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晚清维新变法先驱王韬着作整理与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2月03日13:59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本项目以文献内容的集成性、权威性,编纂体例的独特性、个性化,研究成果的开拓性、创新性为目标,力图通过对王韬存世着作文献的全面搜集、系统整理,汇总相关文献为一编,点校出版《王韬全集》,并深入开展系列专题研究。总项目下设5个子项目:王韬诗文集整理、王韬国学着作整理、王韬西学着作整理、王韬研究资料汇辑及数据库建设、王韬着作专题研究。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自2016年申报并获立项以来,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作为基础的资料收集工作成效显着,数据库已完成初步架构,有力地支撑了整理和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研究工作切实开展并取得成果,有效地指导了文献整理工作的开展。整理工作有序展开,王韬存世着述文献中最具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部分文献,如诗词、日记、尺牍等已完成整理。其中《王韬诗集》已经出版,《王韬日记新编》《弢园尺牍新钞》将作为阶段性成果先行出版,在明年将要举办的“王韬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首发,以征求学界意见,促进相关研究。弢园文录等的整理也在加快进行。五个子课研究具体进展如下:

1.子课题一:王韬诗文小说整理

(1)陈玉兰已完成王韬诗、词文献收集整理工作,并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王韬诗集》。《王韬诗集》在曾经刊行的《蘅华馆诗录》原有629首诗歌之外,又据上图所藏《弢园集外诗存》《弢园未刻诗稿》《弢园诗》《眉珠庵词》《弢无词》未刊稿本、台湾所藏《畹香仙馆遣愁编诗集》未刊稿本做了大量的文本辨伪、补遗、辑佚工作,辑补佚诗371首、词29首,同时搜集相关序跋、诗评、赠诗,汇为一编,附于集后。《古籍新书报》2017年6月12日有书评《&濒迟;王韬全集&驳迟;编纂的阶段性成果〈王韬诗集〉问世》。

(2)陈玉兰已完成上海图书馆所藏王韬咸丰八年至十年日记稿本的整理,撰写该稿本日记《提要》,以《蘅花馆日记悔余漫録》为题,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于2017年4月影印出版,收入《上海图书馆藏稿钞本日记丛刊》(全86册)中。

(3)田晓春已完成王韬日记的收集、整理和文字录入工作,汇为《王韬日记新编》约45万字,将作为《王韬全集》编纂的阶段性成果,于2019年先单行出版,已与上海古籍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

(4)陈玉兰已完成王韬尺牍的收集整理工作,汇为《弢园尺牍新钞》,约45万字,将作为《王韬全集》编纂的阶段性成果,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9年先单行出版,已签订出版合同。王韬生前曾自刊《弢园尺牍》及《弢园尺牍续钞》,有多种版本,包括和刻本,此番择善本为底本,并参校各本整理,在原刻本331通书信的基础上,增辑尺牍132通,加以校点,分正、续、补叁编排列,力求齐全。

(5)王韬生前曾自己编刊《弢园文录外编》,有多个版本,都已加收集,并择善本全本互参,加以校点。《弢园文录》向被认为已经失传,今已找到稿本,去其与《弢园文录外编》复重者,加以校点编纂。除这两种外,王韬尚有数量繁多的报章文,以繁多的笔名或未加署名发表于《循环日报》《申报》《华字日报》等报刊中,需加考辨、辑佚。这项工作比较复杂,量也较大,有很大难度,仍在进行中。

(6)王韬“小说叁书”近叁十年整理出版的较多,版本复杂,质量参差,虽已择善本加以校点,但部分存疑篇目尚待考辨。

(7)王韬忆语体散文、游记文、传记及名目繁多的笔记杂纂尚待查寻、收集、复制、整理。

2.子课题二:王韬国学着作整理

(1)王韬国学类着作,《毛诗集释》30卷、《礼记集释》25卷、《春秋左氏传集释》60卷,稿本均存纽约公共图书馆,已复制,校点工作正在进行中。

(2)王韬的“历学叁书”,包括《春秋日食辨正》1卷、《春秋朔至表》1卷、《春秋朔闰至日考》1卷,曾经标点出版,但据出版说明,整理时对原稿进行了较多删改,整理本已远非原貌。今仅见整理本,原稿尚待寻访复制。

(3)王韬国学类著作据文献著录还有《周易集释》、《春秋左氏传集释》(上图稿本)、《春秋问答》1卷 、《皇清经解校勘记》24卷、《国朝经籍志》8卷、《舆地丛钞目录》等,皆有待寻访、复制。

3.子课题叁:王韬西学着作整理

(1)已经完成整理的有:《重订法国志略》(王加丰整理)、《普法战纪》(王加丰整理)、《法越交兵纪》(陈可畏整理)。

(2)已经找到收藏线索,尚待复制整理的有:①协助翻译类,如与伟烈亚力合译的《华英通商事略》《西国天学源流》《重学浅说》,与艾约瑟合译的《格致新学提纲》(又名《西学原始考》)、《泰西着述考》《光学图说》,与黄胜合译的《火器略说》(即《操胜要览》),以及润饰麦都思《养心神诗》而成的《宗主诗篇》(1856年上海墨海书馆版)。②外国史地类,如《日本疆域考》《日本书籍杂记》等。③编纂评点类,如《格致书院课艺》等。

(3)尚未找到收藏线索,有待访求的资料有:《西学图说》《探地记》以及《美利坚志》8卷、《俄罗斯志》8卷、《西事凡》4卷、《西古史》4卷、《四溟补乘》36卷、《洋务辑要》43册(已从拍卖机构流向私人藏家)等。

4.子课题四:王韬研究资料汇编及数据库建设

(1)已初步搭建“王韬研究数据库”构架。该库临时访问网址是:丑迟迟辫://10.1.136.76:8089/。该数据库有九个栏目,分别是“生平行迹”“师承交游”“相关资料”“传世着作”“编译文献”“研究论着”“课题成果”“学术动态”“资料征集”等,每个栏目又下分数目不等的子栏目。本数据库力图提供研究王韬的基础资料,主要包括王韬本人的传世文献、相关研究资料及重要研究成果。王韬传世文献内容丰富、版本复杂、多珍贵稿钞本,本数据库力求全备,并尽可能扫描上传,以保持原貌。王韬创办并自任主笔的“循环日报”将作为子库提供检索。相关研究资料也较为丰富,有电子图书约2500种、论文2万余篇。

已初步搭建子库“《循环日报》索引库”构架。《循环日报》已收集了不少,但缺失仍然很多,有待寻访、复制、上传、加工。

今后将购置服务器及更为完善的软件平台,与公私藏书机构及专业技术公司合作,力求建成框架合理、资源丰富、功能完善、检索方便的数据库,一者供课题组使用,二者也提供相关研究人员共享。

以上数据库建成后数据存储量当在350骋左右,目前已有数据200骋。

(2)《王韬研究资料汇编》编纂工作正在进行中。

5.子课题五:王韬着作专题研究

针对第五子课题,本项目开题时专家组小组有专门意见,认为王韬是近代史上一位特殊人物,他不仅仅是文学家,也是思想家、教育家、新闻出版家,既有传统国学根柢,又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其着作有编、译、撰、着等多种形态,对王韬着作整理是一项跨越古今中外、文理工商各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大工程。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在《王韬全集》编纂中一定会碰到一般古籍整理中不会出现的新问题,尤其在材料的搜集、考证、去取、分类、辨识等等方面,困难是难以预料的,五年内能把《王韬全集》编纂高质量地完成,就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因此,开题报告会专家组决议为: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为《王韬全集》编纂;在《全集》编纂的过程中,搜集相关资料汇为《王韬研究资料汇编》,建设好“王韬研究数据库”,叁者构成本课题研究的结题成果。针对王韬研究中的实际困难,根据开题报告会专家组决议,课题组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前四个子课题上,但在专题研究方面仍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有:

(1)专着书稿:陈玉兰指导张雨乐完成硕士毕业论文《王韬与日本明治汉诗》初稿,15万字,已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补充修改后将于2018年底交出版社出版。陈玉兰指导干宁宁完成硕士毕业论文《王韬“小说叁书”行旅研究》,15万字,该论文2017年获评浙江省高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争取补充修改后交出版社出版。

(2)报刊论文:已完成研究论文10篇,其中已发表王韬专题研究论文3篇,分别是:胡美馨《理雅各《以史证〈诗〉话语特征及其对中国经典“走出去”的启示——以〈中国经典?诗经?关雎〉注疏为例》,《中国翻译》2017年第3期;潘德宝《王韬〈扶桑游记〉与日本冶游空间的建构》,《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田晓春《还原弢园老民的“本来面目”——评陈玉兰校点〈王韬诗集〉》,《中华读书报》2016年8月31日,《光明网》《国学网》等转载;《古籍新书报》2017年6月12日改题为《〈王韬全集〉编纂的阶段性成果〈王韬诗集〉问世》转载。

已完成待发表论文7篇,分别是陈玉兰《王韬对日本汉诗的影响》;陈玉兰、张雨乐《王韬〈瓮牗余谈〉的传记文学特征》;于淑娟《王韬〈春秋左传集释〉的地理学考证及贡献》;王加丰《王韬的历史观是进化史观吗?》;王加丰《王韬笔下的“道”与“制度”》;付建舟《颓废与反颓废:王韬现代性的另一面》;孙巧云《王韬“西学笔述者”之身份辨析》。

(3)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有关王韬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6篇,其中已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的3篇,分别是上文已及的可以作为专着出版的两篇,即干宁宁的《王韬“小说叁书”行旅研究》、张雨乐的《王韬与日本明治汉诗生态》外,另有崔岩的《晚清沪上文人群体诗歌研究——以王韬文学活动为中心》。尚待完成的硕士毕业论文3篇,分别是刘茹的《王韬尺牍研究》,吴洪平的《王韬报章文整理与研究》,方舒的《王韬〈春秋左传集释〉研究》,叁文将在2019年5月完成,并作为学位论文提交答辩。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调研数据整理运用

利用已收集的纸本文献和数字资源,建设数据库以供学界共享。

(1)已初步建成“王韬研究数据库”。

(2)已初步搭建子库“《循环日报》索引库”框架。

2.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利用已收集的资料,完成王韬存世文献中最具社会影响和研究价值的诗词、日记、尺牍、小说及《普法战纪》等西学文献的整理,已有一些阶段性成果,如《王韬诗集》《王韬日记新编》《弢园尺牍新钞》等。其它文献收集整理工作正有序进行,已经复印的资料、有待复印的资料、尚未见收藏线索有待寻访的资料约各占叁分之一。

3.学术会议

(1)2016年12月25日,举办该重大课题开题报告及学术研讨会。参会者为课题组全体成员,浙师大人文学院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近代史、世界史等学科的老师,以及詹福瑞、王长华、廖可斌、左东岭、朱万曙、张国星等国内知名学者,省社科联副主席邵清及上海古籍出版社李保民、祝伊眉等。会议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王韬全集》的结构框架和编纂体例等。

(2)2018年1月11日,如开《王韬全集》编纂及出版工作推进会。参会者为课题组成员及上海古籍出版社奚彤云、刘赛等领导、编辑。会议对《王韬全集》的目录框架、编纂体例、进度安排等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并商议了阶段性成果的出版问题。

4.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1)课题负责人陈玉兰赴台湾学术交流,并赴台湾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查阅王韬《畹香仙馆诗集》稿本及其他笔记杂纂类稿本资料;委托徐茂明教授及留学生涂昶等在英国访查王韬致理雅各尺牍等课题相关资料;邀请着名汉学家、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终身教授田浩先生来校讲学,并与课题组成员进行学术交流。

(2)子课题负责人于淑娟去香港中文大学访学,并赴相关收藏机构查阅《循环日报》等资料;

(3)子课题负责人付建舟访学台湾并采访相关资料;

(4)子课题负责人林怡赴美国交流访学,并到纽约公共图书馆等收藏机构查阅王韬国学类着作手稿;

(5)课题组成员慈波去日本访学,并收集王韬诗集、尺牍的和刻本及西学相关资料;课题组成员潘德宝去日本访学,获日本学者所藏王韬尺牍稿本复印件一种;

(6)子课题负责人王加丰委托耿兆瑞、胡优静等学人在英国协助收集相关资料。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1)《王韬诗集》整理出版后,在《中华读书报》《古籍新书报》上有书评。(田晓春书评《还原弢园老民的本来面目》,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16/8/21,《光明网》《国学网》等转载。书评《〈王韬全集〉编纂之阶段性成果〈王韬诗集〉问世》,发表于《古籍新书报》2017年6月12日

(2)重大课题开题报告会后,有《“晚清维新变法先驱王韬着作整理与研究”开题简报》报送浙江省社科规划办,并被省社科联官网采用。

(3)“《王韬全集》编纂与出版推进会”后,编有《“晚清维新变法先驱王韬着作整理与研究”项目组课题研究推进会简报》。

(4)建有“王韬研究”专题网站,其中有“学术动态”“成果速递”等栏目,宣传相关成果。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主要问题

(1)资料求全不易。课题所涉王韬着作和相关文献相当庞杂,且散布于南北、中外众多公私藏书机构和个人手中,甚而流向了拍卖市场,获致不易,求全更难。资料搜集是否全面,是直接关系到本课题研究质量的关键。而课题组早先虽已复制了不少重要文献,但因经费有限,所复制的资料照片像数大都较低,只能供校点时勉强辨认,离文献资源数字化的要求还较远。有些文献虽已知收藏线索,但获致极难,比如有些稿本的复制收藏单位往往要价很高甚至不予复制,有的稿本已由私人藏家从拍卖行高价拍走,如《洋务辑要》稿本43册等。还有不少的文献至今遍访不获,尚未有收藏线索,如《国朝经籍志》《春秋答问》《周易集释》《春秋左传集释》60卷本、《俄罗斯志》《美利坚志》《西古史》《西事凡》《四溟补乘》《歇浦芳丛志》《乘桴漫记》《台事窃愤录》《漫游随笔图说》6卷本,等等。有些文献可能国外收藏机构有典藏,但机构众多、天壤遥隔、语言隔阂,无从下手。因此,资料寻访与复制是本课题的一大难点。

(2)编校良善困难。王韬着作类型复杂,从版本形式上看,有大量稿本、抄本,校注本、评点本,不少稿抄本行草率意、丹黄满幅,涂乙累累,文字辨认极为不易;同一文献有初刻本、重刻本、删节本、增订本、原稿本、改易本等等,底本选择颇费周章;各种文献是出于自着、翻译、抄撮还是编纂,源流考辨易致淆乱;不同着作文献之间首尾不相连属,颠倒散乱,关系错杂,合理编次颇为不易;同类文献冠名随意,且常用古今字、异体字,常给人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迷茫。总之,本课题在文献真伪考辨、目录编次、文字辨识方面都有不少困难。

(3)知识储备有限。王韬着作整理是一项跨越古今中外、文理工商各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大工程,对整理人员闻见、学识、判断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涉文献,从文体形式上看,包括日记、书信、政论、题跋、游记、传记、诗词文赋及小说、笔记、译着、杂纂等各种体式;从内容方面看,既有传统学术研究和雅俗文学创作,又有反映复杂时势、国际视野下新兴的西学改良思想、翻译传播事业、东西文化交流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化、宗教、教育、科学、技术、天文、地理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有宽广的视野、淹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见,这对项目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是个挑战,课题团队组织中学科交叉和融合极为重要。

要为读者提供内容齐全、信实可据的《王韬全集》,以上所述都是问题和难点所在。

2.改进措施

(1)为确保《王韬全集》编纂的集成性,资料收集力争“求全责备”。由于王韬是中国最早有海外经历和国际影响的学者,其着述文献流布极广,故资料搜集方面,将进一步拓宽途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广罗博搜。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图书馆的合作,吸纳收藏界及图书馆界专家加入课题研究,以便资料收集和利用;二要加强国际合作,密切与国际汉学界的交流,增派课题组成员海外访学,以了解海外相关文献收藏情况及王韬研究动态;叁是适时召开王韬学术研讨会,建设开放式网站,以网罗海内外散佚资料。由于王韬着述文献大都是稿钞本原始形态散布于各地藏书机构,甚至由拍卖公司流向私人藏家,复制成本较高,经费缺口较大,首席专家一方面将继续自筹资金,另一方面将向国家社科规划办申请重大项目滚动资金资助。

(2)为确保《王韬全集》编纂的权威性,一方面将广罗众本,善择底本;二要在材料的去取、辨识、分类、编排等方面细加考辨,审慎处理;叁是请专业出版社提前介入,沟通磋商,以少走弯路;四是提前出版阶段性成果单行本,以接受学界检验,听取专家建议,确保最终成果的高质量完成。

(3)由于王韬着述涉及学科领域极广,项目组将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学术团队建设,不断充实队伍,加强沟通融合,由首席专家统筹协调,组织各学科专家联合攻关,力争使王韬内容庞杂的各类着述都得到合乎本真的科学的整理,以确保《王韬全集》的集成性和权威性。

3.研究心得

(1)明确的目标定位、清晰的结构框架是完成课题研究的关键要素。本课题将以文献内容的集成性、权威性,编纂体例的独特性、个性化,研究成果的开拓性、创新性为目标,通过对王韬着作文献的全面搜集、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汇总相关文献为一编,点校出版《王韬全集》,并开展系列专题研究,梳理王韬生存状态、人生境界和学术思想的演变历程,考察其曾经产生的历史影响,给予客观的历史定位,并挖掘其文化遗产中的有益成分以为当下取鉴。就《王韬全集》的结构框架而言,将视着述文献的类型和性质,分为内编、外编、附编。在这样的目标定位和框架结构下,整理和研究工作就可以朝着既定的方向,纲举目张、按部就班地进行。

(2)恪守严谨笃实的学风是完成课题研究的重要保障。本课题研究有叁难:资料求全之难;编校良善之难;考镜源流之难。叁者分别关涉数据采集、校勘整理、提要撰写,皆非深厚的学术功力、求实的工作作风不办。鉴于目前有关王韬着述的文献着录多矛盾舛误,如果只取成说以为便利,而不事审慎考据,则往往不免于沿讹袭谬。如果对复杂的版本、庞杂的内容不细作发覆、深入研读,而止抄录序跋以为各书提要结撰之据,则往往流于浮廓。惟有不避难就易,不投机取巧,始可保障本课题高质量完成。

4.意见建议

对于大型文献整理项目而言,专业数据库建设既是研究的基础支撑,又是成果的展示平台,无论对研究的保障,还是对成果的宣传,都非常重要。但对文献整理者而言,由于视野的局限、学科的隔膜、技术的限制,数据库要建好难度很大,除了仰赖课题组专业细致的深入研究外,也需要跨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公私收藏机构的支持配合,更需要专业技术公司的合作支撑。这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希望加大对数据库建设的投入。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文献整理成果

1.陈玉兰整理的《蘅花馆日记/悔余漫录》

该日记王韬撰,陈玉兰据稿本整理,收入《上海图书馆藏稿钞本日记丛刊》(全八十六册)中,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4月影印出版。所据稿本原四册,凡672页,题下署“南武王瀚孏今”,卷首有墨憨吴新铭、上元孙齐、归安丁彦臣、吴江沉毓棻等借阅题记。全稿蓝格十行,行约二十叁字,中缝象鼻处有“蘅华馆”叁字,记咸丰八年(1858)至同治二年(1863)间事,略有断续,时间具体起迄为:

咸丰八年正月初一(1858年2月14日)至二月二十九日(1858年4月12日)

咸丰八年八月十叁日(1858年9月19日)至九年五月十五日(1859年6月15日)

咸丰九年六月初一(1859年6月30日)至六月初二(7月1日)

咸丰十年正月初一(1860年1月23日)至五月初十日(6月28日)

咸丰十年五月十八日(1860年7月6日)至六月二十一日(8月7日)

同治元年四月二十日(1862年5月18日)、二十五日(5月23日)

同治元年闰八月十一日(1862年10月4日)至十二月八日(1863年1月26日)

《日记》后附《悔余漫录》,题下署“甫里王韬子潜笔”,记南遁之初同治二年(1863)事。

此日记稿本所记,乃王韬人生第二、第叁阶段即南遁前后之经历。此为王韬人生最受争议之阶段。争议焦点为王韬是否曾上书太平天国,与此相关者为王韬政治面貌之定位。也许是有意为之,此日记稿本中所谓黄畹上逆书之相应时日,即同治元年(1862)二月前后记录缺失,然而日记中仍不乏记录内忧外患、势如累卵之时事,颇多吐露儒生报国、造福苍生之抱负,又所述洋场中人之众生相,不仅对王韬生平研究极具价值,对太平天国历史及晚清中外关系、社会生活、文人心态等研究,也属不可多得之史料,值得珍视。日记附录与友朋往还之尺牍、唱酬之诗词,也是王韬作品辑佚之来源。中华书局《王韬日记》(1987年版,2014年增订)据此稿本整理,然文字校勘,讹误累累,常有不能卒读处。兹付影印,以广流传,实属必要。

2.陈玉兰整理的《王韬诗集》

该集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作为王韬着述整理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该集在编纂过程中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竭泽而渔”式的网罗,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弢园诗歌的“本来面目”。整理者从台湾“中研院”和上海图书馆的故纸堆中搜集到了王韬诗词的四种稿本,以王韬生前手自编刊的六卷本《蘅华馆诗录》为主体并据以为底本,对四种稿本进行比勘:《畹香仙馆遣愁编诗集》是王韬早年的诗作,代表了王韬生命轨迹和思想历程的逻辑起点;《弢园诗词》乃晚年之作,就诗而言与《蘅华馆诗录》在时间上有连续性和延续性,当为王韬晚年手自删定本,可补增订重刊本之缺;《弢园集外诗存》载录的是青楼勾曲的赠妓忆旧与忏悔绮游,反映了王韬晚年生活的另一面;《弢园未刻诗稿》因已刊入六卷本,故仅供参校。四种稿本,于六卷《蘅华馆诗录》之外,构成《王韬诗集》的《外编》,弢园老民早年、晚年诗作的缺失由此得以补足。由此,《王韬诗集》在《蘅华馆诗录》原有629首诗歌之外,做了大量的文本辨伪、补遗、辑佚工作,辑补佚诗371首、词29首,同时广泛搜集相关序跋、诗评、赠诗,汇为一编,编纂《王韬年谱简编》,以更具集成性、权威性的资料,使严谨、系统、深入的研究有了基础和前提。作为《王韬全集》的组成部分,《王韬诗集》是《全集》的一个范型,是《全集》编纂宗旨和编纂体例的一次实践检验,它的整理出版为《全集》的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集出版后,《中华读书报》《古籍新书报》都有书评,国学网、光明网转载。

3.田晓春整理的《王韬日记新编》

该集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王韬日记有大量未经整理的稿本,往往行草率意、涂乙狼藉,辨认不易。中华书局1987年曾出版方行、汤志钧据上海图书馆所藏稿本整理的简体标点本《王韬日记》,错讹累累;2015年再加增订,增加了台湾傅斯年图书馆所藏稿本,但初版错误却大都没有修正。今将已版日记重加校点,是正文字,并增加了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所藏王韬日记稿本,较中华本在内容上有较多增加。新增日记稿本具体如下:

(1)蘅华馆日记 咸丰五年(1855)九月十四日至十二月十五日。稿本,国图

(2)蘅华馆日记、悔余漫录 咸丰八年(1858)正月初一至二月二十九日、八月十三日至九月三十日、十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日;咸丰九年正月初一至五月十五日、六月一至二日;咸丰十年正月初一至五月初十日、五月十八日至六月二十一日;同治元年四月二十日、四月二十五日、闰八月十一日至十二月八日。同治二年。稿本,上图

(3)蘅华馆日记 咸丰十一年(1861)正月初一至初五、二月初一。稿本,国图

(4)天南遁窟日记 光绪元年(1875)正月初一、初二。稿本,国图

(5)遯叟漫录 光绪四年(1878)正月十七日至二月十九日。稿本,国图

(6)东游日记 光绪五年(1879)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九日、闰三月初一日至六月十四日。稿本,国图

(7)东游缟紵录 光绪五年(1879)閏三月初八日至四月二十四日。稿本,国图

(8)弢园日记 光绪五年至十四年(1879-1888):

光绪五年(1879)叁月一日;八年(1882)四月;十一年(1885)十一月;十二年(1886)六月九日至十二日,七月十八日,八月一日,十月廿六至廿七日、廿九日、十月杪,十一月初二至初四日、十一月十二日、廿七至廿九日,十二月初一、初十至十八日;光绪十二年(1885)十一月;光绪十叁年(1886)正月十七日,二月初、二月十一日;光绪十叁年(1887)正月初七日至叁月十六日,二月初一至叁十日;光绪十四年(1888)八月初一、九月初一,九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十一月初叁日,十一月初一至二十五日。稿本,国图

(9)淞隐庐杂识 光绪十三年(1887)三月十七日至十一月初二日。稿本,南图

王韬日记是研究王韬本人生平经历、交游网络、日常生活、思想动态、创作情况等的第一手原始资料,也是王韬所处时代社会万象的缩影,自有不言而喻、无可替代的价值。该整理本一则尽可能保持日记原始样貌,再则文字校录力求精准,叁则编有人名索引,使用方便,是王韬日记目前最为完善的整理本。

4.陈玉兰整理的《弢园尺牍新钞》

该集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王韬尺牍是研究其生存状态、思想心态及当时社会形态的第一手资料,是王韬着述文献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之一。王韬曾自编《弢园尺牍》《弢园尺牍续钞》,两个集子经多次刊版,内容时有增删改易,版本也较为复杂,且有大量尺牍稿未见收于已刊《弢园尺牍》及其《续钞》中,穷搜不易,获致更难。且已刊尺牍往往隐讳投递对象、删去撰写时间,解读不易,编次亦难;行草随意,需加辨识;且多用字号,需加考实。整理者充分认识到王韬尺牍整理中的困难,着力解决上述问题,并在《弢园尺牍》《弢园尺牍续钞》所收331通书信的基础上,广加辑佚,增入王韬散佚尺牍132通,善加编次排比,并加校点,分正、续、补叁编排列,力求齐全。新增尺牍细目如下:

致谢家福,凡20余通。苏州博物馆藏手稿本。

致盛宣怀,凡74通。香港中文大学手稿本,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

致薛福成,凡5通。《东南文化》1986年第2期

致汪康年,凡2通。《汪康年师友书札》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致冈鹿门,凡14通。《近代中国》1999年第九辑

致理雅各,凡5通。英国牛津大学藏稿本

致丁日昌札1通、致傅兰雅1通、致赵凤昌札2通、致李盛铎札4通,皆稿本

另有和刻本《蘅华馆尺牍》之不为《弢园尺牍》所收者4通

通过辑补,大大丰富了弢园尺牍的内容,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更多第一手资料。

(二)专题研究论着

1.陈玉兰、张雨乐专着书稿《王韬与日本明治汉诗研究》

1879年王韬东渡日本,在日本度过了难忘的128天。在日本,王韬不仅收获了“苔岑之契、金石之交”,还通过诗歌唱和、评点、刊刻等一系列活动对日本汉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顺应了日本汉诗圈“挽回文运”的时代思潮。而王韬归国后,仍然以其文化活动继续影响着日本汉诗界。因此,从王韬东渡扶桑的背景、王韬与日本汉诗人的唱酬、王韬对日本汉诗人的影响诸方面,研究王韬与日本明治汉诗生态的关系,不失为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2.干宁宁、陈玉兰专着书稿《王韬“小说叁书”行旅书写研究》

王韬的行旅书写称得上是其小说创作中最为精华的部分。现实的行旅是解构自我、重新认识世界的过程;而小说中的行旅则是对自我的重新整合和对世界观的重新建构的历程。而对王韬而言,小说中的行旅书写无疑也是他的内在寄托的集中表现。其中包含了王韬的感情寄托,在他的行旅书写中,无论是科举行旅多失败结局、蜀地行旅多出世结局,还是行旅书写中反复出现的邓尉山、西湖、罗浮山等名胜,都流露出王韬的遁世情结,而这也是“小说叁书”的书名中“隐”和“遁”的最佳诠释,此外,从小说中的书写频率也足以看出王韬对故乡的怀恋和对自然山水的偏爱。而王韬作为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文化巨人,行旅书写中同样包含了他的思想寄托,非独海外行旅书写包含了王韬对世界的看法,他笔下的中国城市同样成为了他的思想载体,比如,上海和汉皋这一对晚清时期的中国“双城”就在王韬的小说中构成一组对比,承载了王韬对晚清中国的预言和思考。

3.胡美馨论文《理雅各“以史证〈诗〉”话语特征及其对中国经典“走出去”的启示——以〈中国经典?诗经?关雎〉注疏为例》认为,“以史证《诗》”是理雅各《诗经》跨文化注疏的重要策略。其注疏与中国经史文献深度互文,通过历史叙事呈现道德与治理经义建构及经学话语范式;同时指出《诗经》注疏中的相关叙事并非史实,体现出现代史学分析话语特征。其中国经学话语特征有助于传递中国经典的“地方性知识”,其中西话语共现有助于文化互照、提示文化多元性,但其现代史学分析话语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国传统史学观。理氏“以史证《诗》”话语特征提示:中国经典走出去应倚重传统经史研究成果、传递中国经典文化肌理;同时应兼蓄文化差异、避免过多价值判断,促进文化互照互释、多元共存。

4.王加丰论文《王韬的历史观是进化史观吗》,约8000字,基本观点是:“我国有关着述都认为王韬的历史观是进化史观,这种称呼是有问题的。在西方学术思想中,“进步”和“进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价值判断,后者是一个科学术语,是中性的。由这两个概念形成的历史观也有类似区别:“进步史观”强调文明和理性的彰显,“进化史观”强调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王韬的时代背景、学术气氛及他本人的基督徒身份,都不可能使他拥抱后者,而只能是前者。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近代历史观的产生及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学术思想冲突和对接的过程。”

5.潘德宝论文《王韬〈扶桑游记》〉与日本冶游空间的建构》认为,王韬在《扶桑游记》中遮蔽了明治维新以来弥漫在日本的近代感;以《山海经》为基础的域外地理认识框架来定位日本,使日本披上神山仙乡的外衣;王韬醇酒妇人的旅居生活中,又常拟妓为仙,借用中国“仙妓合流”的文学传统,将日本定义成为一个冶游空间。

6.孙巧云论文《王韬“西学笔述者”之身份辨析》认为, 对于王韬在西学方面的成就,论者多认为《西学辑存六种》、《火器说略》等是王韬的辑录之作,撰著之力或创作之功甚微。又或论王韬在西学传播的过程中,只不过是辑录或笔述前人的撰著,自己并无建树。然而,王韬的西学成就远不是一般的“笔述者”那么简单。《西学原始考》《西国天学源流》《泰西著述考》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成书的《畴人传四编》的重要来源,对于晚清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改变中国学者的旧观念、旧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法国志略》《普法战纪》是王韬史学著作的代表作,这两部著作材料新颖、内容丰富,给读者所展示出来的信息远比魏源《海国图志》要精确鲜活。从《西学辑存六种》到《火器说略》,这个时期是王韬的西学初识阶段;从《普法战争》到格致书院,是王韬从笔述者到撰著者的西学内化阶段。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下一步,将继续开展王韬着作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以最终成果《王韬全集》《王韬研究资料汇编》及“王韬研究数据库”申请结题。结题后提交出版,并利用课题成果,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努力形成优势研究领域。具体时间节点如下:

1. 2018年12月前,完成所需王韬著述全部国内现存文献的寻访、复制和数字化工作,不断完善已初步建成的“王韬研究数据库”,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文献和技术支撑。已经整理完稿的《王韬日记新编》《弢园尺牍新钞》提交上海古籍出版社进入出版流程。

2. 2019年12月前,出版《王韬日记新编》《弢园尺牍新钞》,并举办首发式暨“王韬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编纂论文集。同时邀请专家10余人,就项目进展及《王韬全集》编纂具体细节问题召开汇报会和专家论证会,形成最终的《王韬全集》之《编纂体例》和《出版前言》。

派课题组成员专程去英国、日本访学,完成王韬着述全部海外现存文献的寻访、复制,同时开展整理工作。

完成王韬文录的整理,汇为《弢园文录全编》,交出版社单行出版。

3.2020年12月前,陆续完成王韬着述文献整理,分批交付出版社编排,汇为《王韬全集》初稿。开展王韬及其着述文献相关研究,完成《王韬研究资料汇编》。并以文献整理与研究成果支撑“王韬研究数据库”的建设和完善。

4.2021年10月前,统筹完善《王韬全集》初稿,力争达到出版水平;建成“王韬研究数据库”,提供在线共享;出版《王韬研究资料汇编》。将此叁项成果提交社科管理部门审核,以期按时结题。

5.2021年10月项目结题后,提交正式出版;举办成果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并以项目成果为新起点,考虑未来研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力争形成以王韬研究为特色的优势研究方向,使本校成为王韬研究的一大学术重镇。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闫妍)