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以“藏羌彝文化走廊”的“建设”为研究对象,从“为什么建设、建设什么、如何建设”叁个问题入手展开研究。总课题遵循“理论阐述→现实分析→问题展开→问题解决”的逻辑,在对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和现实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目前建设现状体现出的缺失出发,从紧迫性和重要性考虑,确定从体系、业态、载体、机制四大方面设计建设内容,并探讨落实建设内容所需要涉及到的多元建设主体之间的关系,人、财、物、科技等要素配置,以及政府需要提供的政策保障等相关问题。总课题目前已完成对藏羌彝文化走廊四川、云南区域和西藏、甘肃部分区域的调研,共召开2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完成9份阶段性成果,其中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颁厂厂颁滨期刊3篇,中文核心期刊4篇。提交对策建议2篇,均获得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总课题研究报告初稿目前已完成8万字。
子课题一《藏羌彝文化走廊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研究》目前梳理总结了各地在探索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经验、对失败的案例进行剖析,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和研究成果,探讨有益于促进藏羌彝文化走廊内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措施。完成了对云南丽江市纳西族传统村落、迪庆州藏族霞给村传统村落、怒江州福贡县鹿马登乡赤恒底村传统村落、怒江州丙中洛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的传统村落和四川省阿坝州休溪村羌族传统村落等5个藏羌彝文化走廊上的传统村落的调研,并形成了8万余字的调研初稿。
子课题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梳理完成藏羌彝文化走廊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从扶贫现象的文化视域和扶贫方略的文化政策入手,宏观上探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区域实践及其价值。探索藏羌彝文化走廊四川区域的创新实践,一是精准扶贫的历史使命,二是“四个好”的创新意蕰和创新成效。课题初步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提升框架,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多主体参与的形式。梳理了效果评价的叁级指标体系,重点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评价,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满意度评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消费或者设施的使用情况评估、公共文化服务最终效果评估。初步梳理了藏羌彝区域全民阅读与公共图书馆效能研究的内容,探讨行业阅读的特点与案例,对四川区域的全民阅读与图书馆效能的基础数据做了收集和分析。课题基于公共文化图书馆年度报告的大数据分析,对四川区域的全民艺术普及与民族群众文化品牌活动进行了研究,积极探讨全民艺术普及的路径。
子课题叁《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体系建设研究》已完成制定课题研究大纲、课题相关基础文献资料收集和重点区域的实地初步调研,约完成本子课题60%研究任务。初步完成对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范畴及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研究重点和难点等进行阐述。初步完成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基本现状分析。包括对走廊区域文化资源主要特色及分布概况、各省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概况、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现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难题等进行了分析,并将在整个走廊区域文化旅游和文化演艺发展方面长期领先、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代表性的阿坝州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初步开展构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体系研究。完成构建文化产业区域支撑性平台研究中五个区域性平台的研究。初步提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主要是针对加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枢纽城市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平台建设的在成都建设“藏羌彝走廊风情”大型乐舞宴游综合体文化产业园区暨品牌项目。
子课题四《藏羌彝文化走廊文化交流与合作研究》从国际间的开放合作、省际间的交流合作、族际间的互动合作叁个层面出发,探讨如何积极破除地域、行业壁垒,凝聚民心、舆论共识,形成“相互信任、自愿主动、民主开放、平等磋商、实现共赢”的府际协同合作机制。目前已完成研究资料搜集,收集整理了近20万字藏羌彝文化走廊区域历史上文化交流合作情况,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主要成就。目前已形成12万字初稿。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一)调研数据、文献资料整理运用
1.通过采取集中调研和分散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以数字化手段为依托,进一步动员走廊区域各省区文化厅、相关高校、文图两馆的资源和力量,细化完善课题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
2.通过采取收集相关政策性文件、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结合的方式,厘清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中主要政策、主要问题,进一步深入掌握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的重要意义、可行路径等,获取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
3. 通过建立专家库,向藏羌彝文化走廊区域省级文化部门寻求支持和帮助,通报课题价值意义,联合开展课题合作的方式,以及推荐参与子课题专家和收集相关资料。
(二)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及国际合作
1. 2017年1月15日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召开了开题报告会,报告会专家评审组成员包括中央民族大学喜饶尼玛教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当代研究所所长廉湘民研究员,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所长石硕教授、中央党校徐平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多样性研究中心主任巫达教授。项目首席专家陈井安研究员代表课题组向专家组介绍了项目的选题背景、研究状况与选题价值、课题的总体框架、研究目标与基本内容、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预期成果等内容,各子课题负责人分别就承担的子课题作了汇报,并在认真听取与会专家相关建议的基础上,与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充分吸收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继续完善课题的研究思路和设计。
2. 2017年6月10日,召开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研究”政、研、企联合座谈会,会议由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赵红川主持,首席专家及课题组成员与西部七省(区)文化厅相关领导就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情况进行热烈交流探讨,同时,会议还邀请了6家四川骨干民营文化公司代表参加会议,共同助推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研究持续发展。
3.各子课题积极主办或参与学术会议。如首席专家及课题组多人参加了“中华文化论坛.文化传承与文化强国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学术论坛”等,并在大会上作“藏羌彝文化走廊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基础和实现路径”主题发言;子课题《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体系建设研究》,参加了2017年阿坝州政府召开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研讨会、2018年4月雅安市政府召开的茶马古道文化旅游发展研讨会、2018年5月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羌学研究中心与四川省羌学学会召开的汶川地震灾后十年羌寨发展振兴研讨会、2018年6月阿坝州政府召开的阿坝州文化扶贫壤塘现场会等多个会议并做大会主旨发言。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2017年1月15日报送《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研究》工作简报第1期,会议就项目的选题价值、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及各子课题情况向与会专家进行报告。
2.2017年7月10日报送《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研究》工作简报第2期,对“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研究”政、研、企联合座谈会情况进行了通报,会议取得了叁大共识,深化了叁项任务,对下一步研究做出指导,还聘请了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陕西等六省(区)文化厅分管厅长作为课题“指导委员会委员”。
3.2017年10月19日 报送《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研究》工作简讯第3期,对课题组调研走访了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3个市(州)的10个县(市)的情况做出报告,此次调研通过座谈、采访、笔记、摄影、摄像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调研行程近3400公里。
4.2018年2月3日报送报送《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研究》工作简讯第4期,会议通报了总课题及四个子课题2017年工作进展情况和已完成的阶段性成果,研究讨论了2018年工作计划和任务分工。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一)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是如何构建藏羌彝地区文化保护和发展通用性模型问题。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是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的主要载体和重要空间,其属性和功能具有多维性,但也具有敏感性、复杂性、不可逆性等多重特性,对民族传统村落如何保护与发展,现有的学术观点分歧较大,政府在实际工作中也比较困惑。因此,对藏羌彝文化走廊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共性规律总结是本课题的一大难点。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要加甄别各类型传统村落的特征,抽象出共性,建立更为普世性的模型。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框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藏羌彝文化走廊的特殊性,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具有不同于发达地区等市场经济相对完善地区的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藏羌彝文化走廊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具有差异,各地既有的评估体系和标准不完全相同,因此如何确定指标体系,进行有效评估是本课题遇到的困难。下一步工作将从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框架入手,对文化部、图书馆、文化馆的需求指标、评估指标进行纰漏、选择,形成得分表,比较、分析、研究评估定级中的指标数据,重点对需求满意度指标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需求调查的方案、内容问卷调查和满意度测评础笔笔等。
叁是形成的初稿学理性和系统性深度不够问题。因课题组成员来自两个省区多家单位,目前各课题组主要工作集中在田野调查和数据收集整理阶段,因此各子课题研究相对独立,且停留在对具体内容的研究上。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加强学理性分析,形成有价值取向的理论框架,把握好总报告和四个子课题之间的指导与支撑关系,形成一体多元体系。
(二)研究心得及意见建议
在经过与国内知名专家讨论、深入藏羌彝文化走廊地区调研、初稿撰写过程中的思索、成员间多次思想交流碰撞等过程后,课题组认为各子课题研究必须围绕“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究竟要建设什么”这个核心问题开展,要在研究中明确区分藏羌彝文化走廊的建设与藏羌彝走廊的文化建设、与藏羌彝文化走廊的产业建设以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建设等概念,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寻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的模式与路径。
同时,各子课题组之间应该加强沟通联系,总课题组应多组织会议交流,平衡各子课题间的研究进程,并加强成果的宣传推介工作。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因我院财务管理原因,目前课题组使用拨付经费不多,项目组的经费开支主要是使用我院的配套经费。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1.论文《略论纳西族饮食习俗的文化意蕴》,从东巴古籍记载的饮食习俗和当代的延续、饮食禁忌与民间信仰的关系、食品祭祀和相关的水土观念、纳西族饮食中的民族文化融合以及饮食烹饪习俗中的社会性别和长幼观念五个方面探讨了纳西族饮食习俗的文化意蕴。纳西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纳西族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较大的变迁。其从古相沿的饮食文化,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精华,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2.论文《论纳西族的叁多神信仰》,叁多是纳西族广泛信仰的民族保护神,叁多神崇拜与纳西族的白石和玉龙雪山崇拜密切相关。其形成与《格萨尔王传?姜岭之战》中提到的姜国国王“叁赕”(厂补-迟丑补尘)的传说有密切的关系。形成叁多神信仰的重要基础,是纳西族传统崇武善勇的民风,同时与东巴教和民间巫术文化都有不同的关系,但与巫术文化更密切相关。祭祀叁多神的日子与农历二月八纳西族祭山神的民俗有密切的关系。叁多神信仰反映了历史上纳西、藏和白族之间的密切关系。
3.论文《略论纳西族与理塘之关系》,历史上藏羌彝走廊的民族关系复杂而多有变迁。过去学界论及巴塘、理塘和纳西族的关系,提及的多是明代木氏土司的势力抵达这两个地方之后的事。其实巴塘理塘和纳西族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根据史载和口碑资料,纳西语与史载的白狼国关系密切,汉藏文史书所记的藏族最古四氏族中的"穆"部落与"白狼"部落之间的关系,也提供了研究纳西族与巴塘理塘两地关系的新线索。明代,纳西族与巴塘理塘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有过诸多交流,历史上的"撒打"(叁赕)即说明丽江和巴塘的关系十分密切。通过个案实证分析,有利于深化对藏族与纳西族历史关系以及藏羌彝走廊的民族历史关系的研究。
4.论文《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惠民扶贫的区域实践及其价值——以四川省藏羌彝文化走廊区域的“四个好”创建为例》。着眼宏观视野,探讨贫困现象的文化视域和扶贫方略的文化政策;呈现鲜明的四川特色,一是精准扶贫的历史使命,二是“四个好”的创新意蕰和创新成效;直面未来发展,基于藏羌彝文化走廊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脱贫攻坚的宏大叙事和庄严承诺。
5.论文《全域旅游对阿坝州推进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作用与启示探讨》从全域旅游——推进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路径选择、探索实践——以全域旅游推进文化生态旅游转型升级、全域旅游对阿坝州推进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成效、阿坝州以全域旅游方式推进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启示等四个方面,对近年来阿坝州以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作为重要抓手,积极探索以“全域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综合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把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成为地方主导性综合型支柱产业,综合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及其对民族地区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启示进行了分析阐述。认为全域旅游发展方式可为民族地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旅游、文化、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搭建重要平台,在全域旅游方式下文化生态旅游具有主导性综合型支柱产业地位,全域旅游发展方式为民族地区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新路径。
6.论文《“岷山道”的历史作用及其当代价值》从岷山道为先秦至汉代为沟通黄河与长江上游重要的文明通道、岷山道为成都平原和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沿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岷山道对促进成渝城市群向西开放和川甘青交界区发展具有主要价值等方面,阐述了岷山道为历史上连接四川盆地与河西走廊的重要经济文化通道,先秦至汉代为沟通黄河与长江上游重要的文明通道,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为长江流域直通西域的丝绸之路主干道重要路段,唐以后至民国时期为汉藏茶马古道干道之一,为促进成都平原和川甘青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交往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建设,再次沿古代岷山道构建连接成渝城市群和兰西城市群、沟通大西北和大西南的大通道,岷山道将成为促进成渝城市群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带动川甘青交界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推进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的重要经济文化廊道。应积极构建新时期沿岷山道通道、以生态经济为特色的川甘青生态经济走廊,使之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与成渝—兰西城市群联动互补的特色生态经济区,成为与世界旅游目的地相适应的藏羌彝文化走廊多元文化展示区和民族团结典范区。
7.论文《藏羌彝民族走廊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与实现路径》从藏羌彝民族走廊区域文化产业结构的核心产业和延伸产业、藏羌彝民族走廊区域“全域旅游”发展方式对文化产业的影响、藏羌彝民族走廊区域文化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方式与实现路径等方面,对藏羌彝民族走廊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应推进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建设“全域文化产业区”,构建跨领域跨区域、多业融合的资源整合发展平台、文化产物体系及其品牌体系,形成互补联动、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格局;积极构建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五省藏区世界旅游目的地“航母产物”暨区域资源整合发展平台为载体,以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为驱动,以旅游景区和文化产业园区为龙头,以主题文化旅游产物体系和文化创意产物体系及其品牌体系为支撑,以文化相关领域延伸产物体系为补充的藏羌彝民族走廊区域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格局,形成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核心经济区暨产业支撑极。
8.对策建议《对于民族村寨集群化发展的建议》从建设农业文化旅游融合连片发展的村寨集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设农业文化旅游融合连片发展的村寨集群的产业综合优势、对建设农业文化旅游融合村寨集群的几点建议等方面,对推进民族村寨集群化发展进行了阐述,提出应因地制宜推动建设村寨集群,构建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经济联合体,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和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平台载体支撑;加强村寨集群合作联社主体培育,支持国有和民营公司对接经营,为农文旅融合的集群化发展提供市场主体保障;加强政府对村寨集群发展主导,强化规划指导建立政策保障,以此推动村寨集群化发展;加强集体精神和契约精神培育,明确集体收益合理分配原则,为集群化发展提供民约和法律保障。该建议受到省委书记王东明、省委常委曲木史哈、副省长杨洪波和尧斯丹等四位省领导批示,其中曲木史哈和尧斯丹予做了肯定性明确批示。
9.对策建议《对于在成都打造大型乐舞宴游品牌项目“蜀宫夜宴”和“藏羌彝走廊风情”的建议》从迫切需要大型音乐歌舞品牌项目展现我省深厚文化底蕴和多彩民族文化、“蜀宫夜宴”和“藏羌彝走廊风情”是打造大型乐舞宴游产物的极佳主题和项目品牌、对打造“蜀宫夜宴”和“藏羌彝走廊风情”大型乐舞宴游品牌项目的几点建议等方面,对打造“蜀宫夜宴”和“藏羌彝走廊风情”品牌项目促进成都音乐之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枢纽城市建设进行了阐述,提出打造此两个集乐、舞、宴、游于一体并与日场演艺、旅游和巡演、出访等有机结合的大型文化旅游综合性品牌项目产物,使之成为宣传四川、成都的文化名片。该建议受到省委副书记邓小刚、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甘霖等叁位省领导批示,邓小刚副书记做了肯定性明确批示,甘霖部长批请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田蓉阅处,成都市委市政府领导已批请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研究并提出具体意见。
二、阶段性成果清单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藏羌彝文化走廊各区域的联动,集思广益,进一步深化课题.
2.完善数据的收集,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研究,进行全区域的比较分析。
3.拟在所提交的子项目初稿的基础上,针对《工作简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的要求撰写相关文章,以期投稿并被采用。
4.修改所提交的初稿,在充分掌握初稿资料的基础上,撰写论文并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上,以增强成果的传播力。
5.运用好新媒体的传播力,把课题组成员所发表的文章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发布,以扩大成果影响力。
6.课题组负责人牵头,采取组织专题研究的方式,进一步探索藏羌彝文化走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未来发展。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