要的报刊如《申报》、《大公报》、《西北文化日报》以及《陕灾周报》、《陕西赈务汇刊》、《政府公报》的各省灾情、灾赈、灾荒与社会经济的资料;第叁,查阅、整理了陕西省档案馆部分灾情资料。

对于子课题五灾荒文献整理与研究:主要对近百年来西北灾荒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对晚清甘肃灾荒赈济政策进行了探讨,对民国时期灾荒与甘肃水利开发及社会经济进行了研究,重点对民国时期陕西灾荒与人口、农村经济、城镇变迁、救灾进行了研究,完成了书稿《民国时期灾荒与陕西社会经济》的初稿。

2.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调研情况:

(1)调研情况:首席专家带领课题组及研究生到汉中镇巴、宝鸡、渭南澄城、合阳等民国时期灾害较重地区进行了多次调研,考察当地的水利设施,走访民众,获取对于地权、灾期灾民死亡、流亡的一手资料。

(2)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各个子课题文献收集整理情况见上述个子课题进展情况.

(3)学术会议:

2016年18日,首席专家温艳教授和子课题负责人黄正林教授应邀参加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延安时期革命根据地与乡村社会变迁”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温艳做《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灾荒救助》的学术报告。

2017年10月13-15日,首席专家温艳和子课题负责人黄正林应邀参加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所召开的“全球化与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经济的转型”学术研讨会,温艳做《20世纪二叁十年代的灾荒与西北水利建设》学术报告。

2017年10月28-30日,首席专家温艳参加了中国现代史学会2017年年会暨“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 做了《危机与契机—民国时期甘肃农田水利建设》的学术报告。

2018年5月6-8日,首先专家应灾荒史专家夏明方邀请,参加南开大学社会史中心举办的灾荒资料整理与数据库建设会议,向与会全国的灾荒史专家汇报了课题情况,并听取了大家的建议与意见。

国际合作:与环境史专家牛津大学Micah Muscolino(穆盛博)进行合作,他对课题进行指导,并协助提供英国传教士当年在西北赈灾的资料。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按照学校的管理规定,向学院提交了简报,汇报了项目进展情况;

在2018年5月南开大学的会议与夏明方重大课题课题组交流了研究情况。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研究工作进展正常,但是在研究中发现也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资料分布不均衡,研究力量不均衡,目前各章搜集、整理资料中,陕西最多,甘肃次之,而新疆资料整理进展较为缓慢;

第二,晚清民国灾荒资料量大,但是分布零乱,分散,各种资料记载相互矛盾的地方也存在较多,使得资料输入中费较大功夫进行甄别,影响进度。

第叁,成果发布、《工作简报》报告力度不够。

改进措施:

第一, 督促负责新疆灾荒资料整理与研究的老师加大力度,加强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的合作,促进课题快速进行。

第二, 加强督促课题组,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力争使整理的资料错误率降低到最小。

第叁,今年年底前做一次成果发布,并定期进行《工作简报》。

5.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考虑到研究中的实际情况,申请对两个子课题负责人进行调整:

子课题一“晚清西北灾荒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负责人由夏明方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调整为杨继业老师(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

子课题二“北洋时期西北灾荒文献与整理研究”的负责人由耿建军教授(西安文理学院)调整为夏明方教授(中国人民大学)。

此外增加了一些课题组成员,主要包括历史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在《国家社科项目结项、变更表》中有专门说明。

二、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成果介绍

《百年来近代西北灾荒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青海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主要对百年来西北灾荒史研究的成就、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进行了论述。认为近代西北灾荒研究迄今已近百年,在史料整理和理论创新、问题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果。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以及与近代西北灾荒惨烈程度相比,近代西北灾荒史的研究明显滞后。特别是近代西北灾荒文献搜集与整理有待完整化和系统化,并亟待信息化;近代西北灾荒史研究的选题有待拓宽,一些具体问题需要深入研究;理论和方法上,研究范式亟待转换,"生态系统分析模式"可资借鉴,多学科交叉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清代国家农贷在甘肃的运行》(《青海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主要考察了清代农贷制度的建立及其运行,特别是是在甘肃灾荒赈济中农贷的具体运用,包括农贷的发放与收还,绩效与问题。结合国家政策及其在甘肃运行的实例,认为清代国家农贷是一种体系比较健全、运转比较灵活的经济制度;由于经常运行于灾害发生之后,所以又具有应对灾害扶危济困的荒政制度的性质。这种制度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重要形式,对多灾多难的甘肃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在长期的运行中产生了自身无法解决的制度性问题。

《民国时期灾荒与陕西社会经济》(初稿)主要分为:第一章民国时期灾荒实况,首先根据搜集到的存世资料对1912-1949年灾荒情况做一个量化的统计,从而对西北灾荒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宏观的了解,通过统计发现民国时期陕西灾荒发生的频次,出现叁个高峰,进而对1920年、1925年、1928-1931年、1942-1943进行个案叙述。

第二章灾荒与人口变动,主要考虑了民国时期灾荒对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人口的影响,除了西安、榆林人口有增长外,其他地区都出现人口的大幅度减少。认为灾荒对人口影响较为长远,人口的死亡、逃亡使得人口在短时间内出现较大的变动,而这种变动在各地区差异较大。人口流动也主要是以西安为圆心向周边区域的流动,关中向陕南、陕北流动,陕西向四川、山西、河南等周边省份流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第叁章,灾荒与基层社会的变动;以1928词1930年陕、甘大旱为例,考察灾荒对农村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基层社会的变化。认为灾荒发生对后,农村社会经济变动较大。连续干旱导致当地的农业歉收或绝收,灾民大量逃亡,被迫出卖各种生产资料,使得劳动力不足和生产资料严重缺乏;大量耕地被抛荒,导致农村经济恢复十分缓慢。大旱灾之后地价的降低,加速了土地的流转,地权出现集中的趋势。旱灾引起陕甘农村经济破产和农民极端贫困化,使得陕甘乡村社会不再是以士绅为核心的权力网络,而是地方强人控制了乡村社会,陕、甘两省地方政府在灾荒中失去了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控制。

第四章,灾荒与城镇;主要研究了灾荒发生后城镇的变化以及城乡关系等方面。认为民国时期西安、榆林因为人口增加出现工商业的暂时繁荣,西北城镇呈现出总体衰落和部分畸形繁荣的双重特征。灾民大量涌入城市,推动城市市政设施的改善和卫生防疫体系、救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其他城镇则普遍比人口减少,城镇市场萎缩,商业萧条,城市设施遭到破坏。城镇因大量农村灾民涌人而成为灾民聚集的重要场所,无力承担起帮扶农村的职能。

第五章灾荒与社会应对,主要论证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灾赈措施,1928-1931年的大旱灾推动政府把水利建设作为重要施政措施,防灾成效显着,最终在30年代后期之后,大规模的旱灾明显减少。

2.阶段性成果清单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2018.07-2018.12继续整理已有资料,进行输入,第一卷完成初稿,完成论文集的初稿。

2.2019.01-2919.12对稀有报刊进行整理。暑期、寒假去二挡,同时加强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合作,完成第二卷、叁卷的初稿,同时完成论文集的工作

3.2020.01-2020.12完成第四卷、第五卷的初稿。计划在2019或者2020年召开一次学术会议。

4.2021年对各卷进行修订,完成结题工作。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