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非关系历史文献和口述史料整理与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1月30日14:50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1、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本项目开展二年来,按照原先申报计划正全面展开。2017年2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了项目开题会,同年10月在扬州召开了项目第一次沙龙,进一步明确了各个子课题的参与人员和分工;2018年4月在上海召开了项目第二次沙龙,主要讨论历史文献和口述资料收集规范化问题。

项目组成员已分批前往上海市图书馆、上海市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外交部档案馆、中国商务部资料室等国内原始资料收藏部门,以及赴坦桑尼亚、加纳、南非、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的档案馆和图书馆,共收集整理中非关系史文献资料近100万字,采访包括坦桑尼亚前总统姆卡帕在内的相关政要和亲历者50余人次,录制口述资料近10万字,同时系统收集了国内外同行已发表的论着。

在上述基础上,发表阶段性论文12篇,专着5本,组织、参加各类学术会议12场。即将发表的着作二本:《中非关系史历史文献选编》(1949年以前,沐涛、李安山,商务印书馆2019年)、《中非关系史读本》(沐涛、李安山,黄山书社2019年)。

四个子课题进展如下:

子课题一:1500年以前中非关系史文献整理与研究:已完成预计工作量的70%。

础、已从《二十四史》和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赵汝适的《诸蕃志》、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蔡汝贤的《东夷图说》、费信的《星搓胜览》、马欢的《瀛涯胜览》等中国历史文献中,节选出与中非交往相关内容10余万字。

叠、对已收录的古代中国典籍中记述的有关非洲地名的考证进行了对比研究,如“黎靬”、“叁兰”与“叁兰国”、“密徐篱”、“弼琶罗国”、“申理国”、“层拔国”、“摩邻国”、“老勃萨国”等。

颁、系统研究了古代黑人来华问题:参照古代典籍中对黑人的表述和西安唐代裴氏小娘子墓出土的黑人陶俑等资料,研究“僧祗”、“昆仑奴”的用法差异和古代黑人来华的路径、角色等。

顿、对郑和船队在东非沿海航行问题,除根据现有中国典籍中的记载外,借助当地的考古发掘和阿拉伯语文献资料进行进一步印证,包括郑和本人是否到过东非沿海、中国典籍中记载的地名的考证、船队最远到达东非何处、船队与当地的经贸关系与影响、后人生活的遗迹等。

上述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即将出版的《中非古代史论稿》(许永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年)和《中非关系史历史文献选编》(1949年以前,沐涛、李安山,商务印书馆2019年)中。

子课题二:1500-1949年中非关系史文献整理与研究:已完成预计工作量的60%。

础.已收录了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与非洲半官方交往的文件,如与南非、莫桑比克、刚果(金)、埃及、阿尔及利亚、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的建交或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公约,以及《中刚专章》、《保工章程》等。

叠.系统整理和研究了1949年前在毛里求斯、津巴布韦、留里旺、塞内加尔、坦噶尼喀、刚果、阿尔及利亚等地的华人华工史料。

颁.整理和研究了晚清时期中国士大夫和文人对非洲的介绍和论述,如樊守义、谢清高、林则徐、魏源、徐继畲、马德新、陈天华、冯自由等。

顿.整理和研究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北京、上海等地媒体对非洲的报道和评论,如《清议报》、《新民丛报》、《民报》、《选报》、《大公报》、《申报》、《救国时报》、《新华日报》、《世界知识》、《东方杂志》等。

上述内容的部分研究成果可见《中非关系史历史文献选编》(1949年以前,沐涛、李安山,商务印书馆2019年)、《中非关系史读本》(沐涛、李安山,黄山书社2019年),以及李安山教授所发论文。

子课题叁:1949-2015年中非关系史文献整理与研究:已完成预计工作量50%。

础.系统整理了1949年后现代中非关系中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双边建交和合作文件,如中国与埃及、中国与几内亚、中国与加纳、中国与南非等;以及中非双方重要领导人有关发展中非双边关系的讲话,如坦桑尼亚前总统尼雷尔有关中坦交往的论述等;

B.收集和整理了中非双方一些党报、政府机关报等主要媒体对中非关系的相关报道和评论,如中国的《人民日报》、《红旗》,乌干达的 New Vision,坦桑尼亚的 Sunday News, Tanganyika Standard 等;

颁.改革开放后来华的非洲人,主要在广州、义乌、北京、上海等地的非洲人,他们来华的地域分布、工作类型和人数等资料,做了大致的收集;

顿.系统整理和研究了1949年后非洲华人移民资料,尤其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移民非洲的华人资料,选出若干代表做个案介绍,如津巴布韦烟草商(1989年移民)、南非上海商会会长(1992年移民)等;对南非《侨报》和《侨声报》、毛里求斯《镜报》和《华侨商报》等非洲华人创办的报刊重要文章摘录和研究。

子课题四:当代中非关系口述史料收集与研究,已完成预计工作量的30%。

主要是采访了现代中非关系中一些重要的当事人,如双方的外交官、政府高级官员,援非的工程技术人员,农场、医院和学校的专家,在华资公司工作的非洲人,在中国从事经贸和文化教育活动的非洲人等。如:坦桑尼亚前总统姆卡帕、加纳前驻华大使阿桑提(2018.2去世)、南非前部长Essop Pahad、南非前副外长.AzizPahad、南非学者Eddie Maloka、南非学者GarthLePere、津巴布韦国防部官员Guihonmi(1983年来华留学)、马里学者Yoro Diallo、中国驻非刘贵金大使、舒展大使、杜小丛大使、郑耀文大使、梁银柱大使和朱应鹿大使夫妇,1989年移民津巴布韦的彭旭夫妇,1992年移民南非的姒海,1993年移民乌干达的方闵董事长,以及《人民日报》前驻南非记者温宪等。

2、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1) 调查研究:

础.就20世纪60-70年代中非关系重大援助项目坦赞铁路的修建,重点到上海铁路局、西安铁路局和株洲铁路局走访当年亲历者;到中国商务部档案资料室查阅相关资料;到坦桑尼亚和赞比亚,沿着坦赞铁路走访当地民众和体验现状,到档案馆查阅对方保留的资料,并翻阅当地主要报纸的报道等。

叠.就当代来华非洲人问题,重点到广州实地调研,通过走访当地公安局、非洲人集中地域商铺、相关媒体和记者等,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图片。

颁.先后到北京、苏州、南京、合肥等城市重点采访相关人员30余位,在南非、尼日利亚、加纳、津巴布韦、坦桑尼亚等国采访有关人员20余位。

(2) 学术交流

近二年里,在“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洲的的情况下,国内外有关中非关系的学术研讨会和交流活动骤然增多,项目组成员供参加了60多场活动,仅项目主持人2017年以来参加的国内外中非关系的重要学术讨论会和学术交流活动就有:

2017.2,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中非关系的过去与现状”学术研讨会;

2017.5,在上海大学举行的世界史研讨会;

2017.5,在韩国首尔举行的东亚世界史研讨会;

2017.6,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的南部非洲工业化研讨会;

2017.9,长春“非洲艺术研讨会”;

2017年10月在摩洛哥举办的“第叁届中国-摩洛哥关系研讨会”,在坦桑尼亚举行的“中坦合作首届国际研讨会”;

2017.10,在扬州举行的“一带一路与非洲发展”研讨会;

2017.11,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举行的东非研讨会;

2017.11,在云南大学召开的世界民族研讨会;

2018.3,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中非关系与非洲经济发展”研讨会;

2018.4,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的“新时代中非关系中的外交风险”研讨会;

2018.4,在台北台湾大学主办的两岸世界史高峰论坛;

2018.5,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的中非关系研讨会,

2018.6,上海立信会计主办的“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非合作研讨会,

2018.7,出席在北京钓鱼台举行的第七届中非智库论坛。

3、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因为本研究项目属于基础理论研究范畴,暂无专报等,只是举办的开题会、沙龙和二次专题研讨会在学校网站和中国非洲史研究会群里做了宣介。

4、其他问题

子课题负责人的调整

子课题叁的负责人原为张忠祥一人,考虑到该子课题容量很大,现在细分为二:1949词1978年为安徽师范大学沉喜彭副教授;1978词2015年为张忠祥教授;

子课题四的负责人原为坦桑尼亚的拉威教授,因工作调动,不在该单位工作,现在调整为舒展大使和华东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所Dzapong Lwazi Sarkodee PRAH(快思)博士(南非籍),在原来的课题参加人中排第一和第二位,分别负责在中国境内和非洲境内的采访工作。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1.已发表的代表性成果介绍

(一)论文

(1)《试析二战以后非洲华人宗教意识的变迁与融合》(李安山)

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华人华侨历史研究》2017年第3期,该文运用非洲华人报刊以及当地资料,分析了华人皈依天主教、基督教的过程和原因,认为华人教会的设立、华人神父的努力、克里奥家庭、实用主义和种族歧视是华人皈依的主要原因。非洲华人的多种宗教信仰同时并存。这些信仰不仅没有产生冲突,反而互相渗透。非洲华人一方面逐渐皈依基督教、天主教,另一方面仍然保留着中国人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与宗教习俗,同时华人的传统宗教——佛教在非洲的传播也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华人在宗教信仰和典礼仪式上互相融合,表现出很强的杂糅性,宗教信仰与文化价值观相通甚至等同是华人信仰的一个特点。作者注意到华人中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价值观两者互相融合的情况有各种表现,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可以等同的现象十分明显。全文对非洲华人的宗教观念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对于国内了解非洲华人的宗教发展及现状具有很大参考价值。该文被《人大复印材料——世界史》2018年第3期转载。

(2)《浅析战后非洲华侨华人文化生活的演变》(李安山)

本文发表于华侨华人史研究期刊《八桂侨刊》2017年第3期。该文认为非洲华人战后文化生活的特点因时代而不同,早期主要表现出一种激情和燥动,以及由于两岸关系带来的意识形态分歧。随着一些青年组织和文化中心的创建,华人文化活动表现出注重体育竞技和文艺演出等方面。华文教育有起有落。华人对当地文化的陌生和社会环境及习俗上的不同,致使他们处于各种文化困境之中,如种族隔离带来的体育竞技上的歧视现象以及语言隔阂带来的孤独与苦闷。文章最后剖析了华人文化生活中的一些不良倾向。该文根据时代以阐释不同阶段华人的发展特点,有良有莠地较为全面地介绍了非洲华人的文化生活,丰富了国内对于非洲大陆上同胞的了解。

(3)《二战后非洲华人社会生活的嬗变》(李安山)

本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西亚非洲》2017年第5期,该文通过对非洲各国的唐人街、中餐馆和中国的传统节日、婚姻仪式等文化载体以及在非华人的处事方式等社会行为的发展变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与分析,探讨了中国文化在非洲移民中嬗变的过程,以及“时间差”与“距离差”对于文化传承与融合程度的影响,对于我国了解非洲中国移民的文化转变历程及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4)《非洲华人社团的传承与演变(1950—2016)》 (李安山)

论文发表于颁厂厂颁滨核心期刊《世界民族》2017年第5期,该文通过非洲的华人报刊和当地资料,力图阐述战后以来非洲华人社团的演变过程。本文阐述了两岸分治给非洲华人社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影响,作为华人统一组织的中华会馆的演变过程,分析了20世纪后期华人社团的发展及其特点,重点论及21世纪以来华人社团功能的延伸和拓展及新移民社团的崛起,并对华人社团国际化与地方化的双重进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华人社团的国际化取决于叁个条件,即社团领导人的国际视野、社团的性质以及社团所在国家的条件或社团自身条件。从宏观上看,国际化与地方化永远是移民社团的一种互动过程。该文填补了我国对于非洲华人社团这一群体研究的空白,具有先导作用。

(5)《战后非洲中国移民人口状况的动态分析》(李安山)

论文发表于CSSCI核心期刊《国际政治研究》2017年第6期,该文将“华人华侨”纳入“中国国际移民”概念,阐释了中国三次移民浪潮,并通过对传统目标国(地)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留尼汪和南非华人人数和性别的动态统计,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华人稳步增长,但在人口变化方面有三种特殊表现, 即华侨华人增长出现三次小高潮,华侨华人的性别比例逐渐平衡,老一辈华人中持有中国国籍者日益减少。近年来,尽管大量非洲华人返回中国,但作者根据中非经济关系的基础有望从贸易转到包括贸易、投资和金融等多方位合作,中非产能合作基础上的投资加强,中非民间交往与文化交流的促进,大部分非洲国家仍愿以宽松的移民政策吸引外资等一系列现象,作出积极预估,即非洲的中国移民的数量仍会持续增加。这对于我国观察与处理中国国际移民的问题,甚至对于我国与非洲关系的走向预估,都具有重大意义。

(6)African Students in China: Research, Reality and Reflection, African Studies Quarterly,Vol.17, Issue 4, 2018,(李安山)

此文对中国的非洲研究做了很好的总结,特别是向世界非洲学界同行展现了我国非洲学界改革开放后在中非关系史、非洲民族史、非洲经济史等流域取得了最新研究成果。

(7)《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挑战与应对》(张忠祥)

文章发表于CSSCI核心期刊《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12期。该文主要内容为,随着中国快速崛起,中国日益展现出国际担当,不断贡献新的公共产物。在此背景下, 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在中国从大国迈向强国的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有利于深化中非合作、提升中国软实力,而且有利于深化南南合作,乃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必须将中非双方的利益和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密切关注非洲的新变化和新需求,切实做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和命运与共。

(二)着作

(1)Prah,Kwesi Djapong Lwazi Sarkodee,Ideology and practic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anzania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1968-1985(《理想与实践:从历史视角看中国和坦桑尼亚关系》),African World Press,2016

中国与非洲东海岸的关系可以最早追溯至明朝时期,毫无疑问,中非关系影响着一个时代,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和经济国际舞台上。该书通过研究中坦之间关系大约17年的变革,是对中国和坦桑尼亚国家发展政策、行动和影响的历史叙述的回顾。该书对于理解中非关系及未来趋势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安山教授认为,“我们需要更多像碍飞别蝉颈这样既理解中国又理解非洲的学者”。

(2)Prah,Kwesi Djapong Lwazi Sarkodee,Africa-China partnerships and relations: African perspective(《中-非伙伴关系:非洲的视角》),African World Press,2018.

该书从非洲学者的角度,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来研究非洲国家和中国之间的关系,脱离“与中国拥抱”和“对中国恐惧”二分法。本书试图梳理出在中非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优点,并就如何纠正非洲和中国之间建立的感知不对称性。这本书的多学科性质,使得“非洲-中国”关系的主题得以吸引且贴近更为广泛的读者。

(3)沉喜彭:《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研究》,黄山书社2017年出版。

本书的核心内容原为作者在华东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所撰写的博士毕业论文(沐涛指导),后在本课题的资助下,到北京、西安和坦桑尼亚等地拜访当事人和查阅原始资料,增补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对坦赞铁路修建的缘由、修筑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和修建后的维护等问题都做了大量补充,成为代表国内研究该问题的最高学术成果。

(4)沐涛主编:《中非关系史文集》,黄山书社2018年出版

此为论文集,主要汇编了华东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所近五年来已毕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撰写的有关中非关系学位论文,以及2018年3月召开的中非关系史研讨会上与会代表提交的部分论文。

2.待发表的成果

(1)《中非关系史历史文献选编》(1949年以前,沐涛、李安山,商务印书馆2019年),已签订出版合同。主要从中国典籍中选编了中国古代对非洲的重要记录、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非洲的记述、清末和民国时期中非之间重要官方交往的文件,以及南非、毛里求斯等地华人华侨的社会生活记述。

(2)《中非关系史读本》(沐涛、李安山,黄山书社2019年),已签订出版合同,此书主要作为大学历史系开设中非关系史的教材,含导读、原始文献及注解、延伸阅读等内容。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继续收集整理资料文献和做好采访工作(力争使采访人员的总数达到100人以上)

(1)在前期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课题组将主要到一些与非洲关系比较大的省份和公司收集资料,并对国内相关资料文献建立目录。

(2)赴澳门、台湾等地档案馆、图书馆收集资料,弥补大陆学界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3)加大对涉非重要人员的采访,主要收集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中非交往中重大事件、工程等的口述史料。

(4)赴非洲埃及、埃塞俄比亚、赞比亚、莫桑比克、安哥拉等国的图书馆、档案馆收集文献资料,并采访一些与中非关系有关的当事人。

2.下阶段时间进度安排:

(1)2018年8月—2019年8月,完成资料收集工作,整理和研究各自负责的初稿。

(2)2019年9月—2019年12月,各子课题组对于各卷初稿进行讨论,征求专家意见,提出修改建议。

(3)2020年1月—2020年8月,各子课题组定稿,同时选出部分中文文献翻译成英文。

(4)2020年9月—2020年12月,课题组首席专家通稿并且最终定稿。同年10月,召开中非关系国际研讨会,邀请非洲和国内的着名专家参加,介绍《中非关系历史文献和口述史料整理与研究》(原计划七卷,现在估计8卷),并且正式成立中非关系史研究资料库。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