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日韩古天文图整理与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1月30日15:02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①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立项和启动后,总体上按计划展开。

子课题1“中日韩古星图的整理与研究”的韩国团队已经从馆藏的中日韩古天文图中挑选出近200份有代表性的中日韩古星图,目前正在对其中质量较差的星图进行数字修复与复原,同时完成了100多份星图图解的编写。

子课题2“中日韩象征性天文图的整理与研究”已经从画像石、墓道壁画、佛教画、道教水陆画等类文物中搜集到100余幅象征性天文图,在进行整理的同时,正在结合艺术史、宗教史和科技史方法,就这类天文图的研究与解读进行方法上的探索,同时开始了图像的处理,为图录的出版做准备。

子课题3“中日韩古天文图数据库建设”与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参与该所“欧亚与北非的天空可视化及其物质文化:欧亚与北非的图像数据库(公元前4000-公元1700)”(Visualization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the Heavens: Image Database Eurasia and North Africa (4000 BCE–1700 CE))项目,共同开发出一款专用的图像数据库平台,由我方负责其中进行中日韩古天文图的录入与存储。经过一年多的合作,目前已经完成数据库结构的建设与调试,并开始录入图像。

子课题4“中日韩古天文图史研究”对中日韩天文图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梳理,试图以专题性的研究将本领域的研究推向深入。本阶段重点围绕“中国传统星官及其星图的传承与流变”、“明清中西恒星和星图知识的相遇与会通”、“中国古代象征性天文图的起源、发展与流变”叁大主题展开研究。

②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项目组成员对中国、日本、韩国的现存古天文图开展了全面普查,普查范围不仅包括古代流传下来的独立的星图及象征性天文图,并且包括各类古籍中包含的天文图。同时积极参与相关的学术交流,通过交流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同行建立联系,探讨合作的可能性。

参加的重要的国内外学术会议16人次:

(1) 2017年5月30日至6月1日,石云里参加“全球科技史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作“The Chongzhen Reign Treatises on Calendrical Astronomy (崇禎曆書 chóng zhēn lì shū)and Dissemination of European Astronomy in China” 大会报告。

(2) 2017年7月6日至9日,孙小淳、石云里、关瑜桢、王广超等参加“第二届国际丝绸之路天文学会议”(乌鲁木齐),并做“中国传统历算中日躔十二次的历史演变”等四个报告;

(3) 2017年7月23日至29日,石云里、关瑜桢、褚龙飞、王广超参加“第25届国际科学技术史大会” (里约热内卢),与德国和法国同行举办了 “晚期中华帝国社会中的科学”专场讨论会,报告“Communicating European Astronomy to Chinese Readers in the 17th Century: Knowledge Strategy in the Chongzhen Reign Treatises on Calendrical Astronomy”等论文四篇。

(4) 2017年9月24日至29日,石云里参加“Michele Ruggieri: portrait of a jesuit missionary at the dawn of the dialogue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国际讨论会(罗马,那不勒斯),做特邀报告“The Earliest 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Introduced by the Jesuits to China as Described in Three Texts Attached to Michele Ruggieri’s Manuscript Portuguese-Chinese Dictionary”。

(5) 2017年10月9日至11日,石云里参加“澳门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第16届年会”(澳门),做报告“關於明刊《崇禎曆書》內容問題的再討論”。

(6) 2017年9月14日,石云里参加“纪念李迪先生九十诞辰暨科学技术史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呼和浩特),作“《崇祯历书》数目再考”报告。

(7) 2017年9月22日至25日,王广超参加“明清西学东渐”学术会议,报告“明清日躔十二次计算的转变”一文。

(8) 2017年10月24日至28日,石云里参加“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ditional Sciences in Asia”(京都),作“Stars in Colors: The Song of the Sky Pacers and Its Star Charts Revisited”报告。

(9) 2018年4月17日至20日,石云里、关瑜桢参加“Visualization of the Heavens and Their Material Cultures”国际专题讨论会(柏林),做“Charting the Chinese Sky with European Observations:Jesuit Star Maps from the Late Ming Dynasty Revisited”报告。

(10) 2018年6月3日至6日,石云里参加“China and the Middle East: Historical Connections and Comparisons Along and Beyond the Silk Roads”国际学术研讨会(特拉维夫),作“Chinese Image of Arabic Astronomy in the Qing Period”报告。

主办国际专题讨论会1次:2017年10月6日至7日与浙江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所联合主办“《崇祯历书》与明清之际历算学”专题研讨会,会议主题主要包括:(1)《崇祯历书》及其中的天文学和数学;(2)明清之际欧洲天文学和数学在中国的传播;(3)欧洲天文学和数学对明清时期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4)与明清之际历算学相关的其他议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刘钝研究员、李亮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孙小淳教授,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古克礼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詹嘉玲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石云里教授、褚龙飞特任副研究员,香港大学冯锦荣教授,东华大学徐泽林教授、邓可卉教授,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王淼副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董杰副教授,郑州大学马伟华副教授,山东大学许洁博士,武汉大学朱浩浩博士等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除了国内的常规性调研外,开展跨国调研活动4人次:

2017年2月26日至3月4日,石云里赴柬埔寨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8290113061号项目琼邑克濒危考古遗址发掘,期间考察了吴哥城建筑对佛教宇宙学的图像表达。4

2017年10月24日至28日,石云里利用参会机会对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以及相关博物馆所收藏的图天文图进行了调查。

2017年12月3日至2017年12月9日,赴法国巴黎天文台进行学术访问,考察明清之际传教士对中国古星图研究等问题。

2018年4月1日至20日,罗逸星赴日本对日本古星图进行了补充性收集。

③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在成果正式发表前不便推介,所以2017年度没有相关推介。2018年下半年将按照要求提交项目简报和成果推介。

④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韩国罗逸星团队的研究经费无法跨国支付,目前的研究费用均有该团队所在的博物馆自己垫付。为了鼓励国际合作,希望找到解决合作经费拨付的办法。

二、研究成果情况

(1)《步天歌》及其星图中的星官颜色研究

此前的研究表明,隋唐时期成书的《步天歌》中包含有以三种颜色描述传统的三家星官内容,但除了在10世纪传入朝鲜的《步天歌》中还有较多保存之外,在中国存本中这些颜色信息则随着三家星官区分重要性的减弱而逐渐消失。但是,经过本项目的普查,发现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此前研究者没有注意到的《步天歌》刊本和钞本,其中的许多版本的歌词中虽然没有保存太多的恒星颜色的信息,但配套的星图中则明确地标有两种到三种颜色,或者会以小圈或者黑点的方式区分星点。在具有官方背景的《步天歌》版本(如钦天监监官的家传钞本)中,星点颜色的标画尤其严整。这表明,在中国,三家星官的信息主要是通过《步天歌》的星图保存下来的。论文应邀在日本京都大学举办的“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ditional Sciences in Asia”上报告,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兴趣。

(2)《回回历法》中的星表与星图研究:

明朝初期回回历法家会通汉族学者合作编译的《回回历法》是第一部汉译的阿拉伯天文学著作,其中的“黄道南北各像内外星经纬度立成”及所附“凌犯入宿图”是现存最早的一份中西对照星表与星图。此前的研究者一般认为它们是托勒密恒星工作的翻译,但本项目的研究表明,该星表除了收录了中西均有的恒星以及中国无而西方有的恒星外,也考虑了中国有而西方无的恒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中西恒星观测结果的杂合体,反映了明初在吸收阿拉伯恒星知识中的中西互溶现象。成果应邀在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所举行的“Visualization of the Heavens and Their Material Cultures”国际专题讨论会上报告,引起与会学者的极大兴趣。

(3)明末第一部望远镜专论《远镜说》中的望远镜天文图来源考

《远镜说》一向被认为是翻译自某个西方底本,本项目通过对其中所收的几幅天文图发现,它们实际上取自伽利略和沙依纳等不同欧洲天文学家的着作。不仅如此,通过模拟回推,发现作者汤若望在到达中国后还曾对这些星图指示的现象进行过验证性的望远镜观测,并根据自己的观测结果和中国恒星系统对原图进行了改画。由此看来,该书并不是一部简单的翻译本,而是汤若望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和观测数据独立编纂的。论文应邀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发表)。

(4)明末入华耶稣会士对托勒密恒星系统的最早介绍

在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坚所编的《葡汉字典》手稿中,可以发现一篇题为“天球”的文字,主要介绍了欧洲天球仪的结构以及上面刻画的星座,这些星座实际上是当时欧洲通用的托勒密恒星系统。此前我们知道清代一些中国天文学家的著作里出现过对落了星座系统的翻译,但不知其来源。通过对这份手稿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们都来自耶稣会士最初入华后的翻译,只有极少数变化。这表明,尽管“天球”这篇文字并没有公开出版,但是却通过传抄在中国民间得到流传,并一直影响到现代对西方星座系统的标准翻译。成果在罗马大学、那不勒斯大学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举办的“Michele Ruggieri: portrait of a jesuit missionary at the dawn of the dialogue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国际讨论会上报告,受到与会学者关注。

(5)从《经天该》看入华耶稣会天文学家对中西恒星系统的融合

《经天该》是明末入华耶稣会天文学家及其中国追随者所编写的一部类似于《步天歌》的认星歌,主要是根据欧洲天文表和星图对《步天歌》中按叁垣二十八宿排列的中国传统星官系统进行改造。此前的研究只注意了歌词中所描述的星官与《步天歌》原有星官之间的差别,但是却没有注意所配分区星图与传统《步天歌》星图的差别。本项目将歌词和星图配合起来加以考察,发现《经天该》星图保留了很多歌词中没有的恒星,它们应该是欧洲星表和星图中没有,而存在中国传统星图中的恒星,说明作者在歌词中改造中国星官的同时,则星图中则想尽量对中国传统进行关照。

(6)《崇祯历书?恒星经纬图说》中的星表与星图

《恒星经纬图说》一般被认为是翻译自欧洲着作,本项目利用一篇硕士论文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结果发现,其中不仅根据欧洲星表对中国传统星官了很大的调整,同时也保存了不少欧洲星表中没有、但在中国传统星官中却比较重要的恒星,实际也形成了一个中西杂合的新体系。并且,这一体系在清代后续官方恒星着作中的演变过程是一个非常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新课题。论文已经被《中国科技史杂志》接受。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和经费预算

子项目1:

2018-2019:继续对已搜集到的星图进行数字修复与复原,编纂图录解说文字,并开展英文翻译,同时对可能遗漏的重要星图进行补充,在2019年底完成《中日韩图古星图图录》的清稿。

子项目2:

2018-2019:继续中日韩古代象征性天文图的普查与搜集工作。

2020-2021:对筛选出的象征性天文图进行必要修补和摹画,编写中英文图解。2021年上半年完成《中日韩象征性天文图图录》的编纂。

子项目3:

2018-2019:重点开展中国古天文图的搜集与数据库录入。

2020:重点开展韩国古天文图的搜集与数据库录入。

2021:重点开展日本古天文图的搜集与数据库录入。

子项目4:

2018-2019:重点开展中国古天文图的专题研究。

2020:重点开展朝鲜和日本古天文图的专题研究。

2021:完成《中日韩古天文图史》撰写。

由于日本所藏的古天文图数量大大超出项目组原来的估计,并且不少天文图都反映了对中国天文图的吸收、验证与改造,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所以,项目组还计划加强对日本所藏古天文图的搜集工作。另外,为了扩大项目的影响,加强与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项目组还计划与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所召开一次专题学术讨论会,邀请全世界范围内的20名左右的相关专家参会交流,并出版论文集。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