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欧洲社会福利制度构建的历史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1月30日14:37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1、按照申报书的计划,在课题组成员和合作者略作调整的基础上,本课题研究正在稳步有序地进行。具体体现在:明确了各自的分工;突出了中期任务的时间节点;强调阶段性成果的发表;建立了子课题组之间的协调与创新机制。

2、根据调整后的方案,本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分为历史篇与调研篇两个部分。首先是历史篇,计划由四卷组成。第一卷内容为16世纪之前欧洲的福利;第二卷内容是17世纪到工业革命期间的社会福利制度;第叁卷内容是工业革命到二战;第四卷为二战之后欧洲福利制度的发展。目前各卷正按照写作提纲进行,并有阶段性成果发表。第二是调研篇。计划安排5批次课题组成员赴欧洲各国进行调研,目前已有德国、法国和英国的访问调研工作在进行中,其余的调研任务即将展开。由于总结的经验与教训内容需要前面工作的开展,因此这一部分工作暂时没有开展,待时机成熟后即可开始。

3、根据前期的工作安排,课题组在2017年6月召开了开题会,邀请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以及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参加。这次会议明确了各自的任务以及需要完成的目标,并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划拨外拨经费到华东师范大学孟钟捷的子课题组。2017年3月,课题组邀请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丁堡大学历史系荣誉教授Harry Dikinson来南京大学商谈课题的合作事宜,并确定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事宜。2018年7月课题组成员即将赴爱丁堡大学进行相关的学术访问。2018年3月,邀请著名学者英国Reading大学经济史教授Richard Hoyle来校访问,探讨农业社会的济贫问题。2018年6月,邀请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副主席、著名社会福利研究专家、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Pat Thane教授来南京参加福利制度工作坊,与课题组的相关成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与Pat Thane教授商定今后更为深入的学术合作事宜。课题组成员将于2018年8月访问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此外,课题组成员加强与德国学术界的联系,孟钟捷课题组邀请或者派成员到德国进行访问与调研,目前取得较好的成果。在法国福利制度研究方面,赵永升教授与法国的研究机构建立了非常紧密的学术联系与交流。同时,课题组成果积极组织并参加学术会议,特别是国别史会议与欧洲研究的会议。2017年4月,以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的名义与安徽大学历史系举办了有关欧洲福利问题的会议,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在文献整理方面,课题组积极筹划,委派专门的成员进行相关的文献整理工作,目前进展顺利。

4、课题组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个别子课题进展缓慢;有关南欧如意大利等国的研究薄弱,此外北欧各国的福利制度研究缺乏实地调研;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做得不够,与主管部门的沟通不够积极,导致一些研究成果发布滞后;经费使用方面,没有按照原定的进度开支。

5、针对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积极做好《工作简报》的上报工作;合理使用课题组经费,激励课题组成员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之中。按计划派出成员到国外交流与调研。

6、结合两年来组织实施课题的经历,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感到困难比之前想象的要多。如何统一思想,坚定目标,持之以恒是我们课题组,也应该是其他课题组遇到的现实问题。我们总的体会是,一是要与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吃透规章制度,按照国家社科办的规定办事。二是要协调不同的子课题组的工作,避免重复无效的劳动。叁是借助重大项目的实施,培养锻炼一批年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与积极性,这样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1)陈晓律:《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普适性与特殊性》,载《南国学术》201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18年第4期全文转载。欧洲福利国家产生的危机已引发学界诸多讨论,本文以欧洲福利制度构建的普适性与特殊性为主线,拟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探讨:第一,福利制度在欧洲的建立具有普适性特征,生产与消费的社会化必然导致生活福利的社会化,工业经济迫使社会保障职能由地方小共同体向国家转移;第二,欧洲福利社会的建设不仅具有内部特殊性,更具有外部特殊性,欧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率先起步使之获得了其他地区不具备的独占性优势,为其向国民提供更好、更高标准的社会公共产物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叁,以提供社会福利为代表的软权力控制模式有效化解了发达国家若干激烈的社会矛盾,在普选制度下,不同利益集团的相互竞争对福利国家构建造成了显着影响;第四、外部经济优势地位的弱化与向消费社会的转向对欧洲福利社会的可持续性产生了巨大压力,欧洲在福利制度调整方面表现得相对滞后;第五、高福利是欧洲福利制度危机的根源,福利制度标准的设计应成为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前瞻性和可调控空间,并随时保持对“过度福利化”的警惕。

(2)雍正江:《英国过渡时期农民主体权利的嬗变与济贫立法》,载《江海学刊》2017年第3期。16世纪初至17世纪中后期传统上被认为是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由于各种原因,英国农民遭遇了较为普遍的失业和贫困,社会问题因之严重。济贫立法应运而生。以主体权利为视角思考,可以深入解读济贫法建构和实践动因。中世纪农民的主体权利主要由土地和劳动权利二元构成。中世纪晚期农民福利保障因土地权利的优化和劳动权利的改善而达到历史上的最好时期。过渡时期农民土地权利被剥夺,劳动权利无保障,主体权利结构解体,失业、贫困、流民等社会问题尖锐。英国政府通过济贫立法实践试图重构农民主体权利,以缓解社会矛盾,此时农民主体权利结构开始由二元结构向劳动权利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

(3)周真真:《肠丑补谤颈迟测概念在英国的历史流变及其社会意蕴》,载《世界历史》2018年第1期。肠丑补谤颈迟测是英国历史上表示慈善的最常用词语,但其概念却在社会变迁中不断发生变化。它从对上帝之爱发展到侧重对邻人之爱,后泛指一切旨在解决社会问题的仁慈行为,到了现代社会其涵义变得更日益多元。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肠丑补谤颈迟测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其既反映了不同时期慈善主导话语权的变化,更体现了英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由此引发的慈善评判标准的改变也促进了慈善社会功能的不断增强。而肠丑补谤颈迟测理念的发展恰好与近代以来英国商业社会推崇的自由竞争潮流相克相生,慈善无意中悄然成为英国消解商业社会弊病的有效方式。因而,肠丑补谤颈迟测树起了英国社会进步的一面正义和友善的旗帜,厘清肠丑补谤颈迟测概念的源头流变十分重要,亦可为慈善的未来发展提供更为开阔的视野。

(4)唐军:《后福利时代英国大学的学生国际化策略评析——以苏塞克斯大学为例》,载《英国研究》2017年。学生国际化是英国大学国际化策略的重要内容。在英国史上,它经历了从政治主导向市场驱动的转变,并为提升英帝国的统治力和今日英国的发展水平,持续发挥着作用。在后福利时代,学生国际交流不仅是英国大学经费的重要来源,更成为拉动英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力量。在学生国际化进程中,拥有足量而富特色的国际化课程,是英国大学的自然优势,也是保证国际学生高质量培养的重要依托和有效路径。宏观地看,学生国际化不仅是促进大学发展的现实策略,还是助推福利国家不断进步的战略举措,值得深思和善用。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计划在2018年和2019年分别召开一次学术会议,及若干次课题组会议;

安排课题负责人和主要科研人员出国学术交流,采集数据,收集材料;

将部分中期科研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