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①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2016 年11月批准立项,2017年3月,举行了开题论证会。开题论证会之后,课题组立即投入工作。本重大项目的各个子课题,是按写本的收藏地分的,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相互交叉,所以课题组成员采用分工合作的办法。我们根据开题专家组对于“求精深入”的意见,首先认真核实确定了 5-11 世纪中国文学写本的范围,在原来计划的 600 多个写本中首先精选了 310 个作为第一阶段的工作。
1.1 写本清晰图版搜集。在很难看到原写本的情况下,利用 International DunhuangProject(国际敦煌项目,简称 IDP)、敦煌研究院数据库、吐鲁番研究院数据库、日本古籍数据库、国图相关数据库,下载更为清晰完整的写本图版。目前已下载保存了231个写本的彩色图版。
1.2 对照图版给这些文学写本撰写详尽的叙录。已撰写完成 122 个写本的详细叙录,总字数达 70 多万。其中第一辑《敦煌文学写本叙录》已交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合同编号[2018]古权字第 128号),2019年4月出版。
1.3 完成三本著作:《敦煌文学总论》(出版合同编号[2018]古权字第 64 号)45万字,《唐写本<书谱>笺证及研究》(出版合同编号[2018]古权字第 129 号)30万字,《日本七寺藏唐写本<玄应音义>文字研究》30万字(出版合同编号[2017]古权字第 259 号),已交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于2018.10-2019.04 期间出版。
1.4 对百年来敦煌文学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编成了《百年敦煌文学研究论著提要》初稿 25 万字,《百年敦煌文学研究史》初稿 20万字,《二十世纪敦煌文学研究学人研究》初稿 20 万字,计划 2019 年交稿出版。
1.5 重大项目成果第一辑 10种已完成初稿。
这 10 种精选特色突出的文学写本进行整体研究,包括叙录、校录、专题研究。包括:伏俊琏编撰《敦煌曲子词写本整理研究》(一、二),邵小龙编撰《敦煌道教文学写本整理研究》,冷江山、朱利华编撰《敦煌唐人选唐诗写本整理研究》(一、二、三),张存良编撰《常河墓碑写本整理研究》,伏俊琏、王涵编撰《敦煌邈真赞写本整理研究》(一、二),伏俊琏、郑骥编撰《敦煌<十二时>写本整理研究》,伏俊琏、侯成成编撰《敦煌<五更转><十恩德>写本整理研究》,计划2019 年 7 月完成,已经与社科文献出版社谈好出版事宜。
1.6 首席专家伏俊琏教授在一些学术期刊上主编成果专栏:
主编《光明日报》2017 年 5 月 29 日《文学遗产》栏目,发表三篇文章:罗建新《<楚辞>图像的源流、特征及价值》、喻忠杰《戏剧文学视野下的敦煌壁画图像》、伏奕冰《文学与图画》。
主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 年第 5 期)“写本学”专栏,发表成果论文 2 篇:伏俊琏《5-11 世纪中国文学写本整理研究的基本学术构思》,郑骥《写本学视阈下的敦煌文学生产与传播:以佛教歌辞<十二时 普劝四众依教修行>为例》。
主编《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7 年第 6 期)“写本学”专栏,发表成果论文 3 篇:杨宝玉《敦煌佚名诗研究刍议——以<张淮深碑>写本卷背诗为例》,王晓平《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讹字类释》,吴继刚《长江中游写本佛教造像记校读札记》。
主编《古代文学特色文献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年 6 月)“写本学”专栏,发表成果论文 5 篇:徐俊《对敦煌诗歌写本特征的初步认识》,张存良《新见英藏斯坦因所获汉文简牍未刊部分释读》,李薛妃《佛典文献中“矩”“短”的用字现象与词语考辨》,邵小龙《试论明代万宝全书图文模式的来源》,伏俊琏《敦煌文学写本五种叙录》。
主编《历史文献研究》(第 41 辑,广陵书社 2018 年 8 月)“写本学”专栏,发表成果论文 5 篇:喻忠杰《敦煌俗赋写本:古剧形成中的一类特殊媒介》,朱利华《敦煌文的模板性质述论》,邵小龙《敦煌写本所见拜月祈长生风俗及其文学表现》,吴继刚《“延乡”考》。
主编《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8 年第 4 期)“写本学”专栏,发表成果论文 3 篇:朱利华《敦煌本<王昭君变文>新论》,陈博翼《契约文书所见唐朝之变》,高天霞《敦煌写本<俗务要名林>词汇学价值例析》。
1.7在其他学术刊发表论文41篇,见《阶段性成果清单》。
1.8人才培养.
重大项目要把培养人才放在重要位置,立项一年半来,我们共组织了25次读书会,通过讨论,教师和研究生都收获很大。有 11 位硕士生、两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选择重大项目相关的题目。
②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2.1 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我们再次核实确定了5-11 世纪中国文学写本的范围,从原来计划的 600 多个精选了 310 个,作为第一阶段的工作。在很难看到原写本的情况下,利用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国际敦煌项目,简称 IDP)、吐鲁番研究院数据库、日本古籍数据库、国图相关数据库,下载更为清晰完整的图版。目前已载截保存了 231 个写本的彩色图版。
对百年来敦煌文学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借用《中国敦煌学论著目录》等成果,编成了《百年敦煌文学研究论著提要》初稿 25 万字,《百年敦煌文学研究史》初稿 20 万字,《二十世纪敦煌文学研究学人研究》初稿 20 万字,计划2019年交稿出版。
2.2举办学术研讨会议和学术座谈会六次,其中100人以上学术研讨会两次:
第一次,2016 年11月 18 日-21 日,主办“中国古代文学特色文献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三十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 110 多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第二次,2016 年11月22 日,重大项目座谈咨询会,邀请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张国星研究员、河北师范大学王长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朱万曙教授、清华大学刘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杜桂萍教授等学者参加。
第三次,2016 年12月26日,重大项目课题组邀请西华师范大学校内专家三十余名举行座谈会,就项目的操作步骤方式等交换了意见。
第四次,2017年3月31 日,重大项目举行开题论证会暨“写本学论坛”。首席专家伏俊琏教授、子课题负责人天津师范大学王晓平教授、四川大学孙尚勇教授、复旦大学张小艳教授、西华师范大学杨小平教授,贵州师范大学冷江山副教授等向评审委员会专家汇报了项目的题旨,基本内容,主要特点,学术意义,研究思路和拟达到的学术创新,以及各子课题的基本情况。由南开大学陈洪教授(主席)、四川大学项楚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韩经太教授、中山大学吴承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谭帆教授、清华大学刘石教授、安徽大学丁放教授、上海大学邵炳军教授、四川师范大学钟仕伦教授、熊良智教授、西华师范大学刘玉平教授、吴佩林教授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课题立项的学术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对课题设计中严整的组织架构和思路以及良好的操作性给予了肯定,
认为此课题是由旧的“显学”敦煌学向新的“显学”写本学转换的关键,建立写本学是敦煌写本研究的必然结果和不贰之选。评审委员会建议课题适当“瘦身”,不宜涉及太大,应当转而求精。并对“瘦身”作了具体建议。
第五次,2018年5月23 日,进行了主题为“敦煌学研究的旧材料、新问题”的座谈会,中华书局柴剑虹编审,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郝春文教授,重大项目课题组 6 位教师、18 位研究生参加座谈会。
第六次,2018 年7月13-15 日,主办了“写本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 2018 年理事会”,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机构、出版社及中国台湾、香港,日本、韩国、俄罗斯的专家学者 120 多人参加了会议。
2.3 学术交流
重大项目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据不完全统计,项目组老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 28 次,讲学 33 次。这里仅列举首席专家伏俊琏教授的学术交流情况。
2016年8月31日-9月5日,参加俄罗斯圣彼得堡“敦煌古写本”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写本时期文学作品的汇集和传播》。
2016年10月24 -26日,参加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写本时期的经典”学术研讨会,发表《写本时代的中国文学写本研究概况》。
2016 年11月4 -6日,参加天津师范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日语学习与研究》编辑部和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联合举办的“日本汉文古写本的整理研究与中日学术交流史第二届写本论坛”,作了《写本时代与中国文学写本》的主题发言。
2016 年11月10日,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讲《中国文学的“写本时代”》。
2017 年1月 21日,在甘肃省图书馆“周末名人讲坛”主讲《对当前“国学热”的一点认识》。
2017 年4月21 日,在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作了题为“国学与读书”的学术讲座。
2017 年8月23 日—25 日,参加在敦煌举办“2017 敦煌论坛:传承与创新——纪念段文杰先生诞辰 100 周年敦煌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与研究生郝雪丽联合提交论文《胡笳十八拍的诗与画》。
2018 年1月19日,参加首批四川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中心——“杜甫研究中心”建设发展研讨会。
2018 年3月17日,参加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主办的西南民族文学研讨会。
2018 年3月18 日,参加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夏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
2018 年3月31 日,加山东大学文学院“中国赋学编年史”学术研讨会。
2018 年3月31 日,做客山东师范大学社科大讲坛,做了题为《从简帛到纸写本:文本载体与文学研究》的讲座。
2018 年4月8日,在宁夏大学“博学讲坛”做了《写本学与文学研究的新趋势》的讲座。
2018 年4月8 日,在北方民族大学做学术报告:《学术选题与学术创新》。
2018 年4月28 日,参加湖南范大学召开的“道教集部文献整理研究”“先秦乐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
2018 年5月27 日,在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作了题为《敦煌曲子词俗文学性质的新观察》的学术讲座。
2018 年5月27日,在福建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作了题为《写本学与文学研究》的学术讲座。
2018 年6月1 日,参加上海大学文学院举办的“中国古代文学与诗礼文化四人谈”的学术座谈会。
2.4 相关专家到重大项目课题组交流讲学情况
从2016年11月重大项目立项以来,先后邀请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张国星研究员、河北师范大学王长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朱万曙教授、清华大学刘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杜桂萍教授、天津师范大学王晓平教授、复旦大学张小艳教授、贵州师范大学冷江山副教授、南开大学陈洪教授、四川大学项楚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韩经太教授、中山大学吴承学教授、清华大学刘石教授、安徽大学丁放教授、上海大学邵炳军教授、四川师范大学钟仕伦教授、熊良智教授、西北师大马世年教授、中国社科院杨宝玉研究员、日本京都大学山本孝子助理教授、西南大学喻遂生教授和赵鑫晔副教授、日本南山大学梁晓虹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郝春文教授、中华书局柴剑虹编审、北京语言大学方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徐正英教授、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游自勇教授等学者到重大项目课题组讲学座谈。
2.5国际合作
课题组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英国国家图书馆东方手稿部、法国国家图书馆东方写本部、日本南山大学综合政策学习部、澳大利亚南天大学佛教文化所等机构有业务联系,主要在有关敦煌写本、日本古写本、佛教文学文献方面有学者之间的合作。
③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3.1 成果发布
3.1.1举行成果发布会两次
第一次,2017 年12 月23-24 日,主办了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工作总结暨成果发布会,来自中国社科院、日本京都大学山、西南大学、贵州师大、乐山师院、兰州大学、四川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的 30 多位学者,及《中国社会科学报》的记者参加会议。
第二次,2018年6月23 日,项目组召开总结会,一是成果发布,对已经交给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敦煌文学总论》、《唐写本<书谱>笺证及研究》、《日本七寺藏唐写本<玄应音义>文字研究》三本专著和即将交稿的《敦煌文学写本叙录》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说明和分析。二是,对重大项目成果第一辑 10 种的完成情况进行了说明。
3.1.2 2017年4月5日创办“ 写本学研究 ”微信平台
至今共发表课题组成员成果论文 58 篇,发表学界最新写本学成果报道 30 篇,总点击量达到 6 万多次。
3.1.3 首席专家接受媒体采访三次:
2017 年 3 月,接受四川省《现代艺术》特约记者艾莲的采访,就成都博物馆“敦煌文物暨遗书展”的意义,敦煌与巴蜀、敦煌文学艺术与巴蜀文艺的关系进行了讨论,采访稿发表在《现代艺术》2017 年第 4 期
2018 年 1 月 29 日,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采访,报道题目是《学术前沿:俗文学研究成为重要学术增长点》,见 2018 年 2 月 2 日《中国社会科学》。
2018 年 4 月 8 日,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张清俐的专访《俗文学研究从新材料中发掘学术增长点——访西华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伏俊琏》。见 2018 年 4 月 8 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3.2 《工作简报》报送情况
编辑《工作简报》四期,2017 年 7 月 15 日第 1 期,2017 年 10 月 15 日第 2期,2018 年 1 月 15 日第 3 期,2018 年 6 月 15 日第 4 期。每期《工作简报》上报给全国社科规划办、四川省社科规划办、全国社科规划办学科规范评审组中文学科组成员、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部分首席专家,以及西华师范大学相关部门。
3.2.1 《工作简报》第1期要目
重大项目开题论证会评审组专家名单
重大项目课题组成员名单
四川省社科规划评奖办主任黄兵同志讲话
西华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安平教授讲话
首席专家伏俊琏教授开题报告
重大项目开题论证会新闻稿
重大项目开题论证会记要
重大项目开题论证会成果汇报
3.2.2 《工作简报》第 2期要目
项目工作安排(第 1 号)(第 2 号)
敦煌文学写本叙录体例
重大项目组成员科研成果汇总
3.2.3 《工作简报》第 3 期要目
新春拟古诗十九首咏汉文古写本(王晓平)
项目进展
项目工作安排(第叁号)
重大项目课题组第 1 次-第 10 次读书会
重大项目工作总结推进会暨“第二届写本学论坛”举行成果介绍(杨宝玉《敦煌佚名诗研究刍议——以〈张淮深碑〉写本卷背诗为例》,王晓平《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讹字类释》,吴继刚《〈长江中游佛教造像记〉释文校读札记》)
重大项目大事记(2016 年)
讲座信息
新书撷英
成员心得
3.2.4 《工作简报》第4期要目
学界动态
项目进展
重大项目课题组第 11 次——20 次读书会
成果介绍 (伏俊琏《5-11 世纪中国文学写本整理研究概论》,郑骥 瞿萍《写本学视阈下的敦煌文学生产与传播——以佛教歌辞〈十二时 普劝四众依教修行〉为例》,侯成成《唐宋时期释玄觉〈证道歌〉的版本与传播——以敦煌文献、碑刻资料为中心》)
讲座信息
重大项目大事记(2017 年)
新书撷英
成员心得
④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 建议
本课题的“5-11 世纪中国文学写本”,略同于刻本时期的集部。20 世纪之前,我们对古写本所见很少。所以,当大量纸写本出土之后,学术界基本是按照刻本文献的整理方式处理文学写本的。这样就会出现至少两个不足:一是就写本的某一体裁的作品进行辑录和校注,比如迻录其中的诗、曲子词、变文等,各归其类,孤立地进行研究,而对于写卷上的其他内容和信息,如正背面抄写的全部内容、题记、杂写、涂画,还有写本的性质用途、装帧形式,包括纸质和书写工具等情况关注不够,也就是说对写卷的整体观察有所欠缺。这种以作品为纲的整理方式势必要割裂写卷,而且原卷所保留的作品的性质及运用的情形等文化信息都将被忽略。二是对同一作品的不同写本,只是校其异同,文字差异较大的则分别校录,而对不同写本的文本情境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即没有考虑造成如此差异的深层文化原因。
从写本学的角度整理研究文学写本,是一个新的方法。除了上面所述的“文科”方法之外,还牵涉到一些新学科的方法和手段,如对纸张、墨迹的鉴定和检测,需要我们组织专门的研究专家,还要去专门的实验室做检测,去特定的收藏单位进行直接观察。我们已经和相关研究单位和研究专家进行过联系,但尚未展开。
敦煌文学写本中最大宗产生于晚唐五代初期(9-10 世纪)。这类文学写本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来自长安,二是敦煌人自己抄写,三是来自巴蜀。长安到敦煌的路线,文献记录较多,前人的研究成果也丰富。巴蜀到敦煌的线路,文献记载少,前人研究也少得多,今所知者,有严耕望、唐开孺、陈祚龙、荣新江等先生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是历史文献的钩稽和考证。而大量的实地考察工作,正是需要我们去做的。所以巴蜀到敦煌线路及古遗址的实际考察,是本课题必为
可少的内容。这样,势必要增加比较多的经费来支持本课题。着名学者荣新江说:丝绸之路也是一条写本之路。丝绸之路上的文学写本,是中古时期的僧人、官吏、商旅、民间艺人、学郎等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情感书写,不仅可以借以考察当时的历史文化,更是立体地考察文学生产过程的鲜活资料。所以,实际考察是十分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
二、研究成果情况
①代表性成果介绍
1.伏俊琏《敦煌文学总论》 (2013 年12月甘肃教育出版社初版。2018年8月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本,45 万字,出版合同编号[2018]古权字第 64号)
修订本对全书做了修订,增加了两章。本书与已经出版的《敦煌文学概论》(颜廷亮主编)、《敦煌文学源流》(张锡厚)等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从写本学的角度入手,考察敦煌文学的生产和传播。
第一,对敦煌文学重新进行定义,对其特点进行了独到的分析。把“文学活动”作为敦煌文学的第一要素,特别强调文学活动在文学生成中的作用。第二,基于对敦煌文学特质的认识,本书对敦煌文学的分类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它把敦煌文学分为唐前经典文学和文人创作的典雅文学,以及敦煌民俗仪式文学两个大类。第叁,侧重于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敦煌文学进行总结,在写法上重视文学写卷的整体探讨、作品句式的分析、作品的叙录、以往研究情况的综述等。第四,本书在理论的探讨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如对于“仪式文学”概念的提出和论证,对敦煌文学演进各阶段特点的分析,对俗赋的类型和文学史意义的论述,对上古时期的“看图讲诵”和变文起源的讨论,对敦煌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探讨等,都闪烁着理论思辨的色彩,蕴含着作者多年的覃思深悟。本书初版后,受到学术界的好评。着名学者傅璇琮以《新见迭出的&濒迟;敦煌文学总论&驳迟;》为名发表文章,认为其创新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敦煌文学重新进行定义,对其特点进行了独到的分析。
第二,基于对敦煌文学特质的认识,本书对敦煌文学的分类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它把敦煌文学分为唐前经典文学和文人创作的典雅文学和敦煌民俗仪式文学两类,就很有创新。第三,本书侧重于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敦煌文学进行总结,在写法上重视文学写卷的整体探讨、作品句式的分析、作品的叙录、以往研究情况的综述等。第四,本书在理论的探讨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中华读书报》2016 年 3 月 16 日)此外,还有陈婧《木华成林,其叶蓁蓁——读敦煌文学总论》(《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4 年第 5 期)、伏雪芹《读敦煌文学总论》(《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 年第 5 期)等专题评论文章。2018 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把此书评为优秀国学成果。
2.《 敦煌文学写本叙录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年 4 月,42 万字,出版合同号
[2018]古权字第 128 号)
本书按照写本学的要求进行叙录,包括:
一、写本状况描述:1、装帧形制。分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册子本、碎片等。2、规格。即现存尺寸,卷子本用“长×宽 cm”表示,并注明用几纸粘合而成,每纸的规格也要描述。3、书写状况描述,包括是否双面书写、界格分栏、行数与字数、书写墨色、字体风格等。字体风格:先判断字体,一般分爲楷书、行楷、行书或行草、草书等;次描述笔迹,分爲工整、粗率、流畅、厚重、随意、潦草等类;再叙说风格,有典雅、平正、清秀、纤细、稚拙等。4、如有题记,要全部移录。5、写本其他特征的描述:是否有加注、校改、句读、避讳字、武周新字、线描图画、钤印等。
二、写本内容,包括:1、以篇为单位对作品内容朝廷说明。2、题署。题署包括“题名和作者名”,写本有首题、尾题一定完整移录。前人的拟题亦说明。如果原写本没有题署,前人没有拟题,或前人的拟题不准确,可以再拟题。拟题的原则是,缺题诗以首句为题,缺题文根据内容拟题。3、内容概述。说明保存本篇的其他文献、题旨题意,作者介绍,创作背景考证、今人的校录和研究情况等。
3. 郑骥\伏俊琏 《 早期敦煌佛教歌辞研究史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7年第2 期)。
敦煌佛教歌辞作品数量约 800 首,是为敦煌歌辞之最大宗,在唐五代敦煌文学风貌、敦煌佛教世俗化及其发展传播、古代音乐文学源流嬗递等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价值。1950 年代前,中国敦煌学的奠基者们从歌辞写本及具体作品的搜集著录、佛教歌辞的辨识和定性分类、曲调源流的考证梳理、与民间文学及传世文献中相似文本的关系,以及基于新材料的佛教史再探讨等不同角度,对敦煌佛教歌辞这一珍贵佛教音乐文学文献展开了具有开创意义的初步整理和研究工作。
4. 伏俊琏《敦煌文学写本与敦煌文学研究》(王晓平主编《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第四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年 12 月)。
敦煌文学包括敦煌写本中保存的文学活动、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敦煌写本与敦煌文学的这叁个方面都有密切联系:敦煌写本不但记录了文学作品,而且写本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学活动,蕴含着当时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在敦煌人看来,文学是人们生活仪式的一部分,它更多的不是案头读物,而是社会仪式的组成部分,它们在仪式中生成,通过仪式得以传播。敦煌民间艺人关注的是文学文本的具体运用,而较少关注作品的作者或“本义”。
5. 伏俊琏 《5-11世纪中国文学写本整理研究概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 年
第 5 期)。
本文是项目组与学术刊物合作开设“写本学研究”专栏的成果之一。文章从“写本学”角度对 5-11 世纪中国文学写本整理研究的全局性进行了论述。一方面对 5-11 世纪中国文学写本进行了分类,指出写本与刻本各自特点及不同,肯定了写本体现的独特学术价值。另一方面,对5-11 世纪中国文学写本整理、编年与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预期在文学写本校录、编年、写本整体内涵的发掘、写本与文学的生成与传播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全面呈现了本项目的学术构想、研究主旨和具体方法,对项目的开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6. 杨宝玉《敦煌佚名诗研究刍议 —— 以〈张淮深碑〉写本卷背诗为例》(《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7 年第 6 期)。
本文立足于写本研究的独特性,对敦煌文书中留存的为传世文献所未存、具有极高的文史研究价值的大量已佚失作者姓名的唐五代诗作进行细致考察。以《张淮深碑》写本背面保存的无作者署名的 19 首诗为例,探讨敦煌佚名诗之作者考证、敦煌佚名诗的文史研究价值,以及敦煌佚名诗与敦煌社会文化史和敦煌地区史研究的关系等问题。
7. 杨宝玉《大中五年张议潭入奏相关问题辨析 ——羽 以杏雨书屋藏羽032-1〈驿程记〉为中心》(《敦煌研究》2016 年第 6 期)。
本文赞同前辈学者提出的杏雨书屋藏敦煌文书羽 032-1 《驿程记》是大中五年张议潭使团前往京城长安的行程记录的观点,并补充了几点论据。 随后主要据《驿程记》探讨了有关该次入奏活动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认为该使团到朝时间和归义军正式设立时间可分别确定为大中五年十月、十一月,对近年有学者提出的 P.3750 书状中的入奏押衙王敬翼属张议潭使团的说法则提出了异议。
8. 冷江山 《 敦煌文学写卷同抄文献关联之纸张因素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7 年第 8 期)。
本文充分体现了本项目的研究主旨和研究手段:从写本纸张因素入手考察那些看似不同类属的文学作品杂抄在一起的原因,即纸张的重复利用。主要包括利用卷背,废弃纸张的拼接、装裱等形式。这些外在因素造成了同卷内容之间复杂多变的相互关联。我们在研究写卷所抄的语言文字时如果对上述状况有细致周全的了解,无疑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9.冷江山《敦煌文学文献同卷内容的相互关联初探》(《甘肃社会科学》2018年第 1 期)。
本文充分体现了本项目的研究主旨和研究手段:抛开纸张的因素,很多敦煌文学写卷同抄内容之间还经常有着较为紧密的相互关联。它们或在文体上同属一类、或在内容上意义相连不可分割,还有可能在某种仪式上被共同使用。从写本学的角度来看,深入探究同抄内容之间的关联是进一步深入发掘敦煌文献价值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仔细观察原卷,同时多方考证,还原写本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能够进一步理解敦煌文学文献是如何在民众生活中被具体应用的。
10.冷江山 《 敦煌曲子词写本与僧人的社会生活 》(《云南社会科学》2018 年第4期)。
本文充分体现了本项目的研究主旨和研究手段:通过细致研读曲子词写本的抄写特点和同抄内容之间的关联,我们认为敦煌曲子词同寺院的讲经、斋会、讲唱等宣教化俗活动、僧人的文学创作与学习活动以及宴饮娱乐活动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曲子词写本往往是僧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有实际用途的文书,如P.3128 即是一次斋会活动的仪式底本,S.1441 中的《云谣集》是僧人们创作曲词赞呗的“范本”,而 S.5643 则是他们宴饮娱乐用文书的抄录本。
11.冷江山《小议敦煌文学写卷中的 “ 杂写 ”》(《中华文化论坛》2018 年第7期)
本文充分体现了本项目的研究主旨和研究手段:常见于敦煌写卷经头卷尾的杂写中包含着许多生动丰富的信息,它是我们在研读写本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通过细致研读杂写中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确定文学写本的抄年和抄写人或使用人,了解使用者或抄写者的内心世界,同时还能掌握敦煌文学作品传播与接受的一些情况。从写本学的更高的层面来看,“杂写”凸显着敦煌文学写卷的“实用性”、“随意性”以及实用功能“复杂性”叁大特点。
12.郑骥、瞿萍《 写本学视阈下的敦煌文学生产与传播 —— 以佛教歌辞 〈 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 年第 5 期)。
本文是项目组与学术刊物合作开设“写本学研究”专栏的成果之一。佛教歌辞《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在敦煌歌辞中篇幅最大,表现净土思想,是一颂佛劝信的典型佛教文学作品。本文运用“写本细读”方法全方位考察这组歌辞的 6 件写本,分别考察其抄写时间,并指出体现了多元化的文学“再生产”格局,体现了敦煌文学作为唐五代中国文学片段和缩影的本质。充分体现了本项目的研究主旨和方法,对于写本文学的研究具有示范性意义。
13.侯成成《 敦煌诗歌研究百年综述》(《2017 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联络委员会通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年 8 月)。
在莫高窟藏经洞贮藏千年的敦煌诗歌写本,在发现之初即开始流散海外。未经后世改编的敦煌诗歌文献,是在无意中以写本形态保存下来的,完整呈现了晚唐五代时期诗歌产生、传播与接受的全过程。由于语言理解和文化认同上的先天优势,中国学者在敦煌诗歌写本研究领域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百余年的敦煌诗歌写本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发轫初兴期(1909-1924)、继续展开期(1925-1949)、深入发展期(1949-1978)、全面繁荣期(1979 年至今)。由于
受到敦煌文献刊布与时代学术风尚的影响,各个时期的敦煌诗歌写本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研究侧重与学术特征。本篇论文在梳理百余年来敦煌诗歌写本研究史的基础上,对如何拓展敦煌诗歌未来研究空间略作讨论。
14.侯成成《 唐宋时期释玄觉<<证道歌>>的版本与传播 —— 以敦煌文献、石刻资料为中心》(《中国典籍与文化》2018 年第 1 期)。
公私书目及其他传世文献对《证道歌》多有记载;敦煌文献保存有六个写卷全部或部分抄写《证道歌》,完整呈现了其以手写纸本形态传播之状态;广州六榕寺也有宋刻《证道歌碑》,是现存唯一《证道歌》石刻史料,所据底本应是两宋时期在寺院民间传播的另一《证道歌》版本。唐宋时期在文人士子、民间萧寺之间,《证道歌》至少有叁个版本系统传播,作者题署、文本内容彼此互有异同,传播范围西达敦煌、南到广州、东至韩国和日本。
15.喻忠杰 《敦煌俗赋写本:古剧形成中的一类特殊媒介》(《历史文献研究》第41辑,广陵书社 2018 年 8 月)
敦煌写本中的俗赋作品以其叙事体和故事性、对话体和诙谐性、说唱体和表演性,在形式体制与艺术表现方面对中国古代戏剧产生了诸多影响。这些俗赋作品以赋体的形式搬演故事,叙事张弛有度,情节富于变化,内容颇具戏剧意味;韵散结合适于韵诵,语言铺排夸饰,形式近于后世戏剧表演程序。敦煌俗赋不仅为后世说唱兼备的剧本提供了雏形,也为戏剧情节的叙述与角色的演出创造了条件。宋元以后,俗赋作为一种寄生文体,附着在戏剧、小说等其他通俗文艺中。
明清以后戏剧用赋,形式各异,题材多样,并逐渐成为成熟期戏剧表演的固定模式。敦煌俗赋写本作为客观存在的实体说唱文本,进一步印证了唐五代存有用于表演的“实体剧本”的史实。
16.朱利华 《敦煌文的模板性质述论》《历史文献研究》第 41 辑,广陵书社 2018年 8月)
根据运用场合的不同,敦煌文大致可分为官私文书、纪念文、宗教应用文(本文指佛事应用文)叁类,大多作为当时写作的模板加以汇编、抄写。从模板性质来看,可将表、状、书、启、判、牒、帖等往来官私文书模板归为“书仪”,将碑、铭、赞、祭等纪念性文字及佛事应用文等称为“文范”,二者可以涵盖敦煌应用文的使用范围。这些模板和敦煌文献中大量类书、节略本经文一样,都是民间写本注重实用的充分体现。
17.朱利华《敦煌本<王昭君变文>新论》(《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8 年第4期)
敦煌写本《王昭君变文》继承了唐前昭君故事“昭君怨”、“青冢情”、“画工恨”三大主题,同时又融入了吐蕃统治下敦煌民众的真实情感;大致作于 834年左右,是在蜀地昭君“转变”故事情节上的再创造;是吐蕃统治后期流传于敦煌地区的昭君故事,与后世同类题材作品是同源异流的关系。
18.邵小龙《试论明代万宝全书图文模式的来源》(《古代文学特色文献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年6月)
长期以来,学界往往将古代典籍中的图像称为“插图”,但这样的界定不仅忽略了中国传统文献中图文的关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图像成为文字的从属。实际中国古代文献反映的图文关系非常复杂,其中图和文在形式上既可以各为一体,也可以出现在同一文本;在图文同体的文本上,图文间既能形成相互对应的关系,也会产生图文并不对应的并列关系。产生于明代的万宝全书,便分布了多种类型的图文模式,其中的部分图文模式,甚至在写本中就已形成,并延续到宋
元以后的刻本。
19.邵小龙《敦煌写本所见拜月祈长生风俗及其文学表现》(《历史文献研究》第41辑,广陵书社 2018 年8月)
先秦时期敦煌与域外的文化交流诸问题,饶宗颐先生的《塞种与 Soma(须摩)——不死药的来源探索》一文中已有广泛的讨论。下及唐五代时期,结合敦煌写本中的《望月婆罗门曲子》,可对中国与古印度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分析。在《塞种与 Soma(须摩)》内,饶先生指出先秦时期因月亮所形成的不死观念和不死药,共同体现在中印文化之中,而游移在亚欧大陆的塞种人,很有可能促成了中印文化的交流。《望月婆罗门曲子》极有可能源自古印度,其内容与魏晋以后出现的望月祈长生风俗正好对应。此外,其他一些敦煌曲子词的内容也与中古节日的风俗仪式密切相关,结合这些作品,不仅可以考察风俗、仪式与文学的共生及融合,也能够探寻唐五代中印文化交流的痕迹。
20.王涵《究敦煌邈真赞文体研究——本兼考写本 P.4986+P.4660+P.3726 》(西华师范大学 2018 年硕士学位论文)
敦煌遗书中保留了数量众多的邈真赞。本文力图勾稽邈真赞的历史源流,分析其文体的产生及流变过程,并以敦煌写本 P.4986+P.4660+P.3726 为例,探讨该写本中所保存的邈真赞的文学意义和文化意义。本篇论文是重大项目立项后培养的第一篇以“写本文学”主题的学位论文,目前项目组有十余名研究生参与,今后将陆续完成相关论文的撰写,是项目组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 阶段性成果清单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4.1 完成写本叙录
在已经完成的 122 个写本详细叙录的基本上,再完成 110 多个写本的详细叙录,修改结集为《敦煌文学写本叙录》(二)(三)(四)。
4.2 分阶段完成项目
用一年的时间,修订完成重大项目成果第一辑 10 种,2019 年 7 月全部交出版社。这套《5-11 世纪中国文学写本研究》预计出版 100 册,未来三年争取完成 30 种。
4.3 创办国内第一家“写本学”专门研究集刊
完成《写本学研究》第一辑的组稿工作,争取 2018 年 12 月交出版社。
4.4 继续主办写本学专栏
到 2019 年底,拟在《光明日报》《学术月刊》《中华文化论坛》《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历史文献研究》等报刊组织“写本学”专栏。
4.5学术考察
敦煌文学写本除了敦煌人抄录的之外,其馀来自中原和巴蜀。有相当多的文学写本是作者沿途行旅情感记录的诗文。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这些诗文,课题组已计划进行学术考察。课题组将首先搜集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传世文献、地方志文献中有关中古时期的文学与交通材料,与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河西学院的学者组成团队,考察中古时期从成都到敦煌、西域的文化交通和中原到敦煌的道路交通遗址。敦煌写本中从中原和巴蜀传来的诗歌、小说,以及描写从敦煌到青海,再到松州(今四川松潘)的陷蕃诗,可以由此得到比较确切的解释。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