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藏文木刻版文献保护传承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2月03日10:09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自2016年批准立项,并于当年12月举行了开题报告会,课题组在认真吸取专家学者建议的基础上,多次召开小组研讨会,重新拟订课题研究方案,并根据实际调研情况适时调整,不断优化完善,为后期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打下扎实的基础。近两年来课题总体进展顺利,各子课题项目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目前,课题组对藏文木刻版文献保护传承研究的资料调查搜集工作已全面展开,对德格印经院、八邦寺印经院、白玉寺印经院等叁处的木刻文献和理塘版《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的编目整理工作已经开始;同时着手对德格印经院现有藏文古印版的准确函数、版块数、各种不同版本的具体尺寸进行详细着录,采访相关传承人,并记录了完整的雕版印刷工艺流程。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自立项以来,课题组按项目计划搜集了多语种和多形态的文献资料,(1)收集与整理了四百多篇有关国内外研究藏文木刻文献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文章,分成十六辑;(2)另搜集了德格印经院的全套木刻版文献(约28万叶)、八邦寺印经院的全套木刻版文献(约8万叶)、拉扑楞印经院收藏的《宗喀巴师徒叁尊全集》(43函)、历代嘉木样和贡唐活佛的文集等等不同刻板藏地的上千函木刻版文献资料(包括电子文本);(3)采访了许多知名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搜集了大量口述史、雕版技艺等原始珍贵资料。

2.调研情况

根据研究计划,本课题组成员自2017年以来陆续到四川、西藏、云南等地的藏区进行田野调查,并查阅寺院、当地图书馆、档案馆的文献资料,具体情况如下:

(1)巴多教授等人

2017年7月1日至9月1日赴四川的德格印经院、八邦寺印经院、白玉寺印经院、噶陀寺等地进行考察与经版的普查。

2017年10月1日至7日赴西藏拉萨市雪印经院、色拉寺、哲蚌寺以及尼木县等地印经院、雕刻处进行实地调研工作。

上述调研过程中皆进行大量采访,拍摄了国家级传承人彭措泽仁、德格印经院雕版培训中心负责人江永扎西、西藏自治区雕版印刷术传承人色觉、尼木县雕版印刷术传承人嘎玛曲扎等对于藏族雕版技艺文化等工艺流程的详细示范、解说,目前已完成了文字整理工作。

(2)嘎玛江村教授等人

2017年7月4日至19日赴甘孜州德格县竹庆寺、协庆寺、阿须寺、宗萨寺等四个寺院的印经院进行考察;

2017年10月27日至29日赴甘孜州理塘寺专项调研《理塘版大藏经》;

2017年11月5日至19日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考察札什伦布寺、那塘寺两寺的印经院;

2017年11月11日至21日考察拉萨雪印经院;

(3)麦波教授等人

2017年10月1日至10月9日到云南丽江,四川理塘考察与收集藏文木刻版文献的相关资料。

课题组目前正在对上述调研资料进行梳理、分类,结合以往收集的文献补充资料,目前已大约完成了五成。

3.学术交流情况

题自立项以来,课题组努力与藏文木刻版文献保护传承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等进行交流与合作。如课题组首席专家巴多教授、噶玛降村教授、根秋多吉编审等课题组成员于2016年12月16日,参加了由四川省藏学研究会在成都举办的第九次藏学研讨会。并发表了论文《朵康八邦印经院藏版目录》;巴多教授、噶玛降村教授于2018年5月4日至13日,参加了由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在成都举办的第五次大圆满辞典编纂会议,在会议中介绍了《德格版宁玛续部》的内容及其目录的编纂过程。

尹邦志教授于2017年10月28日,参加了由上海大学文学院和台湾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在上海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以幻为宗——从太虚的教理阐释看汉藏佛教的教理融通》;于2017年5月26日,在北京参加了中央社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汉藏佛教交流与交融史与中华文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大圆满与禅》;2017年12月3日,在广东参加了东莞大岭山观音寺首届文化论坛;2018年5月18日至20日,在安徽九华山参加了“承继与复兴——纪念华严大学创办120周年第二届翠峰华严论坛暨华严文教中心成立庆典”,发表论文《一行叁昧之“无念”》。

诺章.吾金研究员于2017年7月8日至9日,参加了由喜马拉雅文库在成都主持召开的“藏文古籍分类论证会”,在会上以 “如何分类藏文古籍”为题进行了发言;于2017年8月21日,参加了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评审会,荣获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荣誉奖。于2017年10月和2018年的3月,参加了由堪布慈诚罗珠主持的《汉藏英常用新词语词典》编纂会。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2017年12月18日,课题组主办了“藏文木刻版文献保护传承研究”开题报告会,该会信息于2017年12月26日发布于西南民族大学新闻网。会议期间,西南民族大学校长曾明、四川省社科联规划办主任黄兵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开题评议组专家成员有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陈庆英研究员,西藏社科院巴桑旺堆研究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石硕教授,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刘勇教授、索南才让教授、泽仁吉美教授等。

项目主持人巴多教授、课题组子课题负责人西藏社科院诺章?吴坚研究员、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土登彭措教授、四川民族学院噶玛降村教授、西藏大学藏学古籍研究所所长西热桑布研究员、四川民族学院藏语系主任麦波教授及主要成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尹邦志研究员、四川省《藏地阳光》总编根秋多吉先生、西南民族大学药学院邓堆教授、四川民族出版社白玛次成编审、噶尔玛泽朗编辑等也参加了会议。

开题报告会上,曾明对以巴多教授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获得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表示祝贺,并表示学校将全力支持此项研究,同时也感谢各位专家对学校各项工作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

黄兵在讲话中对项目立项表示祝贺,希望课题组按照有关规定,按时保质保量圆满完成研究任务,省社科联愿意提供全方面的服务与支持。

巴多教授从课题的价值和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框架、研究重点和难点、学术突破、预期效益等几个方面对课题进行了阐述。各位专家学者在认真听取开题报告后,充分肯定了该课题选题的重大意义,并对课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课题研究总体设计合理、思路清晰、操作性强。这个项目是一个基础性研究,非常重要,不要太赶时间,应从长计议,在课题有了阶段性成果之后,应及时与国家社科办联系沟通,争取延长时间和追加资金。重点放在对现存经板的调查和保护上,难点在雕版的技艺考察上。并希望课题组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大、做好、做完善这一弘扬藏文化的基础性研究,通过这一项目,出一批人、出一批成果。

在开题报告会上,各子课题组负责人也充分发表了意见与建议,与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

根据专家建议,在过去两年来课题组,重点放在对现存经板的调查和保护和雕版的技艺考察上。主要通过论文发表的形式扩大项目支持的学术影响,目前已发表原创性论文14篇,其中核心刊物及颁刊上发表的论文有7篇,这些论文已经通过会议、正式刊布的形式产生影响,相信经过两叁年的工作,会形成一系列专题研究而产生更大的作用。近二年来课题组主要对《德格印经院馆藏-宁玛续部木刻版总目》《德格印经院馆藏-甘珠尔木刻版总目》《德格印经院馆藏-丹珠尔木刻》《藏文木刻文献起源与发展》《朵康八邦印经院藏版目录》的五本专着进行编着,其中巴多教授所着《德格印经院馆藏-宁玛续部木刻版总目》(16开,近800页,约60万字),2018年6月份已与四川民族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预计将于2018年10月份出版。其余着作正陆续在争取出版。今后还将通过打造学术精品系列、学术研讨会、文献调研与田野考察等各种方式向国内外推介藏文木刻版文献保护传承研究的研究成果。

为了将研究的成果及时宣传推介,首席专家巴多教授在相关的讲座与课程中介绍了本课题研究过程与成果,如2017年6月,到四川省教育自学考试教师培训班,以“木刻版梵文文献”为题,进行了两次讲座。2017年2月至7月份,在西南民族大学航空港校区给予“藏药学1501班”讲授“藏文文献学概述”课程,共17周,每周两节课,在课程中主要给各地的学生推介分享宣传藏文木刻版文献研究相关的阶段性成果。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份,在西南民族大学航空港校区给予“文物与博物馆学(藏汉双语)1501班”讲授“藏文典籍导读”课程,共17周,每周两节课课程中主在课程中主要给各地的学生推介分享宣传藏文木刻版文献经典的相关阶段性成果。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主要问题:

(1) 藏文木刻版文献的产生和传承保护的历史经验。因为文献不足,对于藏文木刻版文献的产生年代、标志性文献,存在着难以断定的困难。

(2) 文献摸底调查中存在一些实际困难。无论是寺庙的藏书,还是政府管辖的机构的藏书,凡是涉及到珍稀古籍的,一般都不愿意公开示人,更不要说提供便利的研究条件。

(3) 藏文雕版印刷技艺方面的研究中,存在缺乏记载技法方面文献的难题。

(4)木刻文献量大,分布广,此课题涵盖国内、国外,五省藏区全部都要做调研难度很大。

2.改进措施:

(1)对于藏文木刻版文献年代等相关断定难题,现存文本和出土文物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清理,历史记载还需要细致的阅读去争取有新的发现,为此,课题组将计划借助现有的文本和其他实物加以厘清。同时,基于藏文木刻文本传承保护的历史经验,还需要从现代的视野加以总结和提炼,所以得先行解决一些理论难题。

(2) 对于文献摸底调查中的难题,课题组计划争取进一步调查相关实物的机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课题组将全面联系各地学者,争取合力解决问题。

(3)对于缺乏记载技法文献的难题,需从藏文古籍文献中搜寻与整理出相关内容,再进一步进行田野调查,采访相关传承人,记录相关工艺流程,使技法与理论相结合。

(4)对于木刻文献的调研难题,课题组还需计划精简相关方案,重点放在对现存经板的调查和保护上,做好扎实的前期基础工作。

3.研究心得与意见建议:

课题研究的难度超过预期,预计课题的完成的时间可能会延后。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1.论文

发表原创性论文14篇,其中核心刊物及颁厂厂颁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7篇。

(1)巴多:《简述觉囊达丹圣法寺印版的兴衰历史》(《西藏研究》2018年第1期)。

本文纲要:根据《觉囊达绕那塔大师自传》《五世达赖自传》《觉囊达绕那塔大师文集》的刻版者跋文等直接相关的历史典籍,研究觉囊达丹圣法寺印版的兴衰情况,包括觉囊达丹寺于1615年建立后开展的刻版工程的情况,1642年在噶丹颇章政权建立后改宗政策期间破坏觉囊达丹寺与觉囊派有关的经典印版的情况,以及在1859年时“夏鲁罗萨登雄”进行抢救恢复工作的情况等等,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也调查了觉囊达丹寺先后刻版的印版数量与内容。

学术价值:简明扼要地对觉囊达丹圣法寺印版的兴衰历史进行了梳理,指出了发展进程中的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与时间结点。为学术界提供该寺更准确且详细的印版数量与其内容。

(2)巴多:《宗喀巴文集木刻版考释》(《西藏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本文纲要:在藏文木刻版的技术传播方面,佛法总集类版本最多的是《甘珠尔》,从15世纪初到20世纪初,《甘珠尔》前后被制作成了12个版本;而个人文集类版本最多的是《宗喀巴文集》,其刻版的年代也与《甘珠尔》的刻版年代大致相同。

学术价值:中将10个不同版本的《宗喀巴文集》刻版进行人、事、时、地、物等全方面的详细研究,并指出其他论文中多处反复被引用的错误内容。

(3)巴多:《浅谈那塘版与拉萨版〈丹珠尔〉的差异》(《中国藏学》2018年第3期)。

本文纲要:20世纪90年代之前,藏文《丹珠尔》只有4种版本,其中西藏地区只有那塘版,该版本文革时期遭到破坏。在1991年至2017年期间由西藏佛教协会在拉萨所刻的新版成了第5个木刻版。在文章中详细比较了那塘版和拉萨版各自的校对情况、刻版过程、费用与人力成本,以及新旧版本之间的异同之处。新版的优点:改善了旧版版面、行距、字距不工整的情况,也还原了略缩词,对旧版中的阙字、阙段、阙页进行校对补充;新版的缺点:在制作转印稿时,将一套珍贵的旧版印稿直接泡在水中并将每一页对分成两页纸以作为新版的转印稿,而没有使用当时早已有的复印机技术,因此误毁了一套珍贵印本,文章中针对这些缺点提出了具体的参考建议。

学术价值:将那塘版与拉萨版《丹珠尔》两版本的差异进行了详细的比对分析,整理出异同之处,为学术界提供了最新的拉萨版《丹珠尔》的研究成果。

(4)巴多:《冉那林巴“宁玛续部”的几点问题探讨》(《青海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本文纲要:根据《冉那林巴大师自传》与冉那林巴大师的亲传弟子所着的《冉那林巴大师传》等直接相关的历史典籍,分析15世纪的冉那林巴大师衔接《宁玛续部》的传承、收集与整理《宁玛续部》的情况,指出其他论文中提出的“冉那林巴大师曾经以金粉抄写《宁玛续部》”,“冉那林巴大师是首位将《伏藏经》收入《宁玛续部》的人”等观点的错误,及《宁玛续部》函数数量等等的失实之处。

学术价值:纠正了其他论文中对于冉那林巴《宁玛续部》许多一直被沿用的失实与错误内容。

(5)陈群志,巴多:《原始佛教根本问题探源》(《西南民族学报》2018年第6期)

本文纲要:精心辨析与正确把握印度哲学与宗教中的核心要义,不仅有助于从源头上厘清原始佛教根本问题的传承流变,而且也能对佛教思想后续发展的某些动向形成比较准确的认知。从某种程度上讲,原始佛教一方面继承了婆罗门教系统的“轮回解脱论”,但另一方面又反对“梵我同一论”,从而建构了自身教义体系中的“心性本净说”与“流转还灭说”。此之所在,能够彰显出人生如何转迷成悟与转染成净的基本理路。

学术价值:从印度哲学与宗教中来追溯原始佛教的根本问题,厘清了其后续发展中的思想体系变化,为学术界提供了更清楚的理路方向。

(6)罗同兵,巴多:《真现实论的“理性批判”》(《西南民族学报》2018年第4期)

本文纲要: 太虚?真现实论?依唯识学理剖析、探究理性,并对康德的理性批判进行了分散但较全面的批评。 康德所谓先天感性形式及知性范畴为色心分位假法;物自体为第八识相分。 意识相应分别我执似先验统觉将感性 杂多摄持为“总聚假相”;灵魂、神、宇宙等先验理念统一内外经验,它们起自六、七识于八识执实之俱生及分别 我执;第八识总摄诸法归于见分、相分、自证分;七识缘八识见分为我是真带质境;六识分别我执的“妄相”运用 只适于经验的名言来分别“人我”常、一主体;分别共相的理智能运用于经验而不能运用于物自体,但“二相”是 理智本性;众缘集现之摄持力归与法相唯识;缘起性空故因果律与自由一致。

学术价值:结合康德哲学观念,对太虚大师的核心着作进行了探讨,教理的积淀,有助于经典的理解和整理工作。

(7)诺章.吾金:《阿波陀那如意藤之内涵分析》(《西藏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

本文纲要:对德格印经院收藏的珍贵木刻版文献《阿波陀那如意藤》的写作历史背景和年代以及释迦牟尼本生传内涵作分析,与该着作对推动藏族文学发展的作用及影响进行详细的探讨。

学术价值:透过对《阿波陀那如意藤》的研究,指出了其推动藏族文学发展的作用。

(8)诺章.吾金:《藏文字的发展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西藏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本文纲要:根据德格印经院收藏的珍贵木刻版文献——米旁仁波切所着的《常用工艺之宝》进行藏文字的发展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对藏文书法各种字形的书写工具、书写方法、造纸方法,以及世界语言文字的产生、发展与消逝的情况等皆做了详细研究,并提出发展藏语文的具体建议。

学术价值:借鉴米旁仁波切所着的《常用工艺之宝》与世界语言文字发展的情况,提出了发展藏语文的具体建议。

(9) 诺章.吾金:《藏文古籍木刻版及“甘珠尔不同版本简述”》(《西藏研究》2017年第3期)。

本文纲要:探讨藏文古籍木刻版的起源与发展,以及《甘珠尔》历代不同版本的手抄本、木刻版的历史、发展与普及至全世界的情况,总结出藏文木刻版文献对佛教的传播,以及对叁大藏区语言文字和文法的统一及发展的作用。

学术价值:总结出了藏文木刻版文献对佛教的传播,以及对叁大藏区语言文字和文法的统一及发展的作用。

(10)噶玛降村:《朵康八邦寺文化遗产》(《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本文纲要:系统剖析八邦寺文化在历史、建筑、藏医、印经院等诸方面的价值,,揭示八邦寺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反映了八邦寺历代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保护、申报及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及其斐然成绩,有助于八邦寺的宝贵遗产在新的时期继续发挥其作用。

学术价值:以小见大,从对八邦寺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当中,反映出我国历来文物与文化遗产的各类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成果。

(11)麦波:《卓尼土司及卓尼版大藏经》(《康巴研究》2018年 第五集(藏文版),四川民族出版社)。

本文纲要:细述历代卓尼土司对雪域文化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尤其十一世卓尼土司玛绒贡布的殊功茂绩。特别就十叁世卓尼土司丹巴才让对《甘珠尔》与的贡献、《丹珠尔》雕版的刻制、创刊的蓝本、刻制的时间、分类排法等作了详细的论述。

学术价值:为学术界提供了最新且更详实的《卓尼版大藏经》的木刻版制作数据。

(12) 昂翁卓玛:《拉加寺及拉加版甘珠尔》(《青海民大学报》藏文版2018年 第3期)。

本文纲要:以拉加寺的发展历程为线索,探索了此《甘珠尔》版本的刻制工作,尤其对施主、蓝本、刻制的时间和分类排法等作了详细的论述。

学术价值:为学术界提供了最新且更详实的《拉加版甘珠尔》木刻版制作数据。

(13)昂翁卓玛:《那塘寺与那塘丹珠尔》,(《安多研究》藏文版,2018年第一集)

本文纲要:详细阐述了那塘寺的发展历程,以此为线索论述了此《甘珠尔》版本刻制的施主,以何种蓝本为依据,刻制的时间和目录的编排,开销等作了详细的论述。

学术价值:为学术界提供了最新且更详实的《那塘版丹珠尔》木刻版制作数据。

(14)昂翁卓玛:《刍议藏文“丹珠尔”北京版的刻版源流》,(《康巴研究》藏文版2018年第五集),四川民族出版社.

本文纲要:北京《丹珠尔》的版本经哪位皇帝、以何种蓝本为依据、在什么时候刻制?该版本目录的编排方式和如何制作模板映像件等问题作了详细地阐述。

学术价值:本文为学术界提供了最新且更详实的《北京版丹珠尔》木刻版制作数据等内容。

2.专着

(1)巴多所著《德格印经院馆藏-宁玛续部木刻版总目》(16开,近800页,约60万字),预计将于2018年10月份出版。(四川民族出版社,书号: )

本书纲要:《宁玛续部》是8世纪从莲花生大师等高僧大德入藏传法至朗达玛灭佛为止的200多年间所翻译的经典,属于宁玛派,是研究宁玛派及藏传佛教早期经典翻译不可或缺的文献。《德格印经院馆藏-宁玛续部木刻版总目》,本书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为《宁玛续部》的起源与发展史,根据大量手抄本和木刻本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出宁玛续部发展进程中各版本的重要人事时地物等内容;第二部分为德格版《宁玛续部》特点及主要内容,此版本是史上至今唯一的全套木刻版,包含伏藏部分、重复部分、错刻文字与拟似苯教经典等内容;第叁部分为德格版《宁玛续部》的细目。此部分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编目方法,目录包含了藏语书名、梵文书名、着者、译者、成书年代、刻版年代、主持刻版者等内容,同时附有按藏文字序编排的索引。以上各项中,凡有可疑之处,皆加以考释,并注明。在此过程中,以德格木刻版《宁玛续部》与同仓扎手抄版、吉美林巴手抄版、《五世达赖闻法录》中的《宁玛续部》目录等做了比较,将比较结果一一注明,并在最后列出清单。本书作为《藏文木刻版文献保护传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18年6月份已与四川民族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预计将于2018年10月份出版。

学术价值:本书为最新、最全面、最实用的《宁玛续部》目录,指出了德格版《宁玛续部》中与手抄本的重复内容与错刻的部分,以及大量拟似苯教经典内容,这些至今在学术界与佛教界中都未曾被发现过,尤其是本目录中对于《宁玛续部》中有关苯教的内容势必对学术界造成新的研讨热潮。

另外,已撰写完成专着书稿6部:

(2)《德格印经院馆藏-甘珠尔木刻版总目》,约50万字,待出版;

(3)《德格印经院馆藏-丹珠尔木刻》,约50万字,待出版;

(4)《藏文雕版印刷工艺及流程研究》,约7万字,待出版;

(5)《朵康八邦印经院藏版目录》,约10万字,待出版;

(6)《藏文木刻文献起源与发展》,约7万字,待出版。

2.收集与整理

噶玛降村主编:《贡嘎噶玛协珠却吉生格文集》(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于2018年3月第一版。属本子课题阶段性成果)。

本文纲要:贡嘎活佛是20世纪30—50年代名震康藏的噶举派大德、藏学家、大学者、诗人。他在汉地弘扬密法时的声誉达到巅峰,例如汉地佛教徒知其有噶举派大德贡嘎活佛而不知其有噶玛巴。当时国民党军政要员如刘湘、潘文华等纷纷皈依其门下。蒋介石也亲笔为其题写“辅教广觉禅师贡嘎呼图克图。虽然贡嘎活佛是当时知名度最高的康藏噶举派大德之一,但在此之前却没人进行收集和整理其着作而导致慢慢遗失,此次作为本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通过多方渠道收集整理并出版了《贡嘎噶玛协珠却吉生格文集》,其内容包括贡嘎活佛传记、藏文语法摄要、佛教答疑、仪轨、诗歌、神山烟供等十七篇作品。

学术价值:该文集的出版,为贡嘎活佛与民国时期汉藏文化交流等相关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文献资料。

3.论文集

项目组已经收集与整理了四百多篇有关国内外研究藏文木刻文献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文章,分成十六辑。未来将从中精选,并陆续追加新资料,进一步整理并争取出版相关的论文集。

(1)《藏文木刻本研究》,约60万字;

(2)《藏文大藏经版本研究》,约30万字;

(3)《德格印经院与其出版研究》,约30万字;

(4)《德格土司与制度研究》,约48万字;

(5)《藏区各地印经院及其出版文化研究》,约30万字;

(6)《有关雕版印刷方面的研究》,约48万字;

(7)《藏族传统造纸工艺》,约18万字;

(8)《西夏刻书印刷和文献方面的研究》,约65万字;

(9)《藏文文献目录学研究》,约25万字;

(10)《藏文古籍文献的研究》,约28万字;

(11)《藏文文献收藏研究》,约19万字;

(12)《图书馆及藏学文献馆藏建设研究》,约10万字;

(13)《藏文古籍文献保护与开发利用》,约15万字;

(14)《藏文古籍文献现状》,约37万字;

(15)《藏文古籍文献装帧艺术》,约5万字;

(16)《藏文古籍文献数据库系统建设》,约27万字;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第一,根据专家建议,对课题研究的总体计划进行调整,分为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一期工程的目标是《中国藏文木刻版书目大全》;二期工程的目标是完成“中国藏文木刻版文献的发展与分布情况”研究、“传统藏文雕版印刷工艺流程与保护传承制度”研究。

第二,接下来叁年的工作分为两个方面:(一)继续进行藏文木刻文献的书目调查。比如,拉卜楞寺的藏书需要进行统计。另有美国西来大学龙达瑞教授近几年一再提醒:波兰雅盖龙大学存有一套可能是万历年间印制的藏文大藏经以及众多的藏文、蒙文等文字的珍贵文献,国内尚缺乏研究。这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要实地调研,最后形成编目。(二)整理前期的研究成果,尽快出版,继续编目工作,最终完成《中国藏文木刻版书目大全》。

第叁,叁年后开始二期工程,力争在3—5年内完成。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